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對話(24輯)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樂黛云,錢林森 等主編  頁數:33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期集稿前夕,“跨文化對話暨叢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慶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本刊亦特辟專輯以為紀念。樂黛云先生的訪談文章可讓我們明了(跨文化對話》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辦刊方針,其他各篇均為研討會上的發(fā)言,其中有對真正的“跨文化態(tài)度”的辨析,亦有中歐論壇實踐問題的探討:有對雜志十年歷程的回溯,亦有對建立學科的設想。不同角度的討論背后,則是對人類存有普世價值的信心。要而言之,是回顧,也是前瞻,其意亦正如魯迅先生為《莽原》所擬發(fā)刊詞中所云——“忠于現世,望彼將來”。

書籍目錄

卷首語紀念《跨文化對話》創(chuàng)刊十周年  譚軍武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記“跨文化對話暨叢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慶國際研討會”  樂黛云/昂智慧 《跨文化對話》創(chuàng)刊十周年答問  湯一介 尋求文化中的“普世價值” 錢林森 《跨文化對話》:十年中歐知識界思考對話的平臺 陳越光 對《躊文化對話》的期待——站在2018年 樂黛云 當今的跨文化對話——中國視野 [法]皮埃爾·卡藍 默除了和睦相處,我們別無選擇 [法]米歇爾·蘇蓋 他者的智慧:在需要共同管理的世界中尊重文化差異 余斌 對話,不僅僅是理論 [法]陳力? 何謂“跨文化態(tài)度”? [法]金絲燕 跨文化研究學科建設紀念王元化 王元化[美]林毓生 王元化、林毓生對話錄 童世駿 拉赫瑪尼諾夫音樂中的鐮刀斧頭——憶王元化先生 胡曉明 相遇于遙遠的天邊——在王元化先生追思會上的發(fā)言 錢林森 緬懷遠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與《跨文化對話》二三事前沿碰撞 [法]安托萬·當尚 生存于不可預知的未來:多元化時代的苦果與文明的藥方 葉舒憲 神話智慧與文明反思——文化尋根的哲學話語之由來 周寧 俄羅斯思想中的“中國” 圓桌筆談: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觀念與方法主持人語 嚴紹璗 中外文學交流史: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基礎性學術——關于文學交流史研究的通訊 宋炳輝 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準備與可能 葛桂錄 亟待加強中外文學關系史料學研究 王向遠 中外文學關系研究與中國比較文學“跨文化詩學”的特性 車槿山 從作品到文本——談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的一個維度 錢林森 中外文學關系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再思 周寧中 外文學交流史:從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剄“問性研究”說東道西 [法]查理·莫隆 馬拉美與“道” 車琳 淺論馬拉美與中國古典詩歌 謝金蓉 影響美國新詩運動的第一繆斯:朱笛特·戈蒂耶的《玉書》在美目的接受 鄒蘭芳 尋找理性的蘇非——思·詩意·知 夏露 越南近現代寫自傳的第一人——潘佩珠及其《潘佩珠年表》初探序跋·書評 史忠義 跨文化對話是當代哲學的重要命題——兼評《他者的智慧》 張輝 政治是能夠逃離的嗎?——重讀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 [法]胡若詩 《情詩百首》序 楊建國 身份的極限與歷史的內觀——納丁·戈迪默和她的短篇小說集《貝多芬是1/16黑人》信息窗 北師大教授曹衛(wèi)東法蘭克福獲文學獎 歐盟跨文化研究院科學理事會擴大會議召開 華東師范大學一康奈爾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章節(jié)摘錄

  東海西?!⌒睦碡  洝翱缥幕瘜υ掫邊部瘎?chuàng)刊十周年慶國際研討會”  譚軍武  隨著全球化現實進程的加快,多元文化間的接觸、交流、碰撞、角力日趨頻繁,文化生態(tài)日趨復雜,由文化誤解帶來的政治和經濟沖突也愈益突出。智慧地處理不同文化間的摩擦、沖突、對抗與隔膜問題,不僅是近年來理論界思考的重要話題,更是國家民族歷史進程中的戰(zhàn)略主題?!翱缥幕瘜υ挕?,為解決這些問題鋪設了一條有效的操作路徑,為文化問的溝通架構了一座理解的橋梁。多年來,中西方思想界和社會界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許多跨文化對話的理論和經驗,有力地推動了中西之間文化與社會的互識。但是,“跨文化對話”依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處理極其復雜甚至極為脆弱的支化生態(tài);尤其當跨文化對話實踐被全球化時代賦予了現實責任時,現有的知識譜系和理論經驗就時常顯得捉襟見肘。如何運用跨文化對話的手段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共同問題、處理文化危機、減少文化誤解和思想偏執(zhí)?