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時代

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法)伏爾泰  頁數(shù):16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描繪了人類的才智和風俗,引人熱愛道德、學術和祖國,啟迪人類反思自我,告訴我們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內容包括大戰(zhàn)前夜的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中的法國、遺產繼承戰(zhàn)爭、國王的遺囑、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禮儀之爭與取締基督教等。         《經典通讀》一套將經典學術巨著進行全新通俗化編譯的叢書,旨在引領讀者輕松快速閱讀學術經典,從而普及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家名著。 本書為該叢書之一,描繪了人類的才智和風俗,引人熱愛道德、學術和祖國,啟迪人類反思自我,告訴我們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 本書的目的不在于寫路易十四個人,而在于寫他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人類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進步,著重描繪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藝的日臻完美。

作者簡介

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原名弗蘭蘇阿·馬利·阿魯埃。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旗手,自由思想和自由主義的倡導者,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yōu)秀的詩人”。文學作品有史詩《亨利亞德》、《奧爾良少女》,悲劇《歐第伯》、喜劇《放蕩的兒子》,哲理小說《老實人》等;重要歷史著作有《路易十四時代》、《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等;哲學代表作有《哲學通信》、《哲學辭典》、《形而上學論》、《牛頓哲學原理》等。其中《哲學通信》曾遭禁售,被譽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書籍目錄

編者的話向偉大的時代致敬——《路易十四時代》導讀第一章 大戰(zhàn)前夜的歐洲第二章 三十年戰(zhàn)爭中的法國第三章 法國內戰(zhàn)第四章 后馬扎然時代第五章 重振國威第六章 遺產繼承戰(zhàn)爭第七章 尼德蘭戰(zhàn)爭第八章 奧格斯堡同盟戰(zhàn)第九章 國王的遺囑第十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第十一章 太陽王最后的歲月第十二章 禮儀之爭與取締基督教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六 國土的擴張法國國王利用自己的威勢在全歐洲維護了他的尊嚴,同時他也以同樣的熱情投入到擴張自己的國土的行動上。天才的科爾貝使法國充裕富足,1662年10月27日,國王十分輕松地從法國國庫支出了500萬利弗,并以這個價格從英國人手中購得敦刻爾克和馬迪克。比起用戰(zhàn)爭的手段贏得土地,這個方法顯然更廉價。而揮霍無度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因為貧困不堪,恬不知恥地出售了英國人用鮮血換得的土地。這在英國國內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紛紛要求追究當事者責任,而慫恿并容忍國王犯下這一過錯的財政大臣海德成了最終的替罪羊,被英國國會放逐。這里不得不提的是,英國國會的權力有時比國王的還要大,不光國王的親信,就是國王本人國會有時都不放在眼中。英國人對出售土地的事件還沒來得及后悔,就又陷入了恐懼之中。1663年,路易十四征調了3萬軍隊來加強敦刻爾克的防務,他下令在城市與城堡之間修筑了一個可停泊30艘戰(zhàn)艦的船塢,這樣就從陸、海兩面形成一座堅固的堡壘。不久以后,法國國王又強迫洛林公爵把馬爾薩爾要塞交給他。其交換條件是:法國國王準許他在他行將放棄的邦內征稅100萬利弗;洛林血親親王將被尊為法國血親親王。就這樣,法國的國土就如同這塊土地上的君主的威勢一樣迅速擴張。

編輯推薦

《路易十四時代》為北京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路易十四時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7條)

 
 

