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田漢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作者:田申  頁數(shù):272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1966年5月我從海口參加水陸坦克瓊州海峽渡海演習(xí)后回到北京。在細管胡同的家里,見到了祖母和父親,高興地向他們講了我們國產(chǎn)水陸坦克成功橫渡海峽的情況。然而回部隊不久,《人民日報》即發(fā)表了批判《謝瑤環(huán)》的文章,對作者的批判已上升到“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高度。“文革”開始,部隊也開展對《謝瑤環(huán)》的批判,重點對象當(dāng)然也就聯(lián)系到我的身上。以后形同軟禁。因此5月的父子相聚,也就成了父子的永別。    1966年12月,聽說父親在家里被“四人幫”抓了去,從此音信全無。我們?nèi)胰硕际艿健爸赀B”,家里就只剩下九十多歲高齡的祖母和始終陪伴著她老人家的忠心不移的紹益娛(湘劇名優(yōu)陳紹益的夫人)。祖母始終堅信兒子會回來,因為1935年2月父親在上海被捕,后來又轉(zhuǎn)押到南京國民黨監(jiān)獄,她還去探過監(jiān),送過飯,最后兒子還是放出來了,但是這一次,她日復(fù)一日地坐在院子里苦盼,卻直到1971年的冬天,她老人家與世長辭,也沒有盼來丁點兒的消息。    1975年5月29日,“四人幫”的專案組召集田漢的家屬宣布“結(jié)論”。我們都抱一線希望去參加,不管怎樣,只要父親還活著就行,但聽了以后,使我們?nèi)f念俱灰,原來父親在1968年12月10日就慘死獄中了,至于“定為叛徒”,“開除黨籍”,那都是預(yù)料中的事。對于我們晚輩來說,最悲痛的莫過于沒收父親的一切遺物,所有的手稿、書信、書畫、照片,一切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而且沒有任何手續(xù),以后也無法追查,甚至在1979年4月25日要開田漢的平反昭雪追悼會時,家里都找不到他一張照片,最后還是由新華社資料室提供了一張。父親也是沒有骨灰的,因為他的名字已被“四人幫”改為“李伍”。在他的骨灰盒中。只有他的《義勇軍進行曲》和《關(guān)漢卿》,還有他生前的眼鏡禾口鋼筆。    “文革”給我們家?guī)淼慕K生遺憾太多太多了,后來據(jù)說父親在臨終前,曾懇求那些“四人幫”的鷹犬,讓他見他的老母一面,回答當(dāng)然是否定的,而我這做兒子的想去見他最后一面,更是癡人說夢了。我一歲喪母,即由祖母撫養(yǎng),當(dāng)1971年12月,祖母孤單凄涼地獨自在痛苦絕望的心情中死去時,我卻遠在千里外的襄樊勞改,得到噩耗,好不容易懇請回京料理。當(dāng)我?guī)е鴥鹤忧嗲嘹s回奔喪時,祖母已經(jīng)長眠在床上五天了。幸好是在冬天,呼嘯的北風(fēng)從破碎的紙窗中刮進來。我撲上前去,抱著祖母大聲痛哭。這時因為全家都受株連隔離,只有我?guī)е闹貙O陪伴她共同度過這一永遠難忘的凄清寒冷的漫漫長夜。青青睡著了,我整夜坐在祖母的床邊。窗外北風(fēng)呼號,吹亂了她的白發(fā),我輕輕地撥開,露出她慈祥的面容,我思緒萬千,欲哭無淚。老天爺,為什么不能讓我在她的生前見最后的一面呢?為什么不能讓她再聽我叫她一聲“娛母也”,再離去呢?    1919年我父親在日本留學(xué)時,經(jīng)宗白華介紹,他在寫給郭沫若的訂交信上就向他介紹他一生最愛的三個人,首先就是“意堅識著;百苦不回昝的母親易克勤夫人。當(dāng)我祖父田禹卿在三十四歲病故后,分家時留給我祖母_的僅是幾塊木料和三個孤兒,當(dāng)時我父親九歲、三叔六歲、五叔三歲,但祖母發(fā)誓一不嫁人,二不當(dāng)女傭,三不要飯,完全靠十指的辛勞養(yǎng)活三個孩子。祖母拼命選絲、績麻,卻也只能勉強供我父親一人讀書,可以說沒有祖母的決心培養(yǎng),也就沒有以后的田漢。直至“文革”中,父親被“四人幫”摧殘致死的前一刻。他還要求見媽媽一面,這也是必然的心情。在我幼時跟隨祖母顛沛流離改名換姓的生活中,親身感受到祖母真是一個“無私的人”,任憑自己多么困難,但如果朋友們有什么困難,都是解囊相助,寧可自己餓肚子,也讓別人吃飽。后來父親辦“南國社”,搞劇團,當(dāng)演員們沒米下鍋時,她也會當(dāng)盡自己的東西,去支持劇團的生活,當(dāng)時戲劇界都稱她為“戲劇媽媽”,我想這也絕非過譽之辭。    