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的書香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作者:俞曉群  頁數(shù):305  字數(shù):22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年近80,干出版這一行從頭到今,把退休之后的時光也算上,已近60年了。我經(jīng)常細忖:在這60年里,哪一段是我的“黃金時期”呢?當然,50年代上半期的習藝時期,80年代里主持三聯(lián)書店和《讀書》雜志的事業(yè)高峰時期,都是我常常記掛的。但是,就自己做事的順手、心情的愉快來說,20世紀末葉到本世紀初葉,這短短的近10來年時光,是我個人最經(jīng)常稱道的時期,值得叫做“黃金時期”?! ∵@10來年,我已經(jīng)從“革命出版工作”的正式崗位上退休了。但是精力還沒太衰退,“賊心不死”,想做些事。蒙揚之水女士熱情,介紹我在早些時候認識了遼寧教育出版社的老總俞曉群先生。他又是三聯(lián)書店的作者,在我任內(nèi)出過書,但不是我經(jīng)手的,并不太在意。我注意他的,是他主持的出版社長年在《讀書》雜志封底登廣告。于是,許多年來,他在我心目中是一個重要的“客戶”。對于像我這樣的小商人來說,客戶是重要的,但也僅此而已,自然還比不上我老掛在嘴邊的“衣食父母”——作者。

內(nèi)容概要

  我讀《安娜·卡列尼娜》,讀《暴風雪》,讀《決斗》,讀《湯姆·索亞歷險記》,讀《三個火槍手》;當然,還有《石頭記》“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水滸傳》“林沖雪夜上梁山”……突然間,滿目陽光燦爛,一排排蘭草從蜿蜒而上的長廊間絲絲垂下,順著碧綠的枝條,一串串晶瑩的水珠緩緩滴落,叮咚叮咚,叮咚叮咚……那是什么聲音?是我們閱讀的心聲么?     本集《這一代的書香》,分為“書香消得寂寞:人書憶往”和“一面追風,一面追問:出版與思考”兩編,選文52篇。

書籍目錄

推薦序  我的“黃金時期”上編  書香消得寂寞:人書憶往  那一縷書香,怎消得獨孤寂寞  《萬象》:一個人的編輯部  “新世紀萬有文庫”十年祭  那一場追逐,把我的夢境染成藍色  一本書,就這樣名揚天下  國學叢書,一個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文化結(jié)點  三本書,三個難忘的名字  別吵了,“索引時代”已經(jīng)降臨!  舊三厄,新三厄  兩支筆  品三國,也品美國“制憲記錄”  一位智者,讓我們陷入失語的窘境  美妙的烏托邦,丑陋的烏托邦  山谷間,飄來幾只繽紛的彩蝶  書啊,你這水火不容的寵兒  文化多樣性:左手贊成,右手反對  風雪夜,我的一點歲末隨想  巴金的“眼淚”  魯迅的圖書廣告  中算史研究中的“南錢北李”  關(guān)于一個“奇人”的奇思妙想  讓游子的孤魂,牽著親人的衣襟歸來  在路上,終難忘,依舊是書香  堅守理想的樂園  陳原:我們的精神領(lǐng)袖  趙啟正:用文化解讀“外國人”  執(zhí)君之手,在清風白水間漫步  沈公啊,沈公  夢魘中奮起的那一代學者  未來,我們像他那樣生存  82屆,我嗅到了死亡的訊息  書之愛,父之愛下編  一面追風,一面追問:出版與思考  論“做活”  一簞食,不改其樂;一瓢飲,心靈雞湯  有些時候,心靈是很值錢的  大國學,一門公正與仁愛的學問  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舉世無雙的國學典籍  國學,使我們詩意地棲息  “孔子日”——中華文明全球化的標牌  啟蒙時代,我搜到一張充滿個性的書單  春山下,我聽到杜鵑鳥悠然的呼喚  挽一灣春水,望一帶青山  閱讀的體驗  暢銷書:一面追風,一面追問  唐·吉珂德精神萬歲!  版權(quán)啊,像風一樣流轉(zhuǎn),像花一樣飄散  “去職業(yè)化”影罩下的文化出版  選擇題:何種資質(zhì)的人適合從事編輯工作?  出版,果然是“文化”的旨意  文化與出版,是誰發(fā)出了sos?  卅年間,落幾滴星星雨點在心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編 書香消得寂寞:人書憶往  那一縷書香,怎消得獨孤寂寞  一天清晨,伍杰先生來電話,讓我?guī)退乙槐竞芫靡郧俺霭娴臅?。伍杰先生是我們的老領(lǐng)導,更是一位專家型的官員。他撰寫了許多很好的關(guān)于書的文章和著作,對于書的認識和評論非常專業(yè),比如他在《中國圖書評論》上發(fā)表的系列文章,就很有品質(zhì)。他也和其他老領(lǐng)導一樣,很關(guān)心我們這些后來者的學習、成長。比如幾年前,他就曾經(jīng)來電話問我關(guān)于“畿米繪本”的出版情況,談得很細,其中對時尚文化的許多思考,很有見地,讓我深為震動!這一次,伍杰先生提到的是我10年前組織出版的常風的《逝水集》,以及收編此書的“書趣文叢”,使我又一次為之震動!實言之,聽到伍先生提起常風的名字時,我自己都有些淡忘了,趕忙搜尋記憶,才清晰了書與人的影像?! √崞稹皶の膮病?,不知為什么,我的心底總會冒出一絲絲憂傷的情緒,那心境,如冷雨中搖曳的殘荷,如月色下幽深的桃花潭水。不是說這套書編得不好。有沈昌文、吳彬、揚之水、陸灝這些高手操刀,有施蟄存、金克木、金耀基、吳小如、舒蕪、谷林、施康強、董樂山、金性堯、陳樂民、資中筠、董橋、黃裳、費孝通、王充閭、葛兆光、李零、陳平原這些頂天立地的人物加盟,怎么會編不好呢?也不是說這套書沒有影響。曾幾何時,“書趣”二字幾乎成了遼寧教育出版社的代名詞,而這套書的書標——“脈望”,后來竟然成了遼教社的社標!應(yīng)該說,“書趣文叢”表達了一些愛書人的人生旨趣,講的是方法、格調(diào)和品位。我們陸續(xù)出版了6輯55冊,琳瑯滿目,但還是意猶未盡!  你聽,止庵先生不久前還說:…書趣文叢’的價值或許有待時間的考驗,然而其中至少谷林翁的一冊《書邊雜寫》,我敢斷言是經(jīng)典之作,可以澤及后世?!币粋€編書的人,得到這樣的評語,應(yīng)該倍感欣慰!  但是,時光還是沖淡了那一段熱情和那個愛書人的盛宴。一個“死而不僵”的書魂,只能默默地潤人中華大地,化作一縷幽香,在愛書人的心中游蕩!  我傷感,是因為一張死亡名單不斷地勾起我鮮活的記憶:施蟄存、吳方、王佐良、董樂山、胡繩、唐振常、金克木、鄧云鄉(xiāng)、周劭……就這樣一年一年地寫下去,人的生命,真的禁不起歲月的琢磨!他們留下的文字,其實是文化的慶幸;而逝去的靈魂,只能帶來無法補救的缺憾與懷念!  我傷感,是因為我想起編輯“書趣文叢”之初,沈昌文先生朝氣蓬勃的樣子。他經(jīng)常背著一個大書包,穿一條牛仔褲,上衣總是不大整齊,里外分不出層次,一見面先向我們分發(fā)稿件、資料。我還記得,沈公做白內(nèi)障手術(shù)的時候,我們要給他送一束鮮花,他說:“鮮花就不必了,鮮飯倒可以考慮?!苯Y(jié)果手術(shù)當天,他就帶著眼罩跑出來與我們開會?,F(xiàn)在,沈公依然帶著他灰色的幽默快樂著,但年齡已使他時而顯出一些快樂的疲憊。前些天中午我們相聚,談話間他坐在桌前小憩,面色紅潤,調(diào)息著他的“小周天”!我幽幽地想:此時沈公入靜了么?他的“小周天”之上是否有一條玉龍盤旋?我更相信,命運與性格,決定了沈公的人生態(tài)度——他心中的蛟龍可以悠閑自在地游動,灑幾滴細雨,送幾縷信風;但他決不會挺劍而起,決不會“攪得周天寒徹”!沈公如此的生命與生存的態(tài)度,我在內(nèi)心中暗暗認同!  我傷感,是因為我們幾位當年追隨沈公編織“書之夢”的人,都沒能逃過歲月蹂躪的窠臼。吳彬依然在《讀書》,還算穩(wěn)定,在去年“三聯(lián)風波”的噪聲中,隱約可以見到她的銳氣;但我總覺得,作為我們當年團隊的“大姐大”,今天的吳彬少了某種鋒利!這么多年,我只見過吳彬的兩段文字。一是她紀念吳方先生去世的一段消息,只有幾十個字,卻極富個性和文采。她寫道:“吳方的文字含蓄綿密而秀美出塵,就像作者本人一樣,有著不盡的余蘊?!庇浀卯敃r我就贊道:“這就是吳彬的風格!”還有一篇是她前不久紀念馮亦代先生的文章《別亦難》,文字工工整整,敘述婉轉(zhuǎn)精當,其風格已與當年的吳彬大不相同。大概是馮老獨特的身份才讓她這樣落筆!  當然,傷感的事情還包括幾位核心人物的離散。先是揚之水,她早早地離開《讀書》去做研究員,關(guān)于《詩經(jīng)》研究的著作一部接著一部。我從網(wǎng)上資料得知,她已經(jīng)當了研究生導師。還有上海的陸灝,他倒是沒有“遁去”,卻終日為《萬象》的柴米油鹽苦斗!遼寧方面,有兩位主要的責任編輯:一位是王之江,他已經(jīng)離開遼寧,去了南開;還有一位是王越男,他剛剛48歲,前些天不幸病逝!  最后就是我了。三年前,因為工作變動,我不再擔任遼寧教育出版社的總編輯。升遷也好,改革也好,我此后的處境,真的比從前風光了許多。可我也真是沒出息,即使在花擁錦簇的環(huán)境里,還是忘不掉那段如詩如夢的“書趣情結(jié)”。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思緒不但沒有弱化,反而轉(zhuǎn)變?yōu)橐环N貌似老年人的癥候,經(jīng)常陷入人生回望的狀態(tài)之中不能自拔,內(nèi)心繁衍著對于舊日書香的眷戀,不時盤算起今昔行為的價值判斷!  沒出息!甘愿在愛書的心境中墮落——握一柄魚竿,在文化的寒江上垂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這一代的書香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9條)