  •   “路易十四時代在戰(zhàn)爭和政治方面,絲毫不優(yōu)于其他時代,刪掉藝術和人文精神的成果,就找不出足以引起后人矚目的杰出東西來” 。
    伏爾泰的這番評論有些一家之言的感覺,但是從中可以看出路易十四時期的藝術和人文精神是達到了一定高度的?;蛟S伏爾泰對于路易十四的另一番評論才能算是公正的對待,“不管有人怎樣寫文章反對他,但是人們提起他的名字卻無不油然生敬,聽到這個名字無不聯(lián)想到一個永遠值得記憶的時代” 。的確,路易十四在長達七十六年的人生旅途中創(chuàng)造了太多的輝煌,同時也留下了太多的質疑。但是他對于藝術的推崇是至死不渝的,法國社會在“太陽王”的引領下成為了歐洲文化和藝術的核心區(qū)域之一?!按舐糜螘r代”的到來可以說是路易十四在無形中給予法國的一份意外禮物。
    1643年的春天,路易十四的父親路易十三逝世,遺囑中任命馬扎然為首相,會同王后安娜等人一起為幼年的路易十四監(jiān)國。身旁站著一個強勢的首相,母親又是一個更加強勢的女人,政務根本沒有路易十四插手的空間。“在這些清閑的日子里,國王專心閱讀供消遣的書籍。他非常欣賞描寫風流韻事和高尚行為的詩歌和小說,這些作品暗中迎合了他的個性。他常常閱讀高乃依的悲劇,并逐步培養(yǎng)了自己的鑒賞能力,以及感受能力” 。首相和母親的專制雖然阻礙了路易十四獲得執(zhí)政權力,但是在無形中又促成了他在早年就能接觸到發(fā)展最為完備的古典主義文化,這奠定了日后路易十四對于藝術的濃厚興趣以及推崇至極的態(tài)度。
    年少的路易十四仍然沒有擺脫馬扎然帶來的束縛,紅衣主教很樂意看到別人只向國王灌輸少量的知識。他努力地把國王塑造成紈绔子弟一般的個人形象,皆因一個念頭始終縈繞在馬扎然的腦海之中:小國王應該像他父親那樣享受生活,而繁雜的國事就應該交給我們這些首相來處理。路易十三時期,法國社會完全受著紅衣主教黎世留的控制。怯懦的路易十三似乎讓人們忘記了他才是這片土地的擁有者。黎世留去世后,作為他的接班人和最親密的戰(zhàn)友,新任首相馬扎然決心讓自己成為第二個黎世留,他要把法國人頭上的那片天都劃歸到他的權利范圍內。在他去世之前,他也的確是做到了首相專制。路易十四早期的法國雖然經歷了投石黨叛亂,但是最終趨于緩和的結果中也存有首相的一份功勞。而路易十四在期間更多的是扮演著一個隱形人的角色。我們不會在斗爭雙方的談判桌上看到他,但或許會在某一個討論拉辛悲劇的沙龍里看見這個年輕的身影。“國王在18歲到20歲之間,因受這些娛樂消遣的熏陶而得到的進步,比在他的家庭教師、后來成為巴黎大主教的博蒙修道院院長的教導下,在知識方面取得的進步更大” ?;蛟S馬扎然不會想到,在他死后的那些歲月里,曾經年幼放縱的小路易居然會站在歐洲王室的最高點,那個整日不務正業(yè)的小家伙竟然成為了法國人心目中共同的民族偶像。其實,這一切不應該說是紅衣主教一手造成的嗎?
    業(yè)已成人的路易十四在馬扎然死后噴薄出了一代帝王的傲氣和威嚴。有一次,國王參加完教皇為他舉行的加冕典禮后,高等法院還想討論國王頒布的幾條敕令。一身獵裝的路易十四走進法院說到:“你們這些集會帶來的禍害大家都知道。我命令你們停止討論我的敕令。首席法官先生,我禁止你準許開這類會議,禁止你們任何人要求開這類會議” 。路易十四講話時所透露出的高傲口吻不禁讓人們感受到了國王那令人敬畏的威勢。法國人期盼這樣的國王已經很長時間了,他們不用再看首相的臉色。整個王國只剩下了兩種人:國王和臣民。他們是法國的臣民,是路易十四的臣民;而路易十四是法國的國王,他們的國王。
    “在法國,以凡爾賽宮為中心的巴洛克風格影響了古典主義戲劇,并由此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這種風格的藝術家。這種夸張豪華的生活方式連同其建筑結構風格深受歐洲其他宮廷的歡迎,它們紛紛效仿。無形中,凡爾賽宮的主人變成了歐洲王室貴族們生活的老師” 。路易十四時代,法國的巴洛克藝術呈現(xiàn)出與宮廷生活緊密相連的狀態(tài)。巴洛克建筑使得當時的宮廷生活看上去更加華貴,奢靡的貴族生活習慣又使得巴洛克藝術在法國得到了新的發(fā)展。當新興的巴洛克視覺藝術傳入法國的時候,不滿足于古典主義文化的路易十四決定繼承父親的遺志,修建完一座全新的巴洛克式宮殿——凡爾賽宮。日后,凡爾賽宮變成了法國王室的居住場所,成為了“大旅游時代”最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路易十四十分重視整個建造過程,他命令他的首席宮廷畫家、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勃勒立督造了建筑工程,自己還親自設計了著名的“鏡廳”,一排鏡子使得大客廳在視覺上擴大了一倍,加上各種裝飾、燈光,所達到的意境是極其豪華獨特的。宮殿修建完之后,路易十四和王室貴族經常設宴其中,穿著流行的假發(fā)和長袍,演繹一出出法國式戲劇。人們很享受在凡爾賽宮的生活,因為那里迎合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貴族情調。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巴洛克藝術在路易十四時
