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作者:寧欣 頁數(shù):29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歷史十二講叢書”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策劃的面向大眾的講史系列叢書之一。我感到這個題目很好,因此設(shè)計了題目和文章的風格,各章主要由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撰寫,完成初稿后,大家進行了多次討論,反復修改,態(tài)度非常認真。本書以緒言為綱,綜理了唐朝的歷史地位、發(fā)展脈絡(luò)、各階段特點、重要的社會和制度變化等;各講則選取了十二個問題,從不同方面展現(xiàn)了唐代歷史的風貌,希望對熱愛唐代歷史的讀者有所啟迪、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寧欣,女,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歷史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自1986年起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任教,現(xiàn)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中國古代經(jīng)濟史,中國古代城市史。出版《唐代選官研究》、《中華文化通志·選舉志》、《唐代奇相李泌》等多部專著。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人文雜志》、《中國文化研究》、《唐研究》、《光明日報》、《中國歷史文物》等報刊上發(fā)表數(shù)十篇論文。
書籍目錄
緒言:中國歷史發(fā)展序列中的隋唐帝國 一、隋唐五代時期的世界與中國 二、隋唐五代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 (一)隋朝(581年至618年) (二)唐前期(618年唐建立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 (三)唐后期(755年安史之亂至875年黃巢起義) (四)唐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一五代十國(875年至960年) 三、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 四、隋唐五代的歷史地位 (一)經(jīng)濟方面 (二)政治方面 (三)文化方面第一講 載舟與覆舟——貞觀之治的啟示 一、吸取教訓,借鑒經(jīng)驗——貞觀方針的制定 二、至公無私,誠信為本——唐太宗的人格表率 三、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唐太宗的用人之策 四、克己之欲,以民為本——唐太宗的治民之術(shù) 五、從諫如流、犯顏直諫——貞觀君臣的魚水關(guān)系 六、以我為主,海納百川——貞觀年問的對外政策 七、權(quán)責明確,運轉(zhuǎn)良好——貞觀之治的體制保障 八、后宮穩(wěn)定,賢良助佐——太宗皇后長孫氏 九、長子被廢,儲宮不穩(wěn)——貞觀政治的轉(zhuǎn)折點 十、居安思危,載舟覆舟——貞觀之治的啟示第二講 詭異風云:唐代的儲位與皇位之爭 一、唐朝前期 二、肅宗至憲宗時期 三、憲宗、穆宗、敬宗時期 四、文宗、武宗時期 五、晚唐時期第三講 千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的武則天 一、由木材商到寒門新貴 二、從才人到皇后 三、“二圣臨朝” 四、從圣母神皇到大周女皇 五、讓帝位去帝號第四講 大運河的開通與經(jīng)濟中心的南移 一、大運河的開通 (一)隋煬已曉京杭動 (二)千里長河一旦開 二、中國古代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 三、經(jīng)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一)唐宋帝國運河牽 (二)城市格局由此變 (三)文化重心向東南第五講 一日看盡長安花——科舉制漫談 一、科舉考試科目 (一)常舉 (二)制舉 (三)武舉 二、科舉考試的過程 (一)發(fā)解試(初試) (二)省試(復試) (三)吏部銓選 三、唐代科舉的問題 (一)得意蛟龍失水魚——落第舉子 (二)行卷 (三)今日無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謝東風——座主和門生 四、科舉制的影響 (一)科舉和學校 (二)科舉與婚姻 (三)科舉與唐代社會風氣第六講 忽然烽火連天起——安史之亂與藩鎮(zhèn)割據(jù) 一、玄宗后期政治與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二、德宗削藩:四鎮(zhèn)連兵與奉天之難 三、元和中興:淮西大捷與河朔歸順 四、長慶之政與藩鎮(zhèn)勢力的復活 五、黃巢起義后藩鎮(zhèn)勢力的重組與相互兼并第七講 外族盛衰與內(nèi)政之連環(huán)性——唐與周邊民族的關(guān)系 一、唐與周邊民族的關(guān)系 (一)突厥(突騎施,薛延陀) (二)回紇 (三)吐蕃(吐谷渾,黨項) (四)南詔 (五)西域諸邦國 (六)東北諸族 二、唐朝的民族思想與民族政策 三、唐代民族關(guān)系的兩個連環(huán)性 (一)唐周邊民族盛衰興廢的連環(huán)性 (二)外族盛衰與唐廷內(nèi)政的連環(huán)性第八講 萬里寫入胸懷間——詩歌的黃金時代 一、初唐詩的發(fā)展 二、盛唐詩歌的繁榮 三、中唐:詩歌的轉(zhuǎn)型時代 (一)中唐詩歌的發(fā)展 (二)中唐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四、晚唐詩歌的回光 (一)晚唐詩歌的發(fā)展 (二)晚唐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五、唐詩的成就第九講 紅妝滿地煙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歲時節(jié)日里的唐朝 一、上元:燃燈與狂歡 二、寒食清明:冷食與新火 三、端午:祈福與競渡第十講 事死如生——唐代喪葬風俗概觀 一、唐人的厚葬之風 二、碑志、紙錢、道祭、佛事 三、服喪、歸葬、招魂葬、拜掃第十一講 開啟趙宋以降新局面 一、經(jīng)濟制度的轉(zhuǎn)型 (一)從《三字經(jīng)》上的名人看漕、鹽制度的變化 (二)“兩稅法” (三)從“開元通寶”看唐代的貨幣經(jīng)濟 二、中樞職官制度的轉(zhuǎn)型 三、兵制的變化 四、社會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型 五、邊境和都城選址的變化 (一)邊境的變化 (二)都城選址的變化 六、文學藝術(shù)上的啟下作用 (一)“古文運動” (二)前蜀、后蜀及南唐對宋代文學、藝術(shù)的影響第十二講 盛世輝煌——世界性的帝國 一、由唐人街聯(lián)想唐代盛世 二、由六十一賓王像談唐代的外國人 (一)使臣 (二)人質(zhì) (三)“貢人” (四)外國奴婢 三、三大發(fā)明在唐代發(fā)展和傳播 (一)造紙術(shù) (二)印刷術(shù) (三)火藥 四、唐與當時“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交流 (一)與日本的交流 (二)與新羅的交流 (三)與林邑的交流 五、唐與當時“漢字文化圈”以外國家的交流 (一)西行求法 (二)唐代外來歷法 (三)外來的醫(yī)學及藥物 (四)外來的飲食文化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講 載舟與覆舟——貞觀之治的啟示 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都長安大內(nèi)北門——玄武門,一場兄弟殘殺,喋血宮門。三天之后,政變的主角被立為太子。兩個月之后,他正式登基為皇帝?! ∷褪菤v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同他的名字一樣為后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在他統(tǒng)治時期內(nèi)出現(xiàn)的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盛世之一——貞觀之治?! ±钍烂衲晟俪擅?,不過不是在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政壇,而是在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戰(zhàn)場上。他不僅首謀義旗,幫助父親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而且之后又伐薛仁杲,征劉武周,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為唐王朝的鞏固做出了突出貢獻??