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農會研究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李永芳  頁數(shù):633  

前言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yè)大國,早在秦漢時期就設有專門管理農業(yè)的官員。其最高官員為“大司農”,負責規(guī)劃總體農業(yè)事務,負責農業(yè)生產的執(zhí)行官員為“大田”,縣一級的農業(yè)官員叫“田嗇”,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倉嗇夫”。盡管此后各個朝代蕭規(guī)曹隨,均有專門管理農業(yè)的官員,并設有相應的機構,但如果說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的涉農組織,則只能追溯到清朝末年。1907年7月,清政府設立的直隸農務總會,是我國歷史上成立最早、直接由政府頒發(fā)關防、享有社團法人地位的農會。此后,在整個民國時期,農會組織盡管名稱、性質多有變化,但其存在卻未曾中斷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亦曾有農民協(xié)會之設。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又曾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以階級斗爭為主旨的貧下中農協(xié)會。  農會作為超越血緣、宗族關系的社會組織,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曾經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不無遺憾的是,這一社會組織長期未曾引起學人的應有關注,僅有部分論者在研究農民革命運動時略有涉及。20世紀80年代始有較多論述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的文章發(fā)表,論述清末農會的文章也偶有所見。本書作者就曾發(fā)表過《論中共領導的早期農民協(xié)會》等文。學界對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的一時看重,大概主要緣于學習毛澤東著作年代的影響。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切權力歸農會”,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因此,盡管農會問題研究頗顯薄弱,但提及農會的論著確也不少,以致作者在確定是否以這一論域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時頗感為難。但我和作者審視國內外學界對該專題的研究動態(tài)之后,從學術角度思忖再三,最后還是確認該專題具有重大意義,且尚存巨大闡釋空間,有必要進行深入研究。近代中國曾出現(xiàn)過不同類型的農會,學術界目前對國民革命時期的農會乃至清末的農會有一定研究,其他時期的農會則還是歷史研究的空白。北洋政府統(tǒng)治下的農會、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農會、革命根據(jù)地的農會(即蘇維埃政權時期的農會、抗日根據(jù)地的農會、解放區(qū)的農會)等,都還未曾獲得某些學者應有的關注。李永芳博士這部著作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就在于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近代中國農會的專著,填補了該研究領域尚鮮有人問津的諸多空白?! 〗袊r會研究序在原本意義上,農會與工會及其他協(xié)會、學會等都屬于社會中間組織,擔負著協(xié)調政權與民眾之間關系之責。但在中國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特殊歷史條件下,農會組織卻并不完全具有或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具有中間組織的性質。晚清政府倡導組織農會,主要目的是推動農業(yè)改良以圖富國。甲午戰(zhàn)后,中國的貧弱暴露無遺。清廷上下和社會志士急欲謀求富國強兵之道。而當時富國之道首在發(fā)展農業(yè)。因此清末新政啟動以后,清廷不久即下令成立農會,以為推動農業(yè)改良之組織。顯然,此種農會的功能主要不在協(xié)調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利害關系,而是政府謀求實業(yè)救國的工具。民國初年,新生的革命政府倡導設置的農會也有推動農業(yè)改良之功能。但其自主性大大強化,且大量從事農事調查,向政府提出農業(yè)改良建議,已具有相當程度的中間組織的性質。第一次國共合作達成以后,國共兩黨在蘇聯(lián)支持下,以廣東革命政府為基本力量,發(fā)動了以北伐戰(zhàn)爭為主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此間,兩黨皆致力于發(fā)動農民革命。一場中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農村大革命相繼在廣東、兩湖等地區(qū)興起。其間農會的發(fā)展迅猛異常,席卷大江南北。“一切權力歸農會”是這一時期農會的基本口號。國民革命造成了一段時期兩湖等地農村的無政府狀態(tài),農會取代了原有的農村政權組織,成為在鄉(xiāng)間發(fā)號施令的唯一權威權構,是國民革命時期鄉(xiāng)村的臨時政權組織。國共兩大黨合作分裂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面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面,既需要農村的迅速安定,也需要農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因而也頗看重農會組織的作用,在鄉(xiāng)村廣泛改組和重建農會。