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筆記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朱錫慶  頁數:321  
Tag標簽:無  

前言

經濟解釋過三關張五常二○○○年七月我到廣州中山大學講話,跟著在該市的白天鵝賓館住了兩個晚上。大連王玉霞要趕來傾談一下,當然歡迎,跟著她又說一位在長沙某校教經濟的也要來,也歡迎。那是朱錫慶。加上今天在佛山的李俊慧,我們傾談了一整晚。過了幾天我在香港某酒店的大廳參加了一個有幾位講者的關于文化的講座。我歷來不喜歡參與講座,講完自己的時間就離場。一位中年男子在場內跟出來,很有禮貌地介紹自己。是劉曉明,長沙的一位副市長,負責那里的經濟,問我可否做他們的顧問。我響應說自己退了休,不想做有大責任的事。他跟著問可否介紹一位我的學生。我想了好一陣,說:“幾天前的晚上我跟一位在你們長沙教經濟的青年談了一晚,他比我最近十年在港大教過的學生都要好,你可以考慮用這個人?!蔽业奶谂?,剛好有朱錫慶的電話號碼,給了劉市長。市長當晚就約見錫慶了。我不知道跟著幾年長沙的經濟戲劇性地起飛與這件瑣事有多少關聯,但應該是長沙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小故事。類似的小故事在神州大地不少吧。一個面積那么大、人口那么多的國家,從無到有發(fā)展得那么神奇,不可能沒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老是喜歡把溫馨的記住,把有反感的忘記,所以能活到今天。不久前錫慶給我一疊文稿,說要出文章結集,請我寫序。結集名為《知識筆記》。我翻閱了一陣,對自己說:是經濟解釋。不是嚴謹的學術論著,屬隨筆或小品。純?yōu)闈M足作者自己的好奇心而動筆的文字,在刊物市場不多見。寫這類文章要有自己的興趣,希望這里那里有三幾個知音人。沒有什么金錢回報,在職業(yè)上不會因而升職。然而,這類文章寫得多了,熟能生巧,寫得深入一點,發(fā)揮得較為嚴謹、詳盡,有機會成為一個思想家,時來運到可以寫出一家之言。這比昔日伯牙與子期的故事要熱鬧一點,好玩一點。同學們要多嘗試寫這類文章,雖然在大學教經濟憑這類文章升職可以免問。今天免問,但十九世紀經濟學在英國發(fā)展起飛時,這類文章受到密爾、馬歇爾等大師重視。那是在數學微積分引進之前的事了。同學們不妨細讀拙作《佃農理論》的第三章,追溯該題材的思想史,會知道在數學引進之前的想法錯得比較少,在觀察上是遠為豐富的。我要說明,雖然錫慶在文章內幾次提到我的影響,但他寫經濟解釋起自認識我之前。我給他的唯一“指導”,是他當時的文字難讀,他后來很快就改進了。寫經濟解釋,要寫得好,有三關要過。第一關是瑣碎的現象或觀察要知得很多,尤其是街頭巷尾的觀察。政府或機構發(fā)表的數據沒有多大用處,且往往誤導。多而瑣碎的觀察也可能錯,但日積月累地修正會變得可靠。學院派的學術文章通常不接受這種個人的隨意觀察,反而接受那些不知何處弄來的機構數據。我認為這是今天的經濟學報文章一般缺乏普通常識的原因。如下的故事可教吧。一九七三年我發(fā)表《蜜蜂的神話》,其中所有數據是自己到農場調查所得。要發(fā)表該文的學報的主編是科斯,他要求我提供數據的來源。但我有的只是個人的筆記,怎可以被行內接受呢?科斯當然相信我,知道我對真理歷來執(zhí)著,但怎可以違反要有刊物數據的行規(guī)?后來該文被行家們認為是實證研究的經典(科斯說實證研究無出其右),它的第一個腳注可能有點說服力。我是這樣寫的:“事實像玉一樣,得之不僅成本高昂,且往往難以鑒證。我因而非常感激如下的養(yǎng)蜂者及農民(列出十三個人的名字)。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其中幾位把他們的賬簿及合約給我參考??扑固峁┱{查蜜蜂的靈感,巴澤爾在旁監(jiān)視著我調查得透徹,唐小姐是助理。這調查得到國家科學基金的資助,是為研究一般合約而用的?!眹乐數糜悬c發(fā)神經,但可能因為這樣,后來一九七七年發(fā)表的《優(yōu)座票價為何偏低了?》,我完全沒有引經據典行家們也接受。是的,到那時,我對機構發(fā)表的數據一般有保留,相信自己的眼睛,認為不相信我說的你最好不讀。我的眼睛不一定對,但看錯了的可以改。問題是機構發(fā)表的數據我們不易考查其真實性,或究竟代表著的是些什么,而靠發(fā)表學報文章為生計的人可能在有意或無意間歪曲了事實。純?yōu)楹闷嫘牡尿屖苟鴮懗鰜淼慕忉屛淖质遣粫崆聦嵉摹S^察當然可以失誤,尤其是真實世界的審查一般不容易嚴謹。個人的經驗是知得多而雜比知得精而深入重要。這跟行內作實證研究的朋友的取向不同:科斯喜歡花幾年時間調查一家機構或一個行業(yè),而受到戴維德影響的朋友會花一兩年時間調查一件反托拉斯案。我走的是多而雜的路。