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作者:柯君 頁數:306
內容概要
您的孩子知道什么是交際嗎?您的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嗎?是不是每天因為一些無謂的小事斤斤計較?你的孩子在交往中,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際世界,凡是屬于人際交往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凡是表現在表面上的東西都有其深刻內涵,本書就將教你如何變成人際場上如魚得水的人,為您和你的孩子提供最實用的生存技能、最有效的社交法則。學會交際,您就能適應社會;懂得社交,您離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遙! ◆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以自我為中心; ◆做一個平易近人的人,和別人打交道要輕松自如; ◆別人說話時不打岔,人家有意見時,誠心聆聽,虛心學習; ◆改變你自己,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塑造經久不衰的完美形象; ◆站在對方立場設想,將心比心,并且用溫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溝通; ◆要胸襟豁達、尊重別人,克制自己;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你喜歡別人,別人也會喜歡你; ◆善解人意,體貼別人。一個體貼別人的人,總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讓別人緊張、拘束,更不會讓別人尷尬難堪。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打開心結,正視無處不在的人際關系 1 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人際 2 人際交往的心理需要 3 “人緣”不好在自己 4 人際交往中的消極心理 5 克服對人際交往的恐懼 6 克服交際中的羞怯感 7 拒絕無謂的交際應酬第二章 一個好漢三個幫,善用人際關系 1 朋友多了路好走 2 借力辦事更省心 3 學會使用人際關系 4 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援 5 關鍵時刻人脈帶來驚喜 6 借提攜盟友來增強你的實力 7 締造一種“雙贏”的局面第三章 構建系統而可靠的人際關系網 1 好關系,靠播種 2 清楚自己的專長和資源 3 多參加一些活動 4 敞開胸襟真誠待人 5 適度地推薦自己 6 挖掘自己的關系資源 7 不斷積蓄,儲備人情賬戶第四章 初次見面,給人留下良好印象 1 漂亮得體地介紹自我 2 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 3 微笑是最好的名片 4 技巧性地打開話匣子 5 記住他們的面孔,牢記他們的姓名 6 隨時表達你的善意 7 對所有人待之以禮第五章 知己知彼,洞察你的交際對象 1 不同的性格類型區(qū)別對待 2 做一個聰明的聽眾 3 善于引導交談的話題 4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5 仔細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 6 小細節(jié)可以“出賣”主人 7 遠離那些“小人”第六章 細心體貼,好性格人人喜歡 1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2 幽默是人際溝通的調和劑 3 給予別人足夠的同情和關注 4 別忘顧及他人的感受 5 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6 不要打斷別人的話 7 稱贊永遠都不會多余第七章 大度化解尷尬,避免一切爭吵 1 在矛盾面前要保持冷靜 2 面對指責不要惱怒 3 用別人的批評提高自己 4 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分析事情 5 大肚能容天下事 6 你要承認也許是自己錯了 7 自己錯了要及時道歉 8 不要吝惜你的喝彩第八章 寬容有度,低調做人不吃虧 1 學會適度妥協 2 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3 話不要說得太滿 4 真誠地對待別人 5 謙虛謹慎不出錯 6 過度表現自己會給人壓迫感 7 寬容他人悅納自己第九章 卓越品質,贏得絕佳口碑 1 喜歡聆聽朋友的心聲 2 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3 信守諾言但不輕易許諾 4 不搬弄是非 5 以欣賞來取代嫉妒之心 6 任何時候都讓別人保留臉面 7 不要在背后言人是非第十章 維護加固,細心呵護關系網 1 誠意和耐心很重要 2 不要臨時抱佛腳 3 重要人脈多維護 4 樂于處理別人的請托事務 5 建立整齊有序的人脈檔案 6 繪制自己的人脈地圖 7 經常評估和擴展關系網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打開心結,正視無處不在的人際關系 1 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人際 每一個成年人一定都明白,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際關系無處不在。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一次溝通,就為人際網絡多織一條線。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能不能很好地立足于本行業(yè),人際關系是相當重要的。換言之,一個擁有更廣且深的人際關系的人,就有可能比別人更快速地獲取有用信息,進而轉換成升遷的機會,或者財富;而在危急或關鍵時刻,也往往可以發(fā)揮轉危為安的作用。然而,你可能懷疑,孩子那么小,需要學習人際交往嗎?如果你真的這么想,那么一定要先打開自己的心結。