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新疆人民  作者:卓廉士  頁數(shù):681  字數(shù):9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廉士君是我的發(fā)小同窗,一直鍥而不舍從事中醫(yī)及針灸教學與臨床。30多年來,不論人離遠近.總是能得到他事業(yè)有成的一些消息,看到他的各種著述。前不久,他傳給我一部即將出版的書稿.想聽我的觀感。打開一看.就是這部洋洋九十余萬言的《天人合一》。我不懂中醫(yī).但知道這本書是從全新的角度.對《黃帝內經》重新進行詮釋與翻譯的一部宏篇巨制。《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第一經典.又是蘊藏著極其豐富而深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眾多學科的知識寶藏。自其問世2000余年來,不僅為醫(yī)者必讀之圣經,也是國內外學界研究的熱門,專著、譯本和論文力作如云。一向治學嚴謹?shù)牧烤以诮浀漕^上動土,且來如此大部頭,也想趕當今國學復興、經典親民的熱潮嗎?詮釋經典的功力夠了嗎?圈內同行能接受嗎?圈外普通讀者能讀下去嗎?帶著疑問.我以一個外行讀者的眼光瀏覽一遍書稿后,我有些釋然了?! 】梢哉f這是一部厚積薄發(fā)、主旨犀明的力作。廉士君30多年中醫(yī)教學和針灸臨床,一直是以《黃帝內經》為典籍,而且始終以探索經典的哲學觀與方法論為追求,研究頗有心得。以前看過他的一些專論,印象中重在研究《黃帝內經》和中醫(yī)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聯(lián)系,對中醫(yī)用”天人感應說”來看待生命活動有過許多闡述。強調這種感應乃是“氣”、“數(shù)”即生命因素的互動共振,從而揭示了人與自然界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揭示了臟腑經脈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有機聯(lián)系,揭示了生命律動的規(guī)律,揭示了中醫(yī)認知人體生理、病理的思維方式。面對眼前這部《天人合一》,雖然確為經典的白話翻譯普及版,但我明顯地感到廉士君是將多年的研究成果“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根紅線徹底貫穿在書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及其性質的認知和把握,從而也表明了他在時下紛紛擾擾的中醫(yī)存廢之爭中的態(tài)度,堅持了用中國文化思想研究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科學的獨到見解。我想,讀著這樣思想內涵的書。讀者對《黃帝內經》的理解似應明了深入一些吧?  這也是一部寫法比較科學、比較好讀的書。廉士君出生西醫(yī)世家,英文很好,卻篤攻中醫(yī),其尊重國學的精神可嘉。平時手不釋卷,博聞強記,曾公派國外講學從醫(yī),長期帶各國留學生,其眼界開闊、思維敏捷的素質又使他在教學與研究中比較注意方法科學、以人為本。《黃帝內經》年代久遠,玄奧高深,歷來頗多歧解,現(xiàn)時又逢爭議,廉士君的這本書主旨在普及《黃帝內經》,面對時間和知識基礎有限的普通讀者,如何引人入勝,與人收獲,我看他是用了一番苦心的。

內容概要

《黃帝內經》是中醫(yī)理論的源頭,是中國醫(yī)學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鴻篇巨制。它確立了中醫(y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國數(shù)0千年來的醫(yī)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中醫(yī)學中的經典,是后世的“醫(yī)家之宗”。“天人合一”是《黃帝內經》的精髓,也是后世”醫(yī)家之宗”的要旨。本書名曰《天人合一》。正是要通過對《黃帝內經》這一醫(yī)學經典的重新翻譯,詮釋其中深刻蘊涵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    西哲云:“舊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對人的心智的支配,就必須根據(jù)當下的語言和概念予以重述。”(F.V.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導論)正如中國人所說“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大約深信訓詁與考釋能夠發(fā)掘出新知,引人入勝的吧。然而,對《黃帝內經》的譯釋,數(shù)年一度,其意義遠不止于如何進一步考釋,整理和發(fā)掘,而是旨在對之進行的所謂闡釋尋找一個新的視角,尋找一種新的解釋。因為解釋本身是一種”受歷史影響的意識”,所以,解釋者的任務不僅在于清除自己的偏見,設身處于作者原有的環(huán)境,客觀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義,而且還應提出新的問題,推進新的理解?!疤烊撕弦弧彼枷氲耐诰?,正是本書奉獻給讀者最新的解釋和最深刻的理解。正如德國哲學家迦達默爾(Gadamer)所說,“解釋學的出發(fā)點是構筑橋梁,在過去中重新發(fā)現(xiàn)最好的東西”。