如何發(fā)揮跨文化對諸在當代國家一民族話語建構中的積極作用、提升跨文化對話的水平和有效性?如何實現人類普世性的文化理念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的跨文化轉換、梳理中西方跨文化對話的思想資源、構建跨文化對話的理論系統(tǒng)和方法論?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跨文化對話”迫切面臨的課題。  十幾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跨文化對話理論研究和文本一思想實踐的《跨文化對話》叢刊,始終走在中西方跨文化對話的時代前沿。為提升中西方跨文化對話的實踐水平,開掘跨文化對話研究的理論深度,2008年9月25日至27日,在《跨文化對話》叢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之際,由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法國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和南京大學法語系共同主辦的“跨文化對話暨叢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慶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歐洲跨文化研究院、法國文化傳媒協(xié)會、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巴黎政治學院等高校和文化機構的國際學者,與來自中國文化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以及臺灣政治大學、澳門大學等國內兩岸三地數十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多名專家齊集一堂,共慶《跨文化對話》叢刊創(chuàng)刊十周年?! h由南京大學校長助理、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周憲教授主持。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法國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執(zhí)行主席卡藍默先生、《跨文化對話》中方主編——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詞,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歡迎與熱切的期望?!犊缥幕瘜υ挕贩ǚ街骶帯W洲跨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比雄先生因身體原因未能晤會,特致函會議表達了祝愿?! ”敬窝杏憰捎弥黝}發(fā)言、自由討論,以及嘉賓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共同見證了《跨文化對話》叢刊十年來的美好瞬間,分享了《跨文化對話》叢刊十年來的思想成果,同時圍繞著“跨文化對話的理論反思”、“跨文化對話的平臺建構”、“跨文化對話的交往理性”以及“跨文化對話的文學研究”等主題,展開了為期三天、緊張熱烈而又平等友好的跨語際對話。  一、觀念與方法:跨文化對話的理論反思  跨文化對話為什么必要?如何在緊迫的現實要求下,激活跨文化對話的理論資源、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如何生產跨文化對話的獨特概念以及對話的理論模式?針對這些理論問題,會議展開了討論?! ∶芬祟愡M步基金會執(zhí)行主席卡藍默先生在發(fā)言中指出,我們的跨文化對話面臨著來自西方文化的思想“壓力”,這種“壓力”根源于西方文化思維的科學化、普遍化和絕對化,從而形成了文化溝通的障礙。要改變固有的文化認知模式是困難的;而比較研究,以及保持不同文化經驗間交流的持續(xù)化,是改變困難的有效途徑。為此,卡藍默先生提出了進行比較研究的三個維度:一、跨文化的維度。在相異性中尋求相似性,尋求文化間的共同價值;二、時間維度。既回溯歷史又著眼未來,從而真正理解現在;三、空間維度。既要有民族地域的視野來理解包容各種文化的差異,也要有國際性全球化的心胸來接納文化碰撞和觀念傳播??傊挥薪柚缥幕瘜υ挼溺R子效應,從他者來反觀自我,才能共同建設一個協(xié)力盡責多元的世界。  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立足中國視野,從當今跨文化對話的現實緊迫性出發(fā),通過梳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諸多案例,闡述了生成性對話的矛盾與必然面臨的四個困難:第一,是普遍與特殊的矛盾,亦即文化特殊性與文化普適性之間的矛盾。當前特殊性與普遍性之問發(fā)生深刻的割裂,致使對話變得很困難;第二,在對話過程中,保持文化的原有純粹性和促成文化新變之間的矛盾。一種文化對他種文化的接受不可能是原封不動地移植,而是在相互滲透融合中生成新的文化基因;第三,對話中的他者與自我的矛盾,也是阻礙對話的復雜問題。過分強調自我和差異易于封閉難于溝通理解,而過分承認差異又易于在文化的融合中失去自我的身份,這是一個悖論;第四,缺乏雙方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話語,是構成對話困難的又一個阻礙。