在中國人的社會圈子里,一談到人際關系,很多人都認為是走后門、講人情的同義詞,也因此使得我們的教育只重視專業(yè)技能,而忽略對孩子人際關系的教育?,F實中形成的所謂知識的巨人、人際關系白癡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哈佛大學為了解人際關系對一個人成就的重要性,曾經針對貝爾實驗室頂尖研究員做調查。他們發(fā)現,被大家認同的杰出人才,其專業(yè)能力往往不是重點,關鍵在于頂尖人才能夠采用合適的人際策略,這些人會多花時間與那些在關鍵時刻可能提供幫助的人,培養(yǎng)良好的關系,在面臨問題或危機時動用這些關系便很簡單地化險為夷。哈佛學者們分析,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一位表現平平的實驗員會努力去請教專家,之后卻往往因苦候沒有回音,而白白浪費時間。而頂尖人才則很少碰到這類問題,這是因為他們在平時就已經建立了豐富的資源網,一旦有事請教,便立刻因運用這些關系很快得到答案。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不重視或無意中忽略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而不會與人交往所造成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考慮別人的感受,更不會換位思考。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辈粫c人相處,不會與人合作,將來又怎樣適應社會,怎樣生存呢?人際交往是一種能力,一種影響深遠的能力。如果在孩子需要人脈的時候才學習人際交往,就已經太晚了。我們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際資源網絡。而且,孩子真的就與人際關系沒有關系嗎?要知道,孩子自呱呱墜地之后,就在與周圍的人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我們稱這種聯系為人際交往。在與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的個性、社會性逐漸發(fā)展起來。對于學前兒童來講,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是父母(或者照顧者)和同伴。兒童和父母的關系為親子關系,和同伴的關系就叫做同伴關系。其實,從一出生開始,孩子就與人際關系密不可分了。研究顯示,出生1個月的新生兒對同年齡的嬰兒即有相對的吸引力;6個月的嬰兒會對其他幼兒的聲音及逗弄產生響應,如注視或舞動手腳等反應;1歲幼兒對于其他幼童的反應就更明顯,常常會主動發(fā)出聲音或希望以手觸摸對方。也就是說,還是嬰兒的時候,孩子就已經有人際互動的概念,從這時候起我們就應該給予孩子正向的互動模式。人從出生就開始積極社會化,但什么是“社會化”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生活習慣、行為、語言、思維模式與道德行為等,往往受到周圍人及所處社會文化的影響,這個從自然人蛻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就是所謂的社會化。社會化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其中有些重點項目,是絕不能遺漏的。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必須發(fā)展成熟,才能與人和平相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為他人所接受。若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等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力。因此父母應注意孩子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否有偏頗,如此才能針對不適應癥,采取補救及改正措施。人際關系好的孩子能夠得到同伴的肯定,增強自信心,從而培養(yǎng)許多正向的人生觀;反之,人際關系不好的孩子,容易產生怯懦、不合群、孤僻等性格,不受他人喜愛,也不喜愛他人。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父母教育的重要課題?! ∪穗H交往的心理需要人出生以后,從自然人逐步變?yōu)樯鐣?,期間必然要進行社會交往,必然要與社會發(fā)生聯系。人是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的,沒有社會交往和聯系,就不能生存和發(fā)展。人際交往是人的本性即社會性的要求,是人的本質和表現。在人的基本需要中,交往的需要是最廣泛、最復雜,而且是永恒的需要。正是人的本性和生存、發(fā)展的需要,使人們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說:“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關系?!比藗冞M行社會交往,不僅是為了進行生產,而且也是為了精神需要。無論是誰都需要朋友,都想求知音,都想與別人進行語言、思想、感情的交流,以求得互相了解、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古往今來,善于交友的人,往往容易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所以,孔子很重視交友,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魯迅先生在為自己制定的五條生活準則中就有一條“多交友,交好友”?! ∮F實主義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小說《魯賓遜飄流記》的主人公魯賓遜,飄流到一個荒島上,處在遠離人群、孤苦一人的絕望之中,這時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急切地要同人發(fā)生聯系,是找朋友,他呼喊著:“啊!哪怕有一兩個——哪怕只有一個人從這條船上逃出性命,跑到我這兒來呢!也好讓我有一個伴侶,有一個同類的人說說話兒。交談交談啊?!焙髞硭麖囊叭四抢锞瘸隽恕靶瞧谖濉?,再后來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親和一個西班牙人,島上不再只有他一個人了。