 
 

  •   一個出版人的深入思考,一面追風,一面追問,有追求,也有無奈。值得一讀。
  •   作為一個“愛書、懂書又做書”的出版人,作者以細膩流暢的筆觸,娓娓道出一個個書與人的故事,以及對于書業(yè)歷史和現(xiàn)狀的思考。在本書中,作者敘述了從事出版工作以來,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輩,有些則是親炙教誨的長者,如王云五、黃仁宇、陳原、王充閭、沈昌文等。
  •   是值得一讀的輕松小書
  •   這真是一本好書!不是對書真有感情的人,寫不出這樣的話來。
  •   估計,能喜歡這書的,至少內(nèi)心是愛美、愛生活的。
  •   俞社的每本書都很精彩。
  •   很有見地。并且從中可以選些書看。如中國讀本、萬象等。不同的職業(yè)所處的環(huán)境不一樣,兩樣的人職業(yè)不同的人做也不一樣。
  •   著名出版人俞曉群的書,值得讀書人、編輯細讀的書。
  •   了解出版業(yè)必讀。
  •     《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俞曉群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一版一印,305頁,定價30元。一頁一毛錢。
       俞曉群先生是出版家,遼寧教育出版社所有帶有“萬象書坊”字樣的書籍,對我來講就像是“質(zhì)量保證”一樣。只要感興趣的就買來。原來,他是始作俑者,好人,菩薩會保佑他的。他的真誠有些像巴金先生的勁道。了解跟“萬象書坊”、“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等等有關(guān)的掌故,還是聽他講,比較有味,因為他在其中。
  •     《這一代的書香》(俞曉群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曉群兄近年來活躍在天涯社區(qū)的閑閑書話,因此緣與他相識,并從他那里得到過不少好書。曉群兄是個出版人,曾經(jīng)做過遼寧教育出版社的總編輯及社長,現(xiàn)在還是京城一家出版社的社長。作為出版人,俞曉群絕對出色。《這一代的書香》便是他從事出版的一份珍貴的記錄。大多數(shù)的人談書,僅僅只是自己的閱讀感受。但《這一代的書香》卻不同,既有自己的閱讀體驗,又有出版的親身經(jīng)歷,三十年書業(yè)的人與事,在曉群兄的筆下栩栩如生。展卷讀來,濃濃的書卷之氣拂拂而至,讓人在書香的世界里久久沉醉。書前有沈昌文先生的推薦序,寫的是與俞曉群合作出版的“黃金時期”。不過我讀《這一代的書香》,略感不足。曉群兄泡網(wǎng)已久,但文字依然一本正經(jīng),少了一份野氣?!哆@一代的書香》里的文字堂堂正正,偏鋒極少,如能在雪地上撒點野,嬉笑怒罵一下,這本書會更加精彩。
  •      近讀俞曉群先生的《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看他30年的出版生涯,深有所感。這本書是作者30年的出版人生輯錄,寫的看似隨意,而處處用心,字字敦實,分分熱愛。用半個月的時間揣摩作者30年的出版歷程,時間上是遠遠不夠的,但是獲益則是時間跨越式的,先生讓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他的輝煌、他的遺憾,他在市場沖擊下如何順應(yīng)市場、堅守文化理想和出版價值。他讓我見識了什么是大出版、大境界!
      
       在《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中,俞曉群不重出版技巧,只談書人書事;不重出版理念,只談出版的趣和書人對書的熱愛。出版源于趣,重于人,成于愛。原來,每本書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個故事里都站立著一群書人!
      
       1998年到2000年,蘇叔陽的《中國讀本》在中國大陸共發(fā)行了1000萬冊。這是多么輝煌的文化盛舉,而又有幾個人知道是誰創(chuàng)造的這個奇跡呢?實際上,每個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成功的出版人,比如錢鍾書先生的背后站著的是周振甫先生。錢鍾書在《管錐編》的序中說周先生“小扣輒發(fā)大鳴”,這是我看到的對出版人最好的贊譽?!墩勊囦洝?、《管錐編》、《管錐編增訂》都出自周先生的編輯和策劃,他甚至幫為對一個字都很挑剔的錢鍾書代擬目錄。
      
       我們一般只注重圖書,以及圖書的創(chuàng)作者(也就是作者)。而出版人作為圖書背后的英雄卻并不被關(guān)注,不被問津。書說到底是出版人和作者一起創(chuàng)造的作品。出版人雖是“為人代嫁”卻也擔當著文化篩選和文化傳播的作用。讀者的閱讀實際上很多是出版人給予劃分的。出版人的價值趨向影響著整個的閱讀的范圍界定和文化的走向。出版是可以“小扣輒發(fā)大鳴”的。
      
       如果說周先生是“小扣輒發(fā)大鳴”的出版家,那么俞曉群先生則是有本事把這些書人集合起來一起“做活”圖書的人。他是集大成者,他愿意讓最專業(yè)的人做最專業(yè)的事情,他竟然能把商務(wù)印書館的老總陳原、三聯(lián)書店老總沈昌文、中華書局總編輯傅璇琮攬到自己麾下,他找的作家都是文學大師、著名作家,編委會成員都是大學教授、社科院研究員等各個領(lǐng)域最專業(yè)最尖端的人才。單列這些人的名字就叫人興奮:張岱年、周振甫、陸灝、劉杲、楊成凱、黃裳、唐振常、金性堯、陳子善 、王世襄、王利器、徐邦達、劉夢溪、龐樸、湯一介、金克木、袁曉園、梁從誡、方立天、傅璇琮 袁行霈、王學泰、黃仁宇、董樂山、蘇叔陽。他甚至給數(shù)學家和政治家出書,他對文化的理解更寬泛,打破了文化的狹隘性。找最專業(yè)的人,做最專業(yè)的事。文化是個更寬泛的概念。這是我長的一點見識,我想,能這樣有號召力的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當我們只是慨嘆“時不如昔”時,他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呢?
      
