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張充和 作,白謙慎 編 頁數(shù):223
Tag標簽:無
前言
《張充和詩書畫選》即將問世,我承命寫序,既興奮,又惶悚。興奮,因為這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一件大事;惶悚,因為我實在不配寫序。我說“不配”,并不是順手拈來的一句客套話,我的理由是很充足的。中國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eliteculture”)是在“士”的手上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出來的,在藝術(shù)方面,它集中地體現(xiàn)在詩、書、畫三種形式之中。這是藝壇的共識,至少唐代已然,所以“鄭虔三絕”的佳話流傳至今。我對這三種藝術(shù)的愛重雖不在人后,卻對其中任何一門都沒有下過切實的功夫。我偶然寫詩,但屬于胡釘鉸派;偶然弄墨,則只能稱之為涂鴉。從專業(yè)觀點說,我絕對沒有為本書寫序的資格,自不在話下。然則我為什么竟知其不可而為之呢?是亦有說。宇文迪《庾信集序》云:余與子山夙期款密,情均縞紓,契比金蘭,欲余制序,聊命翰札,幸無愧色。宇文迪雖貴為親王,且有文章行世,但以文學造詣言,自遠不足以望庾子山之項背。然以兩人交誼深厚之故,卒制序而無愧色。有此例在前,我才敢大膽地接受了寫序的任務(wù)。
內(nèi)容概要
今年97歲高齡的旅美著名藝術(shù)家張充和女士,在中國傳統(tǒng)詩詞、書畫、昆曲、音樂等方面均有精湛的造詣,是中國文人文化在當代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書收錄了她自選詩詞二十首,書法作品二十余件,繪畫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國內(nèi)出版的一部最為全面地展示她的藝術(shù)成就的書籍。由白謙慎先生撰寫的作品說明,不但對她的藝術(shù)作了精到的分析,還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體情境的細節(jié),對讀者了解張充和與她的藝術(shù)都甚有助益。
作者簡介
白謙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1982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博士學位,1990年獲碩士學位后轉(zhuǎn)至耶魯大學攻讀中國藝術(shù)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5—1997年任教于西密執(zhí)安大學藝術(shù)系。1997年至今任教于波士頓大學藝術(shù)史系,200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
主要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寧等合作。佛利爾美術(shù)館,2003年),《傅山的交往和應(yīng)酬——藝術(shù)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與古為徒和娟娟發(fā)屋——關(guān)于書法經(jīng)典問題的思考》(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短m亭論集》(與華人德合編。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書籍目錄
序張充和的生平與藝術(shù)詩 題蔣風白《尋梅圖》、題蔣風白《雙魚圖》 尋幽 題陶光《獨往集》(三首選二) 結(jié)縭二十年贈漢思(二十首選五) 和嘉瑩女士 賀鄭泉伯九十誕辰 題鳳凰沈從文墓 和伉烈先生《秋興》(八首選二) 題谷翁九曲屏杜鵑書 小楷《白石詞》 小楷《淮海詞》 行書陳與義臨江仙詞“高詠楚辭”、行書陳與義臨江仙詞“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臨虞世南《破邪論》序 唏周集 云龍佛堂即事 小園即事 隸書對聯(lián) 臨蘇軾《黃州寒食帖》 玉骨冰魂 耶魯大學梅花展圖錄參考書目 自書詩詞扇面 古色今香 昆曲工尺譜(節(jié)選) 小楷《白石詞》條幅 《沈從文別集》題簽 臨《書譜》第一百通(節(jié)選) 小楷《道德經(jīng)》冊頁(節(jié)選)畫 仕女圖 青綠山水 蛇圖 五毒圖 沙漠小景 蘭花 墨竹 山水 梅花 山水 梅花 山水 山水、詩詞冊頁 張充和自用印選附錄 從洗硯說起——紀念沈尹默師 《仕女圖》始末編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當時覺兩老辯論比上課更有意思,因為可得到雙重的意見同知識。回城后尹師轉(zhuǎn)來喬老為我刻“充和”二字,在一方紅透的壽山石上,尹師又在盒上題“華陽丹篆充和藏”??上?965年去威斯康辛大學上課,歸途中失去箱子,包括此章在內(nèi)。重慶城中日機轟炸頻仍,時考選委員會在歌樂山,尹師長兄士遠先生主其事,所以尹師在歌樂山蓋了幾間屋子。