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顧東輝 頁數(shù):36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社會工作概論》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教學的綱領性文獻。本書以受過國際化高級課程訓練的社會工作專家為主進行編寫,較好地整合本土與國際,并恰當?shù)厝趨R理論與實務,采用獨特的思路和架構,由人類需要和貧窮出發(fā),對社會工作進行多元定位,全面介紹社會工作的知識,并以年齡和機構為視角對實務進行了詮釋,最后還附以多個案例說明?! ”緯拈喿x對象可以是社會工作專業(yè)與相關專業(yè)的本專科學生、政府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社會服務機構行政人員和前線人員,以及對社會工作知識有興趣的其他人士,目的在于為讀者多提供一個專業(yè)文獻的選擇,并供各位同道和有志人士參考與交流。
作者簡介
顧東輝,復旦大學經(jīng)濟學學士(1986)和經(jīng)濟學碩士,(1989),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MSW,2004),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博士(2000)。現(xiàn)為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復旦大學一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和社會行政管理碩士項目主任,上海復惠社會工作事務中心理事長,上海市陽光社區(qū)青少年事務中心董事及專家咨詢團召集人,上海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副秘書長,民政部全國社會工作職業(yè)水平評價專家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評估、社會工作職業(yè)化與專業(yè)化、非營利組織管理、失業(yè)者社會福利、青少年服務、濟貧政策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著有《支持和回應:社會工作視野中的下崗職工研究》,主編《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yè)資格四級三級)》、《社區(qū)青少年社會工作研究》、《社會工作評估》(將出);參編參撰《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中國慈善組織研究》、《預防犯罪與青少年工作》、《社會工作專業(yè)化及本土化實踐》、《中國社會福利研究文集》等多部教材和研究文獻;在《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等刊物、報紙和學術會議發(fā)表過50多篇學術論文和學術報告,完成縱向和橫向研究報告20多篇。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人類需要和貧窮 第一節(jié) 人類需要 1.普通需要 2.特殊需要 3.社會工作中的人類需要 4.需要測量 第二節(jié) 貧窮 1.貧窮的定義 2.貧困線 3.關于貧窮的理論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二章 社會工作的定義和架構 第一節(jié) 定義、定位和類型 1.定義 2.理論架構 3.類型架構 第二節(jié) 過程架構 1.一般過程 2.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節(jié) 本質(zhì)及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1.社會工作的本質(zhì) 2.社會工作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三章 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價值觀和專業(yè)倫理 第一節(jié) 哲學基礎 1.社會工作和哲學的關系 2.社會工作的哲學基礎 3.社會工作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jié) 價值觀 1.價值與價值觀 2.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3.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功能 4.社會工作中的價值沖突 第三節(jié) 專業(yè)倫理 1.倫理與專業(yè)倫理 2.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倫理 3.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倫理困境 4.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倫理抉擇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四章 社會工作的演進 第一節(jié) 起源 1.英國的伊麗莎白濟貧法 2.德國的漢堡制和愛爾伯福制/ 3.英美的慈善組織會社 4.英美的睦鄰組織運動 第二節(jié) 發(fā)展 1.行業(yè)性社會工作的形成 2.專業(yè)性社會工作的誕生 3.專業(yè)社會工作的初步發(fā)展 第三節(jié) 專業(yè)化 1.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標準 2.中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 第四節(jié) 展望 1.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工作 2.后現(xiàn)代背景下的社會工作 3.中國社會工作的未來發(fā)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五章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設 1.基本概念 2.基本假設 第二節(jié) 個體發(fā)展 1.個體發(fā)展的階段特征 2.不同的理論取向 第三節(jié) 個體發(fā)展的系統(tǒng) 1.家庭 2.朋輩群體 3.組織 4.社區(qū) 5.社會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六章 個案工作 第一節(jié) 主要模式 1.功能學派 2.心理及社會學派 3.問題解決學派 4.行為修正學派 5.危機干預模式 6.任務中心取向 第二節(jié) 專業(yè)關系與會談技巧 1.