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瘯r代的通才

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瀟瀟  頁數(shù):28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苹瘯r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由朱瀟瀟所著。
《專科化時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以張蔭麟在20世紀
20—40年代主要的學術活動為線索,從張氏求學和任教的主要場所清華大學、他所參與的各類刊物及其著述進行考察,研究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科的建立及其規(guī)范的過程。

作者簡介

朱瀟瀟,現(xiàn)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曾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現(xiàn)代大學教育》等期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緒論
一、問題緣起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狀況
三、研究路徑與資料狀況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制度轉型下的個人范本:張蔭麟與清華
第一節(jié) 學校教育與社會引導的交織
一、“整理國故”影響下的國文教育改革
二、大師的引入:梁啟超與張蔭麟的學術淵源
三、清華歷史系與分科意識之始
第二節(jié) 清華歷史系:學科化建設進行時
一、歸治于教育部與羅家倫的改革
二、蔣廷黻新政之一:課程改革“中西兼通”
三、蔣廷黻新政之二:新型學者及教師群體的建構
第三節(jié) 妥協(xié)與分歧:??埔?guī)范化時代的個人史
一、一波三折的入職與升遷
二、清華對教師的專業(yè)化需求與張蔭麟的妥協(xié)
三、專業(yè)學會的建立:自下而上的學科化呼應
第二章 學術專業(yè)刊物:以張蔭麟與20—40年代報刊關系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jié) 學緣、地緣關系主導下的學術起步
一、學緣建構:張蔭麟與《清華周刊》、《清華學報》的書報介紹
二、《燕京學報》與張蔭麟學術聯(lián)系的地緣解讀
第二節(jié) 從《學衡》到《大公報·文學副刊》
一、“學衡余孽”還是《文學副刊》先鋒?
二、《大公報·文學副刊》:學術批評的公共空間
三、辯中求道:張蔭麟在《文學副刊》上的學術批評
第三節(jié) 學科聚合的形成:邊界的清晰化
一、《世界思潮》:與哲學家群體的對話
二、史學??苹膬炔勘碚鳌鐣洕椒ㄓ绊懴碌氖穼W研究會
三、張蔭麟與《大公報·史地周刊》
第四節(jié) 危難時代的跨學科思想
一、其刊其人:跨學科的萌芽
二、張蔭麟主編時期的編輯與撰文
三、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選擇背后
第三章 史學學科化的內在之維(上):科學之真,還是藝術之真?
第一節(jié) 理想史學之實現(xiàn),須賴理想史料之養(yǎng)成
一、科學疑古的理論化傾向
二、張蔭麟史料觀的分析
三、如何造就理想的史料
四、默證之爭:新史學的邏輯學洗禮
第二節(jié) 循環(huán)論的循環(huán)?
一、史觀溯源
二、五種傳統(tǒng)歷史哲學之總結算
第三節(jié) 科學、藝術的綱目之辨
一、科學,成為歷史學的上帝
二、張蔭麟:直覺與價值共同作用下的史學藝術性
第四章 史學學科化的內在之維(下):“致用”的史學與通史寫作
第一節(jié) 危機·通史·《中國史綱》
一、危機的理論分析
二、《中國史綱》編寫肇始
第二節(jié) 對讀:理想通史的標準
一、《中國史綱》與《國史大綱》
二、《中國史綱》與《中國通史綱要》
三、“夏商周”樣本的三分法
第三節(jié) 通史編撰的哲學思考
一、時間問題
二、傳統(tǒng)敘事與現(xiàn)代敘事
三、真歷史與編年史
結語 張蔭麟:走向烏托邦的征途
一、一場有意為之的中西對話
二、史學家張蔭麟:影像的疊合
三、另一場討論:關于清華國學研究院
附錄:張蔭麟報刊文章發(fā)表目錄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另一方面,張蔭麟則依照梁啟超所指示的門徑,在近三百年的學術史中,尋找與西方科學精神以及學術理路相合拍的人物和觀點。此時,梁啟超正與胡適一起,通過對戴震“科學界的先驅者”、“哲學界的革命建設者”的形象構建,而完成“對傳統(tǒng)的重新詮釋與理解”,這也是當時“整理國故”運動的主要潮流。張蔭麟與賀麟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論文顯然都深受這一風氣的影響,他們所選擇的一般都是具有“科學精神”的漢學家,并且試圖用一種西方學術的眼光來給清代學者定位。賀麟不僅在梁啟超的直接指導下寫成《戴東原研究指南》,并且在閱讀了梁借給他的《雕菰樓全集》后,把焦循稱為一個“以經學作基礎的哲學家”、“散文、詩歌、戲劇、文學批評兼優(yōu)的文學家”,“于純科學也用了苦功的博大精深的學者”。而張蔭麟則是選擇梁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沒有深入研究的人物,比如乾嘉時代就被一直推崇的錢大昕,張稱他是一位貢獻在考古方面的“‘科學的’史學家、小學家、天算學家、地理學家”,撰寫了《錢大昕和他的著述》對他的生平和著作進行了詳細的考訂。另外就是對梁啟超在清代學術史中有所遺漏的學說觀點,張蔭麟尤其注意加以發(fā)掘。比如洪亮吉及其人口論,“在當時及后世皆未嘗有絲毫之影響,徒為今日歷史上之資料而已”;再如湖北學者李元及其所做的“研究動物之作”《蠕范》,“不獨晦然無聞于當世,且二百余年來久湮沒不彰”。

