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潘鐵成 等主編 頁數:569
Tag標簽:無
前言
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惡性腫瘤首位,2005年全世界因肺癌死亡人數超過118萬人。肺癌也是我國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預計2005年后,我國每年死于肺癌人數將超過100萬。經過眾多醫(yī)務工作者數十年的艱苦努力,肺癌手術切除率已有顯著提高,但術后5年生存率仍無明顯改善。因此單一外科手術治療進步并不能提高肺癌的診治效果。為改善肺癌預后,目前針對肺癌患者的系統(tǒng)性、個性化規(guī)范診治已成為國際流行的方向和趨勢?,F今國內大部分單位的肺癌診治仍由胸外科、腫瘤內科及放射影像科等科室分頭進行,各科室對其他科室相關知識較為缺乏,科室間在診治理念上存在差異,首選治療方法不盡相同。在當今肺癌外科的治療領域,發(fā)達國家根據醫(yī)學科學進步的現狀制定了相關診療指南,規(guī)范和推進了肺癌治療。結合我國國情,由于經濟實力不足,肺癌診斷仍存在不足之處。PET/CT和縱隔鏡在診斷方面的應用還不夠普及。臨床診斷分期的不確定性制約了臨床醫(yī)師的治療抉擇,從而導致過度治療和治療不足的現狀,這一現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為適應肺癌單病種??苹\治這一國際大趨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心胸外科成立肺癌臨床研究和治療中心,旨在有機整合醫(yī)院各科室相關資源,傳播規(guī)范化資料理念,并實施對肺癌患者的連續(xù)性、規(guī)范化、個性化診治,以改善肺癌患者療效及預后,并推動肺癌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本書由同濟醫(yī)院肺癌臨床研究和治療中心組織資深專家和臨床一線專業(yè)人員編撰,突出臨床實用這一大特點,目的是使廣大肺癌相關醫(yī)務人員能較為全面地了解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國際國內規(guī)范化原則和手段,并可將本書提供的信息和知識直接應用于臨床,提高肺癌診治水平和療效,從而使全社會肺癌患者受益。本書分為三篇,共17章。第一篇主要復習肺癌相關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及流行病學等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第二篇則較為詳盡地介紹了肺癌臨床診斷和綜合治療的原則及具體方法,其中采用了國內外的最新相關資料及我院近20年來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經驗;第三篇用簡潔而精煉的文字介紹了肺癌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yī)藥治療的原則、方法、現狀及進展,并增加了肺癌網絡資源一章,以使本書讀者可更好地了解國內外最新相關動態(tài)。全書共約70萬字,并配有大量精致插圖和照片,以期適合肺癌醫(yī)務工作者和基層醫(yī)院醫(yī)生以及醫(yī)學生臨床實用時參考。由于本書編寫時間倉促,編寫水平有限,雖不遺余力,仍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敬請同仁惠予指正。
內容概要
《實用肺癌外科臨床手冊》是一本關于肺癌外科治療的小型參考書,設計為手冊,是為更方便臨床醫(yī)護人員參閱,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國內外規(guī)范化原則和手段,并可將本書提供的信息和知識直接應用于臨床。提高肺癌診治水平和療效,從而使全社會肺癌患者受益?! ”緯譃槿?,共17章。第一篇主要復習肺癌相關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及流行病學等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第二篇則較為詳盡地介紹了肺癌臨床診斷和綜合治療的原則及具體方法,其中采用了國內外的最新相關資料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近20年來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經驗;第三篇用簡潔而精煉的文字介紹了肺癌放療、化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yī)藥治療的原則、方法、現狀及進展,并增加了肺癌網絡資源一章,以使本書讀者可更好地了解國內外最新相關動態(tài)。 本書以實用為目的,緊貼臨床,將精煉的文字和豐富的插圖相結合,使讀者一目了然,適合于肺癌相關專業(yè)的各級醫(yī)師和學生學習和參考。
作者簡介
潘鐵成,1953年生。湖北武漢人。教授,主任醫(yī)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心胸外科主任。同濟醫(yī)院肺癌臨床治療和研究中心主任。
