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詹姆斯?奧唐奈 譯者:夏洞奇,康凱,宋可即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譯本序羅馬帝國的成功令人驚嘆,失敗也影響深遠。它是成功的,因為它將整個地中海世界及其腹地,將那片從泰恩河到底格里斯河,從尼羅河到直布羅陀海峽的廣闊土地都統(tǒng)一到了同一個政治、經(jīng)濟的體制之下。它的統(tǒng)治延續(xù)了許多個世紀,它的遺產(chǎn)更是影響后世。二百多年前,愛德華?吉本寫過一部名著,講述了它的“衰亡史”。本書將要重新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換個角度來重新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本書的寫作保持了學術上的嚴謹性,但它的文風應當能夠適應所有對歷史及其教訓懷有興趣的讀者。直到今天,對我們來說那些教訓仍然是活生生的。傳統(tǒng)的教科書都說,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就終結了,但是,我將在本書中說明,那個時間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羅馬皇帝的傳承一直延續(xù)到1453年。在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下,他們的繼承者們還會繼續(xù)統(tǒng)治同一個帝國,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在那場大戰(zhàn)中,至少有4個歐洲大國自稱以各種方式直接承續(xù)了羅馬的統(tǒng)治[德國的皇帝(Kaiser)、奧匈帝國的國王與皇帝(KingandKaiser)與俄國的沙皇(Czar),其稱號都源于羅馬的“愷撒”,而奧斯曼用蘇丹這個新稱號延續(xù)了古老的羅馬統(tǒng)治]。我們甚至還可以說,“羅馬”已經(jīng)被“歐洲”取而代之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代的歐洲還在爭論,到底該不該允許土耳其成為歐盟的成員。他們不知道,那片最早被稱為“歐羅巴”的土地就在土耳其境內(nèi)。然而,羅馬帝國也是短視的、野蠻的。它的統(tǒng)治者們敬畏希臘文化,卻將被征服的其他民族視為“蠻族”,以為自己不必尊重這些民族及其文化。由于這個原因,羅馬最終還是無法在奧古斯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它的文化。他們不懂得如何治療奴隸制的痼疾。他們痛苦地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單純依靠軍隊來保護自己。位于萊茵河與多瑙河以東、以北的歐洲以及紅海沿岸一帶,都處于羅馬的勢力范圍之外,與波斯的對抗卻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劃分西方與東方的界線至今仍位于愛琴海與底格里斯河之間。進一步說,羅馬人不懂現(xiàn)代人所謂的經(jīng)濟學,因而發(fā)展出了一種脆弱的經(jīng)濟。到了5世紀,這種脆弱性所造成的痛苦就顯露無遺了。突然間,建立在武力和掠奪性稅收之上的一切都無法運作了,因為士兵和稅吏已經(jīng)喪失了對北非的控制——在所謂的“汪達爾人”的統(tǒng)治下,北非依然生生不息,迎來了自迦太基亡國以來最興旺發(fā)達的時代。即便如羅馬人般的想象力也無法應對軍事力量失去作用,不能再作為文明的黏合劑的局面。于是,漫長的調(diào)整時期隨之而來,與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貧困和苦難。本來這一切都可以避免。羅馬人還緩慢而艱難地發(fā)現(xiàn),宗教的信仰、實踐和組織能夠有力地塑造社會并促進公益,但與此同時,與任何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一樣,宗教也會帶來許多沖突和分歧。如果說在21世紀,我們才認識到,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并不是全人類都已經(jīng)充分理解的,那么,這段歷史還能幫助我們思考各種機遇與挑戰(zhàn)。帝國都不是永恒的,但那些應能實現(xiàn)而未實現(xiàn)的事情,始終如陰影般籠罩在羅馬的成功之上。這本書就是該陰影如何籠罩于羅馬社會之上的故事。我十分高興,現(xiàn)在中國的讀者們有機會閱讀這段歷史,并思考它對于當代社會的意義。我曾經(jīng)多次訪問中國,這種經(jīng)歷使我更好地理解了這段歷史,幫助我認識到一種具有不同歷史,深諳帝國興亡之道的文化是如何理解自身的。現(xiàn)在我們都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愿意長久地享受繁榮、健康與和平帶來的好處,并將這一切帶給更多的人,那么我們還需要知道什么,又需要做些什么呢?歷史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它能夠給我們一種有力的手段,幫助我們進行思考。中國的讀者擁有特殊優(yōu)勢,因為這不是你們的歷史,因為你們熟知另一種可以與之進行比較的歷史。非常感謝譯者和出版者,感謝他們給我這一機會。