我父親還向郭沫若介紹他的“知己舅父”易梅園(梅臣)先生。其實這也是他自己所說的“知我最甚,愛我最深,責(zé)我最力”的岳父兼父親。如果沒有易梅園的培養(yǎng),送他赴日本深造,甚至不顧夫人的反對,將愛女易漱瑜許配,也就不會有日后的田漢了,但是偏偏命運對他們太殘酷了,1920年12月,易梅園就在長沙被軍閥趙恒惕殺害,使我父親和母親又成了無父的孤兒。    我父親向郭沫若介紹的第三個人就是他的“知己愛人”易漱瑜女士,也是他的表妹,即我的母親。由于易梅園對他的姐姐即我的祖母易克勤,從來是既尊重又親密,而對我的父親自幼好學(xué)上進,也是非常喜歡。當(dāng)我父親在上長沙師范時,他就找了他的夫人陳穎湘和我的祖母易克勤,談起想將愛女易漱瑜許配給我父親田漢的事,但對這樁婚事,他的夫人陳穎湘一直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主要的原因是嫌我祖母家太窮,但是我父親田漢和母親易漱瑜,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彼此都有好感,我父親在外祖父易梅園的幫助下赴日留學(xué)后。兩人又書信不斷。    1919年,我父親回湘探親,母親當(dāng)時在周南女中讀高中,正放暑假在鄉(xiāng)下歌棣塘家中休息。父親在省城即聽到外祖母趁外祖父在上海,要母親與當(dāng)?shù)匾粋€陳姓鄉(xiāng)紳之子訂親,為此父親的表舅蔣壽世給他們出了一個應(yīng)急的主意,先說學(xué)校有事,讓母親進城與父親會面,再由父親帶她同赴日本。這一逃婚的決定,進行得非常神速,瞞過了我外祖母陳穎湘,但經(jīng)上海時,卻得到了我外祖父易梅園的同意,父親就十分高興地帶了母親同赴日本了。母親當(dāng)時因為匆匆離校。高中尚未畢業(yè),到東京后先要補習(xí)自語,后來又考入高等師范,學(xué)習(xí)之辛苦可想而知;但她聰明好勝,再加上我父親的輔導(dǎo),終于克服重重難關(guān),上了學(xué)習(xí)軌道,他們兩人當(dāng)時各住一處,保持著清純的戀愛關(guān)系。但這種幸福的生活實在太短促了,1921年初,即從湖南傳來我外祖父易梅園被軍閥趙恒惕殺害的消息,使他們突然震驚得不知所措,難以相信這是真的。易漱瑜失去了一個至愛的父親,田漢則失去了一個至愛的舅父、岳父,他們倆一下子都成為無父的孤兒了,為了互相慰藉也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們由分居生活改為同居生活。    由于經(jīng)濟上失去了依靠,我父母在1922年秋回到上海,因為不愿返回那豺狼盤踞的故鄉(xiāng),父親在中華書局當(dāng)編輯,在民厚里租了房子,把母親、岳母和弟弟都接來同住,一家人又團圓了。當(dāng)然,當(dāng)編輯并不能施展父親在文學(xué)戲劇方面的抱負,他素來就有自立門戶、獨創(chuàng)一格的理想,因此,不久后他就和我母親共同創(chuàng)辦了《南國半月刊》,成為父親以后“南國”戲劇事業(yè)發(fā)展的源頭。他們兩人開始首創(chuàng)這個事業(yè),一無資金,二無人合伙,完全靠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編輯,自己校對,自己發(fā)行,而母親更是在生我以后不久,就投入這辛勞的工作,三叔田洪則外出推廣銷售,擴大了這一刊物的社會影響。    我父親向郭沫若所介紹的他一生最愛的三個人,無一不是對他的一生具有極大的影響的人,如果沒有母親的立誓犧牲,送他上學(xué),如果沒有舅父的愛護培養(yǎng),送他赴日留學(xué),并將愛女相許,也就不會有今日的田漢。至于我的母親易漱瑜與他患難與共,兩人共同首創(chuàng)了《南國半月刊》,也成為他以后發(fā)展“南國”戲劇事業(yè)的動力??上乙驗橐粴q喪母,腦子里對母親沒有留下一點印象,以后僅憑著殘留下來的幾張照片和幾篇詩文,供我回思和遐想,但由于我太想見我母親的容顏了,使我經(jīng)常在夢境中與她相見,因此這也是在本書的開頭,我要先敘述他們?nèi)说脑颉?   父親死后,雖然他的骨灰無存,但至今他的精神仍為人們所敬仰。是因為他始終是一個無私的人,是一個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人。郭沫若說他可以發(fā)大財,做大官,但他都視如無物,夏衍說他一生不知“錢”為何物,這些話在我看來都不是過譽之詞。