專業(yè)關系 2.移情與反移情 3.會談及介入技巧 第三節(jié) 工作過程與記錄 1.工作過程 2.個案工作的記錄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七章 小組工作 第一節(jié) 概述 1.小組工作的含義 2.小組分類 3.歷史發(fā)展 4.小組工作在華人社區(qū)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主要理論 1.社會科學理論 2.小團體理論 3.小組中的治療要素 第三節(jié) 過程 1.計劃階段 2.開始階段 3.中間階段 4.結束階段 5.評估 第四節(jié) 小組工作者 1.有效小組工作者的特點 2.小組工作者的基本干預方法 3.專業(yè)培訓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八章 社區(qū)工作 第一節(jié) 定義和要素 1.定義 2.要素 第二節(jié) 價值觀和原則 1.價值觀 2.行為守則 第三節(jié) 策略模式 1.代表性的策略模式 2.地區(qū)發(fā)展 3.社會策劃 4.社區(qū)照顧 5.社區(qū)教育 6.模式組合 第四節(jié) 過程模式 1.探索和準備 2.計劃執(zhí)行 3.撤離、評估和反思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九章 社會工作行政管理 第一節(jié) 定義和理論基礎 1.定義 2.理論基礎 第二節(jié) 要素 1.規(guī)劃 2.組織 3.人事管理 4.領導 5.協(xié)調(diào) 6.報告 7.預算 8.評估 第三節(jié) 兩個層面的社會工作行政管理 1.政府層面的社會工作行政管理 2.機構層面的社會工作行政管理 第四節(jié) 督導 1.定義 2.類型 3.原則 第五節(jié) 行政管理人員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十章 社會政策 第一節(jié) 定義和內(nèi)涵 1.社會政策的內(nèi)涵 2.福利國家的概念 第二節(jié) 一般過程與決策模式 1.一般過程 2.決策模式 第三節(jié) 理論觀點 1.解釋國家社會政策形成的理論觀點 2.社會福利的基本理論觀點 3.女性主義的社會政策理論觀點 第四節(jié) 政策分析 1.描述分析 2.過程分析 3.解釋性分析 4.評估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十一章 社會工作研究 第一節(jié) 定義、特點、意義和倫理 1.定義 2.特點 3.意義 4.倫理 第二節(jié) 研究邏輯與一般過程 1.研究邏輯 2.研究程序 第三節(jié) 常用類型 1.實驗設計 2.準實驗設計 3.單案設計 4.問卷調(diào)查 5.觀察 6.訪談 7.非干擾性研究 第四節(jié) 項目評估 1.定義 2.類型 3.步驟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十二章 社會工作:年齡視角 第一節(jié) 兒童社會工作 1.成長發(fā)展理論 2.系統(tǒng)與交互概念 第二節(jié) 青少年社會工作 1.青少年生理層面的變化 2.青少年的認同與混淆心理 3.青年期的道德發(fā)展中心 4.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特征 5.人格發(fā)展各層面之關系 6.青年期的性認定社會工作概論 第三節(jié) 老年社會工作 1.老年學的理論基礎 2.老年社會工作 3.協(xié)助老年人面對死亡議題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第十三章 社會工作:機構視角 第一節(jié) 院舍社會工作 1.基本內(nèi)涵 2.應用原則 3.服務階段與過程 4.院舍社會工作的任務 第二節(jié) 醫(yī)務社會工作 1.歷史沿革 2.基本概念 3.工作方法 第三節(jié) 學校社會工作 1.基本內(nèi)涵 2.運作模式 3.工作方法 第四節(jié) 企業(yè)社會工作 1.基本內(nèi)涵 2.運作模式 3.工作方法 4.原則與步驟 ·本章小結 ·思考題 ·推薦閱讀附錄1 癌癥康復者的心理和行為支持服務——江東新村陳先生的個案工作計劃附錄2 婦女輔導案例附錄3 臺灣地區(qū)女性獨居老人懷舊成長團體之初探——以××市長青綜合服務中心為例附錄4 學校為本:青少年禁毒的社會工作干預附錄5 上海市社區(qū)青少年社會工作(2006)效果評估研究計劃書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社會工作的定義和架構 第二節(jié) 過程架構 1.一般過程 實務一般過程包括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和跟進等階段。接案就是社會工作者與潛在案主溝通信息,并初步達成工作協(xié)議。接案需要設立專門接待人員,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設想好可能場景及其應變策略,并在時間、場地、環(huán)境、面談綱要等方面有所安排。一般而言,接待人員與潛在案主的溝通時間約為1小時。接待人員要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動機、主要問題、原因及其對問題的看法,也了解其生活狀況、家庭背景及個人特質(zhì),并采用適當方式做好記錄。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jù)所了解的初步資料及本機構特點進行篩選,決定接受或轉介。 預估就是整合已搜集的初步資料和工作者搜集的進一步資料,“決定問題的性質(zhì)、原因、程度及牽涉于其中的個性和情形的過程”(Barker,1999:32)。在接案完成以后,社會工作者最好通過家訪、觀察、訪談等技術,深入了解案主的經(jīng)濟、家庭及互動關系、成長歷程、社會適應力、可用資源及當前問題等客觀、全面、深入的資料。整合各類資料,發(fā)現(xiàn)潛在案主的具體問題和需要。把握其核心問題和根本需要。然后,根據(jù)“人在環(huán)境”原理,剖析其原因機制及其后果,為提出介入思路提供參考?! ∮媱澗褪歉鶕?jù)對案主問題和需要的綜合把握,設立工作目標,發(fā)現(xiàn)候選方案和決定實施方案,并與案主達成工作協(xié)議。社會工作者以預估為基礎,確定是注重任務目標(即解決具體問題)還是體現(xiàn)過程目標(即培養(yǎng)案主能力),或者是兩者兼具。由于達成目標的模型有許多,社會工作者必須分析各種模型的預期成本、困難、效果及不同利益團體的反應,根據(jù)行政、管理、財務和時間的可能性和職業(yè)操守,形成核心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不同層面的、具體、可測、有效、適當?shù)木唧w目標,再配套完整的各種專門性操作計劃。實際、可行、具體、彈性和整體應該成為制訂計劃的指導原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