梢哉f,李世民在他29歲當上皇帝之前,主要是在戎馬倥傯的疆場上度過的,對政治、統(tǒng)治國家等事情并不是很精通。誠如他自己所說:“少尚威武,不精學業(yè),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但是當上皇帝之后的李世民深知守成以文的道理。他開始“手不釋卷”,并且逐漸“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他把大臣奏疏“粘之屋壁,出入觀省”,以“盡臣下之情”;他“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一個兢兢業(yè)業(yè)、夙夜求治的皇帝,加上一群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文武百官,為我們演繹了一曲蕩氣回腸的貞觀長歌?! ∫?、吸取教訓,借鑒經(jīng)驗——貞觀方針的制定 歷史是教訓與經(jīng)驗并存的,后人觀前史,總是要吸取教訓,借鑒經(jīng)驗,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是也。不過我們總是易于吸取歷史的教訓,卻難于積累歷史的經(jīng)驗。因為教訓是深刻的,是慘痛的,是刻骨銘心的;經(jīng)驗卻是平淡的,是輕微的,是隱于深處的。貞觀君臣之所以能夠開啟一段盛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既能吸取歷史的教訓,又能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 √诩次粫r,唐王朝雖已建立了約有九年的時間,可是除去討伐各種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宇內(nèi)的時間,唐王朝真正致力于國家治理工作不過才一兩年的時間。擺在李世民面前的首要問題便是尋求治術(shù),從而把整個國家納入正常的運轉(zhuǎn)軌道?! √诩次怀酰c群臣討論治理之術(shù),并且感慨:“今承大亂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币簿褪钦f,隋亂初戢,太宗擔心老百姓不容易被教化。諫議大夫魏徵接著皇帝的話說:不是這樣的。太平盛世的百姓容易嬌貴散漫,嬌貴散漫則難于教化;歷經(jīng)亂世的百姓深感愁苦,深感愁苦則易于教化。這就好比是“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太宗覺得魏徵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右仆射封德彝站出來表示了不同意見:夏、商、周三代以來,百姓日漸澆訛,故秦朝以法律來理國,漢朝則雜用霸道,他們大概不是不想教化好百姓,只是做不到罷了。魏徵是個書呆子,不識時務(wù),如果信用他的虛妄之論,必定會國破家亡。魏徵也不甘示弱道:每個朝代都有各自治理國家的方法。像黃帝、顓頊、商湯、周武等人之時,都是太平盛世,難道不都是大亂之后的大治嗎?若說人心不古,漸致澆訛,那么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人恐怕都變成鬼魅了,還談什么治理百姓?! ∵@場辯論以魏徵的勝出而結(jié)束。 為什么唐太宗最終采納了魏徵的意見?正是因為魏徵的意見不僅吸取了歷史的教訓,而且借鑒了歷史的經(jīng)驗?! √谄鹩谌治橹g,歷經(jīng)隋末動亂,深知隋煬帝亂政的教訓。百姓亂中思治,唐太宗在起兵反隋的經(jīng)歷中深有體會。魏徵認為百姓亂后易于教化,正是基于此考慮的,這與太宗的經(jīng)歷體會相符。這就是所謂的吸取歷史的教訓;吸取教訓并不意味著否定歷史,歷史上好的經(jīng)驗我們還是要學習。魏徵的意思是說: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統(tǒng)治方法,我們唐王朝也不例外。只要采取符合時情的統(tǒng)治方法,我們一定能夠治理好國家。大家試想,此時的李世民初登王位,又正值中年,志得意滿,正是希望一展身手之時,再加上戰(zhàn)場上培養(yǎng)起來的自信心,哪里有連百姓都治理不好的道理?魏徵的意見與太宗的心思不謀而合。反觀封德彝的言論就沒有這么高明了。魏徵的意見最終得到李世民的認可自是情理之中了。 這次君臣討論在貞觀時代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正如孟憲實在《百家講壇》中所講:這次討論是為貞觀時代“定策”。也就是說,通過這次討論勝出的魏徵的意見成了唐王朝今后二十多年問的總的指導思想。孟憲實因此把魏徵稱為貞觀之治的“設(shè)計師”?! ∮辛丝傮w方針,接下來就是怎么做的問題了。