      俞曉群有文化人的骨氣,致力于“建造一個書香社會”,他在出版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文化的承繼,同時能在文化和市場之間找到平衡。他說,一個企業(yè)的枝葉繁盛不代表繁盛,關(guān)鍵是要有牢固的“商業(yè)根須”,出版企業(yè)的商業(yè)根須就是“圖書品牌”。在俞先生主持下,產(chǎn)生了三個重要的圖書品牌:“書趣文叢”、 新《萬象》和“新世紀萬有文庫”。
      
      “書趣文叢”共出版6輯55冊,注重方法、格調(diào)和品味,表達的是愛書人的人生旨趣。俞曉群一度讓“書趣”二字成為遼寧教育出版社的代名詞。而書標“脈望”后來竟然成了遼教社的社標。
      
       新《萬象》是對20世紀“孤島時期”老《萬象》的承繼,屬于“小眾文化”刊物,它保持了海派的風骨,還有民國的范兒。它有趣而嚴肅,有詼諧、俏皮也有真性情,有人性化的甜俗,也有知識分子的端莊和文化的優(yōu)雅,它塑造了“文人小意趣”的天堂。《萬象》背后的書人是沈昌文和陸灝,他們并稱“萬象書坊”。沈昌文是“只說不干”的綿軟的文化顧問;陸灝是堅硬的制訂風格,延續(xù)文化的執(zhí)行人,人送雅號“滬上陸小哥”。
      
      “新世紀萬有文庫”是對王云五主持的“萬有文庫”的承繼,是一個十年規(guī)劃(1996-2005年),宣傳口號是“我讀故我在”, 這么浩大的出版項目和此種氣魄令我敬佩不已。雖然沒有做10年,但也做了6集500冊?!靶率兰o萬有文庫”專門聘請商務(wù)印書館老總陳原和劉杲做總顧問,陳原選書的唯一標準是“存留價值”。 “新世紀萬有文庫”包括三個文化系列:古代,近世和外國?!肮糯幕瘯怠钡牟邉澣耸菞畛蓜P,“外國文化書系”是策劃人是沈昌文,“近世文化書系”的策劃人是陸灝。楊成凱是呂叔湘先生的弟子,也是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的研究員,學力深厚,精于版本學,能甄別古籍價值。楊先生的身后還有傅璇琮(中華書局總編輯)、袁行霈、王學泰等人,他們精通書目學。沈公則直接是“新世紀萬有文庫”的書庫名的制訂者,他直接推薦了陸灝。陸灝對20世紀初流散的作品加以整理、重印,彌補了文化的缺失。因此讀者對這一書系最為贊賞。陸灝的身后站著黃裳、唐振常、金性堯、陳子善等人。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了國學熱。在俞先生的主持下,張岱年擔任叢書主編,叢書有一個大師級的編委會,光這些人的名字羅列起來都令人振奮。他們是:張岱年、王世襄、王利器、徐邦達、劉夢溪、龐樸、湯一介、金克木、周振甫、袁曉園、梁從誡、方立天、傅璇琮等。1990年,他們推出第一批國學書目,國學叢書共推出20本,書界開始重提“國學”。
      
      
       俞曉群是一個出版的構(gòu)架者和支持者,他讓我感到“出版需要精神領(lǐng)袖”。 他不“因人廢事”,做出版不只做追逐金錢的出版人,他能在商業(yè)法則上構(gòu)造文化理想和出版價值。
      
      俞曉群先生說:近年來,隨著出版改革的發(fā)展,我們這些”販賣文化的人”一直被“企業(yè)化”“集團化”“商業(yè)化”“市場化”之類的主題圍困著,而文化本身卻受到冷落。其幾種的表現(xiàn)是,一些人將出版類比為一般的商業(yè)產(chǎn)品,單純地用利潤判斷圖書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從而導致出版行業(yè)中的“極端商業(yè)化”思潮的盛行。
      
      對于出版來說,現(xiàn)在開始遭遇一種尷尬:一方面是出版的市場化,追求出暢銷書;一是文化的缺失,市場上的讀者的“無書可讀”的狀況。實際上出版和讀者之間一直是有隔離的。止庵先生說:“什么書好賣就賣什么書,無可非議;什么書好賣就讀什么書,愚不可及!”圖書是應(yīng)該堅持文化價值還是市場呢?堅持文化還是市場,似乎一直是出版的兩個爭論點。
      
      關(guān)于暢銷書,西方經(jīng)濟學家泰勒-考恩認為生產(chǎn)暢銷書有兩個根本原則:一是選擇人類文化共性的主題和普世主義的主題;二是在內(nèi)容上要采取“往下笨”的原則,也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圖書的文化品味,使圖書能“讓更為弱智或者單純的讀者讀懂?!睍充N書是一個純商業(yè)的概念,卻包含了文化的元素。暢銷書一方面找文化共性的主題,一方面降低圖書的文化品味,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讀了俞曉群的《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我發(fā)現(xiàn):文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就文化整體而言,經(jīng)典與流行有著各自存在的意義。
      
      暢銷書追求的是花費最小的成本,擁有最多的受眾。單純追求暢銷書也是極大的誤區(qū),因為垃圾書是暢銷書的貼身伴侶。因為暢銷書具有不可預(yù)知性,戴維斯在自己的《暢銷書》中幽默地說:“有一次上帝來到人間,讓盲童復(fù)明,讓癱瘓的人站起來;但是上帝卻沒有辦法幫助作家出版暢銷書,只能陪著他哭泣”。
      
      出版的極端商業(yè)化是個誤區(qū),只堅持文化性又有點書呆子氣。似乎出版看的是市場需求,讀者求的才是文化價值。在我看來,文化的商品化,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商品融入文化意義則是出版的福氣。讀了這本書,我看到了出版是一個系統(tǒng)浩大的工程,出版很大的功用在于文化傳播,而不僅僅是盈利那么簡單。因為出版是文化的旨意,是順應(yīng)市場的文化旨意。
      
