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作者:張平
Tag標簽:無
前言
龜茲,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歷代漢文史籍或稱“丘慈”、“丘茲”、“屈支”、“屈茨”等,均為龜茲語kutsi的不同譯法?;佞X語稱該地為kasun/kusan,漢文作“曲先”、“苦先”等,現代維吾爾語稱kuca(r)。龜茲,主要指我國新疆塔里木河北緣的阿克蘇地區(qū),即以庫車為中心,包括新和、沙雅、拜城、輪臺諸地?!稘h書·西域傳》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扦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東至都護府治所烏壘城三百五十里?!薄逗鬂h書·西域傳》記載與之相同,轄地約為今庫車、新和、沙雅、拜城四縣之地,其王城位于今庫車。魏晉之后,鄰近的輪臺、烏壘、姑墨、溫宿、尉頭諸國已役屬龜茲,其歷史疆域擴展成:東起庫爾勒以接焉耆,西接巴楚東境,北依天山,南鄰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東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的城邦大國?;旧习萘税⒖颂K地區(qū)的八縣一市、喀什地區(qū)的巴楚縣、巴音郭楞州的輪臺縣等約十縣之地。其面積相當于我國河北省。公元前二世紀,龜茲就與中原王朝有了正式的交往,漢唐兩代的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的治所曾設于龜茲,絕非偶然?!敖z綢之路”上的中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極大地促進了龜茲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在融匯外來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產生了輝煌的龜茲文化并享有盛譽。
內容概要
本書為作者有關龜茲史地考古調查和發(fā)掘研究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龜茲史前文化、人種、地方鑄幣、漢唐古城、佛教遺址等諸多方面,對龜茲學的研究多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張平,1947年生,沈陽市人。1974年入新疆博物館文物隊,現任新疆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員。
1982年至1983年,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師從李伯謙、俞偉超、宿白教授,進修商周、秦漢、南北朝隋唐考古。1986年,新疆大學歷史系??飘厴I(yè)。1988年,國家文物局第一屆石窟考古專修班結業(yè)。
二十余年來,主要參加和主持龜茲考古的調查,發(fā)掘和研究,以及文物保護工作。曾參與編撰、主編過《新疆古代藝術》(合著,1994)、《新疆文物大觀》(1999),以及《樓蘭文化研究論集》(合著,1995)等。 曾發(fā)表文物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及專題研究文章30余篇,約40余萬字。
書籍目錄
序龜茲百年文物考古的回顧(代前言)上篇 龜茲早期的考古文化 1.新疆溫宿縣的天山巖畫 2.拜城縣克孜爾水庫墓地的考古文化 3.拜城克孜爾墓地出土的玻璃珠及其相關問題 4.拜城克孜爾墓地出土銅器的冶金學研究 5.克孜爾墓葬出土人顱的種族研究 6.從克孜爾遺址和墓葬看龜茲青銅時代文化 7.庫車哈拉墩下層考古文化比較研究 8.西部天山南麓石堆和石圍墓的調查中篇 龜茲的錢幣及其他 9.輪臺縣出土的漢龜二體五銖 10.龜茲小銅錢鑄范的發(fā)現及其研究 11.龜茲文銅錢的類型及相關問題 12.龜茲地方鑄幣發(fā)現與初步研究 13.唐代龜茲色釉陶的發(fā)現與研究 14.庫車維吾爾族家庭制陶調查下篇 龜茲古城與佛寺 15.庫車縣唐王城調查 16.新和縣通古孜巴什古城調查與研究 17.新和縣克孜勒協海爾古城調查與研究 18.唐烏壘州城及其關戍遺址 19.唐安西“故達干城”及其相關遺址的考實 20.唐代龜茲烽戍守捉遺址考實 21.文物普查所見新的小型石窟寺 22.龜茲阿奢理貳伽藍遺址今地考其他 23.從新疆玻璃考古新資料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庫蘭康銅礦位于庫車縣城北約22公里蘇巴什村內的“獨一庫”公路西約7公里處。礦體產于第三系中新統蒼棕色巖組內。礦床的礦化帶長約15公里,主要集中分布于庫蘭康、巴拉艾肯、喀讓依西克三個地段的銅礦點。當地俗稱“銅廠”和“康村”冶銅遺址。其中庫蘭康銅礦體長約4公里,礦層厚度2米~8.5米;巴拉艾肯礦段長約3公里多;喀讓依西克礦段的礦體規(guī)模較小、分散。古采坑附近發(fā)現有采礦工具的石斧、石錘、石球,以及煉渣、破碎礦石和木炭堆積。2.恰克瑪克銅礦位于庫車縣城北約45公里庫車河畔的恰克瑪克一帶。銅礦帶東西綿延長約10公里,分屬恰克瑪克、蘇康、巴什克其克、克孜力亞和窩特拉克五個地段的礦點。恰克瑪克銅礦帶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其中河東礦體有兩個含綠色礦層,均呈帶狀分布。第一層礦體長約1公里,礦帶厚約1米~2米;第二層礦帶長約500米,礦帶厚約0.5米,銅礦物為孔雀石氯銅礦。蘇康含銅砂巖礦點位于巴什克其克溝南,含銅砂礦體長約500多米,厚達3米,銅礦物主要是赤銅礦、黑銅礦。巴什克其克含銅砂巖礦體,分布于巴什克其克溝內,為灰色砂礫巖,礦化較好的礦體長約50米,厚達3米??俗瘟喓~礦體為灰褐色石英砂巖,礦體長約300米,厚達O.7米。礦化物主要是赤銅礦、黑銅礦、孔雀石。
后記
1974年,我調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文物隊。最初師從穆舜英、吳震、王炳華先生,參加吐魯番地區(qū)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工作,我的田野考古專業(yè)基礎的起步,離不開他們的關懷和指導。1982-1983年,我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有幸?guī)煆乃薨?、俞偉超諸先生,亦曾得到張廣達先生的悉心教誨。諸先生的治學精神和方法論,對我所從事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的實踐給予極大的影響。北大歷史系榮新江、王小甫先生亦坦誠相助,在長期交往中為我提供相關的學術資料和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孫秉根、陳戈先生在共同從事新疆考古實踐中,亦成為我的師長,學術探討中的朋友,與他們接觸獲益匪淺。本書集結的文章曾有個舊的書稿。2002年宿白先生并為此定了書名,并修書與當時的文物出版社聯系出版,但因出版費用問題而擱置下來。2006年,承蒙榮新江、孟憲實先生的好意推薦,叢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沈衛(wèi)榮先生接納收編了這本論文集。當時我答應下來,但很晚才交出稿子。主要原因是重新梳理舊稿時已感到有些論文的內容和觀點不令人滿意,想作較大的修改補充,近一年來又因冗事繁多而無暇顧及。在榮新江和孟憲實兩位先生的鼓勵和督促下,近半年來著手刪改舊稿,編次新文,重新作了整合與編纂。
編輯推薦
《龜茲文明:龜茲史地考古研究》:西域歷史語言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