內(nèi)容概要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奧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以標新立異為亮點,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他筆下的“羅馬帝國”其實就是當代“新羅馬帝國”的化身,這部《新史》直接體現(xiàn)了當代美國價值觀的歷史投影。它以全新的視角重述了所謂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生動地勾勒了“古代晚期”的歷史畫卷通過娓娓道來的“故事”呈現(xiàn)出各種發(fā)人深省的問題。羅馬帝國的衰亡預示這今天的危機,希望對于如何解決今天的危機能夠提供借鑒。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詹姆斯?奧唐奈 譯者:夏洞奇 康凱 宋可即詹姆斯?奧唐奈,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奧唐奈教授,羅馬史專家。
書籍目錄
序曲第一部分狄奧德里克的世界第一章公元500年的羅馬第二章或可存在的世界第二部分查士丁尼的世界第三章查士丁尼登場第四章失去的機會第五章禍害甚于內(nèi)戰(zhàn)第三部分格列高利的世界第六章重啟人生第七章緊縮的君士坦丁堡第八章最后的執(zhí)政官尾聲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那時候,圖里阿努斯的兄弟德奧菲隆在附近的一個地方(就是現(xiàn)代的克羅托內(nèi),屬于卡拉布里亞)遭遇了托提拉。還有一位名叫戈迪拉斯的將軍與德奧菲隆并肩抗敵。戈迪拉斯應該是色雷斯人,但不清楚他是跟著狄奧德里克一方從巴爾干過來的,還是君士坦丁堡派遣軍中的軍官。面對托提拉的到來,戈迪拉斯和德奧菲隆希望保護克羅托內(nèi)一帶的居民。通常,托提拉是寬大的,但他卻拿一名守衛(wèi)當?shù)匾蛔镜闹笓]官開刀(這個指揮官是馬薩格特血統(tǒng)的,所以很可能是來自波斯的俘虜或者流亡者),以殺一儆百,因為他沒有履行早先的和約,托提拉將他處以宮刑,還砍掉了他的雙手。跟隨他防守堡壘的意大利人全部被剝奪了財產(chǎn),但其他的附近居民只要加入托提拉的軍隊,就可以保住自己的財產(chǎn)??偣灿?0人從命。 另一個例子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上層階級的某種心態(tài)。在古老而有權有勢的元老家族阿尼奇烏斯家族有一個名叫馬克西姆斯的普通成員。他與已故國王阿塔拉里克的妹妹馬特蘇恩莎訂了婚。貝利撒留很久之前就注意到了他,不無道理地懷疑他在6世紀30年代支持威提吉斯。他被迫逃亡,向托提拉尋求庇護。托提拉并不看重他,打發(fā)他去羅馬以南的坎帕尼亞。他在那里過著類似于人質(zhì)的生活,靠自己的地產(chǎn)過了很多年,期待戰(zhàn)爭的結束。后來,不知哪里出了問題,托提拉的短命繼承者特伊亞在552年處決了馬克西姆斯——在戰(zhàn)爭的余波中,這只是千千萬萬個個人悲劇中的一例而已。 羅馬教會一如既往。537年,負責鎮(zhèn)守羅馬城的貝利撒留強制性地選舉可憐的維吉里為教宗,認為他會在政治忠誠和教義問題上順從君士坦丁堡的要求。維吉里身材魁梧,曾經(jīng)像參孫那樣推倒過大柱子。他的仇家不屑地說,那純屬意外。他曾經(jīng)擔任過羅馬教會駐君士坦丁堡的代表。狄奧多拉派他回來,就是指望他成為教宗,順從君士坦丁堡的意愿。據(jù)我們所知,他沒有任何才干、原則和智慧。他貪婪自私,挖空心思來諂媚控制著他的強權。 在兩次圍城之間的時代,基督教文化萌發(fā)了新枝。阿拉托爾曾是法學家和文官(所以是舊式教育的受益者),他開始負責教會生活。維吉里讓他擔任羅馬教會的副執(zhí)事。他寫了一部關于《使徒行傳》的兩卷本長詩,獻給了維吉里。教宗要求他朗誦了一次,將這部詩歌收入了教會檔案,還讓他在梵蒂岡山上的圣彼得教堂中進行朗誦。這次嘗試效果良好,深受歡迎。教宗馬上安排他在幾天以后’在圣彼得之枷教堂中朗誦全文。這次朗誦持續(xù)了4天(每天幾百行拉丁文)。進行得這么慢,是因為聽眾們不斷地打岔,要求詩人重讀某些美妙的句子。
后記
本書作者詹姆斯·奧唐奈是一位頗具魅力的美國古典學家。他197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古典學系學士學位,又于1975年獲得耶魯大學中世紀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師從著名神學家帕利坎(Jaroslav Pelikan)。從1975年至1981年,他歷任布林·莫爾學院講師、美國天主教大學希臘文與拉丁文助理教授、康奈爾大學古典學助理教授;從1981年至2002年,他先后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古典學副教授、教授;從2002年起至今,任喬治敦大學教務長(“provost”,相當于中國大學中主管教育與科研的常務副校長)、古典學教授。此外,他還曾在都柏林大學就讀,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過訪問教授。