我父親還是一個能團結(jié)同志搞事業(yè)的人,如早期的南國社,后來的戲劇運動。他善于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人,奮勇前進,正如周總理所說田漢善于團結(jié)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沒有志同道合的同志們在一起,僅憑田漢也是獨木難支大廈的,所以在這本書里我還寫下了他的至友和幾位知己的事跡,當(dāng)然也無法包括全部,如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周信芳都是他終身的好友。    田申    2011年4月

內(nèi)容概要

《我的父親田漢》是“文化名人系列”之一。
田漢的兒子田申在《我的父親田漢》中,以兒子對父親深沉的緬懷為基調(diào),通過兒子的眼睛,看田漢與一生中的至親(母親、舅父、妻子)和摯友(郭沫若、歐陽予倩、徐悲鴻等)的交往,讓讀者了解一個真實的藝術(shù)家田漢,一個感情豐富、無私無畏、講義氣、與朋友肝膽相照的平凡的田漢。

書籍目錄

前言
引子 從開國大典說起
第一章 我的祖父及我父親一生最愛的三個人
1 我的祖父
2 父親田漢最愛的三個人
第二章 父親的一生
1 田漢的誕生
2 祖父之死
3 棲鳳廬與《西廂記》
4 “英雄懷漢”
5 參加學(xué)生軍
6 恩師徐特立提倡“窗戶報”
7 求學(xué)東瀛
8 夫妻創(chuàng)辦《南國半月刊》及母親之死
9 父親的愛情和婚姻
10 “王月花”在杭州
11 “南京大演其戲”
12 長沙《抗戰(zhàn)日報》
13 武漢“三廳”
14 《母親的話》
15 從桂林劇運到西南劇展
16 榮譽的巔峰——五十大壽
17 初進解放區(qū)和新中國的誕生
18 “為民請命”的兩篇文章
19 “為民請命”的兩大杰作——《關(guān)漢卿》與《謝瑤環(huán)》
20 田漢之死
21 江青是田漢的養(yǎng)女?
22 田流的復(fù)活
23 真理不滅,百年永生
第三章 父親的幾位好友
1 郭沫若與《三葉集》
2 年長的終身摯友——歐陽予倩
3 首創(chuàng)南國社的伙伴——徐悲鴻
4 劇壇的黃金搭擋——洪深
5 戰(zhàn)友加兄弟——陽翰笙
6 永生的聶耳
7 陶行知伯伯與曉莊
第四章 父子情深
1 一篇永遠使我落淚的文章
2 父親的遺愿與勉勵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父親田漢最愛的三個人    我的祖母易克勤    離父親的故鄉(xiāng)田家圾三四里之遙,同樣屬于現(xiàn)在的長沙果園鄉(xiāng),離楓林港和真人廟不遠,有一處叫三字墻的地方,這里居住十幾戶同族姓易的人家。我的祖母易克勤的家就在這里。她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外祖,名叫易道生,給人家當(dāng)過長工,也撐過船,織過絹,是個十分聰明能干的人。曾外祖小時念過一些書,識得不少字,善看風(fēng)水,字也寫得不錯,老來更喜歡寫日記和寫詩,可稱得上是個自學(xué)成才的農(nóng)民秀才。祖母的母親姓蔣,八歲上到易家來做小媳婦,十五歲與曾外祖同房,那時曾外祖才十六歲。第二年,也就是1872年11月12日,祖母易克勤便_出生了。祖母是長女,下面還有二妹、二弟、三弟和滿弟,但二妹和二弟都不幸夭折。三弟和滿弟分別叫易象(梅臣)和易虎臣,這兩位弟弟,也就是我的兩位舅公,后來都與田家有著不同一般的密切關(guān)系。特別是易象,更是關(guān)系易田兩家命運的關(guān)鍵人物,我在后邊還要詳細介紹他。    由于二弟的夭折,全家人對于三弟都分外地愛護,祖母對于他的三弟梅臣更是關(guān)愛備至。梅臣四歲上學(xué),也總是由他的姐姐接送,并且還陪他讀書。那時姐弟倆一窗之隔,弟弟在屋里念書,姐姐就在外面撕麻,弟弟的書念熟了,姐姐也就聽熟了,有時弟弟忘記了,姐姐就隔窗提醒,以免他挨先生打罵。    祖母十六歲嫁到田家,三舅公那年六歲,自出生以來,他就沒有離開過姐姐,姐姐的出嫁對于他來說,在感情上真是難以割舍。不過,祖母雖然出閣到了田家,但還時常掛念著她的三弟,聽說弟弟學(xué)業(yè)上有進步,姐姐也喜在臉上,樂在心頭。三舅公每次從城里回來,也總是不忘來看看他的姐姐,并把許多新的見解和消息講給姐姐聽,使姐姐也模糊地知道這個世界在變。