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聶竹明,高洪波 主編 頁數(shù):194
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高校課程必須走.出象牙塔,加強與社會需求的緊密接軌,在打造畢業(yè)生扎實學業(yè)基礎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就業(yè)競爭力和職業(yè)適應能力的提升。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課程也必須關注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把握時代脈搏,重新理解社會對一個合格畢業(yè)生的要求,適時調整和重塑課程,打造實踐能力強且后勁十足的畢業(yè)生。 反思當前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優(yōu)點是學科結構清晰,缺點是偏重靜態(tài)知識的陳列,在能力培養(yǎng)上有所不足。在我國老一代教育家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建設“知行并舉”
內容概要
本書選擇了當前網絡的主流技術和教育的典型應用,通過對任務實施與案例教學進行內容組織,著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基礎能力與應用思維。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組網”(第1—4章),介紹網絡技術與教育應用的基礎、工作組模式網絡建設與管理、校園網服務與接入、域模式網絡的建設與管理;第二部分“管網”(第5—7章),介紹以太校園網交換技術、以太校園網路由技術、校園網管理;第三部分“設計網”(第8—11章),介紹案例分析、中學校園網方案設計、大學校園網方案設計、無線校園網方案設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專業(yè)、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實訓教材,也可作為教師在職培訓和繼續(xù)教育的參考教材,還可供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引論 1.1 網絡技術產生與發(fā)展 1.1.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1.1.2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 1.1.3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功能 1.2 網絡技術教育應用的形式 1.2.1 校園網 1.2.2 地區(qū)/城域教育網 1.2.3 國家教育網 1.3 硬件基礎 1.3.1 網卡 1.3.2 集線器 1.3.3 交換機 1.3.4 路由器 1.3.5 防火墻 1.3.6 無線AP 1.3.7 中繼器 1.3.8 網橋 1.3.9 網關 1.4 軟件基礎 1.4.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 1.4.2 對人員的要求第2章 工作組模式網絡建設與管理 2.1 網絡線纜的制作與連接 2.1.1 能力重點 2.1.2 知識基礎 2.1.3 任務實施 2.1.4 任務拓展 2.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安裝、備份與還原 2.2.1 能力重點 2.2.2 知識基礎 2.2.3 任務實施 2.2.4 任務拓展 2.3 工作組模式網絡的組建 2.3.1 能力重點 2.3.2 知識基礎 2.3.3 任務實施 2.3.4 任務拓展 2.4 Windows網絡命令的使用 2.4.1 能力重點 2.4.2 知識基礎 2.4.3 任務實施 2.4.4 任務拓展第3章 校園網服務與接入 3.1 WWW服務的配置 3.1.1 能力重點 3.1.2 知識基礎 3.1.3 任務實施 3.1.4 任務拓展 3.2 FTP服務的配置 3.2.1 能力重點 3.2.2 知識基礎 3.2.3 任務實施 3.2.4 任務拓展 3.3 Serv U服務器配置 3.3.1 能力重點 3.3.2 知識基礎 3.3.3 任務實施 3.3.4 任務拓展 3.4 ADSL接入Internet的配置 3.4.1 能力重點 3.4.2 知識基礎 3.4.3 任務實施 3.4.4 任務拓展第4章 域模式網絡建設與管理 4.1 域模式網絡組建 4.1.1 能力重點 ……第5章 以太校園網交換技術第6章 以太校園網路由技術第7章 校園網管理第8章 案例分析第9章 中學校園網方案設計第10章 大學校園網方案設計第11章 無線校園網方案設計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引論 1.1 網絡技術產生與發(fā)展 1.1.2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計算機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計算機的應用逐步滲透到各個領域和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人們提出了社會信息化、數(shù)據(jù)的分布處理、計算機資源共享的要求,這些要求促進了當代計算機技術與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并密切結合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技術領域——計算機網絡技術?! ∮嬎銠C網絡技術是計算機和通信技術這兩大現(xiàn)代技術密切結合的產物,它代表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發(fā)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向。計算機網絡化是計算機進入到第四個時代的標志,幾乎所有的計算機都面臨著網絡的問題。在21世紀初期,在微型計算機普及的今天,網絡平臺是個人計算機使用環(huán)境的一種必然選擇?! ∈澜缟瞎J的第一個最成功的遠程計算機網絡是在1969年由美國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組織和成功研制的ARPAnet網絡。當時ARPAnet只有四個節(jié)點,到1971年ARPAnet發(fā)展為15個節(jié)點、23臺主機,并投入使用。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計算機網絡之一,現(xiàn)代計算機網絡的許多概念和方法都來源于它。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絡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從那時起計算機網絡技術經過人們的不斷研究和完善,發(fā)展到今天。一般人們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形成與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絡的雛形。此時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是指以單臺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lián)機系統(tǒng)。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訂票系統(tǒng)SABRE-1,就是以一臺中心計算機為網絡的主體,將全美國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上實現(xiàn)并完成了訂票業(yè)務。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本質上是以單個主機中心的星形通信網,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資源。這種網絡存在著很多缺點。
編輯推薦
《網絡技術及教育應用》以強化實踐教學和激發(fā)自主學習為目標,以理論知識為主線,以實踐應用為驅動,旨在提高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此外,本套教材注重經驗、方法與思想的可遷移性,以適應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及相關專業(yè)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要。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