  •   知道伏爾泰的大名記得還是兒時讀書的時候,歷史課教程里的事情。只知道他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如今時隔20年有幸讀到他本人的作品,使我驚嘆其文學和歷史的造詣。語言優(yōu)美,可讀性很強。使我仿佛回到了17世紀后期法國的路易十四時代。作為一個國王,路易十四能把國家朝政大事和生活完全分開,兢兢業(yè)業(yè),不知疲憊,把法國帶至了當時歐洲的頂峰。這是何等優(yōu)秀的品質。使我肅然起敬。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那么的善良。
  •   我覺得路易十四早期的成功,得益于先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為其打下的堅實的基礎。黎塞留對內采取專制王權的政策使得國家權力集中于王權,對外抗衡哈布斯堡王朝,于1625年促成針對西班牙的法英聯(lián)盟,支持丹麥、瑞典以及德意志新教諸侯與神圣羅馬帝國軍隊交戰(zhàn),在三十年戰(zhàn)爭(1618年-1648年)中使法國爭取到了有利的位置,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戰(zhàn)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從此法國成為了歐洲新的霸主,國力蒸蒸日上。路易十四繼而發(fā)動遺產繼承戰(zhàn)及對尼德蘭的兩場戰(zhàn)爭,年年的征戰(zhàn)耗盡了國力,也使的法國周邊國家日益感到了威脅,隨爆發(fā)了奧格斯堡同盟戰(zhàn)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01年-1714年),法國陷進了戰(zhàn)爭泥潭,處于孤立無援的地步,法國自此走下坡路,路易十四帶給法國的不過是黃粱一夢的幻境而已。
  •   體現(xiàn)了開明專制的思想,路易十四確實算是偉人,應該說是17世紀最偉大的國王
  •   伏爾泰這本書是其代表作之一,雖然節(jié)選本,但是依然能看出其筆調風格,是研究路易十四時代不可或缺的資料。
  •   非常喜歡這本書,除了了解到歐洲歷史外,還能了解哪些了不起的將軍帝王等偉人們,歷史選擇了他們,而他們照耀得歷史。學到很多,非常值得一讀,尤其是人性在歷史中反映出的光輝和黑暗很引人深省。
  •   伏爾泰算是外國作家里寫的比較有文采而且適合大眾閱讀的作家。推薦!
  •   雖是編譯,可伏爾泰的文筆影子清晰可見。
  •   掌握對經典的描述,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重新對歷史和政治的關系進行定位!
  •   了解中世紀歐洲的一本簡明史書。這次購買是沖著寫期末作業(yè)去的。讀完后還推薦給了好多同學。書質量算是可以的
  •   說得很全面!寫得很仔細!喜歡!讓我更想進一步的了解法國史
  •   了解那是歐洲的制度,對歷史哲學有一定的幫助
  •   哪怕你對哲學一無所知,這本書仍值得你一讀。因為是通俗的版本,閱讀起來沒設么難度,而且真理并不挑明,而是在字里行間。
  •   言簡意賅,適合粗讀歷史的人了解
  •   雖然是縮減版的,但是內容也很詳細,該有的都有了
  •   內容還原了歷史,值得一讀
  •   哲學的書籍
  •   了解了一些中醫(yī)知識.
  •   還沒看,不錯,很好.......
  •   書貴了一點,然后就是太易看懂,不過總算找到了關于路易十四的書,找很久了
  •   伏爾泰的書沒得事,可惜是節(jié)選本,很遺憾,當當應該注明的。有一點小小的感受是:很多大家都是從寫歷史開始的,遠的如吉本、伏爾泰,近的如當年明月。歷史觀確實重要,在歷史浩蕩中磨練文筆氣魄看來是一條有效路徑。
  •   內容較為詳細的只可惜是簡編本
  •   適合想初步了解路易十四時代的讀者閱讀。
  •   這個版本遠遜漢譯名著系列。

