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維·比安基 頁數(shù):199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部比故事書更有趣的科普讀物,一部關于大自然四季變化的百科全書。本套書包含《森林報?春》、《森林報?夏》、《森林報?秋》、《森林報?冬》四本。作者以其擅長描寫動植物生活的藝術才能,用輕快的筆調(diào)、采用報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有層次、有類別地報道森林中的新聞,森林中愉快的節(jié)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強盜,將動植物的生活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旨在告訴孩子們?nèi)绾稳ビ^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作者簡介
維·比安基,蘇聯(lián)著名兒童科普作家和兒童文學家,有“發(fā)現(xiàn)森林第一人”、“森林啞語的翻譯者”的美譽。作者在27歲時用生動、輕快的筆觸,將新奇瑰麗的小動物、植物及它們之間發(fā)生的稀奇故事寫成了一本本書籍。此后30年里,他一直為此目標辛勤筆耕,寫下大量科普作品、童話和小說。
書籍目錄
致可愛的讀者朋友們
我們的第一位森林記者
森林年
森林歷
第1期 春暖花開月(春季第一月)
一年:開啟一場四季更替的有趣旅程—— 3月
春天來了
森林里發(fā)來第一封電報
春天的大門敞開了
森林里的有趣新聞
貪玩的兔媽媽和雪地里的寶寶
最早下蛋的烏鴉媽媽
花朵的競賽開始了
動物們都換裝了
冬天的客人準備回家嘍
森林里發(fā)生了可怕的雪崩
濕漉漉的森林地下室
是誰丟了白茸毛呢
到常青林里漫步
嘴里逃生
都市里的趣聞
以群毆收場的屋頂音樂會
拜訪閣樓上的居民們
亂哄哄的麻雀風波
迷迷糊糊的“綠豆”
蒼蠅,當心這群流浪漢
勇往直前的石蠶大軍
稀少而悠久的森林村觀測站
森林里發(fā)來了第二封電報
給椋鳥蓋房子
嗡嗡起舞的小蚊子
蝴蝶翩翩飛
等待約會的燕雀
森林變胖了
雪下紫羅蘭
誰在小溪里做客
款冬的小家庭
天空中傳來“克嚕?!钡睦嚷?br /> 有趣新穎的慶祝會門票
急電,急電!森林里發(fā)來了第三封電報
春汛到來,發(fā)大水了
農(nóng)家新鮮新聞
留住想逃走的春水
小寶貝的誕生
土豆要去暖和的新房
溫室里的新聞
幫幫那些饑餓的朋友
打獵去
被追趕的林中戀人
捕殺求偶的松雞
森林大劇場
琴雞的繁衍地
主角登場
激烈的戰(zhàn)斗開始了
挑戰(zhàn)主角
不光彩的謝幕者
天南地北:各地無線電呼叫
請注意!請注意!
喂!報告總部,這里是北極
喂!注意!這里是中亞
喂!喂!這里是寒冷的凍土地帶,亞馬爾半島
喂!這里是烏克蘭西部
注意!注意!這里是新西伯利亞原始森林
喂!這里是外貝加爾草原
喂,報告!這里是高加索山
報告!報告!這里是北冰洋
喂,報告!這里是黑海
喂!這里是里海
注意!這是遠東
報告,這里是中亞的沙漠
喂!喂!這里是波羅的海
打靶場:第一次競猜比賽
告示:緊急征求住房
第2期 候鳥回家月(春季第二月)
一年:開啟一場四季更替的有趣旅程—— 4月
鳥兒掀起返鄉(xiāng)大熱潮
戴腳環(huán)的鳥兒的秘密
森林里的有趣新聞
道路泥濘,想找點新聞可真難
過了冬的漿果才更甜
昆蟲的節(jié)日到來了
為什么蝰蛇要做陽光浴
葇荑花序開花了
螞蟻窩開始微微顫動
還有誰蘇醒過來了呢
池塘開始變得生機勃勃
誰是森林里的清潔工
它們到底是不是春花呢
為什么這兒有這樣一只白寒鴉
編輯部的說明
會飛的小獸
加急信件!飛鳥傳書
小心!發(fā)大水了
兔子上樹,死里逃生
會跳的“蘑菇”
鳥類也遭殃了
梭魚意外中槍
殘存冰塊漂流記
江河湖泊里的有趣故事
冬季,魚兒在忙什么呢
祝你一釣一個準
森林里的激烈戰(zhàn)爭
農(nóng)家生活趣事
植樹活動開始了
農(nóng)家新鮮趣聞
一座新城誕生了
土豆過節(jié)啦
神秘的土坑
牛也要修指甲啦
田里的鳥兒們在忙什么呢
好奇怪的嫩芽
順利飛行的魚兒
越來越滿的森林儲存器
都市里的趣聞
一年一度的植樹周開始了
夜鶯唱起了歡快的歌兒
翩翩起舞的蝴蝶
奇特的七鰓鰻
街道上空的熱鬧生活
晴天里居然下雪了
這些長翅膀的飛機乘客是什么呢
膽子大的鷗鳥
致親愛的同學們一封公開信
打獵去
市場上有好多野鴨
獵人開始布置誘餌
雌野鴨叛變,獵人變成了隱形人
水上有個帳篷
天鵝被引誘過來了
砰!天鵝中槍了
不準開槍打天鵝
打靶場:第二次競猜比賽
“火眼金睛”第一次大比拼
告示1:請大家報名加入救助鳥獸協(xié)會
告示2:請給鳥兒預備住宅
第3期 載歌載舞月(春季第三月)
一年:開啟一場四季更替的有趣旅程—— 5月
歡快的5月來了
森林里的有趣新聞
鳥兒們唱起了歌謠
小花出來旅游了
有趣的對話
原來魚兒不是啞巴
“房檐”下的小秘密
森林里的狂歡夜
一塊來嬉戲和跳舞
最后飛來的一批鳥兒
長腳秧雞從非洲走來了
有的笑,有的哭
松鼠開葷了
好奇怪的蘭花
漿果成熟了
這是只什么甲蟲呢
編輯部的回復
燕子開始筑巢了
斑巢里的惡斗
森林里的激烈戰(zhàn)爭(續(xù)一)
農(nóng)家生活趣事
植樹造林開始了
農(nóng)家新鮮趣聞
逆風來幫忙了
綿羊脫衣裳
我的媽媽在哪里
牲口隊伍越來越大了
花期到了
有趣的農(nóng)場新生活
來幫助這些6只腳的朋友
都市里的趣聞
市區(qū)哪來的麋鹿
你見過會說人話的鳥兒嗎
海底來客
可以采蘑菇了
在城郊漫步的黑水雞
飄來的云團
雛鳥開始學飛了
森林里來了一批新居民
穿著皮大衣的“刺猬”
神奇的回聲探測器
給風兒評評分
打獵去
小船在水上蕩漾
不錯的收獲
獵熊記
打靶場:第三次競猜比賽
“火眼金睛”第二次大比拼