我有一副對聯(lián),下款書“三十一年五月十四日于歌樂山靜石灣之鑒齋”。又一冊頁上寫“石田小筑”,是知鑒齋是齋名,石田小筑是整個住宅。小筑中住著剛從淪陷區(qū)北平到的兼士先生,兼士先生是尹師三弟,也是我北京大學老師。另有新婚不久的金南萱夫婦,金的丈夫姓周,如果我沒記錯,還有一對雙生嬰孩。當然南萱是小筑中主婦,雇了工人燒洗。我由青木關(guān)去,比重慶近一半路,可以當日來回,亦常在小筑中午餐。尹師不食豬肉同豬油,只幾樣蔬菜豆腐,間有雞魚類。他最喜吃四川湯圓,一口一個,吃時又興奮,又愉快。曾對我說,“人都說糯米食品不易消化,可是湯圓到我胃中就化了。”午飯后有時休息只片刻,有時坐下又寫字。我問累不累,他說“手同臂不知累,腦子累就不能寫了”。那時教育部成立禮樂館,知我常去尹師處,要我轉(zhuǎn)問是否他肯做禮樂館長。他說“我現(xiàn)在是閑中,忙慣了,不想在忙中偷閑了。你問問旭初看看,他是肯做的”。時旭初先生生病在床,我一問就成。以后他做了館長,公余之暇,也是吟詩作畫。在歌樂山住的還有徐道鄰,更是???,雖腿有小毛病,也一站幾個鐘頭看尹師寫字。一次我見地上一張霉而破的字,踹成紙餅,是尹師不要的,我撿起放在防空袋中,道鄰向我頑皮地微哂,以手說“怎么不告而取呢?”我亦報之以鬼臉,意思說“人棄我取不為偷”。我收藏尹師片紙只字,但有幾張好字,被師友們搶的搶,占的占(托裱時,把尹師字裱在他畫冊上,占為己有),我以為楚弓楚得,只要愛收藏就好。如今是人與字俱亡了。
后記
本書緣起于2004年秋季在北京和蘇州舉辦的“張充和書畫展”。在北京展覽的開幕式上,三聯(lián)書店的張琳女士向我提出了出版本書的愿望。從最初提出計劃,選作品、拍照、撰寫作品文字說明,到編輯、設(shè)計、出版,前后歷時近六年。本書的順利完成,首先應(yīng)該感謝充和,是她的杰出藝術(shù)給了我們這個欣賞和學習的珍貴機會。數(shù)十年來,充和作過無數(shù)的詩書畫,很多作品她自己都沒有保存。二十首詩詞由充和在篋中找到的存稿中自選,書畫則由我從目前能見到的作品中選擇,遺珠之憾在所難免。2004年的“張充和書畫展”由華人德、王如駿、唐吟方和我共同籌辦。北京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和蘇州的中國戲曲博物館的領(lǐng)導和工作人員們?yōu)檎褂[的成功舉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充和的一些友人慷慨解囊贊助展覽。黃苗子先生、郁風女士、密密·蓋茨女士(M rs_Mimi G.Gates)自始至終對展覽予以關(guān)心。充和在國內(nèi)的親屬、我在北京和蘇州的朋友,也都以不同的方式給予展覽以支持幫助。而沒有那次展覽,就不會有這本書。本書所收充和的作品均由柯尚先生(Mr.Sean Kernan)拍攝,他的鼎力相助,保證了本書的質(zhì)量。余英時先生為本書題耑并撰寫了長序,對充和的藝術(shù)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作了深入分析,極大地增加了本書的學術(shù)分量。董橋先生為本書撰寫了優(yōu)美的推薦語。張琳女士不但最先提出編輯本書的計劃,并且親自擔任編輯,為本書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蔡立國先生為本書作了簡潔而雅致的設(shè)計。吳禮劉先生也曾為本書的編輯提供幫助。我在撰寫作品文字說明時,參考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表的充和一些友人的生平資料。特此說明。值此《張充和詩書畫選》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予本書的編輯和出版以幫助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輯推薦
《張充和詩書畫選》:一洼硯田磨透歷代書藝的風雨歸路,一管彩筆蘸遍夢里山河的蒼茫煙水,張充和先生是華夏傳統(tǒng)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動人的刺繡:綿密的錦心經(jīng)天緯地織滿個人多少悲欣,家國多少陰睛。驀然回首,燈火闌珊,這部《張充和詩書畫選》已然佇立在歷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牽掛的又何啻落花時節(jié)幾個江南舊相識?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她在不知不覺中直接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shù)一以通馭專一的獨特精神。充和的能事雖多,所精諸藝卻非各不相關(guān)。以《張充和詩書畫選》而言,詩、書、畫[三絕]然已融合為一,并且在同一風格的籠罩之下,展現(xiàn)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鮮明個性。這便是莊子所謂[道通為二或孔子所謂三口道]以貫之一。充和與中國古典藝術(shù)精神早已融化為一體。就這一方面而言,她在今天無疑是巋然獨存的魯?shù)铎`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