后來三舅公補廩、進學(xué),不但對祖母的父母是個很大的安慰,對祖母也是個啟發(fā),促使她日后有了我的父親田漢后,立下了讓他追隨他的舅舅,去做個讀書明事之人的決心。    1898年初春,祖母生下了她的第二個孩子壽昌。祖母的第一個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因此對于這第二個孩子,她就加倍精心地愛護。她不僅在生活方面這樣精心地愛護自己的孩子,而且這位堅強的母親的內(nèi)心深處還醞釀著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頗為不凡的一個念頭——不管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累,也要讓孩子上學(xué)受教育。顯然,如果沒有我的祖母當(dāng)初的這一見解,就不會有現(xiàn)在我們所知道的劇作家田漢了。    我祖父去世時,祖母才三十五歲,她眼看著丈夫死去,望著三個失去父親的孩子,眼淚無休止地流下來。不久,由于田家的破落,她的婆婆也考慮分家。說是分家,卻沒有什么可分。祖母連桌子也沒有分到一張,只分到一個破柜、幾塊木板,她的兄弟許諾她一些木料,就把那些木板拿去做豬欄了。祖母自己唯一寶貴的“財產(chǎn)”,便是三個兒子。    祖母想到了丈夫的話:“這樣好的孩子能有幾個?”她想起她親手帶大的弟弟梅臣怎么讀書進學(xué),有了大出息。她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和信心,不管有多大的艱難困苦,也不自殺、不改嫁、不做傭人,一定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梅臣弟弟那樣有出息的人。    可是由于丈夫去世,家里又經(jīng)分家這場家庭變故,祖母實在供不起父親上學(xué)了。于是祖母要把父親從學(xué)校領(lǐng)回去。祖母對老師說:“您知道我實在沒有法子,自從他父親死后,家里又分了家……”老師很舍不得父親輟學(xué),對祖母說:“雖然是這樣,孩子是有希望的,不要讓他失學(xué)??上业木硾r也不好,不能全部幫助他。”    老師答應(yīng)不要學(xué)費,但要祖母出點學(xué)米和每節(jié)課六串的油鹽錢,就這一點起碼的要求,對當(dāng)時父親一家來說都是很重的負擔(dān)。老師終于很惆悵地讓父親隨祖母回家了。同學(xué)們都舍不得他,甚至拉著他的手落淚了。    那時做母親的最大心愿還是讓孩子繼續(xù)讀書,可錢呢?錢從哪兒來呀?恰巧祖母的三弟梅臣回家來了,他了解到這些情況,說:“姐姐,你的難處我已知道了,但壽昌這孩子天資聰穎,不能讓他就此耽誤了學(xué)業(yè)。這樣吧,他的學(xué)費我先替你解決一部分,剩下的以后我再陸續(xù)給你們,總之,不能讓壽昌沒有學(xué)上,應(yīng)該替他找一個好學(xué)堂。”說罷,當(dāng)即便給了祖母十二元錢。那時的十二元錢是個不小的數(shù)字,祖母拿了這錢就送父親到新塘橋張鼎新家去讀書。    張鼎新家請的教師是曾教過父親的王紹羲老先生。王先生是位飽讀詩書,學(xué)識淵博的人。他不僅在文字教育方面點撥父親,在精神教育方面也給過父親很大啟發(fā),他很器重父親,同學(xué)們也非常友愛。    張家住的新塘橋是個茶業(yè)巨鎮(zhèn),每年新茶上市時,成百上千的鄉(xiāng)村婦女來到這里“揀茶”,熏茶、制茶、裝箱等工作也在這里日夜進行。這使父親初次接觸到城鎮(zhèn)大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的規(guī)模和工人們的集體勞動生活,他感到非常有興趣。    同時,又因為新塘橋是湘北一個重要鄉(xiāng)鎮(zhèn),外國傳教士也曾叫人挑著大量的“圣書”到這兒來傳道。這使父親第一次見到了外國人,也首次嗅到了洋紙書籍特有的一種油墨氣味。他也得到過幾本《馬可福音》之類的書,這使他曉得了除他所讀的經(jīng)書之外,世間還有另一種教條在傳播。    第二年正月初四,祖母帶著三個兒子回娘家。但這回去的不是三字墻易家老屋,而是歌棣塘了。那時她的三弟梅臣托人捎了六百兩銀子回來,曾外祖道生公買了山?jīng)_里一莊田產(chǎn),便把家由三字墻易家老屋搬到?jīng)_里來了。這里田地不多,而山場很大,林木蔥郁,有高大的樅樹、楓樹、酸棗樹、崆峒子樹、苦楮子樹、桐子樹、圓楮子樹,還有茶園,屋前屋后有竹林。房子坐西朝東,正門朝東,正門中間是由鳥形組成的一個“福”字。