1985年在原同濟醫(yī)科大學獲胸心外科碩士學位。1992-1995年留學瑞士巴塞爾大學醫(yī)院。任中華醫(y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全國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胸外科醫(y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醫(yī)師協會心血管醫(yī)師分會委員,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學會委員,湖北省胸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肺癌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創(chuàng)傷學會常委,武漢市胸心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器官移植學會常委。第九屆和第十屆湖北省政協委員,多次獲同濟醫(yī)院先進工作者稱號。
主要從事肺癌、食管癌和縱隔疾病等的外科治療和冠心病、先心病、心臟瓣膜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對肺癌的綜合治療及重癥肌無力外科治療有較深入的研究。主持召開了全國首屆重癥肌無力外科治療研討會及首屆湖北地區(qū)肺癌治療論壇,成立中南地區(qū)首個肺癌單病種綜合治療中心。近年來。開展了非體外循環(huán)下冠脈搭橋術、心臟移植、肺移植、心肺聯合移植、保留二尖瓣裝置的瓣膜置換術、胸腔鏡治療手汗癥、術中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胸部惡性腫瘤和側剖胸術后冷凍止痛術等新技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曾先后5次在中央電視臺、湖北衛(wèi)視及武漢電視臺作有關肺癌、重癥肌無力、冠心病及手汗癥的健康講座。1993年“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圍手術期規(guī)范化處理的研究”獲武漢市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獲湖北省衛(wèi)生廳醫(y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課題“胸腺切除治療重癥肌無力手術時機選擇的研究”獲湖北省和武漢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任湖北省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冠心病治療的臨床研究”課題協作組副組長;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保留二尖瓣裝置的瓣膜置換術”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落新婦甙靶向殺傷心臟移植排斥反應中活化T細胞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負責人。主編《胸腺疾病》《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胸心外科疾病診療指南(第二版)》(科學出版社)、《胸心外科急癥和并發(fā)癥》(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等專著,參編專著10余部,在各級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論文180余篇。
書籍目錄
第一篇 肺癌外科基礎知識 第一章 肺及縱隔臨床應用解剖 第一節(jié) 肺臨床應用解剖 一、氣管解剖 二、肺門 三、肺動、靜脈的心包內解剖 四、肺裂 五、肺葉 六、肺段支氣管 七、肺淋巴引流 第二節(jié) 縱隔淋巴結與縱隔臨床應用解剖 一、縱隔淋巴結 二、縱隔位置和境界 三、縱隔分區(qū) 四、縱隔整體觀 五、縱隔局部解剖 六、縱隔筋膜間隙 第二章 肺癌相關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 第一節(jié) 呼吸生理 一、肺通氣 二、肺換氣 第二節(jié) 呼吸病理生理 一、呼吸衰竭 二、缺氧的病理生理 三、高碳酸血癥 第三節(jié) 肺癌對呼吸功能的影響 第四節(jié) 肺癌外科手術前肺功能檢查 一、肺癌外科手術對肺功能的影響 二、肺癌外科手術對肺功能的要求 第五節(jié) 血氣分析 一、血氣分析指標 二、各型酸堿平衡失調血氣表現 第三章 肺癌流行病學 一、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二、病因與危險因素 三、地理分布 四、性別和年齡分布 五、病理類型分布 六、種族分布 七、結語 第四章 肺癌病理 一、病理分類 二、非小細胞肺癌病理表現 三、小細胞肺癌的病理表現第二篇 肺癌外科臨床診治 第一章 肺癌的診斷 第一節(jié) 臨床表現 一、肺部表現 二、胸部外侵癥狀 三、副癌綜合征 四、轉移癥狀 第二節(jié) 常用診斷方法 一、肺癌的影像學診斷 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三、放射性核素掃描 四、穿刺細胞學檢查 五、痰脫落細胞學診斷 