    編者譯者皆是一人,對原著進行了“瘦身”“化繁為簡”,相當于原著的縮水版本,至于取舍的根據(jù),僅在編者一人。譯文部分,除開漢語水準外,漢譯水準也“瘦身”。

    校對相當粗心,錯字不少,人名混淆前后不統(tǒng)一也不少。
  •   真討厭,都沒看到說明,早知道不是完整的就不要了。
  •   還以為是伏爾泰的原文……結果一看,是編輯自己編寫的!實在難看,文采比報紙的花邊廣告還不如!??!
  •   伏爾泰居然寫成伏爾秦了...
  •   能用金錢收買的人就不要給他權力。路易十四一生幾乎統(tǒng)一整個歐洲,但是晚年卻很慘淡,為什么做英雄,就是這樣無奈呀!
  •   最開始以為是歌頌路易十四時代輝煌的一切,看了以后才發(fā)現(xiàn)伏爾泰很客觀的將這位偉大君主在位時對法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的好的與壞的影響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讓人們在謳歌這位君主的偉大的同時,也認識到他的驕縱、果斷、自負、剛愎自用等。
  •   還好吧,一般性的科普讀物。
  •   此書是原書的編譯版本,內容和原書有差異(本書前言有談到),請想看原書的注意。
  •   紙質較差,沒有全譯。
  •   內容還行,不過好像刪減比較多
  •   推介,我認為值得看,書的內容不錯
  •   之前對30年戰(zhàn)爭有所了解~讀起來還算比較流暢~通過這本書~突然感悟到~一個腐朽的國家~依然可以對外有一個強大的外表~古今都是如此~
  •     
      記得路易十四的一句名言:“朕即國家,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辈贿^,伏爾泰的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則顛覆了我心中的這種看法——書中的路易十四完全是一個有著赫赫戰(zhàn)功的英明神武的國王,而對于路易十四的暴政則只在篇末微微涉及了下。因為本書是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的編譯本,和原著肯定會有差異,我就根據(jù)目前的這本書來分析下路易十四世代。
      路易十四登基之前的法國剛剛經過投石黨之亂,在國王、貴族、主教、最高法院長達數(shù)十年的內戰(zhàn)之后,法國的民眾熱切地希望結束法國的無政府狀態(tài),而國王所象征的統(tǒng)一和秩序是民眾所普遍歡迎的。路易十四的父親路易十三是個柔弱的國王,國政把持在當時的紅衣主教黎世留手里,他極力在法國建立起君主專制的政府,擺脫天主教對世俗政權的制約,但是,國王的權力是孱弱的,當時人們的普遍看法是國王掌管宮廷事物,宰相則是帝國政務的真正主宰。在之后的紅衣主教馬扎然離世之前,新國王路易十四仍然沒有掌握實權,路易十四時代準確地說是從馬扎然去世之后開始的。
      1661年紅衣主教馬扎然逝世,國王的時代來臨了。
      路易十四的一生是戰(zhàn)功赫赫的一生,也是窮兵黷武的一生。自他親政之后,先是在國內擺平了當時的紅衣主教,將財權、軍權穩(wěn)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國內樹下權威之后,他又將目光投向國外,借助一件外交事件,他迫使當時的羅馬教皇向他致歉。在之后,他又以索要欠款為由進攻當時繼承神圣羅馬帝國衣缽的哈布斯堡王朝,在得力戰(zhàn)將的勇猛作戰(zhàn)下,之后法國軍隊幾乎戰(zhàn)無不勝,把戰(zhàn)爭的觸角幾乎伸向歐洲的每一個角落,作為回報,法國當時也成為了全歐洲的敵人,最后,法國忠實的盟友英國也加入了反法同盟。最后,法國厭戰(zhàn)了,備受民眾支持的國王逐漸失去了他的魅力,路易十四在落寞中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
      民族國家的興起是歐洲沖破中世紀的桎梏,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提,然而在民族國家興起的過程中,伴隨的是宗教戰(zhàn)爭、王朝戰(zhàn)爭和民族戰(zhàn)爭,和中世紀不同的是,教會的作用減弱了,與之相隨的是世俗君主的欲望占了主導地位。統(tǒng)一的政治秩序對于穩(wěn)定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是必要的,沒有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就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和穩(wěn)定的貿易,也就沒有刺激科技發(fā)明的持續(xù)性利益,從這個角度上,路易十四時代君主專制的強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也正是這中強大的君主專制成為之后法國大革命的隱患,而專制制度只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階段,民族國家在歐洲的主旋律乃是議會民主制,也就是由英國光榮革命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
      