他先后在9所有影響的大學讀書或任教,學術經(jīng)歷極為豐富。 作為一位古典學家與歷史學家,奧唐奈教授的學術著述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對“古代晚期”若干作家與政治家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專著《卡西奧多路斯》(加州大學出版社,1979年)和對波愛修斯《哲學的慰藉》的??迸c評注(布林·莫爾,1984年)。在關于卡西奧多路斯與波愛修斯的研究中,這兩本著作至今仍是常用的參考書。值得一提的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自從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布朗開始倡導“Late Antiquity”的概念以來,“古代晚期”研究已經(jīng)逐步興起,發(fā)展成為一種新的問題意識、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興領域。“古代晚期”的“發(fā)現(xiàn)”,重新凸顯了這個從古典走向中世紀的大過渡時代的意義,打破了以往西方歷史三階段劃分的簡單史觀:正是在風起云涌的這500年中,羅馬帝國漸漸從中興走向了衰亡,古典文明在地中海邊吟出了最后的晚唱,中世紀基督教文明的結構也逐步奠定了。可以說,繼彼得·布朗之后,奧唐奈教授的早期著作也在”古代晚期”的興起中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本人也因此成為“古代晚期”方面的代表性學者之一。 其二,對于奧古斯丁的研究。作為早期教會中最重要的思想家與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重要塑造者之一,奧古斯丁研究一直都是西方人文學術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在基督教學術中更是占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特殊地位。奧唐奈教授在奧古斯丁研究方面的貢獻是長期、重大且深遠的。早在1985年,他就在波士頓出版了《奧古斯丁》一書,受到了學術同行們的廣泛好評。1992年,他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懺悔錄》??迸c評注。其重要意義有二。一方面,自從19世紀末以來,《懺悔錄》研究長期都是一個熾熱的學術焦點,而奧唐奈的重量級評注實際上總結了百余年來的激烈論爭,成為奧古斯丁研究的又一里程碑:另一方面,對古代作品的??毕騺矶际堑抡Z、法語學者的傳統(tǒng)項目,而奧唐奈的浩大、嚴謹?shù)男?痹u注本無疑是英語學界在這方面的一項標志性成果。2005年,奧唐奈教授又在紐約出版了《奧古斯丁新傳》,以標新立異的方式呈現(xiàn)了奧古斯丁的形象,引起了學界的廣泛爭論。除了以上三大奧古斯丁研究著作,他還在美國的《奧古斯丁研究》(Augustinian Studies)、法國的《奧古斯丁學刊》(Recherches augustiniennes)等有影響的刊物發(fā)表過若干論文,并為《大英百科全書》撰寫過“奧古斯丁”這一詞條。 其三,技術對于文化的影響。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于1998年在哈佛出版的《詞語的化身:從紙草到計算機空間》,該書很快就被譯為了西班牙語和法語。 在扎實、嚴謹?shù)亻_展精深學術研究的同時,奧唐奈教授也很重視學術的傳播與交流。他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布林·莫爾古典學評論》(Bryn Mawr Classical Review,網(wǎng)址為http://bmcr.brynmawr.edu/)是在西方古典學界極有影響力的書評電子刊物。除了擔任喬治敦大學的教務長,他還擔任過美國古典學會的主席,并且是美國中世紀研究院的院士(Fellow)。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是奧唐奈教授的最新力作。與2005年的《奧古斯丁新傳》異曲同工,這部《新羅馬帝國衰亡史》同樣以標新立異為亮點,有可能引起學術界內(nèi)外各種讀者的熱切關注。《新史》的另一大特色是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們無數(shù)次感覺到,他筆下的“羅馬帝國”其實就是當代“新羅馬帝國”的化身,這部《新史》直接體現(xiàn)了當代美國價值觀的歷史投影。在這個意義上,這部借古諷今的(新史>具有超出歷史之外的價值。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敘述重點在于“古代晚期”。盡管“古代晚期”早已在西方的古典學與歷史學中成為一個活躍的領域,但對于廣大中國讀者而言,它仍然顯得比較陌生。因此我們更加相信,將《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介紹給中國讀者是很有意義的:它以全新的視角重述了所謂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它生動地勾勒了“古代晚期”的歷史畫卷;它沒有展開繁蕪復雜的歷史分析,而是通過娓娓道來的“故事”呈現(xiàn)出各種發(fā)人深省的問題。 