好比去年在某收藏家協(xié)會講話,我直言自己對收藏的認識主要是為調查訊息費用而起,需要知道得多而雜,所以沒有一樣收藏品我是專家;然而,論到不同收藏品的知識,我認識的人中我知道得比任何人都多。這取向給我很大的優(yōu)勢:任何有關市場信息的問題,我可以立刻用多方面的實例作考慮,天馬行空地這里考證一下那里考證一下,有需要時才深入地追查某類收藏品的某一要點。選擇以收藏品為訊息費用的重點題材是因為這類物品的訊息費用特別高。解釋現象的第二關是要毫無成見。這里要注意:“固執(zhí)”與“成見”不是同一回事。固執(zhí)是認為自己掌握到真理的堅持;成見是沒有經過慎重思考的誤信,或是價值觀的自以為是。多有成見的人可以很聰明,在某些學問上可以有成就,但不宜學經濟!經濟學是我知道的最容易被價值觀左右的學問,屢有成見是思考經濟問題的大忌。壟斷對社會有害嗎?說有是成見。最低工資可以幫助窮人嗎?說可以也是成見。不是說成見一定錯,但客觀的推理不容易得到這些結論。成見是個人品味的判斷,或者有不需要認錯的意識,也可能有切身利益需要維護。自然科學不會遇上這些麻煩,但也算是科學的經濟學則頻頻遇上。當年讀經濟思想史,李嘉圖對我的影響很大。記載說,他永遠不管答案是誰先想出來的,永遠不把自己放在問題之上。最后要過的第三關很苛求,那是要把經濟學的概念掌握得通透。說過了,經濟學不可或缺的理論只有需求定律,但概念掌握不到家這定律無從發(fā)揮。局限有多種——成本、租值、利息、收入、財富、產權、交易費用等——每種的轉變都可以翻為價格之變。這些概念非常重要,因為每一項的闡釋都代表著人類行為的規(guī)律。得來不易,要經過西方經濟學二百五十年的刻苦耕耘,其間參與的天才無數。這樣的經濟學范疇跟物理等自然科學是截然不同的。用物理學的理念來處理經濟問題不對。薩繆爾森等大師對經濟概念的掌握不到家,解釋行為或推斷現象的本領因而乏善足陳。這里要指出的,是經濟學的概念不可以單在課堂上學得明白。把概念的定義背得滾瓜爛熟不等于懂得怎樣用。我在《經濟解釋》中不厭其煩地重復又重復地解釋上述的概念,也多方引進真實世界的例子作示范,但只能教同學們知得深入一點,體會多一點不同概念的復雜變化。不足夠。要學得怎樣用,同學們一定要日夕不倦地嘗試以這些概念推出假說來解釋街頭巷尾的觀察。我自己嘗試了半個世紀,心領神會,深信需求定律的解釋力。然而,無論我怎樣傾囊相授,我只能減少同學們登堂入室的時間。必需的是同學們要親自跑到真實世界那里去。這也是說同學們要多學寫朱錫慶《知識筆記》這類文章,或起碼要天天拿著自己認為是有趣的觀察來思考,以需求定律及經濟概念印證。是對是錯不重要,因為嘗試得夠多真理的掌握自己會知道。朱錫慶提供的是一個漸入佳境的例子,我因而囑咐他要把每篇文章的發(fā)表日期放在前頭。二○一一年八月一日制度變遷與知識方向周其仁認識錫慶好幾年,是老朋友了。不過,2008年7月一起到芝加哥大學參加討論會,還是讓我對這位老友的思想功力,有了新的認識。那場討論會是科斯主持召開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那一年,科斯教授98歲了,非要親歷親為,開這么一個主要由中國學者參加的研討會,足以說明中國的改革經驗在這位開創(chuàng)了新制度經濟學、畢生關注經濟學進展,卻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老人家心目中的分量。對受邀的中國經濟學人來說,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又可以當著科斯教授的面講自己的見解,是一生難得再有的機會。誰也不愿意錯失這天賜的良機,于是大家摩拳擦掌,帶上自家最好的寶貝,要到那經濟學的武當山上去比試一回。錫慶的題目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知識來源。好題目。試想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中國的改革開放把數以10億計的龐大人口——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卷入了工業(yè)化與城市化的大潮,其間必不可少的天量知識,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的,農業(yè)國工業(yè)化要消費大量新知識。錫慶分得清楚,一類是工業(yè)知識,那是傳統(tǒng)農業(yè)代代相傳的直接經驗所不能自發(fā)生成的技術性知識;還有一類是合約知識,也是過去的熟人社會難以積累,卻能在高度流動的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交往關系與契約組織的社會性知識。沒有這兩類知識,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城市化無從想象,也根本不會發(fā)生。中國并沒有像日本那樣,有一個自明治維新以后就得到超前發(fā)展的教育。