樂先生認為,在尋求共同話語方面,文學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本┐髮W的湯一介教授首先辨析了文化普遍主義與文化普世價值的概念,強調了尋求人類文化普世價值的必要性;然后重點探討了尋求文化普世價值的三條途徑:一、在各民族文化中原本就有某些具有共通內涵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理念,這些理念無疑是有普遍價值的意義的;二、在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文化理路中尋求普世價值。如中國儒家的“仁”、西方基督教的“博愛”、印度佛教的“慈悲”有著共同的價值理念,就是“愛”,愛對人類社會來說具有極高的普世價值的意義;三、各民族文化中某些特有的理念往往也具有普世價值,我們可以在求同存異中來尋找某些民族文化特有的理念中的普世價值。最后湯先生還談到了對多元現代性的理解,由此提出一種理念:后現代社會是“以和諧為體中庸為用”的社會?! ≈袊幕瘯焊痹洪L陳越光教授則指出,跨文化對話必須著眼于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問題,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實踐。同時,我們與之對話的主體“他們”,既是時間上的,也是空間上的。從時間維度上,我們必須與自身的傳統(tǒng)以及可能的將來對話;從空間維度上,我們必須與異質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對話。南京大學余斌教授也認為,跨文化對話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理論。他引申巴赫金和現代“對話”概念之父馬丁?布伯的觀念指出,個體之間以及文化之間的對話是普遍存在的,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這已經是一個必然的事實。而將對話的主體關系從“我一它”轉變?yōu)椤拔乙荒恪?,應是不同文化間展開對話的理想狀態(tài);作為實踐的理想對話是困難的。余斌教授認為卡藍默先生提出的“前提是接受他者也是真誠的”,對跨文化對話實踐具有準方法論的意義。在自我的批判中與他者對話,借助于對自身歷史相似情境的回溯將他者看似不可思議的反應變成可理解的,在相似性之間建立聯系,對跨文化對話是必要的?! 》▏轮卫硌芯吭豪硎玛惲Υㄏ壬v觀當下的全球文化環(huán)境,認為人類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必須從“文化間”對話走向“跨文化”。由此,他梳理了西方“跨文化態(tài)度”的思想資源,從康德提出的思考他者的相異性的三個原則、柏格森提出的“精神禮貌”的放棄能力、雷蒙?潘尼卡提出的“對話的對話”理論中,總結了“跨文化態(tài)度”的三個要素:一是不帶偏見地思考;二是分享他者的經驗;三是通過其他文化來理解自己。并提出,超越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思辨的需要,可能還具有某種道德意義。南京大學周憲教授借用畢加索的名畫《鏡前少女》直觀而理性地論證了跨文化對話的兩個條件:第一,跨文化對話需要知己知彼,需要超越“我一他”的簡單二元結構,建立一個對話的“第三者”空間,也就是要實現哈貝馬斯曾提出的“視域的融合”;第二,理解鏡像的差異。鏡像和本體并非是同樣的,跨文化對話的條件應該是寬容地對待自己鏡像的差異。人對自我的理解是通過他者的反映來認識的,他者具有修正自我理解的作用。沒有這兩個要件,跨文化對話就無法進行。來自法國阿爾多瓦大學的金絲燕教授以學科史的眼光考查了“跨文化”問題提出的背景及其動因,從辭源的角度剖析了“跨文化”作為一種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超越性;進而分析了作為學科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一,跨文化理論;第二,跨文化資源;第三,跨文化經驗。第四,跨文化方法。她特別指出,跨文化理論的基石是“偏形而上,不架構”;跨文化方法的探討可以專注于三個路徑:橫向實證、縱向思考、整體研究。  在自由討論階段,其他學者也分別就跨文化對話的方法、觀念、倫理、路徑等理論問題進行了交流,提出了一些富有創(chuàng)建的見解?! 《?、文本與行動:跨文化對話的平臺建構  跨文化對話應時代的現實需要而產生,必然要在現實的實踐中得以展開理論的邏輯演繹。跨文化對話不是書齋里的知識架構,而是實踐中的思想累積。因此,構建有效的對話機制和理想的對話平臺對于實現跨文化對話的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犊缥幕瘜υ挕纷鳛橐粋€獨立的思想刊物,自創(chuàng)刊起,十幾年如一日地秉承跨文化對話的思想宗旨,承擔起了架通中歐社會的任務。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本,《跨文化對話》散發(fā)出巨大的行動力量。而作為更大范圍上的跨文化實踐行動,“中歐論壇”在雙方之間開展了全方位的深入對話,把許多跨越時空的經驗與理念帶入到了具體的對話活動中。作為一項廣域的實踐活動,“中歐論壇”卻有著文本般的典范魅力。正是借助于這樣的文本與行動,跨文化對話才從理想追求變成了現實圖景。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跨文化對話(24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前沿理論
  •   展示了不同的的觀點,促進思考,有幫助,不足之處是深度不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