屋子深隱在山谷中,濃陰遮覆,長垣圍繞,到了附近還看不見屋子的所在。這里原來的名字叫鍋底塘,因門前那口池塘有點像鍋底的緣故。梅臣嫌“鍋底塘”這個名字不雅,便改名“歌棣塘”了。還請一位前清翰林寫了一副對聯(lián)刻在東向的大門兩邊,上聯(lián)為“萬山深谷”,下聯(lián)為“片石清泉”,內(nèi)容非常切合實際。    這里離三字墻易家老屋和田家煅茅坪都有十多里。但這里與圾里風(fēng)光大不相同。每當(dāng)春天到來時,火紅火紅的桐子花、白色的山茶花、紅艷艷的杜鵑花、雪白雪白的梔子花、紫瑩瑩的紫荊花,與田野黃燦燦的油菜花競相開放,鋪天蓋地,蓋滿了山坡和大片的良田,把周圍的群山裝點得分外妖嬈。林陰里,翠竹下,一群群鳥兒引頸高歌,有喜鵲的歡唱,有烏鴉與麻雀的齊鳴,啄木鳥用長嘴把空木敲得山響,到了夜晚還有貓頭鷹那古怪疹人的哀鳴,此外,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鳥兒在密林里自由自在地跳躍嗚叫,給空曠的山谷增添了許多怡人的幽靜。    祖母帶著孩子們在這里過得很愉快,一直住了個把月,才帶著我的兩個叔叔回茅坪老屋,當(dāng)時梅臣給姐姐寄來了四十兩銀子,祖母就請公公代買了鍋、甕之類,還壘了一個灶,母子三人在老屋住了兩三個月。我的父親則在他的外公家住下,自己溫習(xí)功課。    盡管時常會有來自弟弟的幫助,但畢竟孤兒寡母生活艱難。為著孩子們讀書的事,祖母經(jīng)常急得夜不能寐。那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新思想也傳播到了鄉(xiāng)下,鄉(xiāng)下也開始提倡辦新學(xué),改廟宇為學(xué)校。不久,楓林港的清源庵辦起了一所洋學(xué)堂——初等小學(xué)。我的曾外祖極力主張父親進那所小學(xué),父親于是從這時起開始接受新式的教育。    祖母為了供三個孩子讀書,毅然決定做點小生意。祖母當(dāng)?shù)袅艘患{布衫和一床印花被罩,換回三塊錢,又借了十塊錢,就拿這十三元錢做本金開店。她租了一間門臉房,買了些家具及茶店需要的東西和一點糖果,父親從學(xué)校回來,寫了一個招牌,立在門口,這間小小的茶店就算開張了。因為房子臨街,地理位置好,再加上粵漢路局正修新河鐵橋,工地離那里很近,因此,每天到茶店來坐的人不少,每天賣茶葉的收人多的時候也有兩三元,最少也有幾角。那時米價只六十個銅板就可以換一升,鹽也是一毛一斤,十幾個銅板就可以稱四兩肉,煤是幾文錢一擔(dān),小菜可向每天路過這里的賣菜的擔(dān)子上買,有時碰到親戚杜十公賣菜也送一些。他們只要二百幾十文錢就可以度過一天。生活雖清苦些,但還能過得下去。后來茶店因缺人手停業(yè)后,祖母又開始采茶賣錢維持生計。日子雖辛苦,但祖母由于有著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有出息的人這樣的信念,再苦也就都挺過來了。    P9-13

后記

在粉碎“四人幫”的前一年,1975年的5月29日,“中央專案組”召集田漢的家屬,宣布田漢的“結(jié)論”:“定為叛徒,永遠開除黨籍”。“定為叛徒”,是意料中事,但同時也宣布了田漢在1968年12月10日的死訊,這就使我們久懷著的對他還能活著的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在所謂的“四條漢子”中,平時父親的身體是比另外的“三條漢子”要好一些的,但為什么偏偏父親卻早在1968年就被整死了呢?這是由于“四人幫”對他的迫害特別狠毒,也和父親的倔強死不認“罪”有關(guān)。在父親平反昭雪后,301醫(yī)院的一位護士揭發(fā)道:“……專案組對李伍(即田漢)特別狠,把他整得很傻,有一次他大便拉在地上,他們逼他自己搞干凈。有一次聽他講:‘我還有個老媽媽,我想我的媽,求你們讓我回去見她一次吧?!薄霸谔餄h死前的病歷上寫道:‘……病人有冠心病,心絞痛,心力衰竭,及高血壓,病情惡化?!珜0附M仍抓緊時間審訊?!边@樣的殘酷折磨,父親怎能不死?    不過在聽了父親的“結(jié)論”后,也使我看到“四人幫”羅織罪名,破綻百出,“結(jié)論”中定父親為“叛徒”的“罪名”有二:一是出賣了“劇聯(lián)”黨團書記趙銘彝;二是出賣了“影聯(lián)”黨團書記周伯勛,這就是“專案組”長期內(nèi)查外調(diào)的結(jié)果。而據(jù)我所知,趙銘彝是早在父親被捕之_前就入獄的,周伯勛則根本不是黨員,而左聯(lián)當(dāng)時更沒有“影聯(lián)”這一組織,只有夏衍領(lǐng)導(dǎo)的“電影小組”,這樣的無中生有,編造“罪名”,真是咄咄怪事。