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中國醫(yī)藥科技 作者:馮世綸 頁數(shù):28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由馮世綸主編的《胡希恕經(jīng)方用藥心得十講--經(jīng)方用藥初探》探討經(jīng)方用藥,即在經(jīng)方理論指導(dǎo)下,探討怎樣臨證用藥,以實現(xiàn)有是證,用是藥,以體現(xiàn)方藥對應(yīng)。通過分析161味藥分別在方證中的作用,探明該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yīng)證,探討每一藥味與方證的關(guān)系及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以達到正確熟練運用該藥?!逗K〗?jīng)方用藥心得十講--經(jīng)方用藥初探》第一講論述經(jīng)方用藥特點;第十講概說六經(jīng)用藥;第二講至第九講論述經(jīng)方常用藥味,具體論述分以下四項為綱目:【藥物基本知識】、【解析所在方證】、【解讀藥味特點】、【藥物功用述要】。適合中醫(yī)臨床工作者參閱。
書籍目錄
第一講 經(jīng)方用藥特點
一、經(jīng)方用藥與時方用藥有明顯不同
二、經(jīng)方用藥起源于神農(nóng)
三、經(jīng)方用藥理論是八綱六經(jīng)
第二講 解表藥
一、桂枝
二、麻黃
三、葛根
四、生姜
五、蔥白
六、蘇葉
第三講 吐下藥
一、瓜蒂
二、芒硝
三、巴豆
四、甘遂
五、大戟
第四講 清熱藥
第五講 溫陽強壯藥
第六講 補虛益氣藥
第七講 祛飲化痰藥
第八講 理血藥
第九講 其他用藥
第十講 六經(jīng)用藥概說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大戟為強有力利水藥,功能大致與甘遂類同,主治里實熱的胸腹水。水與血結(jié)者,合用大黃、甘遂同用。因其性苦寒,利水峻猛,故不論是煎湯或散服,皆配以大棗或甘草緩其急、減其毒。 【藥物功用述要】 大戟,味苦,寒。強有力利水清熱藥。主治里實熱的胸腹水、腹?jié)M急痛、癮瘕,積聚、皮膚疼痛。 用法及用量:人煎劑,每用0.5~6.0克;散服:大棗煎湯送服,適量。 六、芫花 【藥物基本知識】 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渡胶=?jīng)》稱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芫花,又稱芫華、去水;《吳普本草》稱敗花、赤芫、兒草;《別錄》稱毒魚、杜芫;《綱目》稱頭痛花;《東還紀(jì)程》稱悶頭花、老鼠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稱鬧魚花;《江蘇植藥志》稱棉花條、大米花;《山東中藥》稱芫條花、野丁香花;《湖南藥物志》稱九龍花、浮脹草、地棉花;《江西草藥》稱銀腰帶、小葉金腰帶。 【解析所在方證】 十棗湯方證(參見第六講:四、大棗) 芫花于陽明病十棗湯方證中,主利水除堅滿。 【解讀藥味特點】 經(jīng)方用芫花,只見于十棗湯方證,即治陽明里實的胸脅伏飲痰癖和胸中痰水,亦治懸飲、支飲,因能利飲,故能治因飲引發(fā)的咳逆上氣、喉鳴喘、短氣、蠱毒等。其利水逐飲之功,大致與甘遂、大戟相類似,因同用于十棗湯方證,故其作用差異亦就不明確了,后世有一些探討可作參考。 后世的探討,大多依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芫花:味辛,溫。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薄侗静菔觥罚骸败净ㄋ?,在《本經(jīng)》首言其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觀《本經(jīng)》于甘遂、大戟,俱云苦寒,而茲物獨言辛溫,惟其氣溫,故不獨去水,并治寒毒寒痰?!薄侗静萸笳妗罚骸败净ㄖ髦晤H與大戟、甘遂(同),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然此味苦而辛,苦則內(nèi)泄,辛則外搜,故凡水飲痰癖,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脹瘧,里外水閉,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緊,無不立應(yīng)。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經(jīng)隧水濕;大戟苦寒,止泄臟腑水濕;芫花與此氣味雖屬相同,而性較此多寒之有異耳?!焙喍鲋净?、甘遂、大戟皆強力利水,甘遂、大戟苦寒,惟芫花辛溫,可知三者同用,芫花減其苦寒,而共起利水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三者同用而名日十棗湯,有著重大意義,重在明示大棗緩其毒,絕不可缺;芫花治咳喘,亦用大量大棗更是明證。 后世有內(nèi)服治療咳嗽、精神??;外用治療癰疽、乳腺炎、白禿瘡等報道,臨床應(yīng)用是很廣的。 【藥物功用述要】 芫花,味辛,溫。溫性攻痰利水藥。主治胸腹寒飲,及痰飲引起的咳喘、短氣、蠱毒等癥。芫花常與甘遂、大戟同用,故常用于陽明里實之痰飲。 用法及用量:入煎劑,每用0.5~3.0克;或與大棗同煎吃大棗法、或與雞蛋同煮吃雞蛋;散服:大棗煎湯送服,適量。外敷:適量。 七、商陸 【藥物基本知識】 為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商陸,又稱蕩根、夜呼;《本草經(jīng)集注》稱當(dāng)陸;《開寶本草》稱白昌;《本草圖經(jīng)》稱章柳根;《分類草藥性》稱見腫消、山蘿卜;《中國藥植志》稱水蘿卜;《南京民間藥草》稱白母雞、長不老;《貴州民間方藥集》稱濕蘿卜;《藥材資料匯編》稱狗頭三七;《四川中藥志》稱抓消腫、牛蘿卜、春牛頭;《湖南藥物志》稱下山虎、牛大黃;《中草藥通訊》稱野蘿卜。
編輯推薦
《胡希恕經(jīng)方用藥心得十講:經(jīng)方用藥初探》是通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書中所用方證(概260方證),以證類藥、以證測藥、以藥測證,解析其中的藥物(161味),即通過分析該藥在方證中的作用,探明該藥的性能、功效及適應(yīng)證,探討每一藥味與方證的關(guān)系及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以達到正確熟練運用該藥,有是證,用是藥,冀望臨證時先辨六經(jīng),繼能準(zhǔn)確快捷辨清方證,更能準(zhǔn)確做到方證對應(yīng)。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