六、頸部淋巴結活檢 七、胸腔鏡檢查 八、縱隔鏡檢查 九、開胸肺活檢術 十、肺癌標志物 十一、肺癌熒光檢查 第三節(jié) 孤立性肺結節(jié)的診斷 一、胸部平片 二、計算機斷層掃描(CT) 三、磁共振成像(MRI) 四、正電子發(fā)射斷層(PET) 五、影像學引導經皮肺穿刺術 六、數字成影血管造影(DSA) 第二章 肺癌的分期 第一節(jié) 臨床分期 一、cTNM分期標準 二、肺癌的分期診斷 第二節(jié) 病理分期 第三節(jié) 肺癌的分子分期 一、概述 二、檢測方法 三、分子分期的臨床意義 第四節(jié) 非小細胞肺癌在新輔助治療后的再分期 一、新輔助化療后再分期的重要性 二、再分期方法 三、意義 第三章 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原則 第一節(jié) 非小細胞肺癌綜合治療原則 一、Ⅰ期肺癌(T1~2N0M0)的治療 二、Ⅱ期肺癌的治療 三、Ⅲ期肺癌的治療 四、Ⅳ期肺癌的治療 五、治療后復發(fā)和轉移的再處理 第二節(jié) 小細胞肺癌綜合治療原則 一、局限性小細胞肺癌的治療 二、廣泛期小細胞癌的治療 第四章 肺癌外科圍術期處理 第一節(jié) 肺癌現代外科治療原則 一、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方式選擇 二、小細胞肺癌手術方式選擇 三、多原發(fā)性肺癌外科治療 第二節(jié) 肺癌患者術前評估 一、呼吸功能評估 二、心血管功能評估 三、術前準備 四、術后處理 第三節(jié) 肺癌術后常見并發(fā)癥處理 一、胸內出血 二、肺漏氣 三、神經損傷 四、肺扭轉 五、術后呼吸功能不良 六、胸膜殘腔 七、全肺切除術后綜合征 八、切口和胸膜腔感染 九、支氣管胸膜瘺 十、切除部分胸壁和膈肌后并發(fā)癥 十一、心臟疝 十二、術后食管胸膜瘺 十三、吻合口肉芽腫形成 十四、吻合口裂開 十五、氣道狹窄 第四節(jié) 肺癌圍術期護理 一、術前護理 二、術后護理第三篇 附錄 第一章 肺癌外科治療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肺癌化療常規(guī)及進展 第三章 肺癌放療常規(guī)及進展 第四章 肺癌生物治療進展 第五章 肺癌中醫(yī)藥治療進展 第六章 因特網上的肺癌外科資源 第七章 肺癌其他輔助治療 第八章 中國肺癌2007治療臨床指南中文名詞索引英文名詞索引
章節(jié)摘錄
五、縱隔局部解剖(一)胸腺位于上縱隔前層,胸腺三角內,前方為胸骨,后方為大血管、氣管,后下方為心包底部。胸腺表面包以結締組織膜,可分為左右兩葉,呈H形。人一生中胸腺大小形態(tài)變異很大,青春期最大,成人期后逐漸萎縮。其動脈來自胸廓內和甲狀腺下動脈分支,靜脈回流至左頭臂靜脈和甲狀腺下靜脈內。胸腺在內分泌和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胸腺異常和重癥肌無力關系密切,重癥肌無力者約10%~15%伴有胸腺瘤,50%-70%伴有胸腺增生?,F代外科已將胸腺切除作為治療重癥肌無力的常用治療方法,尤其是重癥肌無力合并胸腺瘤時。臨床資料證實,胸腺切除術后,重癥肌無力的緩解和改善率可達90%,且合并的部分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癥狀亦可見改善。但手術不能立即消除癥狀,并可能誘發(fā)肌無力危象。且遠期效果較近期效果為好。手術以胸前正中切口暴露最好,應清除縱隔內所有脂肪組織達到徹底清掃的目的。(二)心包和心臟位于中縱隔內,心包為一閉合的纖維漿膜囊,包裹心臟和出人心的大血管根部,由外層的纖維心包和內層的漿膜心包組成,為閉合的底大口小的錐形囊腔,囊口在上,纖維心包上部與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續(xù),底部與膈肌中心腱連接。心臟被包裹其中,并有主動脈、肺動脈、上下腔靜脈和雙側肺靜脈經心包出入心臟。漿膜心包的臟、壁二層相互延續(xù)轉折形成的腔隙稱為心包腔,內含少量心包液,約20ml。心包腔在某些部位形成隱窩,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與上腔靜脈、左房之間的稱心包橫竇,心臟手術時可由此阻斷升主動脈或肺動脈干;心包斜竇位于心底后面,兩側肺上下靜脈、下腔靜脈、左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間,心臟手術時可經此阻斷下腔靜脈;漿膜心包前部與下部移行組成的間隙為心包前下竇,心包積液時,首先積聚于此,可經此行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直接與左第4~6肋軟骨內側部,第4~5肋間隙及胸骨下部的左半相鄰,稱心包裸區(qū),是進行心包穿刺或心內注射的常用部位。(三)大血管主動脈及分支位于上、中縱隔內,由左心室發(fā)出,起始段為升主動脈,向右前上斜行,達第2胸肋關節(jié)高度移動為主動脈弓,并向上發(fā)支分出右無名動脈、左頸總及左鎖骨下動脈三支后彎向左后方,達第4胸椎上緣移行為降主動脈,沿脊柱左側下行于食管側后方,平第10胸椎高度經主動脈裂孔人腹。在胸部發(fā)出支氣管動脈、肋問后動脈、食管固有動脈、膈上動脈等。主動脈發(fā)育異??蔀橛椅恢鲃用}弓、雙主動脈弓、食管后位右鎖骨下動脈等,壓迫氣管、食管引起相應癥狀。
編輯推薦
《實用肺癌外科臨床手冊》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