此時的農會負有推進農業(yè)改良,開展社會教育,協(xié)助政府政令實施等責任,具有政府聯(lián)系農民、推行不須由政府直接出面貫徹的政令之作用,具有相當于社會性中間組織的性質。與此同時,革命根據(jù)地所組建的農會則帶有鮮明的革命性質,既是蘇維埃政權的基礎,其成員被規(guī)定為蘇維埃政權的骨干,且是蘇維埃政權諸多政令的執(zhí)行機構,直接代表蘇維埃政權行使沒收和分配土地等重要權力,很大程度上是政權的執(zhí)行機關,而不是民眾性的社會中間組織。中國自晚清以來農會組織的變化可謂錯綜復雜。本書作者精細地分析歷史資料,辨析各個時期農會的功能、特點、性質及實際活動,在重構歷史和定性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本書最突出之點在于史料翔實、論據(jù)充分。作者為寫該書,長時奔波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檔案館、四川省檔案館、河南省檔案館等省市檔案館;收集資料于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室、四川省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及其歷史文化學院資料室、河南省圖書館、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及其社會發(fā)展學院資料室等,查閱了大量檔案和歷史文獻,其治學勤奮,態(tài)度嚴謹,值得稱道。據(jù)粗略統(tǒng)計,僅書中采用的檔案材料就有上百卷(條),文獻、方志、專著、論文等資料更是均在百種以上,其詳細注釋達數(shù)千條之多,附錄表格近百個,從而使本書的立論建立在可信資料的基礎之上。我們且不論該書的學術水平如何,就其收集、爬梳并保存的歷史資料價值來看,也是很有意義的?! ⊥瑫r,本書理論分析和論證視角的多維性特征也頗突出。書中雖然使用了大量的史料,但并非簡單的堆積或羅列。作者在對近代農會組織流程軌跡進行縱向勾勒的同時,十分注重多維視角的研究。譬如從政治學的角度,作者分析了農會組織在傳統(tǒng)基層社會權力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闡發(fā)了清末皇朝、北洋政府領導的農會組織是其“維護者”,國民黨領導的農會組織是其“整治者”,共產黨領導的農會組織是其“破壞者”的理論觀點。又如從社會學的角度,作者橫向剖析并區(qū)分了不同類型農會組織之間的異同與相互滲透關系,指出民國早期農會是在清末農會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故同清末農會一樣,均是一種以紳商為主體、旨在農事改良、作為政府咨詢性機構的社會經濟自助組織;國民革命時期的農會是一種完全新型的、以貧苦農民為主干、旨在破壞傳統(tǒng)鄉(xiāng)村秩序、行使國家政權的農民團體;國民黨領導的農會是在對共產黨領導的農會予以摧殘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以有產階級為主體、旨在整治社會秩序、作為保甲組織附庸和基層政權補充形式的社會組織;革命根據(jù)地的農會是以貧苦農民群眾為骨干、旨在消滅封建制度、作為革命政權合法執(zhí)行機關的群眾組織,等等。這些建立在翔實資料基礎上而進行的梳理與闡論,頗具功力。  再次,論證體例新穎,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結合得當。本書基本上采取了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著述方法。全書大體上按編年布局,對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農會組織進行了全景式的系統(tǒng)描述。同時對一些具體農會組織以及事件則給予了紀事本末體式的論述,即在一個適當?shù)臍v史位置把一個歷時較長、影響較大的農會組織的始末加以完整地描述和分析。如對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個農會即直隸農務總會、中共領導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新型農民自治性組織即蕭山衙前農民協(xié)會,以及廣東、湖南、湖北等典型省份的農會及其活動等,均打破時間局限,作了全面的描述。同時,本書既有大量具體問題的微觀剖析,亦有全局性的宏觀審視,富有整體感。如農會的成因問題,作者既對當時鄉(xiāng)村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大的社會背景作了相應的概述,使具體的歷史事實呈現(xiàn)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上,更充分地分析具體歷史事件蘊涵的意義?! ”緯髡呒戎匾晫嵶C研究,又頗具理論勇氣,對一些過去受革命史觀影響而形成的既定論斷作了實事求是的厘正。本書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重構了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的史跡,是為不得不迎難而上之重要研究環(huán)節(jié)。這一時期的農民運動及其組織,史學界研究成果較多(但并不充分),且因有毛澤東《湖南農運動考察報告》的影響而幾乎盡人皆知,觀點亦為學界耳熟能詳,早成定讞。對此段時期的農會如若不寫,勢必影響全書結構的整體性,若寫,則須有所突破方具學術價值,而突破則與傳統(tǒng)觀點發(fā)生沖突,甚至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相左。