編輯推薦

《??苹瘯r代的通才:1920-1940年代的張蔭麟》共分為四章。第一章以張蔭麟的清華經歷為明線,歷經求學、求職與任教等不同階段,考察清華歷史系從模糊的國文意識中獨立到現(xiàn)代學科體制建立的過程;第二章以張蔭麟學術活動密集的《清華周刊》、《學衡》、《大公報?文學副刊》、《大公報?史地周刊》、《思想與時代》等刊物為線索,探討史學轉型過程中學人通過刊物所構建的學術網絡以及在學術發(fā)表過程中對學科化過程的接受及反思;第三章以張蔭麟的學術著述為源,將其關于史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思考的觀點變化,作為透射當時史學前沿問題的具體視角;第四章則是以張蔭麟的代表作《中國史綱》為研究對象,縱向以通史撰寫在這20年間的流變?yōu)閰⒄?,橫向以錢穆的《國史大綱》和繆鳳林的《中國通史綱要》等作比對,從史學與世變的互動中反映史學轉型中“求真”與“致用”意識交織的現(xiàn)實局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專科化時代的通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這是第一本系統(tǒng)研究張蔭麟的學術專著,很有價值。
  •   該書是博士論文修改而成,還是不錯的。
  •   研究張蔭麟比較全面的書,但是總感覺寫的一般了!
  •   張蔭麟(1905—1942)是民初新文化運動中脫穎而出的天才學者,十七歲進清華時,其史學論著就名滿學林??上в⒛暝缡牛邭q病逝貴州遵義浙大。不久中國大陸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文化斷裂,張蔭麟也隨之被人遺忘。上世紀90年代,在陳寅恪的研究中,人們驚異地見到了陳氏對張蔭麟的高度評價:“張君為清華近年學生品學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其人記誦博洽而思想有條理,以之擔任中國通史課,恐現(xiàn)今無更較渠適宜之人。若史語所能羅致之,則必為將來最有希望之人才”云云。于是,張蔭麟被大陸學界再度發(fā)現(xiàn)。在對張蔭麟的深入研究中我們得知,這位才、學、識俱佳,以史學為志業(yè)的青年學子留美歸來,雖有陳寅恪的鼎力推薦,卻不被中國現(xiàn)代學術機構所見容,被中研院史語所、北大歷史系拒之門外。就是張蔭麟的母校清華歷史系,也僅給他“合聘”而不給“正聘”的資格。其情何以如此?一個主要的原因即是新的“??茣r風”與張蔭麟通才學術道路追求的沖突。朱瀟瀟的專著選取了這一特殊的視點,展現(xiàn)了張蔭麟的學術命運和人生歷程,從中也引起了人們對中國現(xiàn)當代學術發(fā)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朱瀟瀟的這部作品也是中國大陸首部關于張蔭麟的專著,該專著的出版,為大陸的張蔭麟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層面??梢杂邪盐盏卣f,在近幾年之內,研究張蔭麟的專著將會接踵問世,因為盡管張蔭麟的研究難度較大,不少人望而卻步,但畢竟學界已有了二十來年的研究積累。朱著的出版,猶如報春花,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研究張蔭麟的時期已經到來。 讀者:竹仁天中 2012.2.1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