作者簡介

卓廉士,1952年生于重慶,80年代獲醫(yī)學碩士學位,現(xiàn)任重慶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教授,重慶市針灸學會副會長。     
卓廉士教授長期從事中醫(yī)基礎、經絡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因揭示《黃帝內經》有關感應、數(shù)術的理論而受到學術界注意。著有《KPATчйпийпу

書籍目錄

上卷 素問  序《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啟玄子王冰)  第一篇 上古天真論  第二篇 四氣調神大論  第三篇 生氣通天論  第四篇 金匱真言論  第五篇 陰陽應象大論  第六篇 陰陽離合論  第七篇 陰陽別論  第八篇 靈蘭秘典論  第九篇 六節(jié)藏象論  第十篇 五藏生成論  第十一篇 五藏別論  第十二篇 異法方宜論  第十三篇 移精變氣論  第十四篇 湯  第十五篇 玉  第十六篇 診要經終論  第十七篇 脈要精微論  第十八篇 平人氣象論  第十九篇 玉機真藏論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論  第二十一篇 經脈別論  第二十二篇 藏氣法時論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氣論  第二十四篇 血氣形志論  第二十五篇 寶命全形論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論  第二十七篇 離合真邪論  第二十八篇 通評虛實論  第二十九篇 太陰陽明論  第三十篇 陽明脈解論  第三十一篇 熱論  第三十二篇 刺熱論  第三十三篇 評熱病論  第三十四篇 逆調論  第三十五篇 瘧論  第三十六篇 刺瘧論  第三十七篇 氣厥論  第三十八篇 咳論  第三十九篇 舉痛論  第四十篇 腹中論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論  第四十二篇 風論  第四十三篇 痹論  第四十四篇 痿論  第四十五篇 厥論  第四十六  第四十七篇 奇病論  第四十八篇 大奇論  第四十九篇 脈解論  第五十篇 刺要論  第五十一篇 刺齊論  第五十二篇 刺禁論  第五十三篇 刺志論  第五十四篇 針解論  第五十五篇 長刺節(jié)論  第五十六篇 皮部論  第五十七篇 經絡論  第五十八篇 氣穴論  第五十九篇 氣府論  第六十篇 骨空論  第六十一篇 水熱穴論  第六十二篇 調經論  第六十三篇 繆刺論  第六十四篇 四時刺逆從論  第六十五篇 標本病傳論  第六十六篇 天元紀大論  第六十七篇 五運行大論  第六十八篇 六微旨大論  第六十九篇 氣交變大論  第七十篇 五常政大論  第七十一篇 六元正紀大論  第七十二篇 刺法論(遺篇)  第七十三篇 本病論(遺篇)  第七十五篇 著至教論  第七十六篇 示從容論  第七十七篇 疏五過論  第七十八篇 徵四失論  第七十九篇 陰陽類論  第八十篇 方盛衰論  第八十一篇 解精微論下卷 靈樞  第一篇  九針十二原  第二篇  本輸  第三篇  小針解  第四篇  邪氣藏府病形  第五篇  根結  第六篇  壽夭剛柔  第七篇  官針  第八篇  本神  第九篇  終始  第十篇  經脈  第十一篇  經別  第十二篇  經水  第十三篇  經筋  第十四篇  骨度  第十五篇  五十營  第十六篇  營氣  第十七篇  脈度  第十八篇  營衛(wèi)生會  第十九篇  四時氣  第二十篇  五邪  第二十一篇  寒熱病  第二十二篇  癲狂  第二十三篇  熱病  第二十四篇  厥病  第二十五篇  病本  第二十六篇  雜病  第二十七篇  周痹  第二十八篇  口問  第二十九篇  師傳  第三十篇  決氣  第三十一篇  腸胃  第三十二篇  平人絕谷  第三十三篇  海論  第三十四篇  五亂  第三十五篇  脹論  第三十六篇  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七篇  五閱五使  第三十八篇  逆順肥瘦  第三十九篇  血絡論  第四十篇  陰陽清濁  第四十一篇  陰陽系日月  第四十二篇  病傳  第四十三篇  淫邪發(fā)夢  第四十四篇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第四十五篇  外揣  第四十六篇  五變  第四十七篇  本藏  第四十八篇  禁服  第四十九篇  五色  第五十篇  論勇  第五十一篇  背腧  第五十二篇  衛(wèi)氣  第五十三篇  論痛  第五十四篇  天年  第五十五篇  逆順  第五十六篇  五味  第五十七篇  水脹  第五十八篇  賊風  第五十九篇  衛(wèi)氣失常  第六十篇  玉版  第六十一篇  五禁  第六十二篇  動輸  第六十三篇  五味論  第六十四篇  陰陽二十五人  第六十五篇  五音五味  第六十六篇  百病始生  第六十七篇  行針  第六十八篇  上膈  第六十九篇  憂恚無言  第七十篇  寒熱  第七十一篇  邪客  第七十二篇  通天  第七十三篇  官能  第七十四篇  論疾診尺  第七十五篇  刺節(jié)真邪  第七十六篇  衛(wèi)氣行  第七十七篇  九宮八風  第七十八篇  九針  第七十九篇  歲露  第八十篇  大惑論  第八十一篇  癰疽