特別是農村和農民,生活貧窮與知識匱乏互為因果,沒有可能為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城市化備下必要的人力資本。當然,比起印度與很多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中國農村人口的識字水平與初級計算能力還算是比較好的。但問題是,讀寫計算的本事不過只是吸收新知識的必要條件,即便幾億中國農民都打開了要裝知識的口袋,那驚人龐大的知識流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是錫慶要回答的問題。他的答案,讀者可以在本書第四編的文章里讀到。其實,本書集合的大多數文章都是為回答上述問題所作的準備。不少讀者或許熟悉20世紀60年代后興起的人力資本理論,也知道“知識驅動的增長”在新增長理論里的地位。不過錫慶給我的啟發(fā),是不要以為除了知識帶動的增長還有別的什么增長。他根據中國經驗得出了更一般化的結論——所有經濟增長都是知識推動的增長。引人入勝的問題是,在各個特別的約束下,不同的經濟究竟從哪里發(fā)現了哪種類別的知識切實推動了增長,或者就是因為開發(fā)不出需要的知識而陷于停滯。我自己對中國經驗的理解是權利的重新界定。前蘇聯模式以國家的合法強制力消滅一切私人產權,排除市場交易,使整個國民經濟像一個超級國家公司一樣靠行政命令來運行。以科斯的企業(yè)理論來衡量,此模式的交易費用幾近為零,但組織成本無窮之高。危機屢屢逼出改革,但困難是怎樣使一向志在消滅私產的國家轉向承認并保護私產。中國的經驗是通過承包合約重新界定權利,在全盤公有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合法的私產。改革中,原來政企合一的國家超級公司分解成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國企、股份制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公司,與新成長的外資外企、民資民企以及無數城鄉(xiāng)社區(qū)的集體企業(yè)共同組成一個混合產權的市場。這套理解的基線是制度與組織成本的節(jié)約。但是,要有收益和收入才談得到費用的節(jié)約。否則,包括制度與組織成本在內“費用節(jié)約”,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恰恰也在芝加哥的研討中,我突然意識到“節(jié)約交易費用”有淪為一種新的流行套話的危險。錫慶關注增長的知識來源,著眼點正是收益。這或許是讓成本分析變得較有內容的一個重要法門。不僅如此,我還看到了一個更完整的中國故事:開放引入外源性知識而增加收益,改革顯著節(jié)約了原先超級國家公司的組織成本,一個重新擴展的市場則提出了層出不窮的如何進一步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新問題。那次研討之后,有關制度變遷與知識增量的關系就不斷纏繞在我的腦中。很有規(guī)律,每次見到錫慶,不管談什么,這方面的想法就特別容易被激活。前年我們幾位同事和同學一起訪長沙,我請錫慶講講當地經濟,他只用30分鐘就勾畫出這個中部崛起的新興工業(yè)城市的經濟輪廓。至今我們都還清晰地記得,他用濃重的長沙口音作出的概括:“要么一個資源點,要么一個知識點。”到了本書中,他有更精彩的提煉,即資源不外是由知識定義的。這么說來,哪里只要能找到一個知識支點,哪里的經濟就全盤皆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增加生產、促進交易的性質。觀察表明,除了生產性的技術知識以及擴展信任與合作的合約性知識的空前普及,形形色色的“尋租知識”也在我們這里大量耗費著人們的精力。怎樣分析這部分“知識”的由來與后果,又如何把此分析加到知識驅動增長的完整解釋里去呢?本書直面這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其中,我以為最精彩的,是那組關于“知識的度量問題”的系列文章。作者針對現在大學里的種種制度敗象,諸如在論文發(fā)表、職稱評定以及科研成果申報中甚至可以稱得上“黑幫勾當”的造假行徑,提供了入木三分的經濟分析:“歪門邪道成為一種爭勝的手段被引入學術競爭的游戲,因為正道與邪術成本相差懸殊,正道難敵邪術,看著學術流氓成王的例子一個接一個地發(fā)生,仿效的人越來越多,邪術迅速擴能增強,就像侵入人體的癌細胞四處蔓延,以至于最終游戲規(guī)則事實上被篡改,游戲的性質被完全改變?!庇谑牵案鞣N各樣有關學術騙術的知識日積月累、廣泛傳播。但這種知識是反生產性的”。追下去,要害在于“現行學術評價規(guī)則”;再追下去,在于“知識質量考核的困難”。還要不停地追,因為作者認定,“大學評價制度的取舍不僅影響教師晉升,而且關系到大學能不能成為中國經濟后續(xù)發(fā)展知識源頭的大問題”。