  •     本書是“編譯本”,不是單純的中文譯本,甚至于不能說是節(jié)選的,因為節(jié)選至少還在紙面上保證讀者看到的部分是忠于原著的,而這本書的序言中編譯者自己聲明了是做過“通俗化”處理的,有原著潔癖的讀者也許可以不用看這本書了。
      因為跟原作者伏爾泰之間不但是隔了全譯本、法語、十七世紀的法語,所以原文風貌如何,不但是因為弱得可憐的外語能力而無緣相見,更因為一個“通俗”,連挑錯字的興趣也沒有了,只草草翻了一遍就還給圖書館了。
      而就本書內容而言,太陽王完全是一個矛盾結合體:信仰天主教,卻又藐視教皇;能和奧斯曼土耳其聯(lián)手作戰(zhàn),眼里卻容不下新教徒;一面是寬厚長者的風范,另一面卻是逼走能臣的昏君做派。路易十四連年發(fā)動戰(zhàn)爭,讓法語的影響力遍及歐洲,結局卻是遍地樹敵,國內經濟凋零,民不聊生,給路易十六上斷頭臺埋下了伏筆。
      以影響力和是非過錯而論,太陽王可謂前無古人,只有后世的拿破侖能與之并肩。由于時代局限,伏爾泰面對這般的帝王,仍不免慷慨地拿出“偉大”的帽子戴在路易十四頭上,字里行間隱隱透露出一句想說又說不出的評價:“七分功三分過”。作為幾乎同時代的人,伏爾泰對路易十四的看法可以說是當時國內的知識分子的代表。然而那些不會寫字的人——農民,士兵,手工業(yè)者卻未必如此,如果路易偉大,那么那些終年種地卻餓肚子的農民,那些死傷的士兵,那些被重稅壓得喘不過氣的手工業(yè)者豈不就是偉大事跡的絆腳石嗎?很快,光輝掩蓋下的法國露出了丑陋的一面。本應該歌功頌德的人民拿起武器把所有的貴族殘殺殆盡。
      還好,我們雖然落后,但已經渡過了那個把殺人者稱為偉大的時代。
      最后是一點歷史的八卦。路易十四所在的時代,兩個打得不可開交的家族——路易十四代表的波旁王朝和敵對的哈布斯堡王朝其實是遠親。哈布斯堡盛時掛著奧地利家族的旗子,祖上卻是法國貴族,而且也跟路易們的祖先通婚過。同是權盛一時,最后下場卻不太一樣。西班牙國王還是姓波旁,盧森堡大公雖然改了姓卻還是波旁家族的人,而哈布斯堡已經泯然眾人了。
  •     評分僅就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而言,因為這樣所謂經典通讀的改編實在是對原作的侮辱。編者只選取了自以為國內觀眾感興趣的部分,結果是將實用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致,路易十四時代成了大小戰(zhàn)爭的流水帳,連太陽王的文化藝術成就都只字未提,別說編者吹噓的一個“時代人類的文化精神進步”了。尤其是編者在書中隨意加入的文字,與原作者的文字沒有任何區(qū)分,造成了閱讀上的極大困難。讀者要費力去區(qū)分文中的一個“今天”,到底是伏爾泰所在的18世紀,還是編者所在的今天。如果作者泉下有知,大概也會來找這樣的改編者來算帳吧。
  •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俗稱太陽王,可謂法國,或著全歐洲最長壽的君主。他在位七十二年,在這期間他到處爭戰(zhàn),進攻荷蘭、德意志、西班牙和大英帝國等外;路易十四提倡藝術,並給予許多優(yōu)秀的文人才子資金援助,甚至法國以外的知名知識份子他也慷慨解囊。然而,路易十四最令人稱道的,包括設立科學院。從笛卡兒等哲學家開始的歐陸唯理主義(Rationalism, 法文Rationalisme),確立起歐洲等科學精神雛型開始,這個科學院一直努力的遵照著唯理主義為探討準繩。
      
