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馮友蘭 頁數:321 字數:23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年輕時習得人生大智慧,前行中不一樣的思考與洞察!
“人生之思”書系第1輯首推《馮友蘭追問人生》、《朱光潛美的人生》、《季羨林真實人生》。這套系列叢書,精選了“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的名家作品,他們用融貫中西學養(yǎng)的大智慧,闡釋人生真諦。時代雖早已巨變,但他們所代表的時代精神、人生理想卻為當世所稀缺。這本《馮友蘭追問人生》與另外兩本的不同之處在于,馮友蘭先生站在哲學的至高點揭示人生真相,探討宏觀話題,又不乏微觀點撥,充滿洞見且耐人尋味。在這個時代,再沒有人可以和他站在同樣的高度。同時,這本書中的文章又不像一般哲學著作那般晦澀難懂、枯燥無味。馮友蘭先生一生不斷追求真理,用其卓越的學識和人格精神,去探索解決人生的才與命、情與性、欲與好、理性與悲觀等諸多經常困繞人們一生的大問題。他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說,影響深遠,幫助人們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構筑精神的理想境界。他的生活亦如同任繼愈先生對他的了解:他的同事們沒有見他發(fā)過脾氣,也沒見他鬧過情緒。即使受到過不公平的批判,他從不垂頭喪氣,也未影響他的生活節(jié)奏。把哲學境界貫徹到日常生活中,賦予他的學問長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當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關人生的哲學,是每個人在每一天都會有所滲透和應用。無論年輕還是年長時翻看《馮友蘭追問人生》,都會有不同深度的領悟,回歸內心的寧靜。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讀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一九二四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貒髿v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箲?zhàn)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后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學的價值。四十年代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松堂全集》。
書籍目錄
PART 1
大凡于生活無阻礙的人,都不問為什么生活,有些人對于生活發(fā)生了問題,發(fā)生了悲觀,他的生活達不到目的,他才要問:“人為什么生活?!边@就可以證明“人就是為生活而生活”的。
人生真相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哲學與人生之關系(甲)
哲學與人生之關系(乙)
對于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人生成功之因素
才命
知命
心性
論信仰
關于真善美
PART 2
境界有高低。此所謂高低的分別,是以到某種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覺解的多少為標準。其需要覺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覺解少者,其境界低。
人生境界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自 然
功 利
道 德
學養(yǎng)
死生
境界
精神境界
論風流
PART 3
現代的人,一方面要有文明人的知識,而他一方面還要有野蠻人的身體,然后才能擔當社會的大事。
道德修養(yǎng)
青年的修養(yǎng)問題
道德及修養(yǎng)之方
覺 解
論知行
再論知行
道中庸
調情理
為無為
行忠恕
存誠敬
應帝王
PART 4
人若一生中只飲清茶,則亦未免太覺清淡。有人因此,對于人生抱悲觀。因為人如有情,則不免為情所累,人若無情,其生活又似乎沒有多大底意味。圣人不是無情,而是有情而不為情所累。
人生漫談
欲與好
性的因素
情的因素
錄魂與肉體
論悲觀
人生術
處世的方法
幸偶
理智之地位
我的讀書經驗
附錄 15條人生箴言
章節(jié)摘錄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人生有意義嗎?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但人生的意義常因個人的見解不同,而各有差異。一件事物的意義,各人所說可以不同,其所說的不同,乃因各人對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對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對于人的意義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對于人所有的某種不同的意義,即構成人所有底某種境界。人生中的境界可分為四種:(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F敘述于下。(一)自然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順著他的才能或順著他底習慣與社會風俗去做。既無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種意義,小孩吃奶和原始人類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屬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二)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目的,其與自然境界不同之處是自然境界底人其行為無目的也不明白意義,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為確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義。這兩種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三)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行義底。所謂義與利,并非各不相關,二者表面相反,實則相需相成。二者的真正分別,應該是求個人之利者為利,求社會之利者為義,亦即程伊川所說:“義與利之別,即公與私之別?!钡赖戮辰缰械娜耍渌鳛榻阅転樯鐣\利益,古今賢人及英雄便是已達到道德境界的。(四)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為是事天底。換言之,我的身軀雖不過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間,其事業(yè)不僅貢獻于社會,更能貢獻于宇宙,而“與天地比壽,與日月同光”。唯大圣大賢乃能達到這個境界。以上四種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種境界所需的知識程度高,則境界亦高;所需知識低,則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為最低,功利境界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實際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個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底大小,以其所能感覺的和所能認識的范圍的大小為限。就感覺而論,各人所能享受的世界很少差別,食前方丈與蔬食簞飲,并無多大的不同。若以認識了解而論,各人所享受的世界差別很大:如自然境界底人和天地境界底人認識不同,了解不同,因而這兩種人所享受的世界,亦有很大的懸殊。四種境界,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久暫之別。因為人的心理復雜,有的人已達到某種境界,但因心理變化,不能常住于此境界中。作惡的人屬于功利境界,有時因良心發(fā)現,做一點好事,在良心發(fā)現這一剎那間,他就入了道德境界,因未經過特別修養(yǎng)功夫,不能常住于道德境界中,過了一會以后,又回復到功利境界。若有人能常住在道德境界中,便是賢人,能常住在天地境界中,便是圣人。四種境界就其高低的層次看,由低而高,表示一種發(fā)展。前二者是自然的禮物,不需要特別功夫,一般人都可以達到。后二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必須經過特別修養(yǎng)的功夫,才能達到。道德境界中的人是賢人,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圣人,兩種境界可算是圣關賢域。圣賢雖和眾人不同,但他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不必做一些標新立異的特別事。他所做的事其實還是普通人能做的事,不過他的認識比一般人高而深,故任何事對他都能發(fā)生特殊意義,此即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媒體關注與評論
社會各界對馮友蘭的評價: 以他奇特的樂觀精神和適應能力,不斷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誠于自己的學術事業(yè),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終于走完了人生長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季羨林 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觀點,也可以和他辯論,但是你必須要承認,你想和他站在同樣的高度跟他辯論是非常困難的。 馮先生苦撐殘軀,含垢忍辱活下來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學問。 ——資中筠 馮先生主持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幾年,同事們沒有見他發(fā)過脾氣,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沒見他鬧過情緒。他受到過不公平的批判,他從不垂頭喪氣,也未影響他的生活節(jié)奏。日常生活中體現著他的哲學境界。 ——任繼愈
名人推薦
以他奇特的樂觀精神和適應能力,不斷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誠于自己的學術事業(yè),熱愛祖國,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終于走完了人生長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季羨林你可以完全不同意他的觀點,也可以和他辯論,但是你必須要承認,你想和他站在同樣的高度跟他辯論是非常困難的。馮先生苦撐殘軀,含垢忍辱活下來了,他保全了性命,也留住了學問。——資中筠馮先生主持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幾年,同事們沒有見他發(fā)過脾氣,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沒見他鬧過情緒。他受到過不公平的批判,他從不垂頭喪氣,也未影響他的生活節(jié)奏。日常生活中體現著他的哲學境界?!卫^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