最后要說,錫慶選取的方法是“有場景的經濟學”,也是科斯畢生堅持的真實世界經濟學的那種路數。同氣相求,我的評價高是正常的。不同意的讀者,打個折扣閱讀本書,看看是不是覺得物有所值吧。2011年7月于北京大學朗潤園自序  十年思考一個問題這是我2000年以來所發(fā)表文章的一個結集。這些文章是一種什么東西,我自己也說不清楚。首先,它不是論文;但也不是散文,因為我不是按散文那個套路來寫的,我的套路是,敘述一個事例,經分析,得到事理。還有,通常經濟散文有科普的味道,是一種知識的通俗和普及,但我力求有新知識,哪怕是點滴。我的計劃是首先積累起一個事例庫,從細節(jié)開始,整理脈絡,得到一個事例,保存下來,周而復始。十余年下來,事例個數已相當可觀,數以千計。慶幸的是,有些難得的事件,從頭至尾,我參與其中,知道過程中絕大部分細節(jié)。為什么這樣做,緣于一個基本信念,事例是經濟研究唯一可取的素材。我反對用公式處理數據、推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因為數據不是信息的完整載體。這類實證研究盡管也可以歸為經驗研究,但是殘缺太多。給定幾個假設前提,然后進行演繹,建立理論模型,嚴謹,精細,但無用,問題可以嚴重到與事實完全脫節(jié),以至于流變?yōu)橐环N詐術。事例是經濟研究唯一可取的素材,作為我的基本信念有兩個淵源。其一,中國歷史上的湖湘學派區(qū)別于其他學派的本質特征是所謂實學,具體而言,是以史料為素材來從中提煉認識,建立理論。其二,經濟學200多年的歷史,從斯密開始,其后斷斷續(xù)續(xù)有一些人,以實例為研究的素材,形成了一種氣若游絲的傳承。實踐理性盡管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但從素材中提煉認識的方法是有問題的,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但如何個格法呢?通常是靠所謂的悟。不僅各有各的悟性,而且靠悟所獲,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與此不同,不列顛的經驗主義卻發(fā)展出一整套從素材中提煉認識旳分析方法:分門別類,條分縷析,尋找變量因果關系,認識效率大幅提升了。我本人的認識方法是東西方經驗主義的一個集成,實例是唯一可取的素材,但是用分析而不是靠悟來認識。概言之,用實例,經分析,求可以證偽的知識。最近100多年,中國社會滄桑巨變,再一次處在千年大轉折這樣的歷史關口。尤其是最近30年所發(fā)生的種種變化,不僅造就了所謂中國經濟奇跡,而且是一種千年一遇的遭遇。這樣的歷史關口,提供了產生影響深遠的偉大認識或思想的豐富素材,知識含量很大旳事例俯拾皆是。當下的中國,知識含量很大旳事例之豐富,更勝孔子、斯密所處的那個環(huán)境,以至于已經百歲的科斯對中國人寄予厚望。無須天才,認識素材如此豐富,偉大認識或遲或早要產生。經歷了十幾年閉門讀書之后,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一個極偶然的機會,被一個單位找去,要求幫助分析和解決一個現實的問題。從那以后至今的十余年,我有一種很特殊的經歷,先后被不同的機構找去,協(xié)助他們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這些機構包括政府、開發(fā)區(qū)、企業(yè)、媒體;問題各種各樣,包括出租車運營牌照的定價、國有企業(yè)的改制、開發(fā)區(qū)的產業(yè)規(guī)劃和招商、傳播媒體資訊的釆集和播出、企業(yè)內部制度建設。通常,我不是以做課題的形式參與,而是以作為主事人的顧問身份卷入全過程,得以掌握事件進程中的絕大部分細節(jié)。這種特殊的經歷有兩個方面的收獲:其一,結識了一批對做事很投入同時也很有見地的主事人,而且成了長久的朋友;其二,得以積累起一組極富認識價值的一手事例。受此啟發(fā),同時又有意識地搜集了一組二手事例,這些事件盡管不曾親歷,但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是說一手事例的親身經歷對于搜集二手事例有很大的幫助。正是因為這種經歷,再加上后來張五常教授的教誨和示范,使我從紙上憑空演繹社會變成了一個經驗論者。對于湖湘學派始自胡氏父子以史為據的認識傳統(tǒng),對于經濟學始自斯密以例立論的認識傳統(tǒng),深以為然。如果說這本集子有什么價值,主要是對這個大轉折時代一瞬即逝卻又富有認識價值的一些事件的及時記錄。就知識生產的流程而言,這本集子里的作品不是成品,而是粗加工的半成品。當我捜集事例累了的時候,或許會轉向,對這些半成品進行后續(xù)加工提煉,再用一個體系把這些認識的片段組織成一個所謂的理論。