唐太宗是貞觀之治的主角,“怎么做”這個問題自然也應該由他來決定。 二、至公無私。誠信為本——唐太宗的人格表率 唐太宗的帝位來之不易,里面凝聚了太多文臣武將的心血。如何處理好這批功臣的封賞問題,非常棘手?! ∥涞戮拍昃旁?,也就是太宗即位后一個月,他把群臣召集起來,面定功臣的封賞爵邑,并說:大家如果覺得有什么不當?shù)牡胤剑M管提出來。太宗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服道:想當年臣首應義旗,跟隨陛下起兵反隋?,F(xiàn)在論功行賞,卻在房玄齡、杜如晦等舞刀弄筆之人之下,臣心不服。太宗怎么會不知道叔父的大功大德,于是不慌不忙地說:叔父雖然首倡舉兵,可是與竇建德一役,叔父幾乎全軍覆沒;興討劉黑闥之時,叔父望風而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邦固國,功勞自宜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親,但我不能因為私恩就隨便給您封賞。大家一看這種情況,連自己的叔父太宗都考慮得這么公平,也就都心悅誠服、無話說了?! √谶@步棋走得漂亮。不僅順利地解決了功臣們的封賞問題,而且通過這件事向文武百官展現(xiàn)了一種處理問題的姿態(tài):至公無私?! ∽怨诺弁踝铍y處理的便是公私問題。中國古代自夏朝以來便是一種“家天下”的局面。不管天下多大,對帝王來說,都是自己的家業(yè)。眾口難調(diào),要想讓天下人都覺得你這個皇帝是公平的,實屬不易?! √铺谝恢必瀼匾粋€理念:以天下為公。他經(jīng)常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君王,要以天下為公,不能對任何事情存有私心。解決功臣們的封賞問題,就是貫徹了這個理念。他先從自己身邊的人下手,從皇親國戚下手,更是讓群臣無話可說?! ∥覀冋f到公平、公正,往往會聯(lián)想到依法辦事。唐太宗不主張用嚴刑峻法治理百姓。比如曾有人請求用重法來禁盜。太宗不屑一顧地說:百姓之所以去偷盜,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盤剝,他們饑寒交迫,迫不得已而為之。作為君王,我應該“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讓百姓豐衣足食,他們自然不會再當盜寇,哪里用得著什么嚴刑峻法! 太宗不主張依重法治國,并不意味著他對手下縱容。應該依法辦事時,太宗則能秉公辦理,即便犯法對象是自己的舊友故交,也能割愛循法。貞觀三年(629),濮州(今山東鄄城西北)刺史龐相壽因貪污罪被革職,自言曾在秦王幕府供職,為太宗故舊。太宗可憐他,打算讓他官復原職。魏徵以為不可,諫道:秦王府之幕僚,中外甚多。陛下此舉之后,恐怕會有很多人倚恃舊恩,投機取巧,還請陛下三思而后行。太宗轉(zhuǎn)而對相壽說:當初我為秦王,是一府之主;現(xiàn)在我為君王,乃一國之主,不可唯獨對故人抱有私心。況且臣下?lián)砹?,但愿你能體諒我的難處。于是“賜帛遣之”,與之揮淚而別。太宗賜龐相壽以絹帛,是出于道義上的考慮,畢竟大家故交一場。但他終不以私害法,公正地處理了這個貪污案件?! 【魇境枷乱怨?,臣下自然也是執(zhí)法必公、處置公允。貞觀六年,太宗親臨大理寺監(jiān)獄視察工作,對死刑犯逐一詢問,皆言自己死有余辜,沒受冤枉。太宗覺得他們很可憐,就對他們說:我和大家做一個約定:現(xiàn)在是冬天,我放你們回去;來年的秋天,你們再來這里集合受死。當年共有390名死刑犯被放回家。到了第二年,全部如期而歸,無一人逃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死囚四百來歸獄”的故事?! ?90名死刑犯無一人逃漏,其中除了太宗人格魅力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貞觀君臣公平公正地判決,使他們知道自己該死,沒有被冤枉,他們死得明白。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神話?! √谔幚韱栴}不僅公平,而且講究誠信。太宗即位不久,大臣裴矩上奏:百姓遭受突厥侵擾的,請每戶給一匹絹,以表安撫之情。太宗說道:我以誠信御使天下,不會只求虛名、不講實效地去發(fā)布一些空頭命令。每家每戶,規(guī)模大小不同,口數(shù)多少各異,怎么能夠給相同數(shù)量的封賜!最后,太宗下令,以各戶人口數(shù)為標準,加以撫恤?! √诓粌H以誠御民,而且以誠使臣。他常以喜歡疑忌臣下的隋煬帝來規(guī)誡自己。他曾對群臣說:隋煬帝多猜忌,上朝之時,面對群臣,往往一句話都不講。我不會這么做,我同大家“相親如一體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