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德)魯?shù)婪?特勞普-梅茨,張俊華 編 頁數(shù):172
內容概要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德國弗里德里?!ぐ鼗饡虾f(xié)調項目辦公室于2009年3月9日和10日在杭州舉辦了題為“中國-韓國-德國/歐洲之勞動關系之比較”的國際研討會。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為中國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展開與借鑒其他國家與經濟體的經驗。在就研討會議題進行磋商的過程中,很快就形成了四個版塊,它們后來也就確定了這次研討會的結構。每一個有關勞動關系的討論始終包括“集體談判(勞資談判)”和“爭議解決機制”。這兩個領域在中國的重要性也日益提升,其提升程度與國家從勞動力規(guī)劃以及工資確定過程中退出的幅度一樣。如今,政府鼓勵國家組織的工會在這方面扮演一個更強有力的角色。另兩個議題領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在許多工業(yè)化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可以看到一個新自由主義的反轉,它對工會在過去數(shù)十年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質疑,并試圖使勞動力市場政策遵循傳統(tǒng)的勞動力市場學說。作為其結果,形成了新的、非典型的勞動關系,它們作為特有的議題被納入研討會的議程,以便研討會也能考察沒有工會參與的、未受保護的勞動關系的發(fā)展情況。
書籍目錄
前言中國、韓國與德國的勞動關系第一部分:集體談判 中國工資集體協(xié)商的特點及工會作用的切實發(fā)揮 韓國的勞動關系與集體談判 歐洲集體談判體系概覽 德國利益代表的雙軌制:結構與當前發(fā)展第二部分:爭議解決機制 中國工會在解決集體勞動爭議中的地位與作用 韓國的勞動爭議與爭議解決機制 歐洲的爭議解決機制第三部分:經濟危機期間的勞動關系 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勞動法 美國大蕭條時代勞工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韓國經濟危機期間如何能保護工人的利益? 經濟危機中的工人權利:以德國為例第四部分:非典型工作 韓國的非典型工作 ——在標準工作合同以外 超越標準勞動合同 ——來自德國的經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