魯賓遜成了主人!其他人都在他的統治之下,他們組成一個小社會,開墾島嶼,創(chuàng)造財富。這個故事說明,人不能離開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人需要交友,需要合群?!?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拒絕于團體之外,他便會產生孤獨感,精神會受到壓抑,嚴重的還會產生無助、絕望的情緒,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而他的學生舒茨則在《人際行為三維理論》一書中,提出了人際交往的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質觀點的基礎上闡明了這種人際交往的三維傾向,呈現主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和被動型人格特質的行為表現。這一觀點對指導人們的人際交往行為模式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對于孩子來說,同伴關系使他們有集體歸屬感。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們在心理、生理上都處于相似的水平,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同等的、互惠的,孩子在和同伴的游戲中獲得社會交往的知識,鍛煉社會交往的技能,學會遵守交往的規(guī)則,而且同伴關系使得兒童有一種集體歸屬感,因此和其他人的交往都不能替代和同伴的交往。孩子也非常喜歡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12個月大小的嬰兒就開始對見過兩三次面的其他嬰兒表現出更多的興趣,12—24個月的嬰兒就開始了相互游戲,表現出初步的交往能力。參不參加群體游戲的孩子一眼就能辨出來。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家庭中兩個孩子是少的,三四個是普遍的。用不著大人過多地費心,兄弟姐妹間就會苦樂同享相互照顧,而且還是很好的玩伴。女孩們在嬉笑玩耍中自然少不了吵嘴哭鼻子;男孩們在開開心心的打殺中受傷掛彩也是常有的事。那時的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小伙伴和做游戲。與熱熱鬧鬧、不知道什么叫郁悶的孩子們相比,那些為數極少的獨生子女們,以及被父母關在家里的“乖寶貝”們,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這些孩子的臉上往往缺少一種燦爛的陽光,多了一點孤寂帶來的郁悶,而在待人接物時他們也常打出一塊“不合群”的招牌。能量的釋放是人際交往的另一個心理需求。情感是人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在情緒反應中,通過面部表情、聲調變化和身體姿態(tài),來實現信息傳遞并達到互相了解。孩子哭,發(fā)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號;孩子笑,發(fā)出的是愉快、幸福的信號。傳遞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能量在無意中的釋放,而接收情緒情感的信息是人類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它們可以隨時地不受限制地作用于人群中,決定著交往的質量。比如,一個真誠微笑的人會吸引許多朋友,一個怒不可遏的人則可能嚇跑許多朋友。假如一個孩子生長的社會環(huán)境是自由的、開放的,周圍有許多同齡伙伴,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寬松的、直接的,那么他們的情感表現特質就是主動型的。假如一個孩子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是封閉的、拘謹的,周圍很少有同齡伙伴,而是長輩或隔代人,那么他先要觀察他們的情緒情感,再來決定自己是“大叫”還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現特質是被動型的。無疑,這兩種情感表現特質的聯結取決于后天的語言交流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人與人之間必須發(fā)生一些事件或連續(xù)不斷的來往,才會形成一個個交往的經歷,同時也會相應地產生許多交往感受。與讀書學習的單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雙向或多向的。一個人交往順利與別扭,不僅與他的交往經歷有關系,還與他當時的情緒、氣質以及閱歷、經驗、個性和能力有關。提高與人交往的心理素質,需要通過不斷地積累經歷與刺激感受,從而使交往的認知意象一步步強化來得以實現??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絕對離不開人際交往,這是他們認識自己、肯定自我的主要社會來源。
編輯推薦
《和孩子一起學人際關系》:精通人際交往,孩子將會享受陽光、快樂、友誼和幸福的果實!花好在于色彩,人際在于交往,賄人際運用好,孩子才會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左右逢源。孩子教育不僅是知識教育,而且包括改善人際關系,其重要性要遠遠超過知識教育。 沒有人際交往。世界將成為一片荒涼的沙漠。當人置身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時,每天都不可避免地與人交往。交往既能給人帶來幸福和歡樂,也常常會遇到一些障礙和難題。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所言:一個人成功的因素85%來自社交和處世。因此要做一個左右逢源的人,首先必須學會更好地開發(fā)和管理自己的人際關系。一句話。事業(yè)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在于人際交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