      
  •     初識俞曉群的名子,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萬象》雜志提供的機緣。《萬象》的品位及格調(diào)勿庸多言,但見“主編”名下赫然印著“俞曉群”三字,便自忖能將柯靈、陳原、李歐梵們拉來顧而問之,復(fù)把黃裳、舒蕪、董橋、陳巨來等大手筆攏來為他寫文章,此人決非等閑之輩,也因此開始關(guān)注此君,關(guān)注“遼教”,并因了關(guān)注,我如有了標向般的集齊了已出版的全套《萬象》,集齊了“書趣文叢”六輯六十冊以及“新世紀萬有文庫”的“近世文化書系”的全部。到得此時,影影綽綽的“俞曉群”才漸次清晰起來,我想象中的他不僅神通廣大,而且識見高深,出手不凡。數(shù)年前他的《人書情未了》出版,我有幸寓目并進一步了解到,俞先生熱愛并眷戀著自己的事業(yè),常常仰望鴻鵠而又躊躇滿志,乃是真正的懂書愛書之人,其編書,出書,藏書,讀書,寫書,果真是“為書籍的一生”,而這些都足以令我敬仰不止;只是,他說“人書情未了”,我卻是約略感到其中一點隱情。是險途趑趄抑或某種迫不得已么?他似乎難于啟齒,欲說還休。但是后來他果真從我的視野中消失了,這又不免使我萬分沮喪而失望。
       然而夏季的酷熱,終于未能阻斷我的人緣書緣。消失多年的“俞曉群”猶如空降般“華麗轉(zhuǎn)身”----其新著《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于我無疑是少有的欣慰。我?guī)缀鯎屢话愕貜木W(wǎng)上購得此書,并用了整整一個夜晚把它讀完。除了像《人書情未了》那樣以漂亮的隨筆述說他的愛書、藏書、讀書、寫書之外,此書還記載著他對書業(yè)的經(jīng)年研究和思考,并用我素昔喜歡的“輕性論文”出之,故而我將其目為他的學術(shù)史或心靈史,我藉此得以明白他有著怎樣的夢想,而又終于在萬般無奈的情勢下,是怎樣與他的事業(yè)“生離死別”的。盡管在世俗看來,他的升遷未必十分糟糕,然而他究竟不能釋懷。俞先生在《后記》中寫道:“集團的工作性質(zhì)與出版社大有不同,它真的使我遠離了書稿,遠離了作者,遠離了讀者,也遠離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在此刻,我已經(jīng)沒有‘重歸書林’的退路。許多時候,我坐在靜悄悄的辦公室里,內(nèi)心中經(jīng)常會涌出極大的恐懼感和孤獨感,眼前也會浮現(xiàn)出一些可怕的景象,一個孱弱的文化生命,在漸漸地衰竭、老去;一片貧瘠的心靈之田園,在默默地接受著沙漠化的現(xiàn)實”。實在的,我并非業(yè)界中人,自無法體會真實況味,但卻仍然為俞先生的這番夫子自道所動容。
       其實,俞曉群又何嘗離開了書人書事呢。不特未曾離開,他又何嘗不在書市商海中做著他的美妙的夢呢。與其說是離去,倒不如說是去追逐了一場藍色夢境的罷。開篇《那一縷書香,怎消得獨孤寂寞》便幽幽地憶念“書趣文叢”時期共同編織“書之夢”的人情物事,從施蟄存、董樂山、唐振常、金克木、鄧云鄉(xiāng)等人的歸入道山,談到沈昌文的朝氣和疲憊,復(fù)及吳彬的風格轉(zhuǎn)變和揚之水的離散,末了談到自己的處境:“即使在花擁錦簇的環(huán)境里,還是忘不掉那段如詩如夢的‘書趣情結(jié)’”,“內(nèi)心繁衍著對于舊日書香的眷戀,不時盤算起今昔行為的價值判斷!”此處除卻足征我上述判斷之外,是否也是回歸的暗號呢?!赌且粓鲎分穑盐业膲艟橙境伤{色》徑直以“夢”入題,說的是追逐出版錢鐘書著作失敗之事,但此處卻恰恰應(yīng)了“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老話,因為自此之后他的夢被染成了藍色;這個悠長藍色的“夢”究竟為何,他卻于《“新世紀萬有文庫”十年祭》中直指為“文化大夢”,他說:“一個‘文化大夢’真的需要一代代有志于人類文明建設(shè)的人們辛勤耕作。無論風刀霜劍,無論長河飛瀉、碧水千疊,都絲毫撼不動他們的意志?!痹跁袛?shù)篇文章中,他又將此詮釋為“熱衷于人類文化的傳承”,“希望走商務(wù)的路”,表示“本人很想做沈公(昌文)那樣的出版人,像他那樣生活,那樣工作。尤其是我很希望向商務(wù)、三聯(lián)等老牌出版社學習,盡快地走上現(xiàn)代出版職業(yè)化的道路。”凡此等等,均可見俞先生執(zhí)著的追夢情懷。在《兩支筆》一篇中,他一面警覺著,“且不論‘為人作嫁’的辛酸,出版職業(yè)的基本特征,往往會使編輯隊伍出現(xiàn)博而不專甚至疏遠高雅文化的傾向。如果再染上滿身銅臭氣,編輯的職業(yè)形象,就會陷入更為不堪的境地”;一面又醉心傾慕著魯迅、巴金、葉圣陶、周振甫、鐘叔河等手握“兩支筆”的出版家和作家,由此卻是更可窺見俞先生的懷抱了。至于《唐.吉珂德精神萬歲!》則簡直可以看做他的夢的宣言了,而他于《沈公啊,沈公》中透露出來的“心里一直潛藏著回歸的愿望”,或許也讓我等看到了希望?于是我想,倘目前的出版界多些這樣的人,少些顢頇的文人,則于事業(yè)可算得幸事,便是于讀書人,又何嘗不算福氣呢,出版社、編輯和讀書人豈不是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么?
       俞曉群作為出版社主編,他也算有福氣的人。他近距離接觸了那么多頂天立地的文化大家,對其行跡,書中自然也會有所披露,倘有人對此感到興趣的話,讀此書也算是“精神美餐”了。
       (此文刊登在《青島日報》2010年11月24日第十五版“三味書屋”專欄)
      
      
      