粉碎“四人幫”后,我專門到上海去訪問趙銘彝和周伯勛,對證此事,他們都已被“四人幫”整得死去活來,但他們都為我父親寫了證明材料,證明我父親的清白。我以后分別交給胡耀邦同志和中央復(fù)查小組。,成為給父親平反的重要材料。周揚、夏衍、陽翰笙都闖過了十年浩劫這一關(guān),幸存下來,而父親卻早早冤死獄中。他所朝思暮想,渴望重見一面而不可得的老媽媽,也在他死后的三年中,在日夜盼望兒子的歸來中,終于燈干油盡含恨而逝,這恐怕是“在劫難逃”悲劇的結(jié)尾吧。    我一歲喪母,自幼由祖母撫養(yǎng),由于父親在白區(qū)工作,受國民黨通緝,經(jīng)常轉(zhuǎn)移,我沒有和他在一起生活,但他卻經(jīng)常帶著我參加戲劇活動。而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劇本中,常常增加一個小孩子的角色,因此我在五歲時就參加《火之跳舞》的演出,記得是俞珊演我的媽媽,1934年又和聶耳一起演出《揚子江暴風(fēng)雨》,我扮演聶耳的孫子,1936年在南京演出《洪水》,我扮演魏鶴齡的兒子。父親的培養(yǎng)和熏陶使我對戲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增強了我對父親的感情。1938年在長沙辦《抗戰(zhàn)日報》,雖然我僅十五歲,但因為父親是主編,廖沫沙是副主編,編輯部都在一間房子里,我擔(dān)任記者,《抗戰(zhàn)兒童》周刊的編輯,又當(dāng)了兒童劇團的團長,創(chuàng)作了三幕劇《中華兒童血》,這可算是我一生中最大地發(fā)揮我藝術(shù)才能的機會,而且因方和父親和沫沙叔朝夕相處,不懂就問,寫的文章,經(jīng)他們修改,也是我文學(xué)才能進步得最快的時候。由于我發(fā)起長沙兒童團體聯(lián)合義演,將所得捐款,送武漢宋慶齡婦女兒童福利會,得到了郭沫若廳長的表揚。我和黃仁宇還一起參加了范長江的青年記者協(xié)會。我想我的一生定會從事文學(xué)藝術(shù)事業(yè)的,但是由于日寇轟炸長沙,《抗戰(zhàn)日報》遷往沅陵,明德中學(xué)也遷往外縣,武漢也面臨疏散的形勢,我已無家可歸,國破家亡,除了拿起槍來和日本鬼子斗爭,別無生路。因此在父親和陽翰笙伯伯的同意下,我和黃仁宇就報考軍校投筆從戎了。    1940年我從軍校畢業(yè)后,到滇越前線的部隊報到前,有一段假期,我和黃仁宇都回鄉(xiāng)探親。長沙大火后,我父親伴祖母住在南岳山下的菩提園,借住了好友唐三先生的兩間房子。在白云繚繞的南岳山下,聽不到抗戰(zhàn)的炮火聲,在一個多月中,我和祖母、父親,度過了一生中最恬靜幸福的日子。父親是酷愛爬山的,白天常帶我攀登南岳,上到祝融頂峰,遍訪著名廟宇山門,探討佛教禪宗歷史,使我了解佛教的由來,增長了不少知識和興趣。晚上在煤油燈下,祖母一面績麻,一邊娓娓敘述父親的童年往事,父親在燈下用毛筆和毛邊紙一頁一頁地記下來。祖母的記性是那么好,說起來頭頭是道,而且講湖南農(nóng)村的風(fēng)俗習(xí)慣,全部有滋有味,連一些親戚的諢號,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如她說“田四羅鍋(即駝背),田八夏(即吝嗇刻?。?,把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我在旁都聽得入神了。父親的毛邊紙記了一沓又一沓,堆起來有一尺多厚了,這就是他以后發(fā)表的《母親的話》。而對我來說,祖母的訴說家史,使我印象極其深刻,使我了解了父親如何從一個貧農(nóng)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作家。    回部隊的限期快到了,黃仁宇也從上杉市探親回來與我會合。一天早上,父親送我們到南岳汽車站,年屆七旬的祖母也執(zhí)意要策杖送我。在行進中,父親口吟一絕贈我南行:    風(fēng)云天地合,送汝越南行。    莫負平生志,田家父子兵。    這首詩和祖母、父親殷殷灑淚送別的情景,如同刻畫在我心頭的版畫,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抗戰(zhàn)時期的后方交通非常困難,從湖南到云南昆明很不容易,再從昆明經(jīng)法國人修的窄軌鐵路到芷村(彌拉地)就到頭了,因為防備日寇攻滇,故到此而止。