對于愛好西方歷史與文化的讀者來說,《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視野開闊且文筆生動的佳作;對學習羅馬史與中世紀史的學生來說,它也是一部兼具深刻思想與豐富史實的參考書。除了各章的注釋,奧唐奈教授還專門提供了一份簡明的(進一步閱讀書目>。不過,從多數(shù)中國讀者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中文參考書會更加實用一些。 關于羅馬帝國的歷史,凱利的《羅馬帝國簡史》(Christopher Kelly著,黃洋譯,外研社2007年英漢對照本)與格蘭特的《羅馬史》(王乃新、郝際陶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提供了較好的整體性論述。瓦歇爾的《羅馬帝國》(袁波、薄海昆譯,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聚焦于戰(zhàn)爭、政府、社會、宗教、地理等各個方面,分門別類地展現(xiàn)了羅馬在帝國時期的歷史面貌。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兼具可讀性與學術性,敘事生動而詳盡,洋澤灑灑數(shù)百萬言,當屬羅馬史入門佳作,尤為適合非專業(yè)讀者,其中文簡體譯本正在陸續(xù)出版(計麗屏等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起)。該書第15卷《羅馬世界的終曲》。正是另一種講法的《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戈德斯沃司的新著《非常三百年:羅馬帝國衰落記》(郭凱聲,楊抒娟譯,重慶出版社2010年)則以更為傳統(tǒng)的方式描繪了那段歷史。此外,勒特韋克的《羅馬帝國的大戰(zhàn)略》(時殷弘、惠黎文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與本書的問題意識有相通之處。在拜占庭史方面,陳志強的《拜占庭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與徐家玲的《拜占庭文明》(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學者著作。關于古典文化在“古代晚期”的命運,可以瀏覽桑茲的《西方古典學術史·第一卷》(張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在中世紀史方面,本內(nèi)特與霍利斯特的《歐洲中世紀史(第10版)》(楊寧、李韻譯,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蒂爾尼與佩因特的《西歐中世紀史(第6版)》(袁傳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都是在西方頗具影響力的教科書。福西耶主編的《劍橋插圖中世紀史(350—950年)》(陳志強等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則更為詳盡。這三種中世紀通史都包含了對于中世紀早期的介紹。 與羅馬帝國之“衰亡”形成對照的,是基督教化的不斷深入。古代教父優(yōu)西比烏的《教會史》(瞿旭彤譯,三聯(lián)書店2009年)是記述早期教會歷史的最基本史料,其下限直至君士坦丁時代。游斌的《基督教史綱【插圖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流暢明晰地梳理了基督教通史的基本線索,還包含了大量的歷史地圖。章雪富與石敏敏的《早期基督教的演變及多元傳統(tǒng)》(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年)簡練地勾勒了早期基督教的歷史框架。斯塔克的《基督教的興起》(黃劍波、高民貴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則站在宗教社會學的立場上,十分正面地論述了基督教化對于羅馬社會的積極影響。鄧恩的《修道主義的興起》(石敏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比較細致地回顧了“從沙漠教父到中世紀早期”的修道史,約翰·卡西安、阿爾勒的凱撒里烏斯、圣本篤、大格列高利等人的形象,或許能重新喚起我們對于“基督教史詩時代”的追憶。 對于早期教會的教義論爭,《新羅馬帝國衰亡史》僅僅站在外部的立場上作了粗線條的論說。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查閱奧爾森的《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吳瑞誠、徐成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帕利坎的《基督教傳統(tǒng)·大公教的形成》(翁紹軍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以及岡察雷斯的《基督教思想史》(陳澤民等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 關于《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最大的反面角色查士丁尼以及為其作史的普羅柯比,中文的參考書已經(jīng)為數(shù)不少了。