      
  •     翻閱《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字里行間,可見一個出版人的愛與痛。
      俞曉群對他主持遼寧教育出版社時的出版物如數(shù)家珍,細述臺前幕后的故事,讓讀者對鐘愛的“雞蛋”有了更多的了解:前期的《萬象》,在“萬象書坊”的“老少坊主”沈昌文與陸灝主持下,經(jīng)歷了第一年五千冊、第二年一萬冊、第三年一萬五千冊的緩步增長,此后單期印數(shù)穩(wěn)定在兩萬冊與三萬冊之間,“有了自己的生命”,存活于生生滅滅的雜志群落中;“新世紀萬有文庫”最初擬名“跨世紀萬有文庫”,三位學術(shù)策劃,操盤“傳統(tǒng)文化書系”的“林夕”即楊成凱,操盤“近世文化書系”的“柳葉”即陸灝,操盤“外國文化書系”的“王土”即沈昌文……
      俞曉群對編輯生涯里留下的遺憾耿耿于懷,不吐不快:在編輯“國學叢書”的過程中,一些好選題最終未能成書,比如,夏曉紅、陳平原擬寫《舊學新知》,陳世強擬寫《佛典常談》,鐘叔河擬寫《載道以外的文字》——這無疑也是讀者的遺憾,希望作者能將這些選題做出成果來;“負面烏托邦四重奏”即《一九八四》、《我們》、《共同事業(yè)的哲學》、《美妙的新世界》,前三種先后納入“新世紀萬有文庫”出版,惟《美妙的新世界》因為“新世紀萬有文庫”的夭折而未及面世,只留清樣在案頭——即便此書已有多種版本,但有著李慎之序言《為人類的前途擔憂》的盧珮文譯本,依然讓人期待,何不單獨出版?
      “《萬象》一直堅持講故事,不講道理;講迷信,不講科學;講趣味,不講學術(shù);講感情,不講理智;講狐貍,不講刺猬;講潘金蓮,不講武大郎;講黨史里的玫瑰花,不講玫瑰花的覺悟……”俞曉群轉(zhuǎn)述毛尖對《萬象》的印象,讓我聯(lián)想到《讀庫》的風格,《讀庫》主編張立憲倡導非學術(shù)、非虛構(gòu)、非專欄的敘事文本,擺事實不講道理,要細節(jié),要故事,要人物,不要觀點,不要結(jié)論,不要評判——二者可謂不謀而合?!蹲x庫》作坊式的出版模式,和俞曉群在法蘭克福書展見到的“一個人的出版社”相似,我認為,俞曉群對那個瑞典人的評價亦可賦予張立憲:“在這里,人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打工者,出版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謀生手段,文化的商品化也自然地融入了人本的意義!”
      “本集為不定期刊,一年兩本,或數(shù)年一本,或只有這一本?!庇釙匀阂涺斞府斈隇椤赌究碳o程》寫的推銷語,讓我忍俊不禁之余,聯(lián)想到今日的《獨唱團》,這話仿佛是對《獨唱團》命運的預(yù)言,讓人嘆惋。再抄其幾段話:
      “有一段時間,錢先生的各種圖書集體脫銷,連《管錐編》那么深奧的學術(shù)書,都會印到三四萬冊。這應(yīng)該不是學術(shù)的力量,而是流行文化的力量?!?br />   “林力娜認為,中國人凡事都會謙讓三次,只有第三次才是真意。例如,她問你‘要咖啡嗎’,你說‘不要’,她一定還要再問兩遍‘真的嗎’,才確認你的態(tài)度?!?br />   “一般說來,今日意義上的‘國學’概念,大約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正如前些天我們請陳平原先生撰寫《中國人》中的觀點。他說,‘我不能寫五千年的中國人’,因為只是在近一百多年來,伴隨著近現(xiàn)代世界文化的交流,才有了今日意義上的‘中國人’的概念?!?br />   俞曉群行文樸實,間或有俏皮之處:他提及恢復(fù)高考時,“我是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在鐵嶺那座‘大城市’種地”——鐵嶺是“大城市”的典故,可見趙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受《心靈雞湯》熱銷啟發(fā),他有意構(gòu)思寫作一本《雞湯的歷史》,列了幾十個問題,擬一一搜索后再說,“輸入:歷史名人中誰最喜歡吃雞?結(jié)果:洪七公,黃鼠狼,豬八戒”——讀畢,俞曉群當即“暈倒”,估計《雞湯的歷史》也“泡湯”啦。
      雖然俞曉群傾心數(shù)術(shù)研究多年,并出版有《古數(shù)鉤沉》、《數(shù)術(shù)探秘》、《數(shù)與數(shù)術(shù)札記》等學術(shù)專著,但他本質(zhì)上是一個出版人,更偏愛出版事業(yè),文化出版情結(jié)濃重?!哆@一代的書香》里的文章,皆作于他任職遼寧出版集團時期,其間彌漫著遠離一線出版工作的失落與悵惘。2009年,俞曉群離開遼寧出版集團,出任海豚出版社社長,不久,在老朋友沈昌文、陸灝等人的支持下,推出“海豚書館”,接續(xù)“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再次引發(fā)書友關(guān)注與追讀——這一代的書香,遠未到盡頭。
      挑點刺兒吧。第58頁第二段,“《人類的故事》(即《寬容》)”有誤,《人類的故事》與《寬容》是房龍的兩本書,非一書兩名,另,“張實齋”應(yīng)為“章實齋”;第61頁第二段,“后記”二字的單引號應(yīng)為雙引號;第82頁第一段,“《閱徽草堂筆記》”應(yīng)為“《閱微草堂筆記》”;第115頁至第117頁,四處“《奇人王云五》”應(yīng)為“《文化奇人王云五》”;第156頁第一段,“劍橋集萃”與“新世紀萬有文庫”之間的頓號應(yīng)去掉;第300頁第二段,“錢鐘書”應(yīng)為“錢鍾書”。
      
  •       對于一件事物想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卻無從說起,這真是上帝對萬能而且智慧的人類實施的一種絕妙懲罰,五柳先生在1700年前就總結(jié)出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比如俞曉群先生的這本《這一代的書香》,讀過之后,想寫一點什么,思維卻像一團亂麻,捋不出頭緒來。這本書對我而言,尤像小蝦畏縮地俯貼于岸邊,面對的大海的一片蒼茫無際,只能夢想著景行行止,心向往之。
        對于俞曉群先生很好奇,理科出身,而后又是哲學碩士,怎么能在出版界做的這么出色。這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找到答案,就像他寫的那樣,“書之愛,出版之愛,文化之愛”?!哆@一代書香中》,讓人訝異于對出版業(yè)對書強烈的愛,這種熱愛至始至終貫穿著整本書,人書難分。
        提起俞曉群先生,就難免提起“書趣文叢”、“萬象”、“新世紀萬有文庫”等一系列精品出版物,這些書整整滋潤了一代人那些清寒而枯燥閱讀歲月。怎么能想到出這樣的一些書呢?俞曉群先生曾寫了一篇文章《選擇題:何種資質(zhì)的人適合從事編輯工作?》,其中一個問題,出版人應(yīng)當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備選答案中有“書迷、書商、專家、雜家”,先生自己說最喜歡的是“書迷”。正是這一特質(zhì),讓俞先生與書結(jié)下緣份?!哆@一代書香》上編《書香消得人寂寞:人書憶往》中,俞曉群先生整理了近三十年的書業(yè)憶往,將對書的癡迷和熱愛輻射至書籍周邊的出版業(yè)、出版人,以及作家、編輯等林林總總的人和事上。在這些憶往中能一窺“國學叢書”的來龍去脈,“萬象”從無到強,“書趣叢書”的起起伏伏,葉圣陶、陳原、周振甫、金克木、黃仁宇、沈昌文、董橋、黃裳、黃仁宇、李零、陳平原、陸灝等一代著名出版人和名編、作家的真實群像。對于這些出版業(yè)的先賢,俞先生是景仰和折服的,并虛心而刻苦地研究。比如遼教曾出版過數(shù)學教授梁宗巨的《世界數(shù)學史簡編》,原稿40萬字,鋼筆寫就,沒有一錯涂改,這對俞先生震動很大,92年俞先生寫就《數(shù)術(shù)探密》時,通稿真的沒有涂抹。連沈昌文公在序里都說“俞兄對出版業(yè)務(wù)的深究,源于他的刻苦”。
        下編《一面追風,一面追問:出版與思考》,著重寫了俞曉群先生對出版業(yè)的思考與探索。俞先生的思考從未偏離出版業(yè),這種思考帶著學者和長輩的寬厚,比如對于“心靈雞湯”和“暢銷書”、“網(wǎng)絡(luò)文學”、“80后、90后”而言,他都有著自己獨立、嚴謹、寬容的大思考。他的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前幾天讀到他的一篇關(guān)于出版《基金化生存》的文章(沒有收錄本書里),寫的有板有眼,令人贊絕,讓人感動,俞先生真是癡迷,三句不離本行。
        對了,這本書,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用處,它是一張強大的書單,囊括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遼教社及其他社一些優(yōu)秀的人文社科類出版物,可以按圖索驥省時省力,適合我這樣超級懶散的偽讀書人來投機取巧。
        寫這本書中的文章時,正值俞先生擔任遼寧出版集團副總期間,疏遠了書稿和作者,這讓他“內(nèi)心中經(jīng)常會涌出極大的恐懼感和孤獨感”。近來,他終于又回到出版前沿,再度與沈昌文先生、陸灝先生合作操盤,推出“海豚書館”,給讀者帶來又一次精彩的交待,繼“海豚書館”首批6種包括董橋的《墨影呈祥》、張大春的《離魂》、王安憶的《驕傲的皮匠》、莫言的《變》、周煉霞的《遺珠》和南星的《甘雨胡同六號》之后,接下來的還將陸續(xù)推出葛兆光、葉兆言、林白、傅月庵、余英時、周夢蝶、林行止等名家作品。寫到這兒,忽然對俞先生有了更多的期待,叢書在選取名家名作之時,是否也能考慮如劉瑜、李開周這樣的年輕作者呢。
        當前,出版業(yè)企業(yè)化、民營化熱熱鬧鬧沸反盈天,像俞先生的這種理性的思考太小眾化,而且聲音微弱。但還好,俞先生還在堅守文化的純正。不管眾人大聲喧嘩,他仍只低聲說話,踏實做事。拋卻世事的浮華光影之后,但愿俞先生在自己熱愛的出版之路上勤耕不輟,把這一代的書香傳播得更遠更久些。
      