這里不得不說的是,成體系的知識產出有一個漫長的生產周期,尤其對于經驗論者而言,從事例收集開始,到最終出來一個理論,要耗上一生的光陰。現在大學里比喂“豬快長”催肥還要愚蠢的評價制度,卻把節(jié)奏完全打亂,以至于使大學成為生產信息垃圾的基地。很慶幸,本人供職于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自生自滅,卻也自由自在,以至于可以悠閑地做事。節(jié)奏不亂,日積月累,不成一家之言,也有一孔之見。這本集子里的作品盡管是不成體系的認識片段,但有一個相對集中的主題,這就是知識的來源問題。前后花了十余年,卻只寫了五十幾篇短文,其中絕大部分在討論知識的來源問題。角度不同,事例不同,問題卻是同一個:作為人類社會唯一發(fā)展動力的知識之源。中國最近30年的發(fā)展是一個堪稱奇跡的偉大故事,收集細節(jié),梳理脈絡,無形之中就會驚奇地發(fā)現,這個階段有一股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再追溯在中國之前的典型發(fā)展案例,比如19世紀之后美國的發(fā)展,以及美國之前英國的發(fā)展,無一例外,都可以發(fā)現,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區(qū)域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富有諷刺性的是,在寫這個序的時候,整個西方世界都陷入了一場危機,亂象叢生,透支的累積效應使很多國家面臨越陷越深的主權債務危機;削減開支、平衡預算的種種努力又使福利難以為繼,以至于出現騷亂。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形成了一個無解的死結。究其實,西方世界問題的根源在于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知識斷流,新經濟之后知識流量突然大幅變小。沒有料到有如此大的創(chuàng)新波動,知識流量出現巨幅漲落,整個就亂了套。為什么在某個時期會形成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又為什么在某個時期會形成如退潮一般的流量減少呢?要分析知識流量的漲落,必然要追根溯源到知識的活水源頭。這本集子如果說有什么意義,就是對知識的幾大源頭作了一個梳理。尤其,活動本身是一個重要的知識源頭,被長久地忽視了?;顒颖旧碛幸环N重要的副產品,這就是經驗知識,或者說,活動本身是經驗知識之源。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有好多現象就不能理解,比如分工到底有什么用,為什么制度內生于過程。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所有東西的起源就無法解釋。還有,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有好多奧秘發(fā)現不了。比如,中國數以億計的農轉工,是通過邊干邊學來完成知識更新的,其奧秘在于知識更新的成本為零,而且還有點收入養(yǎng)家糊口,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途徑。把時間尺度拉得足夠長,從100萬年以前的太古時代到現在,自然還是那個自然,自然稟賦可以定義為,定義域為一個百萬年長周期的時間的常數函數,即,F(T)= C。可這期間人類的生存狀況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從初民時期的茹毛飲血,到如今竟然能在太空中穿梭。其中,只有一樣東西發(fā)生了變化,這就是人類的知識積累量,在任何階段,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唯一動力是知識增量(獲得新知識)。經濟學把資源稀缺當做一個基本問題,不得要領。其實,稀缺的本質是無知。在這一點上,哈耶克是深刻的,把知識問題當做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在這個集子里的全部作為,最初是受哈耶克《知識在社會中的利用》這篇文章的啟發(fā)。完成一件作品,要感謝的人可列出一份清單。感謝張五常教授及張夫人,十年來出入張家,如同家人一般,張五常教授還為本書代序;感謝其仁一直以來的關懷,以及為本書代序;感謝志浩兄、曉明兄、旭輝老弟以及其他朋友,先后在不同的階段,讓我可以參與到他們主持的事情中;感謝中信出版社,尤其是蔣蕾和黃維益,使本書出版極順利;感謝小盤讓我在寒冷的冬季到溫暖的海邊整理完書稿;感謝祚祥老弟及其他同事在湖畔或茶樓一起討論帶來的啟發(fā);感謝內子所做的一切。女兒從出生到長大,我從沒給她禮物,這本書當禮物給女兒。2011年8月14日于長沙理工大學可談齋

內容概要