普羅柯比主要著作的譯本,已有王以鑄與崔妙因的《普洛科皮烏斯戰(zhàn)爭史》(包括三大戰(zhàn)爭史與,商務印書館2010年)、吳舒屏與呂麗蓉的《秘史》(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以及崔艷紅的《戰(zhàn)史》(大象出版社20lO年)。對于《戰(zhàn)史》的專門研究,有崔艷紅的《古戰(zhàn)爭: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戰(zhàn)記)研究》(時事出版社2006年)。關于查士丁尼的羅馬法,可以直接閱讀徐國棟翻譯的優(yōu)士丁尼《法學階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秾W說匯纂》的若干部分也已經(jīng)譯為中文,陸續(xù)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 浩大的《新羅馬帝國衰亡史》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地理與民族概念。著名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蔣明煒等譯,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生動活潑地描寫了古代地中海的整體歷史,但對于“古代晚期”則語焉不詳。與其類似的作品是費弗爾的《萊茵河:歷史、神話和現(xiàn)實》(許明龍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關于羅馬與中世紀的意大利、西班牙,可以分別參閱薩爾瓦托雷利的《意大利簡史》(趙夢琳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與卡爾的《西班牙史》(潘誠譯,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針對本書十分強調(diào)的巴爾干地區(qū),陳志強的《巴爾干古代史》(中華書局2007年)是適合的參考書。田明的《羅馬-拜占庭時代的埃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則是從基督教史的角度展開的。 在遷入晚期羅馬帝國的各支“蠻族”中,中國讀者最容易了解的是法蘭克人。格雷戈里的《法蘭克人史》(壽紀瑜、戚國淦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艾因哈德等人的《查理大帝傳》(戚國淦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以及《羅蘭之歌》(楊憲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可以引領我們回到那個充滿愛恨情仇的時代。日耳曼人的著名史詩《尼伯龍人之歌》也已經(jīng)譯為中文(安書祉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比德的《英吉利教會史》(陳維振、周清民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細膩地描繪了盎格魯-薩克遜時代的不列顛。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陳才宇譯,譯林出版社2008年)可以滿足我們對亞瑟王的好奇心。 游斌的新著《圣書與圣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綜合地運用了文學、歷史學、考古學、歷史地理、民族學等多種研究方法,以“歷史記憶”與“族群建構”這兩個概念為中心,精彩地闡釋了《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古史。該書的最后3章還對所謂的“巴比倫之囚”以及“回歸”故事的真相作了專門的探討,猶太歷史學家約瑟福斯的部分著作已經(jīng)譯為中文,可參看梅爾編、王志勇譯《約瑟夫著作精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與王麗麗等譯《猶太戰(zhàn)爭》(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對于古代的阿拉伯半島與伊斯蘭教的興起,納忠的《阿拉伯通史·上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提供了相當翔實的指引。伊朗大學者札林庫伯的《波斯帝國史》(張鴻年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以如椽之筆渲染出古代伊朗高原壯闊的畫卷,薩珊波斯亦在其中。 