  •     俞曉群這本書翻了翻,很多八卦
      下面這一章印象深刻,我在2005年或者2006年在杭大路的文史書店(三聯(lián)書店舊址)看到了這套國學叢書,收了部分?,F(xiàn)在想想,當時的編輯能拉來這么多牛人,而且彼此面子上都是君子風范,確實難能可貴。
      尤為難得的是,除了董洪利的《古籍的闡釋》受詬病外,其余多種均有不凡的水準。。。一定要收齊呀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4430/ 國學叢書豆列
      
      
      
     ?。剑剑剑剑剑剑?br />   
      國學熱
      
      在1989年與1990年之間,中國文化曾經(jīng)發(fā)生了一次重要的突變,它的標志是在短短的兩年之間,兩個學術(shù)思潮的浮沉與更替。一個是“全盤西化”,一個是突然興起的“國學熱”。前者是一件復(fù)雜的事情,就不必說它了;對于國學,卻勾起我許多記憶。
      
      今天學術(shù)界回顧上世紀90年代國學復(fù)興的事情,大多以《人民日報》的兩篇文章作為見證和標志,即《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起》(1993年3月16日),以及兩天后頭版發(fā)表的《久違了,國學》。以此為發(fā)端,圍繞著“國學”的爭吵一下子活躍起來,一些橫七豎八的“主義”,諸如“國家主義”“新權(quán)威主義”“民族主義”“新保守主義”“新秩序主義”等等,都找到了話語權(quán),打得一塌糊涂。這倒也填充了“文化豹變”后的一段思想寂寞,只是那些煞有介事的“拼殺”讓人有些莫名驚詫。尤其是一些“官方情緒”的介入,讓學術(shù)問題走上庸俗政治的道路,事情也就更不好玩了。
      
      國學叢書
      
      我對這些深奧的理論不太懂,只是隱隱約約地記得,這“國學”概念的重提還要比上面的時間更早些。那是在1989年底,《光明日報》的陶鎧、李春林、梁剛建與我聊天,他們說:“有一個好選題,叫 國學叢書 ,你們出版社愿意組織出版嗎?”當時,我沒聽說過“國學”一詞,還向三位仁兄請教了半天。后來,我們就請出了張岱年、龐樸、梁從誡等人,啟動了“國學叢書”的編輯工作,并在1990年底推出了第一批書目 這應(yīng)該是重提“國學”概念的先聲!尤其是主編張岱年為叢書寫的序言,即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以分析的態(tài)度研究中國學術(shù)》(1991年5月5日),應(yīng)該是后來“國學熱”的起點。不過回憶起來,當時的我并不理解大師的旨意,只是庸淺地認為,“這些學者呀,大概覺得西學不行了,那就再試一試國學吧!”
      
      后來“國學熱”鬧得風起云涌,卻不大有人提起“國學叢書”,似乎對張先生的想法也有些忘卻、曲解或偏離。我是在陳來的文章《愷悌君子,教之誨之》(《文史知識》2005年第2、3期)的注釋中,認證了這種感覺。陳來寫道:“張先生主編的 國學叢書 出版后,國內(nèi)一系列以 國學 命名的出版物接連出現(xiàn)。1993年《人民日報》針對當時商品經(jīng)濟大潮對學術(shù)的沖擊,也報道了北大學者從事國學研究的情況。這引起一些反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人的注意 我看后對張先生說,您在 國學叢書 的序言中已經(jīng)把國學的概念講得很清楚了,怎么說是可疑的概念呢?張先生說: 現(xiàn)在看來有種種誤解,研究國學不是復(fù)古。 ”
      
      在“國學叢書”的第一批書目中,收有陳來著的《宋明理學》,出版后反響極好,并很快就在臺灣出了繁體字版。后來出版社因為管理不好,引起陳先生一些不快,我至今還懷有歉意。最近讀到他上面的這段話,自然又引起我對許多往事的聯(lián)想,以及對那些實實在在的學者們的敬重之情。
      
      編輯部
      
      這樣一套書,它首先需要有一個好的編輯部。這件事的發(fā)起與組織者,正是上面提到的《光明日報》的三位,我當時戲稱他們是“京城三劍客”。這三位給我的總體印象是:陶鎧先生是我們的領(lǐng)導,他做事穩(wěn)穩(wěn)當當,像帶頭大哥;春林談吐儒雅,是諸葛亮式的人物;剛建剛?cè)峒鏉牟邉澓筒僮髂芰ψ钭屛揖磁濉?br />   
      初次見面,春林送給我一本他的著作《大團圓》,剛建也送給我一本他的雜文集《風吹哪頁看哪頁》。我們關(guān)于“國學叢書”的合作,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起步的。當時,我的助手王越男把他們稱為“三位高人”。他們卻說:“做這樣的書,光靠我們還不夠。”于是,他們又請出了“三位更高的人” 葛兆光、王炎、馮統(tǒng)一,請他們擔任編輯部成員。當時,葛先生已經(jīng)有大作《禪宗與中國文化》問世,一身朝氣與智慧,名聲也大得不得了;王先生也曾經(jīng)是《讀書》編輯部主任,知識廣博,有“中國第一編”的稱譽;馮先生穿著對襟上衣和中式布鞋,一副國粹風度,與王世襄、徐邦達等名流都熟得很。剛建、春林私下對我說,也就是趕上這一段文化沉寂的時期,人們都不大順當,像王炎的名字本為“焱”,不慎被打掉了一個“火”,否則,請出這樣一些高手是很難的。
      
      編委會
      
      有了這樣的編輯部,又催生出了一個大師級的編委會,他們是:王世襄、王利器、方立天、劉夢溪、湯一介、張政烺、張岱年、龐樸、李學勤、杜石然、金克木、周振甫、徐邦達、袁曉園、梁從誡、傅璇琮。記得我們第一次召開編委會,主編張岱年慷慨陳詞,控訴“文革”時期他被安排去掃院子 “那真是詩書掃地啊”!我曾經(jīng)為這次聚會而激動,并在日記中寫道:“那時學術(shù)風潮乍起乍伏、時緩時驟,我們?nèi)逋孰m無杞人憂天之心,卻有獨出心裁之志,在某年冬日的京城聚合十余位歷盡滄桑的學者,共謀中國學術(shù)的走向。于是久違的老人再度挽起手,擎一面 國學 的大纛,奏一曲傳統(tǒng)的歡歌!這樣才有了《國學今論》《宋明理學》《天學真原》等著作的問世,由青萍之末漸成浩蕩學風。”
      
      對于這些老先生,我們自然敬重有加。用剛建的話說 “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大學問家!”不過,我還記得他們的一些小事情。像梁從誡先生,他是唯一一個騎自行車、穿牛仔褲去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人。王世襄老先生最讓我們感動。第一批書出版后,他找到我們說,他沒做什么工作,編委的名譽和編輯費都受之有愧,請求奉還。還有李學勤先生的謙遜,袁曉園女士的風度,周振甫先生的純樸等等,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之中。今天,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個當時被人們稱為“中國學術(shù)出版第一編委會”的架構(gòu),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了!
      