  《知識筆記》中國最近三十年的發(fā)展是一個堪稱奇跡的偉大故事,收集細節(jié),梳理脈絡,無形之中就會驚奇地發(fā)現,這個階段有一股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再追溯在中國之前的典型發(fā)展案例,比如十九世紀之后美國的發(fā)展,以及美國之前英國的發(fā)展,無一例外,
都可以發(fā)現,在這個階段在這個區(qū)域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
  為什么在某個時期會形成非同尋常的知識增量,又為什么在某個時期會形成如退潮一般的流量減少呢?要分析知識流量的漲落,必然要追根溯源到知識的活水源頭。
  這本集子對知識的幾大源頭作了一個梳理。尤其,活動本身是一個重要的知識源頭,被長久地忽視了?;顒颖旧碛幸环N重要的副產品,這就是經驗知識,或者說,
活動本身是經驗知識之源。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有好多現象就不能理解,比如分工到底有什么用,為什么制度內生于過程。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所有東西的起源都無法解釋。還有,
忽視這個來源的知識,有好多奧秘發(fā)現不了。比如,中國數以億計的農轉工,是通過活動邊干邊學來完成知識更新,
其奧秘在于知識更新的成本為零,而且還有點收入養(yǎng)家糊口,是當時唯一可行的途徑。作者對于湖湘學派始自胡氏父子以史為據的認識傳統(tǒng),對于經濟學始自斯密以例立論的認識傳統(tǒng),深以為然。以依事說理的方式,集中討論一個主題,
作為人類社會唯一發(fā)展動力的知識之源。

作者簡介

朱錫慶,生于1962年,長沙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頭銜。專注于知識來源問題的研究,2004年出版《有場景的經濟學》,及此次出版《知識筆記》,為研究過程中的中間產品。其中有關副產品的論述是原創(chuàng)性質的分析,因為可以解釋很多現象的起源而開始受到重視。

書籍目錄

第一編 選擇的記憶問題
1.有記憶的選擇
2. 選擇的錯誤
3. 習性經濟學
4說話的方式與思考的方法
第二編 分工問題
5.風翻書,讀哪頁
6.媒體四問
7.斯密的幽靈
8.他鄉(xiāng)的機遇
第三編 制度的起源與合約的種類
9.順路客
10.讀書的悖論
11. 詭異的出租車
12.關系的實質
13.秩序與文本
14.交叉合資的意義
15.美貌溢價與丑陋罰金
16.無端的權利
17.原形與變相
18.致命的例外
19.大學里的黑幫
20.流氓成王
21.傻子的量度與果農的策略
22.大學存在的原因
23.后三十年的一個大問題
24.最原始的問題:爸爸是誰
25.房價不僅僅是房子的價格
26.村姑之問
27.紐約歷險記
28.圈子的性質
第四編 中國經濟奇跡之謎
29.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知識來源
附錄:中國后續(xù)發(fā)展的知識來源問題
附錄:租值啟動的過程
30.民工返鄉(xiāng)的原因與性質
31.空曠的村落
32.游運與配載
33.臺海局勢的經濟分析
34.地震的副產品
35.自信的來源
36 事無定數
附錄 朱錫慶的好文章
37 制度的累積特性
38 開放的意義
第五編 求知的方法
39.自成一派的張五常經濟學
40.不懂就不要亂動
41.《佃農理論》的意義
42. 中國的奮斗就是世界的奮斗
43 其仁的風采
第六編 其他
44.適應性行為
45.無知的困境
46.知識資產的積累與交易
47.人彈經濟學
48..趙高實驗
49.必要的沖撞與妥協(xié)的意義
50. 知識貶值一例
51. 所樂何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媒體四問之三:個性與共享的沖突今天在座的諸位,有編導、記者、主持人,你們中有的人把頭發(fā)弄得奇形怪狀,眉毛抹得五顏六色,整個人看起來怪模怪樣。這個樣子,像刷了一層油漆,去談戀愛,會把對象嚇跑吧,我不用問也知道,這部分人是主持人,剩下來素面見人的是記者和編導,我當然知道濃妝艷抹是為了出鏡,要不然看畫面,臉色煞白如死人。因為有攝像這一環(huán)節(jié),光可能歪曲你的形象,你卻通過極夸張的化妝,借光來形成一種假象。但是,這個不能全部解釋你的怪模樣,比如說,你現在不出鏡,為何要這樣?還有,發(fā)型為什么那么怪?光只影響顏色不影響形狀。對此,你們說是要營造一種個性。那我的問題是,為什么記者、編導不如此這般搞怪,難道他們不要個性?所以這不是涉及審美的個性問題,你這么做,不但不會變美觀,反而是一種丑化。