在《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出場的人物,足以令人眼花繚亂。對于其中的部分重要角色,我們可以找到合適的中文參考書。關于作者所仰慕的亞歷山大·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李活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以及卡特利奇的《亞歷山大大帝:尋找新的歷史》(曾德華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0年)皆可一讀;關于他身后的遺產(chǎn),則可求教于陳恒的《希臘化研究》(商務印書館2006年)。 旅行家科斯馬斯是開啟本書《序曲》的重要角色,張緒山的文章《拜占庭作家科斯馬斯中國聞紀釋證》《載2002年第1期)深入地說明了他的背景。對于飽受爭議的著名神學家奧利金,章雪富的《圣經(jīng)和希臘主義的雙重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提供了一種概覽。盡管最著名的拉丁教父奧古斯丁在本書中只是一個配角,但其一生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晚期”的時代特征,集中反映了羅馬北非的狀況。對于這位巨擘,夏洞奇(《塵世的權威:奧古斯丁的社會政治思想》,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年)與王濤(見《主教的書信空間》,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所塑造的歷史形象各有側重。透過普洛克羅的《柏拉圖的神學》(石敏敏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我們可以細細回味新柏拉圖主義的余韻。波愛修斯是本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我們可以欣賞他的名著《哲學的慰藉》(朱東華譯,載《哲學規(guī)勸錄·哲學的慰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還可以參考胡龍彪的專著《拉丁教父波愛修斯》(商務印書館2006年)。在本書《尾聲>中以天使學專家身份出現(xiàn)的偽狄奧尼修斯,其多種著作已在《神秘神學》(包利民譯,三聯(lián)書店1998年)一書中被譯為中文。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的翻譯工作歷時一年。由于篇幅大、時間緊,本書的翻譯工作是由三位譯者分工承擔的:復旦大學歷史系夏洞奇翻譯了正文中的《序曲》、第5~8章、《尾聲》以及《前言》《中譯本序》;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康凱翻譯了正文的第1、2章,以及附錄中的《羅馬皇帝年表》《進一步閱讀書目》《致謝與版權許可》;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宋可即翻譯了第3、4章;夏洞奇通讀了全文并作了修改;康凱、夏洞奇統(tǒng)核了全書各種名詞的譯法。在翻譯過程中,原書作者奧唐奈教授不僅細致、耐心地回答了譯者所提出的大量問題,還欣然為本書中譯本作序。中信出版社的編輯王強先生也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和幫助。 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里,各個國家、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假若《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文版的問世能夠為此略盡綿薄,使中國讀者對羅馬歷史、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有所增進,那么翻譯過程中的一切辛勞就會轉化為我們最大的樂趣。 夏洞奇 2011年3月 2012年3月修改
編輯推薦
《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書所講述的是羅馬處于其中心的悲劇情節(jié)。當時,泱泱羅馬帝國已經(jīng)無法理解自身及其世界了,繼續(xù)堅持了過去的野心和成就,結果造成了自我的毀滅?!缎铝_馬帝國衰亡史》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奧唐奈教授的最新成果。標新立異中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關懷。這部《新史》直接體現(xiàn)了當代美國價值觀的歷史投影。它以全新的視角重述了所謂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生動地勾勒了“古代晚期”的歷史畫卷通過娓娓道來的“故事”呈現(xiàn)出各種發(fā)人深省的問題。羅馬帝國的衰亡預示這今天的危機,希望對于如何解決今天的危機能夠提供借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