而從芷村到14師師部的平壩還得走三天的馬幫小道。想不到到前方去打仗,竟也要經(jīng)歷如此的“行路難”。我沿途寫了日記,以后改寫成散文《滇南苦旅》。當(dāng)我1942年從滇越前線回桂林探祖母病時,連同我的以偵察越南日軍敵情為題材寫的三幕話劇《邊塞風(fēng)云》交給父親審閱,請他代為發(fā)表。以后我又到重慶與黃仁宇一起隨鄭洞國軍長赴印緬參加遠征軍,直至打通滇緬路,我奉命率重炮連赴湖南芷江支援新六軍,參加對’日寇的芷江之戰(zhàn),在畹町會師后回到昆明,見到三年不見的父親,他給了我一本1943年在桂林出版的《文學(xué)創(chuàng)刊》,其中有他寫的《孩子的行路難》一文。我當(dāng)時因任務(wù)緊急,未及細看,帶在身邊就率軍出發(fā)了。在行軍途中宿營時,我拿出來細讀,邊讀邊流淚,直至眼淚濕透了衣襟?!叭碎g自有真情在”,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在這篇文章里描寫得淋漓盡致,父親是看了我留下的《滇南苦旅》的紀實后,才寫這篇文章的。他在文中寫道:“我看了孩子的記錄曾經(jīng)流淚??吹剿谀酀舻那捅谏弦徊揭徊降貙⑾ドw與胸脯抵在尖石上面爬著,尖石頭刺著他那已經(jīng)傷痛的腳板,饑餓使他的肚子幾乎癟得合攏來,眼睛發(fā)著暈眩,躺在地上一步也不能走動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他在叫‘父親’叫‘祖母’的聲音……我真是那樣的難過,我恨不得那時候在他身旁抱他起來,設(shè)法給他一杯開水喝。這也是天下做父母的心,況且他又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從此這本雜志成為我的隨身之物,伴我度過了漫長艱難、風(fēng)云變幻、坎坷備嘗的大半生,直至祖母在不知道子孫為何一個人都不來看望她,她獨守庭院朝夕盼望,燈干油盡,痛心長逝。父親在“四人幫”莫須有的罪狀下,受盡折磨,含憤慘死,最終骨灰無存!但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他的精神永在,絕對割不斷我們血濃于水的父子之情!    我父親的冤案在1979年4月25日平反昭雪以后,不少同志寫了對他的紀念、回憶的文章和評傳。南京大學(xué)的董健先生多年從事對田漢的研究,傾注對田漢的感情,費數(shù)年之力,寫了一本《田漢傳》。他作為一個與父親不同時代,又未直接接觸過父親的晚輩,寫出這樣一本巨著,實屬不易,但他在后記中卻說:“我寫到的事件,均史有所據(jù)……”這恐怕是說得有點過頭了,隨便舉個例子,在867頁他寫道:“……田漢給母親寫了一張回條:‘媽媽,我很好,糧票收到,請放心,媽媽萬歲!’”    據(jù)我所知,父親在1966年112月的一個夜晚,被“四人幫”抓去以后,“一四人幫”派人來過一次,向家里要糧票,祖母除送了錢和糧票外,還托來人帶去一雙布鞋和兩個蘋果,以后那人帶回父親的一張便條,上面寫道:“媽媽,看到兩個紅蘋果就像看到您老人家一樣舍不得吃。”祖母又再三請來人再帶去幾個蘋果,來人勉強接受了,但從此便再也沒有人到家來過,更是從來沒有收到過“媽媽萬歲!”的回條。我們知道在“文革”時代,,是只能叫“毛主席萬歲”的。父親在關(guān)押中因為不小心將一張印有毛主席像的剪報墊在床板上,就被一個十七八歲的紅衛(wèi)兵女將用軍用皮帶的銅頭,打得頭破血流,他怎能寫出“媽媽萬歲”的條子?而且又有哪個人敢將這條子帶出來送給我的祖母呢?作者雖然主觀上出于贊揚父親的“孝心”,但是此事與實際的事實不符,大大影響了作品的真實性,這是不可取的。    其實被關(guān)押中的父親,盡管在心沖無限想念和熱愛在苦難中撫育他長成的慈母,但他又怎能有叫“媽媽萬歲”的奢望呢?在他于1966年12月的一個寒夜里被抓走時,經(jīng)過媽媽的床頭,曾對媽媽告別說:“媽媽,您放心,我會回來的。”僅僅留下的這句話讓年逾九旬的老母獨自在庭院中苦盼了三年之久。而父親在被“四人幫”整得奄奄一息時,仍然提出最后一個要求:“我家還有一個老媽媽,讓我回去見她一面吧!”不久,被改名為“李伍”的父親的骨灰即不知被拋撒到何處了。    父親在《關(guān)漢卿》劇中的“蝶雙飛”曲中曾寫道:“……提什么黃泉無店宿忠魂,爭說道青山有幸埋芳潔……”父親與他的母親一生患難與共,相依相伴,卻無緣見最后的一面。他們母子的忠魂,不在黃泉和青山之下,而是在九天之上的蒼穹之中永遠攜手翱翔了。    