那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我們知道,出租車都把車身漆成紅色,車頂置一盞頂燈,這個東西叫幌子,是一種標志,其作用是便于乘客在各種車輛中辨識出租車。理發(fā)店在門口置一個轉筒,那也是一種標志,便于顧客在各種門面中識別,一個不雅的例子是,廁所門上有一個頭像,那是避免便客尷尬的標志,沒有這個東西,就會男女混廁。你們奇怪的外形,也是一種標志,把你、演員、嘉賓以及請上臺去一起游戲的群眾作一個區(qū)分,便于觀眾辨識。所以,奇怪外形限于場面混亂的電視娛樂節(jié)目主持人,其他主持人沒有這個需要。電視娛樂節(jié)目主持人不僅外形都怪,又各有各的怪招,那是因為通常好幾個一起主持,怪中有怪是你個人的標志,方便觀眾認出你。為什么不主持的時候也這么怪。那是為了節(jié)約費用。主持時變怪,下臺復原。上臺又變怪,發(fā)型這樣顛來倒去,耗時耗錢,一怪到底算了。概言之,主持人奇怪的外形其實是一種標志,這是一個信號問題。經濟學可以解釋主持人奇怪的外形,這門學問對你們經營節(jié)目也有些幫助。讓我們比較一下中央臺的春晚和湖南臺的超女。論演技,春晚那些已成名的大腕當不輸超女這些黃毛丫頭。然而,春晚獨占那一夜所有頻道,其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那一個晚上不看電視。我把春晚做一個案例來研究,在網上看過很多帖子,其中有一帖印象尤深,大意是,年紀大的人埋怨,花里胡哨不知道鬧騰些什么;新人類卻不屑地說,又土又俗早該完蛋。而超女呢,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里,在幾十個頻道的競爭中脫穎勝出,讓人尖叫、捶胸、頓足、大哭、狂笑。饒有意味的是,由此衍生一種所謂超女經濟。這個節(jié)目不僅帶動了廣告、唱片、短信,還有敏感的商人開發(fā)出與超女有關的五花八門的產品,以至于有好事者稱超女為“鈔女”。不禁要問,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是什么?娛樂歸于藝術,本質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然而情感又是很個性化的東西,每個人的喜怒哀樂相同的部分遠少于相異的部分。同時,媒體又是一種共享手段,一個信息源讓很多個體可以同時接收到。所以娛樂媒體碰到一個沖突:情感的個性化與傳播的共享性不相容,產生的一個現象是眾口難調。這是春晚的困境。對應于這一現象,經濟學上有一個阿羅不可能性定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同學們要多學寫朱錫慶《知識筆記》這類文章,或起碼要天天拿著自己認為是有趣的觀察來思考,以需求定律及經濟概念印證。是對是錯不重要,因為嘗試得夠多,真理的掌握自己會知道。朱錫慶提供的是一個漸入佳境的例子。  ——張五常錫慶選取的方法是“有場景的經濟學”,也是科斯畢生堅持的真實世界經濟學的那種路數。同氣相求,我的評價高是正常的。不同意的讀者,打個折扣閱讀本書,看看是不是覺得物有所值吧?!  芷淙?/pre>

編輯推薦

張五常、周其仁作序推薦為什么中國在這30年能取得突發(fā)猛進的發(fā)展?這和19世紀美國的發(fā)展,以及更早之前英國的大發(fā)展之間,是否有一種共同的根源?當中國幾億農民打開裝知識的口袋,這些天量知識從何而來?知識如何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是否所有經濟增長都是知識增長帶來的?知識增長又和制度變遷有何種關系?知識筆記帶你進入中國社會與經濟發(fā)展的另一個世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知識筆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8條)

 
 

  •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經濟的增長、社會的進步都有賴于知識的累積,這是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知識的累積確很大程度上節(jié)省了我們的時間成本,好比才出生的小孩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會治安,退回100年前活下來就是一切,這無疑是隨著人類知識累積而形成的。隨即而來的問題是,真恨自己來的太早了,干嘛不直接出生在共產主義社會呢,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字眼兒,更多是以鮮活的例子,以一位經濟學家的角度出來,來剖析和解釋這些實例,總會欽羨經濟學家的細膩和獨具慧眼,莫名的心中會有種感激,感謝上蒼賦予了人類(即使只是很小一部分)發(fā)現美的能力,也感謝這些人能把這么好的東西拿出來分享,心生喜悅!
