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作者:王艷 頁數(shù):267
Tag標簽:無
前言
古時候,有一個擅長雕刻的匠人,他的雕刻技術遠近聞名,常有人來向他請教個中秘訣。他毫不藏私地說:“最重要的秘訣是兩項:一是要把鼻子雕大一點,二是要把眼睛雕小一點。這樣子的話,若鼻子太大了,還可以向小的方向修改,眼睛太小了,還可以再加大。但是如果一開始鼻子就小了,以后再也無法加大,眼睛一開始就雕大,就沒有辦法再改小了?!钡窨绦枰记?,人生也是如此,生活總是以各種方式教會我們成長。成長是沒有盡頭的,如果你不懂得技巧和方法,只會碰得頭破血流。唯有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從容瀟灑。馮友蘭先生便是一位懂得人生雕刻技巧的好手。在三松堂書房的墻壁上,懸掛著馮友蘭先生親筆書寫的座右銘:“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眻远ǖ膶W術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兩股細流,盡匯于此座右銘中。對國家,他有與之共沉浮的信念與決心。他多次引用宋代張橫渠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者也?!m不能至,心向往之?!边@是身為一個哲學家的遠大抱負,也是為民族復興而追求真理的決心。對人生,他取中庸之道一以貫之。他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哲學象牙塔中走出,從莫名其妙、自以為高深的“清談”中抽離,以最大眾化的方式普及哲學,用最淺顯的語言解答人生。于他而言,人生應如“云在青天水在瓶”般自然、純粹。
內(nèi)容概要
掌握了人生智慧的人才能活得怡然自得、從容瀟灑。在三松堂書房的墻壁上,懸掛著馮友蘭先生親筆書寫的座右銘:“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堅定的學術理想和中庸的人生追求,宛如兩股細流,盡匯于此座右銘中。
書籍目錄
前言 隨大師雕琢理想人生序章 品哲學大師的理想人生 人生之真相,即是具體的人生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時過留痕,度不朽人生 各人的歷史,由自己寫就 立鴻鵠之志,做一個大人物 以有限之時,翻閱“無字天書” 理想生活,中庸為先人生四境,高低盡現(xiàn) 自然、功利乃天賜,道德、天地靠修行 “見”與“蔽”圈定大不同之境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無為:無任意妄為 物我兩相忘,合內(nèi)外之道 行平常事,且不被羈絆 生命各有各的境界,綻放恒久的自我美麗初境為學: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認識自己,發(fā)掘“仙才” 追尋至真,圓“愛智慧”之夢 知之不若行之,行篤則知愈明 游刃有余,熟能生巧達“化”境 學問尚專精,研摩貴純一 立學于勤,成功源自“九分汗” 反躬默省,成長的第一步觀人思己,博洽多聞見真如 知識如圓圈,自滿者只關注圈內(nèi) 寧拙毋巧,慢工方能出細活 學而知不足,心才會豐盈 吾愛真理,故愿為之質(zhì)疑權威 牢記“過去”,以免重復跌倒 細水長流,慢而靠得住的辦法 且行且珍惜,無愧心靈的每一下跳動 掙脫鐵鏈,一切皆有可能決境功利:欲望河畔,馮氏初心辨善惡 視欲如山水,拋卻善惡心 生之要素,皆由欲之滿足起 理智發(fā)力,則欲望讓步 清心少欲,“減法”度人生 以義制利,克服利太過義不及的慣性 不貪為寶,放棄從天而降的橫財寧靜致遠,得意失意皆從容 幸與不幸,皆是命定的遭遇 與命斗,其樂無窮 各適其適,無為中的大作為 禍福無常,失亦為得 去留無意,不戚戚于得失 不以一時之成敗妄下定論 憂慮恐懼時,已為恐懼所累賢明境界:從善如登,見賢思齊 凡圣只在一念間,求則得之 傾心于斯,德行之門自開 人之所以為人,因有人心 我心有主:浩然之氣 秉廓然大公之心收獲超脫 私心路上步步陷阱 表里相應心自知驀然回首,成功盡在明澈心 憑心之所好解成功之匙 之所以能,因為相信能 怕失敗就不做,永遠與成功絕緣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人貴有恒,堅持就是成功 借力打力,善使八面風 棄彼任我,遠離邯鄲學步的陷阱 瞅準點石成金的手指頭圣人之境:隨芝生從容共閱人世情 和,最巧妙的方圓之道 善用眾力,事無不成 大獨必群,做一個社會的人 薄則于人,善用內(nèi)心尺度 遺失信者,世間再無立錐之地 以恕對怨,放過自己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 朝氣溢于心,激情遍一生 盡人事,聽天命 物極必反,把握變化的“極”點 如水般與規(guī)矩的“容器”博弈 孑然獨立,就是合理的幸福 生命能被消滅,不能被打敗笑對暴風雨,自在逍遙游 風流,另一種人格美 生活依然美如萬花筒 平淡的真諦:饑時吃困時眠 幽默,酸澀生活的調(diào)味劑 立誠,一段真至之精神 超越自“我”,逍遙方至 最美的光環(huán):墜下后再升起 回歸本真,詩意且神圣附錄 大師妙語 馮友蘭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有一位閱盡世事的老人,對前來向他請教人生問題的年輕人說:“人生其實很簡單,就跟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年輕人困惑不已:漫長復雜的人生,如何能與再平常不過的吃飯相提并論?老人看著他充滿疑惑的雙眼,淡然一笑,接著說:“事實就是如此,只不過用嘴吃飯是人自出生那一刻開始,便擁有的一項無師自通的技能。然而,真正用心吃飯則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有名師指點,也未必有幾個能學得會。聰明者為自己吃飯,愚昧者為別人吃飯;聰明者把吃飯當吃飯,愚昧者把吃飯當表演;聰明者吃飯既不點得太多,也不點得太少,他知道適可而止,能吃多少就點多少,他能估計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則貪多求全、拼命點菜,什么菜貴點什么,什么菜怪點什么,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他們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個‘吃相文雅’的姿態(tài);聰明者付賬時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結(jié)賬時心驚肉跳,明明賬單上的數(shù)字讓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卻還裝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氣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沒有別的動機,他既不想討好誰,也不會得罪誰;愚昧者卻思慮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還想拉業(yè)務,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艷羨,最后卻南轅北轍、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吃飯本是一種享受,但是到了他這里,卻成為一種酷刑。”
后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jié)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諸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蔡亞蘭、王杰、周珊、齊紅霞、張保文、杜莉萍、姚曉維、李偉軍、何瑞欣、陳艷、常娟、張艷紅、楊婧、朱夏楠、黃克瓊、王非庶、羅婷婷、徐春艷、李敏、陸曉飛、王艷明、楊英、杜慧、楊秉慧、武敬敏等。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余,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推薦
《馮友蘭人生智慧書》:品讀大師 感悟人生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寧靜致遠,得意失意皆從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