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王逸舟,譚秀英 主編 頁數:280 字數:304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由于種種原因,波瀾壯闊、有聲有色的當代中國外交,迄今為止并沒有獲得全面深入的學術探究;在若干領域,中國學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國同行的后面。在筆者看來,如果說中國學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話,它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中國外交的基本指導思想、領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對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及大國博弈過程的討論。理論研究是與實際進程一致的。過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領域,多半是圍繞戰(zhàn)爭與和平、重要國家的關系調整和主要領導人的“大手筆”推動。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啟動和推進,中國外交在保持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目標的前提下,公眾有了更多了解和參與,國家與社會關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動力和目標,呈現多元、多樣的“樹狀”形態(tài),在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政治與經濟、軍事安全、社會文化、體育及貿易往來、地方與中央關系、民族區(qū)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張地講,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史卷的壯觀與多彩,不只在中國自身歷史上少有,即便從世界史范圍觀察也不多見。從最簡單的意義上說,本叢書是一種“彌補空白”的嘗試,是中國學者自己而非外人對“自家事務”的理論述說。
作者簡介
王逸舟,1957年生,法學博士,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主編。已出版專著10余部、300多萬字,代表作有:《當代國際政治析論》、《
書籍目錄
第-章 走過從前,走向未來 第-節(jié) 三個“三十年”:中外關系的重大歷史參照系 -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系(1919—1949) 二 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中外關系(1949—1979) 三 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中外關系(1979—2009) 四 小結 第二節(jié) 中外關系在六個時期的演化:-種綜合性的評估 - 新中國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調整時期(1956—1966) 三 極“左”路線占上風的時期(1966—1976) 四 啟動改革開放新航程的時期(1976—1989) 五 冷戰(zhàn)結束后的適應與調整時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長時期(2002年至今) 第三節(jié) 總結第二章 中國外交的國際背景透視 第-節(jié)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面I臨的國際形勢 - “-邊倒”時期的國際形勢 二 “兩個拳頭打人”時期的國際形勢 三 “-條線”時期的國際形勢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 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形勢 二 鄧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轉換 三 鄧小平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三節(jié) 世界格局轉換初期的國際形勢及其應對 - 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局勢的基本特征 二 江澤民應對國際局勢的若干舉措 第四節(jié) 21世紀初期中國領導人的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 - 國際范圍內的積極變革 二 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和挑戰(zhàn) 三 新世紀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節(jié) 總結:當代中國應對國際形勢的思想啟示 - 準確把握時代主題至關重要 二 密切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三 堅持判斷國際形勢的辯證思維第三章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軌跡和特征 第-節(jié)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演變軌跡 - 尋求國際承認,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二 積極參與,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第二節(jié)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基本特征 - 以經濟為先導的參與路徑 二 從批評、利用到認可的認知過程 三 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種參與形式 四 以周邊為重點的合作平臺 五 以維護和尊重國家主權為基礎的參與原則 六 維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總結第四章 中國外交制度的演變與創(chuàng)新 第-節(jié) 外交制度的概念內涵及其研究視角 -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 國家-社會關系的視角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前中國外交制度的建設與發(fā)展 - 獨立自主外交組織體制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 二 駐外外交代表機構的發(fā)展 三 外交人才的培養(yǎng)、選拔和管理機制的完善與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制度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 外交部內部機構及駐外機構的調整與增設 二 內外協(xié)調機制的不斷建設與日趨完善 三 公民權益保護與危機處理機制的發(fā)展 四 公眾外交機制的確立與豐富 第四節(jié) 中國外交制度未來發(fā)展的思考 - 外交人員競選機制與培訓機制的完善 二 黨政涉外相關部門間協(xié)調溝通機制的擴展 三 不同領域的專家定期對話機制的發(fā)展 四 各功能性機構的磋商與聯(lián)系機制的確立 第五節(jié) 總結第五章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與推進 第-節(jié) 新中國軍事外交的起源 - 中國共產黨軍事外交思想的緣起 二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外交實踐 第二節(jié) 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的中國軍事外交(1949—1978) - 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的實踐 二 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三節(jié) 新時期中國軍事外交(1979—2002) - 新時期軍事外交的推進 二 新時期軍事外交實踐的特點 第四節(jié)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軍事外交(2003—2009) -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進 二 新世紀新階段軍事外交的特點 第五節(jié) 總結:繼往開來的中國軍事外交第六章 