      書稿
      
      “國學叢書”一共出版了20本。其組稿原則有三個:一是號角,二是新啟蒙,三是出新。對此,我們可以在葛兆光、王炎、馮統(tǒng)一三位撰寫的“編輯旨趣”中讀到: “華夏學術(shù)向以博大精深著稱于世。降及近代,國家民族多難,祖國學術(shù)文化得以一脈未墜,全賴有學見之前輩學人參酌新知,發(fā)奮研治。 國學叢書 愿承繼前賢未竟志業(yè),融匯近代以降國學研究成果,以深入淺出形式,介紹國學基礎(chǔ)知識,展現(xiàn)傳統(tǒng)學術(shù)固有風貌及其在當代世界學術(shù)中之價值意義,期以成為高層次普及讀物?!边@段文字載于1990年11月3日《光明日報》有關(guān)“國學叢書”的廣告上。
      
      實言之,我對“國學叢書”的編輯工作極為重視,既出于是個人愛好,也由于受到如此大創(chuàng)意、大陣容的震動。我曾經(jīng)計劃為每一本書寫一篇書評,后來也真的寫了一些,如為《國學今論》(張岱年等)寫的《圣典如峰,哲人辟境》,為《讖緯論略》(鐘肇鵬)寫的《讖緯與讖緯論略》,為《天學真原》(江曉原)寫的《天學的真諦》,為《大哉言數(shù)》(劉鈍)寫的《秘中之秘新探》,為《象數(shù)與義理》(張善文)寫的《徜徉于易與不易之間》,為《岐黃醫(yī)道》(廖育群)寫的《國學中的自然科學》等。但囿于知識有限,有些書的書評我沒有寫 不是不想寫,而是寫不出來。
      
      當然,在編輯“國學叢書”的過程中,我也留下許多遺憾,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一些好選題最終未能成書。比如,夏曉虹、陳平原擬寫《舊學新知》,陳世強擬寫《佛典常談》,鐘叔河擬寫《載道以外的文字》等,都是絕好的題目,最終都未能及時成稿。后來一陣“國學熱”,出版界一哄而上,書稿、作者被搶得亂七八糟。我們再想獨打天下,再想靜下來,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了。記得在1994年,我還請王一方致意鐘先生,希望他能寫出那本書。但鐘先生沒有回答,只是簽送我一本他的新作《書前書后》。
  •     如果你問,讀這樣一本關(guān)于出版行業(yè)的隨筆——《這一代的書香》,能讀懂什么,我想,我沒法回答。因為,我才剛剛接觸這個行業(yè),我對這個行業(yè)還知之甚少,所以說不出任何一點值得別人借鑒的東西。我雖然讀書相比較同齡人而言,算多的;但是,比起愛書之人,我還是小學生。我對書的理解,對一個作品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膚淺的讀的階段。當然,我也會思考,但思考的還不是很全面很深入,還需要向很多內(nèi)行人學習。
      
      回到這本書。我覺得愛書的人,每年都應(yīng)該讀這樣一本類似的書。因為你能知道還有很多好書需要讀。我覺得這是對我這樣的行外人來說,讀這類書的最大好處。通過讀這樣一本書,你會從圖書出版人的思路去看,他們?nèi)绾闻袛嘁槐緯欠裰档贸霭?,他們?nèi)绾握鋹垡槐緯?,他們?nèi)绾侮P(guān)注一本書,他們?nèi)绾翁暨x一本書,他們以何種心態(tài)去看待一本書。
      
      對我來說,最實用的部分就是,那些曾經(jīng)聽說過但卻未讀過的書,在出版過程中經(jīng)歷過怎樣的故事?一本暢銷書,讀起來真的非常好嗎?作為編輯,他們有何推薦呢?我非常關(guān)注作者自己的書單,或是作者的朋友、同事他們列出的書單??匆粋€人喜愛的書的書單,我就能知道這些書他為什么喜歡。我對一個人看什么樣的書并不感興趣,我只關(guān)心他看得書中哪些我也會喜歡看,或者對方有什么理由說服我讓我去讀一本他喜歡的書。就這么簡單。
      
      我前兩年曾讀過《卡薩諾瓦是個書癡》,那本書令我看到了書和作家的故事,那些生活瑣碎的關(guān)于寫作的一切讓我對許多作家開始感興趣,并去尋找他們的書;今年我曾讀到了斯蒂芬金寫的《寫作這回事》,這令我對斯蒂芬金的作品興趣大增,我迫不及待的希望早點買到他的一套《黑暗塔》,據(jù)說這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了;我讀龍應(yīng)臺的《大江大海1949》的時候,詳細讀了她書后的引用書單,后來我從中找了很多書,從香港,從臺灣,或者通過影印……我體會到了,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站在另一些偉大作品之上的;我讀《巨流河》,讀了齊邦媛上學時候的書單,我又開始對語言學、對英語感興趣,最重要的是我開始對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感興趣,進而閱讀了很多從港臺找來的關(guān)于西南聯(lián)大歷史的圖書,我就進而知道了中國那么多著名的學者,都是排斥在今日大陸社會的主流宣傳之外的,而他們的作品,又是那么的優(yōu)秀,有那么多人奉為歷史的足跡。進而我又開始尋找這些人的作品……
      
      就好象病毒傳播一樣,讀一本好書,你就能知道若干其它好書,這樣的經(jīng)歷,是幸福的。這就是我很高興我讀到了《這一代的書香》這本書的原因。能讓我從書本上新認識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讓我又有了新的興趣和沖動。感謝這本書。也感謝這本書的文字編輯羅人智先生將本書《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推薦給我。
      
      另外,推薦一下羅先生的生意,他銷售港臺書。這是他的網(wǎng)店。
      
  •     如果你問,讀這樣一本關(guān)于出版行業(yè)的隨筆——《這一代的書香》,能讀懂什么,我想,我沒法回答。因為,我才剛剛接觸這個行業(yè),我對這個行業(yè)還知之甚少,所以說不出任何一點值得別人借鑒的東西。我雖然讀書相比較同齡人而言,算多的;但是,比起愛書之人,我還是小學生。我對書的理解,對一個作品的理解,還只停留在膚淺的讀的階段。當然,我也會思考,但思考的還不是很全面很深入,還需要向很多內(nèi)行人學習。
      
      回到這本書。我覺得愛書的人,每年都應(yīng)該讀這樣一本類似的書。因為你能知道還有很多好書需要讀。我覺得這是對我這樣的行外人來說,讀這類書的最大好處。通過讀這樣一本書,你會從圖書出版人的思路去看,他們?nèi)绾闻袛嘁槐緯欠裰档贸霭妫麄內(nèi)绾握鋹垡槐緯?,他們?nèi)绾侮P(guān)注一本書,他們?nèi)绾翁暨x一本書,他們以何種心態(tài)去看待一本書。
      
      對我來說,最實用的部分就是,那些曾經(jīng)聽說過但卻未讀過的書,在出版過程中經(jīng)歷過怎樣的故事?一本暢銷書,讀起來真的非常好嗎?作為編輯,他們有何推薦呢?我非常關(guān)注作者自己的書單,或是作者的朋友、同事他們列出的書單??匆粋€人喜愛的書的書單,我就能知道這些書他為什么喜歡。我對一個人看什么樣的書并不感興趣,我只關(guān)心他看得書中哪些我也會喜歡看,或者對方有什么理由說服我讓我去讀一本他喜歡的書。就這么簡單。
      
