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彭立峰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前言
當下經濟學是顯學,但是從屬于經濟學的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并非如此,作為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難點和重點的中國財政思想史更是門庭冷落。約一個世紀以來,雖然歷經若干代學人的艱難開拓,中國財政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其發(fā)展并不平衡。與古代財政思想史和現(xiàn)代財政思想史的豐碩研究成果相比,晚清財政思想史(1840~1912年)的研究明顯薄弱,迄今尚無專著面世?! ⊙芯勘∪醪⒉灰馕吨芯坎恢匾?。誠然,在源遠流長的中國財政思想史中,晚清財政思想史只占很短的篇章,但是它開辟了中國財政思想史的新時代。晚清70余年,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民族危亡的憂懼下,晚清學者開始承認和接受市場經濟,自覺地引入西方市場經濟思想和民主政治思想,并在此基礎上重塑中國財政思想。這使得晚清財政思想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財政思想的桎梏,轉而朝著現(xiàn)代財政思想的方向發(fā)展,這標志著中國財政思想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從這一角度講,晚清財政思想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當今的財稅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內容概要
本書從晚清財政原則思想、財政收入思想、海關關稅思想、外債思想、財政支出思想和財政管理體制思想等六個方面入手,對晚清財政思想史進行專題式體系化研究。通過對以上六個專題的研究,本書勾勒出晚清財政思想的全貌,理清了晚清財政思想發(fā)展的脈絡,初步實現(xiàn)了晚清財政思想的體系化,并且指出市場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標示出晚清財政思想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使得晚清財政思想史不但揭開了中國財政思想現(xiàn)代化轉型的序幕,而且對今日中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財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彭立峰,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背景與意義:選題說明 二 成績與問題:文獻述評 三 內容與意旨:研究架構第一章 晚清財政原則思想研究 第一節(jié) 量入為出原則 一 量入為出的現(xiàn)實不可能 二 維護量入為出的主觀努力 三 固守量入為出的原因分析 四 量入為出的雙重影響 第二節(jié) 量出為入原則 一 量出為入的客觀必然 二 量出為入的實際轉換 三 量出為入的理論探討 四 量出為入的雙重影響 第三節(jié) 本章小結 一 基本結論 二 政策建議第二章 晚清財政收入思想研究 第一節(jié) 農本理念下的財政收入思想 一 魏源的財政收入思想 二 馮桂芬的財政收入思想 三 洪秀全的財政收入思想 四 簡要評述 第二節(jié) 重商理念下的財政收入思想 一 王韜的財政收入思想 二 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的財政收入思想 三 陳熾的財政收入思想 四 簡要評述 第三節(jié) 工本理念下的財政收入思想 一 康有為的財政收入思想 二 梁啟超的財政收入思想 三 嚴復的財政收入思想 四 簡要評述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一 基本結論 二 政策建議第三章 晚清海關關稅思想研究 第一節(jié) 關稅存廢之爭 一 封關禁海論 二 自主關開論 三 全面弛禁論 四 簡要評述 第二節(jié) 關稅稅權之爭 一 協(xié)定關稅 二 自主關稅 三 簡要評述 第三節(jié) 關稅政策之爭 一 保護關稅論 二 自由貿易論 三 保護關稅論與自由貿易論之間的徘徊 四 簡要評述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一 基本結論 二 政策建議第四章 晚清外債思想研究 第一節(jié) 甲午戰(zhàn)爭前外債思想 一 劉錫鴻的外債思想 二 馬建忠的外債思想 三 李鴻章的外債思想 四 簡要評述 第二節(jié) 甲午戰(zhàn)爭后外債思想 一 “借債救國”思潮 二 “拒款救亡”思潮 三 “外債善惡”論 四 簡要評述 第三節(jié) 本章小結 一 基本結論 二 政策建議第五章 晚清財政支出思想研究 第一節(jié) 財政行政主義 一 “節(jié)用儲財” 二 “以農立國” 三 “祖宗成法” 四 簡要評述 第二節(jié) 財政投資主義 一 “師夷智以造炮制船” 二 “振興商務以浚餉源” 三 “中體西學”論 四 簡要評述 第三節(jié) 財政利民主義 一 “富民” 二 “縱民為之” 三 “并加保護” 四 簡要評述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 一 基本結論 二 政策建議第六章 晚清財政管理體制的思想研究附表 晚清外債統(tǒng)計參考文獻后記 英文目錄
章節(jié)摘錄
1.減輕農民負擔1860年,李秀成請求對農民減稅,實行輕稅政策。洪秀全下詔,“朕格外體恤民難……令該地佐將酌減若干,爾庶民薄一分賦稅,即寬出無限生機”,正式確定輕稅政策。第一,富人納重稅,貧戶納輕稅的區(qū)別對待政策。太平天國政權對地主富戶課以重稅,并勒令共捐軍餉,代替貧戶納捐稅。如果地主富戶不按期交納,則采取各種辦法追索。對貧戶則課以輕稅,無力完納者,予以減免,往往不予課究。1861年11月,在鄉(xiāng)間“稽戶口、立門牌,牌價有數(shù)十百金不等,貧民不逮,并責于富民……曩稱富人,重為刻剝,名日“大捐”。第二,薄賦。與清政權的“厚賦斂”不同,太平天國政權實行輕稅政策。當時太平天國政權規(guī)定,“每丁耕四十畝,納賦三石六斗六升,錢三百六十文”。這比清政權田賦的名義稅率大約少一半,而且太平天國的田賦并無浮收、折征等額外負擔。李秀成在蘇州時,曾“將郡縣百姓民糧,各關卡之稅,輕收以酬民苦”。事實上,在太平天國控制范圍內的田賦負擔明顯輕于清政府。
編輯推薦
陜西省重點學科建設資助項目,經濟思想史,西北政法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