      但是,這位帝王雖然作了這麼多偉大的事蹟,但他還是有令人詬病的地方;法國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中央集權的態(tài)勢越來越傾斜。並為了統(tǒng)一整個法國,他撕毀了《南特敕令》(Dict of Nantes, 法文édit de Nantes)。然而,這些是是非非並不是太陽王的全部,又或著說,這只是他豐富人生的冰山一角罷了。在他七十七年又四日的天命之年,不僅僅是個人的心路歷程,更是當時整個法國,乃至於整個歐洲的精神寫照。所以呢,一部好的紀傳作品,真實的紀念這位偉人,是有其必要性的。
      
      伏爾泰,因為從小就跟皇宮貴族等有相當深厚的友誼,所以他能得到很多當時還沒公開的一手資料。也因為這一機遇,讓伏爾泰更有信心,能作出一套完整且真實的路易十四傳記出來。後來他所遭遇的顛沛流離,使伏爾泰無法靜下心來完成此一壯舉。直到夏特萊侯爵夫人的出現(xiàn)後,依附在她所提供的保護傘下,伏爾泰終於能抽出時間理出頭緒,並完成這一偉大巨作*。
      
      路易十四雖說是一個王朝,一個時代;但這個時代不光是只有路易十四,進一步說,這是一個由路易十四帶領眾法國人的時代。所以,書名《路易十四時代》(The Age of Louis XIV, 法文Le Siecle de Louis XIV),伏爾泰要講的不光是路易十四這個人,而是在他那個年代的人事物,作一個總結式的整理與回顧。
      
      這本書包含了路易十四時代的一切:法國對外的戰(zhàn)爭(如大孔代, le Grand Condé,原名路易二世?德?波旁, Louis II de Bourbon,4me prince de Condé,為早其法國對外戰(zhàn)爭的最高指揮官,並在多場法對外戰(zhàn)役中獲得很大的勝利),法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柯爾博,Jean-Baptiste Colbert,為路易十四十代最負盛名的金融改革者,雖然當時法國人民恨不得食其骨肉,但後來大家對這位偉大的改革著抱持的相對正面的評價),法國的文化復興(高乃依, Pierre Corneille、拉辛, Jean Racine、莫里哀, Molière。此三人共稱"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位法國劇作家"),當然,還有路易十四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他那豐富的情史,換個不停的受寵對象,和陪伴他晚年的曼特農女侯爵(Fran?oise d'Aubigné Scarron, Marquise de Maintenon)。
      
      這乍看之下也沒什麼特別的。從點(人物)到線(事件),在由線構面(領域),伏爾泰點出了當時最偉大的哲人智者,並由這些點線面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大體面貌。如果我們都這樣看歷史的話,那古人永遠比我們笨的多,因為他們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這種看歷史的態(tài)度,是絕對不可取的。本書三十九篇,共五百多頁的中文篇幅,其的突破點也正是如此。
      
      我們要知道,以前的歐洲,歷史專門記載著人;不僅如此,他們還專記偉大的人。更勝者,他們只記偉大的領導人。史學家如馬基維利(Machiavelli)者,已經著手於整體的歷史,如《佛羅倫斯史》。但是,這本書關注的還是只在於佛羅倫斯當?shù)兀鼇K不像《路易十四時代》一樣,把整個歐洲都寫進他的書裡。光是其規(guī)模,其氣勢,其所涉及題目的廣度,這本書與其說是法國史,不如說是當時整個歐洲的歷史縮影*。
      
      第二,這部書對史料的嚴格考核,也是其開創(chuàng)性之一。之前的歐洲歷史學者,他們手邊的資料都屬於二手,所以考據(jù)出來的說服力比較薄弱。就像之前所提的,伏爾泰有機緣能得到第一手的資料,除了路易十四的書信以外,為法王服務過的王公貴族也樂於對小伏爾泰講述太陽王的光輝事蹟。所以就公信力而言,這本書提高了當時的標準,為所謂的"信史"帶向更前的方向。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重要,乃至於它是啟蒙時期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呢?啟蒙運動所強調實事求是,有幾分證據(jù),就講幾分話。伏爾泰的這本書,正是根據(jù)大量的史實根據(jù),為當時充滿謠言語猜測等釐清錯誤,還給歷史人物一個清白。再來,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理性,這本書處處可見;伏爾泰從史料推估出來的歷史淵源,和他對其他帶有非理性色彩的歷史作品,如《曼特農夫人回憶錄》,所作的強烈批判,都可以見到他堅持理性這一大原則。其三,啟蒙運動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哲人黨所力編的《百科全書》了。此書分門別類,用科學的精神,對當時的世界作一個知識梳理的工作。伏爾泰的這本歷史書籍,其實也有這麼一點味道;他把當時的國家大事分門別類,並一一探討。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路易十四時,國家興衰的根本原因,和當時許多宗教支流所起的衝突等許多問題。並嘗試由這些問題連出一整個面,如同他後來的《風俗論》一樣,把當時的時代精神給描繪出來。
      