      我前兩年曾讀過《卡薩諾瓦是個書癡》,那本書令我看到了書和作家的故事,那些生活瑣碎的關(guān)于寫作的一切讓我對許多作家開始感興趣,并去尋找他們的書;今年我曾讀到了斯蒂芬金寫的《寫作這回事》,這令我對斯蒂芬金的作品興趣大增,我迫不及待的希望早點買到他的一套《黑暗塔》,據(jù)說這是他最偉大的作品了;……(此處不符合社區(qū)指導原則,我就刪了)……
      
      就好象病毒傳播一樣,讀一本好書,你就能知道若干其它好書,這樣的經(jīng)歷,是幸福的。這就是我很高興我讀到了《這一代的書香》這本書的原因。能讓我從書本上新認識了許多偉大的作家,讓我又有了新的興趣和沖動。感謝這本書。也感謝這本書的文字編輯羅人智先生將本書《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yè)的人和事》推薦給我。
      
      另外,推薦一下羅先生的生意,他銷售港臺書。這是他的網(wǎng)店。
      
  •     對于上世紀的讀書人,遼寧教育出版社的俞曉群,是和三聯(lián)的沈昌文一樣,備受小資和知識分子讀者喜愛的標簽。在《讀書》雜志轉(zhuǎn)向社會科學及當代中國現(xiàn)實批判之后,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逐漸盛行,思想界的左右之爭漸趨白熱化,文人趣味只好另尋他處,所以,一本深具海派風味的雜志《萬象》如期復(fù)刊,成為了客廳、臥室以及廁所中的理想讀物。
      
        作為出版大家,俞曉群無疑是深具文人情趣的知識分子,這一點,無論是從他撰寫的《數(shù)術(shù)探秘》,還是從他主編的“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萬象譯事”中,都可見一斑。在上世紀,出版社的編輯是令人羨慕的行業(yè),不僅有通過自己出書來改變社會文化和大眾心態(tài)、傳播思想的使命感,還有與名人大家近距離接觸的便利,更能在編輯之余,發(fā)展自己的小小愛好,著書立說,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專家--民國時期的出版家,大多也是作家、學問家。所以,葉圣陶、巴金、王云五、鄒韜奮,成為無數(shù)出版人和知識分子心中的理想,而范用、陳原、沈昌文、俞曉群,也和萬圣、季風、風入松、三聯(lián)等書店一樣,成為今天知識分子盤桓、光顧、閑談、論辯的常用話題。
      
        文學有三大功能,求真、至善、得美,在某種程度上,出版也是為了這三個目的,傳承與積累,創(chuàng)造與突破。而在這三個目的中,隨時代的不同,又各有側(cè)重。五四時期,出版是新思想的引進與爭論,進入二三十年代,是新知識的傳播與推進,新趣味與新生活的提倡與發(fā)展。到了四十年代,則是民族抗戰(zhàn)的宣傳與鼓動,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出版家,都很難逃脫這個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同樣,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思想爭論中,中國的發(fā)展方向未能取得共識,但文人的雅趣卻能在獲得多方面的批評中堅守,也能得到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白領(lǐng)的喜愛--《這一代的書香》中,三十年來的人和事,都曾是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對象。而到了今天,在數(shù)字化、企業(yè)化、資本化的浪潮中,受到?jīng)_擊的卻不僅是思想和趣味,還有知識分子和出版存在的合理性。
      
        不是危言聳聽,在民營資本大量涌進書業(yè)的過程中,暢銷書已經(jīng)成為書業(yè)最受關(guān)注的對象--出版家的話語權(quán)已經(jīng)被書商的財富游戲剝奪。媒體熱衷的不再是一本書的內(nèi)容和思想趣味,而是背后的天價版稅。少有讀者關(guān)注作者在某個領(lǐng)域的創(chuàng)新,有新書研討會召開,嘉賓的發(fā)言也不再是注意力焦點,可能更多人關(guān)注的是其出場費的多少,這本書的利潤空間有多大。
      
        在商業(yè)模式而不是文化趣味成為主宰的年代,許多出版參與者都成為了書托。用俞曉群先生的話說,這是文化而不是出版,面臨著崩潰的危機。而這場危機的到來,顯然不是單憑出版人和知識分子就能挽救的。在打榜泛濫、策劃炒作、人情書評滿天飛的年代里,張悟本的神話,損害的,是整個書業(yè)的公信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十年前,當我們在討論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出版界應(yīng)為之所做的貢獻時,大家都認為要提倡大文化、大教育、人文素質(zhì),而一位香港的書商則堅持認為,出版,要么就做教輔考試--老師和家長會買,要么就做娛樂--學生會省下吃飯的錢來買。當時,我們都嗤之以鼻,對他說,你們經(jīng)濟發(fā)達卻是文化沙漠,發(fā)展必然缺乏后勁,而十年后,我們卻沿著香港的道路闊步前進?,F(xiàn)在,在文化產(chǎn)業(yè)化的大旗下,有誰還相信,出版業(yè)的社會效益,勝過了經(jīng)濟效益呢?
  •      在本書中,作者敘述了從事出版工作以來,所遇到的精彩人物。有些是神交已久的前輩,有些則是親炙教誨的長者,如王云五、黃仁宇、陳原、王充閭、沈昌文等。
        此外作者對三十年來書業(yè)的演變也有置身現(xiàn)場的深入觀察與反省。既欣慰出版在80年代扮演思想啟蒙的角色,也對現(xiàn)在追求暢銷書的追風提出質(zhì)疑。
  •   “不重出版理念,只談出版的趣和書人對書的熱愛。出版源于趣,重于人,成于愛?!?br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是最強大的力量
    注意力是最好的靈感來源
    親身體會過,才知道這些老生常談蘊含的巨大力量。
  •   一個時代的輝煌。如今的大學生,如果不是愛讀書的學生,很難理解沈昌文、俞曉群等人在那個時代的旗幟作用。
  •   其實《萬象》當時的主編另有其人,俞曉群只是掛個名而已。萬象的格調(diào)是由幕后主編奠定的,和俞關(guān)系不大。
  •   遆存磊兄說的是陸灝吧。但是俞曉群作為一個領(lǐng)導者與支持者的作用還是巨大的。善于識人,用人,組織出幾套在出版史上留下痕跡的叢書,令人敬佩。
  •   自然,俞是當時遼教社的老總嘛,作用當然大,沒錢辦什么雜志呢。但《萬象》辦成什么樣子,以及人脈資源,他的作用還是次之的。董橋、黃裳、舒蕪、柯靈,以及萬象文章諸君,恐怕和俞就沒太大關(guān)系了。
    君不見,前三年,雜志內(nèi)部一分裂,這些人的文章在《萬象》上全部消失了。轉(zhuǎn)移到上海的某個媒體上了。
  •   先生:請看我這句“自忖能將柯靈、陳原、李歐梵們拉來顧而問之,復(fù)把黃裳、舒蕪、董橋、陳巨來等大手筆攏來為他寫文章,此人決非等閑之輩”。
  •   對,我已看到。就是隨便說說。一個是《萬象》創(chuàng)刊時,其余的諸位都健康著呢,但陳巨來早于1984年過世,你寫“復(fù)把黃裳、舒蕪、董橋、陳巨來等大手筆攏來為他寫文章”這樣的句子,容易讓讀者認為都是活人。其實不過是陸灝和陳的遺屬商量,把遺稿拿來逐期刊載而已。
    再者呢,顧問的邀請可能是俞曉群的面子了,但黃裳、舒蕪、董橋、陳巨來這些大手筆,可能并不是沖著俞來的。
    我只是隨便說說,不必介意。我也有《萬象》自創(chuàng)刊號到前兩年沒有變味道間的幾乎全部,也很喜歡。
  •   哦,多謝,望多交流。
  •   呵,不客氣。自忖愛書,但看到你如此“瘋雅”的,還是驚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