縱觀田漢的一生,如果沒有母親易克勤,在父親田禹卿早逝,分家僅分得幾塊木板的情況下,發(fā)誓守寡,“意堅識著,百苦不回”,教子成人;如果沒有舅父易梅園“知之最甚,愛之最深,責(zé)之最切”,將他送赴日本深造,并將愛女相許。;如果沒有表妹兼愛妻易漱瑜對他堅貞的愛情,甚至決心逃婚隨他同赴東瀛求學(xué),回國后和他共同首創(chuàng)《南國半月刊》,便不會有以后的田漢。    父親從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南國社的戲劇事業(yè)直至組織和推廣革命的戲劇運動,都是始終團結(jié)和依靠文學(xué)戲劇的同志和廣大的話劇和戲曲藝人,和他們成為生死之交。他為了呼吁改善藝人的生活,冒著被打成右派的風(fēng)險寫了《必須切實關(guān)心并改善藝人的生活》的文章。由于他出身赤貧的農(nóng)民之家,又受到舅父易梅園“愛國愛鄉(xiāng)”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入黨后又忠實貫徹黨的方針路線,加上他無私無畏、剛直不阿的性格,像一團火的精神,使許多革命青年都團結(jié)在他的周圍。正如周恩來同志所說的:“田漢同志在社會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無不交往,他關(guān)心老藝人,善于團結(jié)老藝人,使他們接近黨,為黨工作,這是他的一個長處?!睂τ趪顸h的一些高級將領(lǐng),只要他們是抗戰(zhàn)的,父親就鼓勵和表揚,由此也得到他們的敬仰。我對此也深有體會,我認為他這樣做,也是符合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精神的。    父親的老友夏衍同志,對父親有這樣的評價:“田漢一生不知‘錢’為何物。如果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那么田漢就是一塊九成以上的金子。我認為田漢是當(dāng)代的關(guān)漢卿,是中國的戲劇魂?!?   1919年在日本時即已是父親的老友的郭沫若同志曾贊揚父親:“……肝膽照人,風(fēng)聲樹世,威武不屈,貧賤難移……”認為父親“是中國人民值得夸耀的一個存在……”    這些出自與父親相交數(shù)十年老友之口的評價,我想是經(jīng)得住歷史的考驗的。    轉(zhuǎn)眼間我父親被“四人幫”迫害而死已經(jīng)三十五年了,但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無時無刻不為他無私無畏獻身黨和人民的革命精神所鼓舞,所鞭策。我宿舍的對面是一所小學(xué),每天都看到升國旗的場面、聽到唱國歌的聲音,而當(dāng)我在寫完后記時,又恰逢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時隔十七年之后勇奪世界杯的冠軍,我在電視上看到她們在升起五星紅旗時,高聲齊唱《義勇軍進行曲》,興奮的熱淚飽含在她們的眼眶里,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熱淚。在神舟五號載人航天圓滿成功后。又迎來了中國女排的勝利奪冠。我堅信祖國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復(fù)興之日也為期不遠了!    對于我的父親,想寫的實在太多了。這本書也就是僅憑個人的感觸,追憶一些往事。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幸甚幸甚。    田  申    2003年11月16日北京

編輯推薦

田漢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的奠基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    《我的父親田漢》由田漢先生的兒子田申編著,是“文化名人系列”之一,是我國著名劇作家田漢的生平事跡,記述了其日本留學(xué)生涯、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南社”的戲劇事業(yè)直至組織和推廣革命的戲劇運動等一生軌跡。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的父親田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