章節(jié)摘錄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ò础≌Z) 順應天地陰陽的生活作息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與天地萬物同情同構,生命一體,是中醫(yī)養(yǎng)生學說建立的基礎。在一年四季中,天地陰陽在不斷消長,春夏為陽長陰消;秋冬則陰長陽消。司馬遷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比梭w的陰陽活動必須順應天地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所以,懂得養(yǎng)生之道的人,“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順應陰陽之氣在一年之中所形成的生、長、收、藏的四時變化,才能減少疾病,保有健康。對四時陰陽的順應一方面體現(xiàn)在生活作息上,如“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養(yǎng)神上,即心理的調適上。如春季陽氣初生,人體陽氣萌動,應該感覺到有一種生生之氣,“以使志生”;夏季陽氣旺盛,天地間陽光普照,陽光象征著溫暖與施予,人則相應感到“若所愛在外”;秋季天地肅殺,萬物凋零,人應避免這種刑殺之威,所以“無外其志”;冬季天地閉藏,陽氣潛伏,人則相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養(yǎng)生之道除了要求人們順應一年之中陰陽的變化之外,還要求順應一日之間的陰陽消長。“陽氣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曰中而陽氣??;曰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保ā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罚?。這里的陽氣主要指衛(wèi)氣,白晝衛(wèi)氣行于陽分,起到捍衛(wèi)體表,防御外邪的作用,夜晚衛(wèi)氣行于陰分,行于肓膜胸腹之內,對臟腑起著護衛(wèi)作用。如果違反這個規(guī)律:白天睡覺,而衛(wèi)陽曰行于表,所以睡眠質量不高;晚上熬夜不睡覺,則此時衛(wèi)陽已入陰分,所以會擾動陰分,導致臟腑發(fā)生疾病。

編輯推薦

  《天人合一(全彩典藏圖文本)》運用天人合一思想觀念,對《黃帝內經》進行全新詮釋與翻譯。在翻譯工作中,廣泛參考歷代醫(yī)家的考證、注釋、譯文,以忠實原著發(fā)掘本義為宗旨,且注重文字流暢清通,易讀易懂。 全書從大處入手,闡釋《黃帝內經》主要精神,將天人相應、養(yǎng)生保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針灸治療、五運六氣等內容,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因此,無論是中醫(yī)專業(yè)工作者、中醫(yī)學院學生、研究生,還是中醫(yī)愛好者、養(yǎng)生家、康復工作者,皆能開卷受益、各有所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天人合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