      此書成書至今,也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在這三百年間,歐洲發(fā)生了許多大事,我們中國也發(fā)生了許多大事;然而,這本書的地位,卻因時間的推演,也越來崇高??梢赃@麼說,這本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把當時整個時代用一本書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至今在也沒有像他一樣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蛘呤且姌洳灰娏?,又或者是見林不見樹;甚至對路易十四本身的解析,這三百年的時間推演爾等卻不見另有新論(縱使我們知道伏爾泰對路易十四的評價過高,卻也提不出什麼比他更精確的見解)。然而,我不是說我們就從此打?。粴v史既是停止的,也是動態(tài)的。當我們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日趨完善時,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推翻也是所在多有;我們現(xiàn)在來看,伏爾泰能在當時的條件和情況下,憑著一己之力,整理並統(tǒng)合出這麼多龐大的事物,用他最負盛名的筆為那個時代畫肖像,光是這點,這本書就可以在歐洲的歷史有垂不朽。這本書所代表的不一定是完整無誤的,然而它對我們研究西洋史,尤其是當時法國人的精神面貌,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
      1. 《路易十四時代》雖然是在伏爾泰居住德國時發(fā)表刊印的,但這本書的構思與資料的整理,大部分的時間都奠定於伏爾泰和夏特萊侯爵夫人相處的時候。
      2. 這個觀點,可詳見《路易十四時代》的前二十四篇。伏爾泰除了講述法國本土所發(fā)生的事見,如投石黨等,他也略帶一題當時歐洲的情況。如果要知道更詳細的,有《路易十四時代》姊妹作之稱的《風俗論》,應該可以為當時的世界,作一個豐富且完整的深度介紹。
  •      我不能說喜歡伏爾泰諧謔中經見的輕佻,而當輕佻淪浹其寫作風格后,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遠談不上考究的措辭和漫不經心的屬句成篇,當然沒有人試圖否定諧謔本身及其彰顯的清醒和公正,并且諧謔自然是伏爾泰的優(yōu)點,甚至可能在持有某種口味的人看來會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
      
       如果說伏爾泰試圖以此書來證明路易十四之治的光輝和偉大,那么作為讀者的我雖然有些抱歉,但只好直言不諱地說,我實在很難得出這類結論,如果不是截然相反的結論的話。路易十四早年在軍事上取得的輝煌作者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幸運和敵人的大意。路易十四的后半生則像一個透支幸運過度的人所常遭遇的那樣,他奪取的領地幾乎悉數(shù)放棄(除了弗朗什 孔泰),如果他曾挽救過法國的經濟那么他給兒子的遺產并不比父輩給他的更體面,最后他廢止了南特敕令為自己的敵人送去了一批永不變節(jié)的援軍。至于他的死,伏爾泰一上來就已經把底跟我們兜了,他一死遺囑旋即被他的兄弟經由巴黎高院給推翻了。
      
       上面一段給人的印象可能是,我似乎對路易十四有什么不滿,其實,我只是在一點上無法理解伏爾泰,全書他把一半的篇幅給了路易十四的軍事生涯,但是我恰恰以為如果路易十四有什么值得稱道的話絕不會是他的軍事才能或成就,而令我如此確信的正是伏爾泰事無巨細的記述。
      
       再多提伏爾泰一句,他是如此對諧謔有精深的掌握,如此對各項史實有獨樹一幟的詮釋,以至于他描述的歷史(特別是關于宗教)給人的印象決不可能由任何一本已有或未有的史書辦到,因為伏爾泰表達不滿或蔑視的方法就是把一個人所能做的所有事寫成一個傻子才可能有的事跡。如果一個對法國、法國史和基督宗教一無所知的人在不查閱別的文獻的情況下讀這本書的某些段落,那么即使他以為他讀到的是一本鬧劇集,這恐怕也不足為奇。
  •     PDF在電紙書里面,每天三站地鐵上班,三站地鐵下班,就拿出來看,結果不急不忙看了4個月。
      然后發(fā)現(xiàn)這種flash式的閱讀剛好迎合了伏爾泰flash式的寫作方式。也就是說信息量被壓縮了以至于這本600多頁的書就算擴大成6000頁也不為過。內戰(zhàn),外戰(zhàn),宗教戰(zhàn)爭,國家的復興之路,都是能夠單獨成書的宏大的主題。
      伏爾泰其他的書寫得非常有趣,作為史書本書嚴肅了許多仍然有不少小小的調侃,加上也許是當時行文的風格和法語一塌糊涂的語言結構,譯文前言不搭后語處不是一個兩個,可以想象翻譯工作的艱苦。而且仿佛只是寫給當時人看的許多歷史背景都過于模糊以至于第一次提到路易十四的年齡時他竟然已經好幾十歲了。就不怕我們現(xiàn)代人抓狂嗎。
      此外本人愚鈍沒有察覺傳說中對路易十四的歌功頌德。這個問題上老伏已經比較客觀,到處是有模有樣的引經據(jù)典。沒有理由說他要靠歌頌前朝來開解在今朝一切的不如意比如下大牢以及發(fā)配海外n年的憤懣。早年小伏是著實追求了一番功名,未果后成了非著名小憤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伏爾泰不是宮廷史歌頌者,任何朝代的都不能算。
      宗教問題上有些主觀大概因為他是無神論者吧,和當時混亂的宗教環(huán)境也有直接的關系。但就象他本人認為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在廣闊的時代范圍中縱向和橫向的定位才成為了他自己。
  •      伏爾泰說自己寫這本書,不是給帝王將相們立傳,只是為了描述一段偉大的歷史,希望通過自己的筆描繪出這段歷史的大致輪廓,給后來人有個認識以前時代的本本。伏爾泰自己把自己當成了描繪一個時代的偉大畫家。
       這種想法,作為我們喜歡寫,并且有國際視野的人來說,很容易會產生。但大歷史中風范復雜細節(jié),各色各樣人物,千變萬化事件,到底哪些構成一個時代的輪廓,需要天才的挑選和天才的筆觸,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求真的態(tài)度。
       伏爾泰注意到為給后世留下一個客觀的歷史文獻,不能將自己愛好帶進自己記述的歷史,一定要盡可能的客觀,接近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這點我無法考證,只能帶著疑問讀這本書,也產生很多聯(lián)想。
       書開篇描述了路易十四時代之前一些社會情況,時間大致在我國康乾時期。雖然西歐各國互相征伐,社會盜匪橫行,宗教信仰分裂,黨派林立,迷信愚昧,但是崇尚商業(yè)和科學技術,反對專制和集權,權力來源人民,權力權利思想,各國相互制衡,各國內部各機構相互制衡,使得路易十四時代之前的社會,已經具備了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特征。西歐社會的崛起,在本書看來,是不可逆轉的。我在伏爾泰身上,看不到相差300年的我們,在思想上有任何的鴻溝。伏爾泰崇尚理性,愛情,反對殺戮,迷信;他清晰知道權力來源人民,國家富強的根本在于發(fā)展商業(yè),認為法制高于人制。伏爾泰的這些想法,正是目前社會構建的基石。
       我目前本書看了1/4。在書的細節(jié)中還了解到伏爾泰一些想法:他認為一個偉大時代開啟必然起于偉大的領袖,所以他崇拜路易十四;矛盾的是他在記敘馬扎然人生最后,認為國家領袖無論才智,品德,與常人無異,這些人的豐功偉績與其說自身成就,不如說是實事和他所在崗位共同造就的。這個矛盾說明伏爾泰一方面認為太陽王偉大,另方面也不想讓讀者認為他有多么高不可及,只要你在那個位子上,你就可能達到跟偉人類似功績。
       接下來的感想,還要等書讀完了再說。
      