在兩難境地,作者采取了忠于史實的治學態(tài)度,對國民革命時期的農民協(xié)會隊伍和農民運動的歷史局限性不加回避,對其時確實存在著的“痞子”現(xiàn)象、“斗爭過火”行為以及“組織紀律渙散”等客觀事實給予了秉筆直書;同時對國民黨在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組織發(fā)展中的推動作用,以及在其執(zhí)政后所領導的農會組織“在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改善農民生計,以及提高村民社會道德、增進其智識技能等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亦不取簡單否定態(tài)度,而是給予客觀的歷史評價,在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上確實作了應有努力?! ‘斎?,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各地農會組織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雖然有所表述,但對其形成的深層原因分析尚感不夠透徹;又如對農會組建過程中農民群眾心理活動的分析亦不夠細膩等,均望作者在以后該專題研究中進一步深化與完善?! ∽髡呒仁俏抑笇У牟┦可嗍俏叶嗄甑呐笥?。早在其入學之前,我們就在每年召開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術會議上相聚,當時他亦是位學會理事,彼此過從頗密,相知甚深。作者亦是國家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即七七級大學生,畢業(yè)后一直在高校任教。2004年秋考來四川大學讀博士時,早在1997年就已被評聘為教授職稱,至今已達十年之久,是河南師范大學專門史碩士生導師、重點學科帶頭人,身兼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專業(yè)技術崗位設置評審與考核委員會委員等職;在科研方面已有不凡成績,發(fā)表論文上百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以及省、廳級重點社科規(guī)劃項目等七項之多;曾被聘為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通信評審專家、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評審專家等。有不少人學問做到這種程度也就算得功成名就了,但作者卻是學而后知不足,在年近知天命之年再次遠離家門苦讀于寒窗,其進取精神殊堪稱道。  書稿洋洋60萬言,詳評細說,誠屬不易。此僅就有感處略陳管見,以酬著者命序盛意。情之所至,不問當否。

內容概要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近代中國農會的專著。農會作為超越宗族關系的社會組織,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書對近代中國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農會,從成立背景、發(fā)展過程、組織結構、主要活動、性質與特點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的歷史考察。史料翔實,論述深刻,文筆流暢。體現(xiàn)了該專題研究的體系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鑒史資政的致用性等鮮明特色,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李永芳,男,生于1954年10月,河南清豐人。河南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校級學科帶頭人。1981年12月畢業(yè)于鄭州大學政治系并留校任教。199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曾先后擔任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理事、河南省歷史學會理事、新鄉(xiāng)市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規(guī)劃項目通信評審專家,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評審專家等職。共計發(fā)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專著、主編有《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變遷》、  《近代中國農會研究》等著作13部,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等7項。(liyongfan92006@163.corn)

書籍目錄

序緒論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與文獻綜述 二 學術價值 三 資料來源和結構安排第一章 清末農業(yè)改良與農會之興 一 清末農會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二 農會的創(chuàng)設與發(fā)展 三 農會組織的基本結構 四 農會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 五 清末農會組織的基本特點與性質第二章 民國早期作為政府咨詢機構的農會 一 民初政府倡設農會的動因 二 農會組織的發(fā)展與全國農會聯(lián)合會議的召開 三 農會組織的基本結構 四 農會的活動經費 五 農會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 六 民國早期農會組織的特性第三章 國民革命時期具有政權性質的農會 一 新型農會創(chuàng)建的農村社會背景 二 中共領導的新型農會組織的建立 三 