  •   輕松的筆記體。不是學術論文。作者的關注點集中在知識的來源與積累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   本書以知識增量這一獨特的視角,收集細節(jié),梳理脈絡,剖析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堪稱奇跡的偉大時代變革。盡管當今中國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無容置疑,中國奇跡的發(fā)生,一定做對了什么••••••
    欲探其詳,開卷釋疑。
  •   用經濟學的知識去解釋周遭的現象,讀后總是很有啟發(f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不讀是一種遺憾
  •   之前買過一本自己看,看了一半后決定再買一本送給同事。
    書中是作者多年來文章分階段的匯編,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到,筆者是一個很擅于思考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對經濟和社會現象很有認知度的一個人。
    看這本書我們不要期望得到什么宏觀經濟政策的總結和高調,因為筆者沒有過多描述這些。他以一個觀察者的角色看經濟現象甚至我們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之后提出他自己對于經濟現象的論述和觀點,這對一個愿意學習和思考的人能起到很好的點撥作用。
  •   從知識發(fā)生/積累/傳承的角度解讀經濟現象,很有啟發(fā)!
  •   從知識的角度解讀了改革30年來取得的成就。
  •   非常長知識的一本書
  •   朱錫慶是張五常的“學生”,這本書將在你學習張五常經濟學的成長過程中助你一臂之力。
  •   封面很干凈,品質很好。里面的文章大多數寫得不錯,看得出是用心學術的人。雖然某些觀點不是很贊同,不過從文章來說,看完了有不少的收獲,完善了我之前的一些想法。
  •   誰說經濟難學?
    從生活中的小小事例,可以理解許多經濟常識。
  •   看到一個名人介紹到作者才決定購買的,果然其名不虛。
  •   不可多得的日常生活經濟學研究,很不錯,很啟發(fā)
  •   看著很有趣,而且通俗易懂,包裝不錯。好評一個
  •   經濟學的書卻有種古書的味道,淺顯易懂啊
  •   經濟學散文,平常事,有不平常的道理
  •   不錯的書。
    深入淺出,不懂經濟學的也能讀懂。
  •   增加對于社會的了解,讓人更理性的生活
  •   我買書一般都是現在書店上看,然后再在網上買,所以這書不錯
  •   作者的見解很不錯
  •   拿回來還沒來得及看,應該還不錯,題目很低調,作者很務實,讀起來輕松但不失啟發(fā)
  •   在咖啡館偶爾翻到的一本書,內容不錯才來當當買的,希望繼續(xù)看完它,能有更多驚喜。
  •   包裝到位,印刷也很好,支持~
  •   在網上看了一部分,不錯。
  •   看似小散文,實則有內容。這樣的文章最難寫。
  •   五常好友,怎會思考不深入
  •   非常有價值的一本著作,收益匪淺!
  •   書是正版,不錯!寫的很有新意
  •   很值得細讀的一部作品
  •   內容深刻、透徹。非常好
  •   有實務有理論的小品
  •   不錯的好書,張五常推薦的書果然好
  •   不錯的,經同學推薦的,買了看后真的不錯
  •   因為文章是在不同的地方發(fā)表,例子的重復很嚴重,但道理講得非常簡潔明了,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得出的感悟,總讓人覺得精妙
  •   這本書紙質很好,印刷非常精美。
  •   評價改革開放30年,從知識的角度來解讀,很有意思,有啟發(fā)。
  •   當你被滿是數學公式的經濟學搞的暈頭轉向不知所云的時候,此書告訴你,沒有高深的數學素養(yǎng),同樣可以看懂經濟現象。
  •   看起來比較輕松的經濟學讀物。這類作品似乎也成了一個流派,以張五常等為代表。
    這類作者一般都是真正的學者。
    不過經濟學的概念太亂了,統(tǒng)一下就好了,說一件事好幾套概念。
  •   朱老師運用新穎的觀點解釋現實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很受啟發(fā)
  •   了解經濟學,從這本書開始
  •   很通俗的經濟學讀物。
  •   點滴經濟學
  •   是作者文章的集結,雖然不成系統(tǒng)但主題很明確。無論是方法還是內容都值得學習。
  •   這本書感覺非常值得一讀。我還是因為在學校圖書館借來看后決定再買一本的。
  •   很好,開闊思路.
  •   以小見大,值得一讀
  •   希望自己也能有自己的路子,漸入佳境...
  •   多學學吧,多一雙慧眼,生活原來如此
  •   不要被書名蒙蔽 雖然寫的是知識筆記 但其實是非常專業(yè)的經濟點評 對經濟不感冒 也沒怎么讀
  •   雖然講的是最普通的生活現象,作者引入經濟學原理去解釋這一切,有些很難懂。
  •   能把經濟學講成這樣,不容易啊!
  •   包裝部錯,希望內容頁不錯哦
  •   沖著張五常購買的這本書,因此可能期望值過高,不免稍感失望,有些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透徹,隔靴搔癢,不解饞啊
  •   有深度 值得學習!
  •   50%折扣時候買的
  •   包裝好的,正版
  •   解讀經濟常識的一本書。
  •   朱錫慶老師的知識筆記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