  •     
      一, 永恒的目光及其消解——關于伏爾泰的歷史觀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伏爾泰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早于他的時代,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里通過普遍懷疑后,重建了對世界的理解時,他建立了時代的方法論。因為在first meditation中懷疑了一切時,他已消除了通常意義的自己,也就是說他在思想中排除了一切的ground,達到了他所認為的完全的客觀。他認為因為已達到客觀了,所以“清楚明白的觀念就是真理”(出自third meditation,英文版譯文為“so I now seem to be able to lay it down as a general rule that whatever I peceive very clearly and distinctly is true” 按照某些學者的觀點此話即為,凡是能證明為真的就是真理),也就消除了在他的體系中認識論的必要性。而由他本人和同時代哲學家并不清楚的refering與non-refering謬誤,他證明了God的存在,由此為基礎重建了對世界的理解。這個方法在當時影響很大,尤其是當sceptism(中文一般譯為懷疑主義,本人認為不妥,因為人們持有它的立場時否定的傾向大于肯定的傾向,還是保留英文原詞比較妥當)盛行一時的時代,它證明了人可以完全客觀的“看”事物,理解事物,這種認知體系即為近代科學的基礎,伽利略的絕對時空觀,牛頓的力學,都是這么來的。(他們的局限性也來源于此,他們在認識論上的不正確使他們不能認識到存在先驗(a priori)因素使他們只能是observer,所以不把自己的觀察的前提:所處的時間與空間作為考慮因素,而有了愛因斯坦的修正,此為后話)??茖W的前提是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所以當時人也認為歸納法和科學一樣正確。
      從這本書文本看,伏爾泰也接受了當時知識界都接受的這些前提,并認為這些是一切科學的鑰匙,并把它應用于歷史研究中。他在書中批判柏拉圖而贊揚洛克,說他的《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是完美的書,就證明了這點(就我看,locke的這本書其實等于什么都沒說)。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歷史只能以人為標準和尺度,如何能有客觀的標準可以在客觀的視角中“觀察”呢?在上述的那種體系中,一切事物都是客體(除了觀察者,他們甚至不承認觀察者是事物),而以完整的客體來認識它,而不是它某時某刻表現(xiàn)出的樣子。所以在那種體系中,一切都是完成了的,是completion,而不是consumation。所以他找到了human nature.因為它既是客體,又和人相關,并且還可以用人表現(xiàn)出來的與human nature本身作比較,用完成程度作為衡量人類行為的標準。這使這本書看起來很奇怪,作者既不在自己時代的眼光回看路易十四時代,又不以當時人的眼光看,他仿佛在以一種永恒的眼光,以human nature的名義看那個時代。他首先以品德來看不斷的戰(zhàn)爭中的將軍和政治家,比如“正直”,“勇敢”,“冷靜”等詞是他敘述之外在第三到二十三章中間的唯一的評價方式,他逐漸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太一般化了,體現(xiàn)不出這個時代的精神(他稱之為風俗),而在之后專述路易十四的幾章代之以榮耀,但榮耀只能是一種表面現(xiàn)象。當他必須探究榮耀的來源時,用智力(即intellect)作為標準,來看文學和藝術。但他又發(fā)現(xiàn)這個intellect太依賴天賦,其實不是任何時代人所能共有的。在接下來,他終于找到他最終的標尺,來衡量文明的程度,即理性(reasoning),。他于是把理性作為唯一標準,把自己的時代和先前所有的時代對立起來,認為它們都是理性還沒發(fā)展的時代;也因此把理性和習俗對立起來,認為習俗是理性還沒發(fā)展時代的產物,宗教是習俗最典型的一種形式而批判宗教。
      于此,他已經從他不可能的永恒的眼光,又回到了他的時代的視角。用他的時代很強烈的理性假設來看待一切。我們知道理性不能證明自身,因為那是循環(huán)論證,所以理性是一切的尺度這個命題自身不是理性的,以它為前提看待事物就是一個假設而不是真理。但伏爾泰把它當作真理,因此走到了反歷史的立場,這就帶來了一些謬誤。比如說,他以一個無神論者的立場,用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宗教,認為它們愚昧,引起戰(zhàn)爭,因此否定宗教。那我以一個天主教徒的立場還可以說,因為人本性是自大的,所以像St. Augustine所說,人是不愛上帝的,人只有謙卑了才會愛上帝,而宗教紛爭就是人生性自大的表現(xiàn),恰恰證明人需要宗教?;蚴窍窠Y構主義的觀點,宗教是natio的,就是從人類產生即擁有的,它的觀念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沒有了它的觀念人類的文明也將不復存在。但我們的立場可以否定實用主義的有效性么?顯然不能,因為這是以一個假設否定另一個假設。用伏爾泰的方法批判宗教犯的正是與它同樣的謬誤。用自己的假設否定歷史,也是啟蒙主義歷史學最大的局限之處。
      二, 伏爾泰的政治理想
      既然伏爾泰此書是肯定路易十四時代的,那么他就必須說出君主制度是為什么好過共和政體的。但他也許認為不用講,所以沒說。因此我就找Aristotle的《政治學》一書看,因為書中認為最好的政體是王政,也許對理解伏爾泰的政治理想有幫助。但卻更困惑。其中的一個就是,為什么三種好的政體和三種壞的政體之間,并沒有很確定的界限,而且在形式上也沒有明顯的區(qū)別。比如王政和僭主政治在形式上就很相似。那么如何是好的政體,為什么好;如何是壞的政體,為什么壞。不了解這個也無從理解他的政治理想。直到最近,有一個美國哲學家來講Aristotle的幸福觀,講了一些Aristotle的倫理學。在那天我才醒悟,他的政治學是以他的倫理學為基礎的。了解了他的《尼各瑪良倫理學》,也就了解了《政治學》的背景基礎,那么也理解了西方政治學的根基。
      首先復述一下《尼》書中可以作為《政》一書背景的論述。人類的靈魂不同于動物的靈魂,所以人之為人的幸福(幸福,指的是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就不同于動物的幸福。因為人靈魂的特性是理性活動,那么人類的幸福就是lifetime span of rational activity done well virtuously,它是一切人類行為的目標。因為contemplation是純粹的關于truth的理性活動,所以它是最virtuous的活動,因而是幸福的最終目標。但因為每個人的wisdom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單靠每個人的wisdom這種幸福達不到這種最終目標。所以每個人應該處于community中,互相幫助實現(xiàn)這種virtue(這個詞在這里中文沒對應詞,不簡單的是品德的意思),如此才能成全每個人的幸福。這最后這一句話,即為他所說的政治的含義,實現(xiàn)這種virtue從而成全每個人的幸福即為政治的目的?!叭耸钦蔚膭游铩边@句著名的話就是從這來的。這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如此再回到《政》這本書就很明顯了,好的政體和壞的政體并不是形式上的區(qū)別,而是質料上的,好的政體為什么好,是因為它可以實現(xiàn)這種virtue,壞的政體為什么壞,因為它實現(xiàn)不了這個virtue.關于六個政體的討論的目的是發(fā)現(xiàn)如何去更好的實現(xiàn)virtue的政體.西方政治學一直是依照這種傳統(tǒng)建立的,政治的目的是實現(xiàn)virtue(這個virtue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因而必須有好的政體使這個目的實現(xiàn)。這也使對政體的討論成為了西方政治學的主要話題之一,它的基礎是virtue在不同時代的含義。
      因此伏爾泰在論述路易十四時代的理性超出了它之前的任何時代時,他已等于在說,這個政體實現(xiàn)了virtue(在這里是reasoning),所以它是好的政體。這和最后他拿理性作為評價文明程度的最終標準,應該不是巧合,而是他有意設置的二聲部canon,互相加強,互為證據(jù)。
      這也說明了,在路易十四時代,政府滲進社會方方面面的局面還沒有打開,所以評價政體的標準是對virtue的實現(xiàn)程度。當Weber所說的“合理化”之后,政府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評價時就必須要考慮這個政體對社會的運轉是不是有利的,而不僅考慮它對virtue的實現(xiàn)程度了。
      .
      
      
      
      
  •   好的,你繼續(xù)看,加油看
    我也繼續(xù)看完它
  •   伏爾泰個人和他寫的書一樣有趣
  •   宗教正確性將讓位于政治正確性!上帝還是沒有飯碗重要!
  •     文章寫得沒生趣
      不是給大家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