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傳玲,員迎 著 頁數:225
前言
看過王傳玲的《合作保險組織——中國農村社會保險新模式研究》一書的草稿,很有感觸。我并不懂得保險問題,更沒有做過農村研究,但‘我仍然可以從王傳玲的書稿中,看出那種面向中國實際問題研究的重要性與意義?! ¢L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口頭上非常重視農民問題,而在實際中,農村與城市間的生活差距卻是如此巨大。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僅靠有限的政策與行動的改變,顯然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實,在此背后,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是理論性的,也即我們如何看待公平、公正的問題。這應算是一個倫理的問題,然而,這種比較虛的倫理立場卻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出發(fā)點。在當下,隨著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的巨變,保險問題也成了城鄉(xiāng)差別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因而,如何解決農村的社會保險,絕對是我們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急迫問題?! ⊥鮽髁岬闹飨到y地研究了這個問題,既有歷史的考察,又有對現實的總結,還有地區(qū)性的個案研究。正如此書書名所示,這項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合作保險組織這樣一種農村社會保險新模式的研究。顯然,這樣的研究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但除了對政策、制度層面的注重之外,也許我更愿意關注在這種政策、制度層面背后的理念問題。不過,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在當下能夠關注這種有意義的現實問題,并且下大力氣去深入調查和思考,這本來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職責所在。 其實,書中的具體內容,當然有待關心此問題的讀者去詳細閱讀,在此無需多談。在這里所需要說的,也許只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立場,一種希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關注這一重要問題的呼吁,更是一種希望各級政策制定者、決策者和領導者們重視這種研究的呼吁?! ∈菫樾?。
內容概要
以對農民現存保險狀況的深入調研為基點,并在農村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對農村社會保險發(fā)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和總結,從而闡述合作保險組織的構建與運作,并在借鑒總結國外農村社會保險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村社會保險的發(fā)展方向作了定位與預測?!逗献鞅kU組織:中國農村社會保險新模式研究》可供農村保險研究人員、從業(yè)人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管理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王傳玲,女,1972年生,山東省濟寧市人。東北師范大學法學碩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谥猩酱髮W訪學進修一年,現任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農村社會保險,主持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及黑龍江省教育廳課題項目,參與國家教育部科研課題研究,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20余篇。 本著作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險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06D075。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部分 歷史與現實第一章 中國農村的演變歷程及歷史分析一、中國農村發(fā)展概況二、中國農村經濟發(fā)展狀況評析三、中國農村政治結構的歷史變遷四、中國農村文化建設內涵與思考五、中國農村建設道路探索第二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發(fā)展及主要內容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變遷二、中國農村社會醫(yī)療保險研究三、中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變遷與評估四、中國農村農業(yè)保險制度五、中國農村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機制思考第三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與城鎮(zhèn)社會保險的差異分析一、中國農村與城鎮(zhèn)形成歷史根源的差異性二、農村社會保險與城鎮(zhèn)社會保險的差異分析三、造成農村社會保險與城鎮(zhèn)社會保險的差異原因分析四、消除差異的對策思考第四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現狀研究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的相關理論二、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的模式探討三、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研究述評四、二元經濟結構下的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透視五、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困境的制約性因素分析第二部分 創(chuàng)新思考第五章 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一、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是國際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二、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是社會保險公平性的本質要求三、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農村經濟的核心要求四、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是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內在要求五、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是傳統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發(fā)展的邏輯要求第六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組織創(chuàng)新——合作保險組織一、合作保險組織的產生與由來二、合作保險組織的設立與運行三、合作保險組織的現實條件分析四、合作保險組織的可行性分析五、合作保險組織在農村構建的具體理由第七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的配套措施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立法思考二、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籌資探究三、中國農村社會保險非經濟因素的定位四、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城鄉(xiāng)統籌保險體系的確立五、中國農村社會保險制衡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第三部分 實踐應用第八章 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險現狀分析一、黑龍江省農村社會經濟形勢分析二、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險現狀調查三、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險模式分析四、黑龍江省農村社會保險制約性因素探究第九章 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實踐中的應用研究一、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農村運行的環(huán)境分析二、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農村中應用的對策三、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農村中應用的論證四、合作保險組織在黑龍江省農村中應用的預測效果第四部分 未來展望第十章 國外農村社會保險的實施與借鑒一、日本農村社會保險共濟組織的實行二、美國投資互助型的農村社會保險模式三、德國強制性農村社會保險模式四、波蘭與法國統一性農村社會保險模式五、國外農村社會保險制度的借鑒與啟示第十一章 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的未來走向一、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的發(fā)展方向預測二、中國農村保險制度發(fā)展趨向的理論溯源三、中國農村社會保險的未來發(fā)展定位附錄中國農村社會保險訪談錄一、調研組與鎮(zhèn)領導的對談二、調研組與村領導的對談三、調研組與農戶的交流與對談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合作醫(yī)療模式這種模式是我國農村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險中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在我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起起落落的不同時期,曾經出現過福利型、風險型、福利一風險型、合作型,這些不同特點的合作醫(yī)療模式,所解決的是農民某一方面的醫(yī)療保障問題,不具有普遍性。如福利型只能保小病,不解決大病或重病的問題,這種形式個人和集體交納的費用少,經濟負擔不重,但不能有效解決大病風險;風險型只是補償大病住院費用,主要特點是保大不保小,補償水平較高,但由于患重病的比例往往占少數,大多數人長期不受益,也必然影響他們繼續(xù)參保的積極性,降低吸引力。而福利一風險型是在傳統合作醫(yī)療衰退后出現的,盡管既保大也保小,但是由于受益面較大,籌資標準高籌資難度相應增加,對于大病和重病的補償有限,保大的作用不明顯。因此合作醫(yī)療模式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新型合作醫(yī)療模式 這種模式是合作醫(yī)療的繼續(xù),也可以說是合作醫(yī)療改進和完善的結果,是針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后農村的醫(yī)療保障困境而確立的,也是我國目前農村的一種主要醫(yī)療保障模式。它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yī)療互助共濟性的制度。 新型合作醫(yī)療一般以縣市為單位進行統籌,以家庭為單位“自愿參加”繳納合作醫(yī)療經費,鄉(xiāng)鎮(zhèn)和村集體給予資金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而且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y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已經由原來的每人10元提高到每人20元。這種模式的確立有利于從制度上為農民提供基本醫(yī)療保障,減輕農民醫(yī)療費用的負擔,緩解農村因病致貧和看病難問題,有利于促進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 〉趯嵤┻^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造成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不能獲得醫(yī)療保障。新型合作醫(yī)療面臨著籌資成本高,每年的籌資都需要“合管辦”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并且通過說服的方式來收取,這種現狀直接制約著農村合作醫(yī)療的較快推廣鋪開。同時新型合作醫(yī)療實行的是政府補貼與自愿參加相結合,就會造成給付結構不合理,貧困家庭因沒有能力交費也就不能得到政府的補貼,而富人更有能力交費,也就更有可能享受政府提供的補貼和醫(yī)療保障。這造成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不平等,而這種自愿性難以避免逆向選擇,使低風險人群不愿意購買保險,造成保險基金籌集的困難,因此,實行自愿性原則,很難擴大合作醫(yī)療的覆蓋面。
編輯推薦
“5·12”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人民帶來了陣陣的驚恐和巨大的傷痛,我們在悲傷與哀悼之余更多地想到了農村救援體系建設、農村巨災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相關問題。面對人類所無法抵御的自然災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這恰恰需要社會保險體系的健全與完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