告示:快來看表演和歌唱
答案
打靶場比賽的答案
第一次競猜
第二次競猜
第三次競猜
“火眼金睛”大比拼的答案及解釋
第一次比拼
第二次比拼
章節(jié)摘錄
讓孩子心中擁有一片最美的森林 林格 每天都被鋼筋水泥堵住、圍著學校和家團團轉(zhuǎn)的孩子們,恐怕很少有機會走進原野、走入森林,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當中,感受地球的美好。但是,讓孩子們充滿對自然的熱愛,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個自然世界當中。 在我看來,教育即人生,人生即教育,甚至有時候會大膽地想,教育根本也不需要什么理論,而是人之常情,是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對于我們這些搞教育工作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們在學問方面獲得多少獎杯,而是通過優(yōu)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讓他們深刻感受到生活的含義和快樂。 了解自然界中飛禽走獸、昆蟲游魚的生活和習性,親近自然界,看四季的變化、草木的盛衰,除了能夠增長他們的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激起他們內(nèi)心的真趣,豐富心靈和感情?! ∪欢覀兛偸翘β?,根本無暇帶他們出去走一走。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送給他們什么,來彌補我們的遺憾呢?;蛟S對父母來說,幫助孩子們感受自然,最簡便、直接的方法莫過于為他們選擇一本優(yōu)秀的自然讀物了。這本書,除了精美的裝幀、生動的插圖和豐富細致的知識含量,還有更親切的寫作視角,更獨特的直觀感受,以及作者最深沉的、對動物和植物的熱愛之情。倘若作者沒有把自己對自然的情感投入寫作當中,這本書恐怕是不合格的?! ∥蚁?,蘇聯(lián)的兒童科普作家維·比安基的《森林報》或許是我們送給孩子的禮物中不錯的選擇。比安基應該不需要我再介紹了,他的名氣是毋庸置疑的。我只想說的是,我今天之所以選擇推薦這套《森林報》,不只是因為它出于名家之手,更重要的是它的翻譯讓我感動了。當我讀到它時,森林里的一切,穿透了紙張的界限,走入了我的視野和腦海。這一瞬間,我應該已經(jīng)很接近那個闊別已久的自然。 過去我們或許對于森林、自然的一切細節(jié)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沒辦法把孩子拉過來抱在懷中,為他(她)細細地、生動地講述關于這個自然的一切,讓他們感受到各種生物(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生存方式,理解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是多么快樂的事情。但是,這套《森林報》卻用它那靈動而優(yōu)美,充滿了自然氣息、童真童趣的語言,教會了我們這些家長們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页Uf,真正好的教育者,站在那里就是教育,教育者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要對教育本身心懷真誠。因為心懷真誠,所以可以屏蔽很多非本質(zhì)性的問題,透過表面現(xiàn)象,歸位到原點上。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學習深奧的教育理論或者用嚴厲的話語對孩子進行勸誡,而是讓孩子全身心地感受教育帶來的喜悅,這就需要我們改變過去的心態(tài),把我們該傳授給他們的和可以傳授他們的,以最簡單、最愉快的方式傳達給他們?! 〔蝗邕@樣說吧,我們從今天起拿起這套書,把它講給孩子們聽,或者給孩子們足夠安靜的閱讀空間,他們會在聽完、讀完之后,拉著我們的手,將我們帶往闊別已久的郊外。這種方式比任何言語上的教育更有效,因為,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012年1月 (林格,著名學者,當代中國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之一,現(xiàn)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全國養(yǎng)成教育總課題組組長,并主持中國教育整體改進項目。教育作品有《讓孩子像野花一樣生長》、《教育是沒有用的——回歸教育本質(zhì)》、《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上、下)等。) ……
編輯推薦
《森林報·春》是蘇聯(lián)著名兒童科普作家和兒童文學家維·比安基的力作,是世界十大最經(jīng)典的科普名著之一。作者采用輕快的筆調(diào),講述森林四季變化的故事,堪稱“大自然的頌詩”?! 懊览L版”精心繪制百余張高清寫實美圖,量身繪制森林地圖,讓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擁有一片最美的森林?! 「鷦拥姆g、更豐富的內(nèi)容、更詳盡的注釋,著名教育專家林格推薦,部分內(nèi)容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必修課程。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