民族主義的起落與中國外交 第-節(jié) 改革開放前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 政府話語中的民族主義及其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 二 中國外交中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 三 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在理論層面的競爭共生 四 國家民族主義與大眾民族主義的互動及其外交后果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時期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二 后冷戰(zhàn)時期大眾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第三節(jié) 總結第七章 身份變化與中國的東南亞外交 第-節(jié) 理論介紹與概念分析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50—1979) - 國際主義色彩增強期(1950—1960) 二 國際主義色彩濃烈期(1960—1969) 三 國際主義色彩減弱期(1969-1979)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東南亞外交(1979—2009) - 轉型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79—1989) 二 參與期的中國對東南亞外交(1989—2009) 第四節(jié) 總結第八章 中國外交研究 第-節(jié)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外交研究 - 傳承與揚棄:外交研究在新中國的奠基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外交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jié)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研究 - 學科的恢復與發(fā)展 二 理論與學術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三 重新萌發(fā)的中國意識 四 外交學的不斷完善 第三節(jié) 結語:攀登中國外交研究的新高地作者簡介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六全新成長時期(2002年至今)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這個時期,是繼鄧小平、江澤民之后以胡錦濤為首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推進改革開放大業(yè)的新階段,也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達到新的高度、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與對外關系持續(xù)發(fā)展的新階段。站在全球角度觀察,當下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性大國以及國際力量格局發(fā)生深刻變革的全新時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待與壓力急劇上升、中國快速增長的海外利益同原有國際秩序經歷復雜磨合的全新時期。在國內背景下,新一代領導集體制定并提出了“以人為本”、推進“和諧社會”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口號及目標,深化和豐富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工作中,與內政的要求相適應,同樣制定和推進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舉措(及要求)。例如,提出了“外交為民”的方針,外交領事保護制度出現了重大改革,不斷適應著中國公民和企業(y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新形勢;國家領導人在國務活動和世界講壇上大力倡導了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口號,外交部門在具體推動建設和諧的周邊關系、有協(xié)調的大國戰(zhàn)略對話與伙伴關系、實施與發(fā)展中國家的新型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以及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機制并發(fā)揮更大作用方面,實施了大量有創(chuàng)意、有成效的行動;胡錦濤主席近一時期在內外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的“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以及“統(tǒng)籌兩個大局”的指導方針,使得中國的對內、對外工作有了新的大國氣象和風范。這一時期,與中國新的領導集體更加務實、親民、謹慎的要求一致,中國外交制度也有新的建設與發(fā)展。例如,推動的新一輪外交禮賓改革,更加務實、精干和節(jié)約;外交部增加了直接為百姓服務的諸多安排,像設立外交公眾活動日,成立公眾外交處,逐步開放外交歷史,各級外交領導上網與網民對話,設置應對緊急突發(fā)事件的機制,加入《聯(lián)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等等。中國的多邊外交和大國外交均有創(chuàng)新與突破,如召開大規(guī)模、有影響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建立與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以及各個地區(qū)強國的雙邊戰(zhàn)略協(xié)作與對話框架等,豐富和加強了中國外交的渠道及影響。
后記
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外交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風云變幻的生動畫卷:從奉行結盟政策到實行不結盟政策;從抵御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到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從“戰(zhàn)爭與革命”到“和平與發(fā)展”再到“和諧世界”;從強調意識形態(tài)到維護國家利益;從“一邊倒”、“非敵即友”外交到全方位、不樹敵外交……很明顯,中國實現了從革命的、民族的外交到發(fā)展的、全球性的外交變遷,外交工作越來越穩(wěn)健、越來越務實、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成功。這一甲子的外交歷程,無疑值得深入探究:通過吸取教訓、總結成功經驗,使得未來的中國外交更為有效、更為精彩。身處中國最大的思想庫,我們有責任廁身其間,為這一復雜而有意義的工程奉獻片磚只瓦。為此,王逸舟與我去年召集一批同仁,經過多次討論,決定以“中國外交六十年”為題申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2008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批準本課題并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立項。課題組成員經過一年多的研討、調研與寫作,幾經易稿,“中國外交六十年”這一重大課題的寫作終告完成。承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厚愛,將課題的最終成果《中國外交六十年》于國慶六十年之際出版。呈獻給讀者的這本書是對六十年中國外交的多維度探究,從國際背景、國際參與、軍事外交、外交制度演變、國家身份變遷、民族主義的影響、外交學學科建設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六十年的中國外交。我們不敢妄稱自己的研究乃“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但確有“格物致知”之心,至于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物格而后知至”,則有待于讀者的評判。
編輯推薦
《中國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國外交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