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領導機構的設置及其農會章程的制定 四 國共合作旗幟下各地農會組織的空前發(fā)展 五 農會組織的基本結構 六 農會的活動經費 七 農會的主要活動 八 農會的歷史作用與局限性 九 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的基本特點與性質分析第四章 國民黨控制下作為基層政權補充形式的農會 一 國民黨重建農會的由來與背景 二 農會組織的發(fā)展過程 三 農會組織的基本結構 四 農會的經費 五 農會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 六 國民黨控制下農會組織的基本特點與性質第五章 革命根據(jù)地作為政權執(zhí)行機關的農會 一 國民革命時期準政權性質農會的最終消退 二 蘇維埃區(qū)域的農會組織 三 抗日根據(jù)地的農會組織 四 解放區(qū)的農會組織 五 革命根據(jù)地農會組織的基本特點與性質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國民革命時期的農會是一種完全新型的、以貧苦農民為主干、旨在破壞傳統(tǒng)鄉(xiāng)村秩序、行使國家政權的農民團體;國民黨領導的農會是在對共產黨領導的農會予以摧殘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的以有產階級為主體、旨在整治社會秩序、作為保甲組織附庸和基層政權補充形式的社會組織;革命根據(jù)地的農會是以貧苦農民群眾為骨干、旨在消滅封建制度、作為革命政權合法執(zhí)行機關的群眾組織,等等。這些建立在翔實資料基礎上而進行的梳理與闡論,頗具功力?! ≡俅危撟C體例新穎,宏觀研究與微觀分析結合得當。本書基本上采取了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著述方法。全書大體上按編年布局,對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農會組織進行了全景式的系統(tǒng)描述。同時對一些具體農會組織以及事件則給予了紀事本末體式的論述,即在一個適當?shù)臍v史位置把一個歷時較長、影響較大的農會組織的始末加以完整地描述和分析。如對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第一個農會即直隸農務總會、中共領導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新型農民自治性組織即蕭山衙前農民協(xié)會,以及廣東、湖南、湖北等典型省份的農會及其活動等,均打破時間局限,作了全面的描述。同時,本書既有大量具體問題的微觀剖析,亦有全局性的宏觀審視,富有整體感。如農會的成因問題,作者既對當時鄉(xiāng)村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大的社會背景作了相應的概述,使具體的歷史事實呈現(xiàn)于廣闊的時代背景之上,更充分地分析具體歷史事件蘊涵的意義?! ”緯髡呒戎匾晫嵶C研究,又頗具理論勇氣,對一些過去受革命史觀影響而形成的既定論斷作了實事求是的厘正。本書用了相當大的篇幅重構了國民革命時期農會的史跡,是為不得不迎難而上之重要研究環(huán)節(jié)。這一時期的農民運動及其組織,史學界研究成果較多(但并不充分),且因有毛澤東《湖南農運動考察報告》的影響而幾乎盡人皆知,觀點亦為學界耳熟能詳,早成定讞。對此段時期的農會如若不寫,勢必影響全書結構的整體性,若寫,則須有所突破方具學術價值,而突破則與傳統(tǒng)觀點發(fā)生沖突,甚至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相左。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全面、系統(tǒng)、詳細、深入地分別研究了清末旨在農業(yè)改良的農會、民國早期作為政府咨詢機構的農會、國民革命時期具有政權性質的農會、國民黨控制下作為基層政權補充形式的農會、革命根據(jù)地作為政權執(zhí)行機關的農會,不僅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新的農會組織,也有借鑒作用?!  袊F(xiàn)代史學會會長、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邦德宏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近代中國農會組織的專著,填補了該領域的眾多研究空缺,對于我國的社會發(fā)展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參考價值,史料翔實,論據(jù)充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董志凱  本書從政治學、社會學的角度,梳理了農會組織在近代中國的流變歷程、規(guī)律及特征。作者所具有的學術敏銳性、問題意識與時代責任感,于行文中有明確的體現(xiàn)。這是目前所見有關這一課題研究的首部專門之作,選題新穎、資料扎實、思路清晰、結論公允,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是一部高水平的學位論文?!  祥_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沛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近代中國農會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好書,現(xiàn)正加油看關注中國農會請去這里www.nonghui.org
  •   本書資料詳實,論述水平較高,是一部供研究中國農會問題人員參考的好書.作者的治學態(tài)度認真,是個不錯的學者.在今日中國浮躁的學術界里,這樣的學者已不多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