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民國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作者:常智山 等著  
Tag標簽:無  

前言

民國時期,軍閥遍地,大師云集。    從晚清帝國崩潰到民國政府統(tǒng)一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這段轉(zhuǎn)型史,是貫通中國古今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也是理解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的一把鑰匙。它是帝制的終結(jié)和“共和”的開始,古老中國從漫長的帝制中掙扎出來,摸索著向“共和”奔去,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一時期是革故鼎新之際,憲法、國會等出現(xiàn),現(xiàn)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學校普及,新聞輿論形成等,許多制度直接啟發(fā)著后來的歷史。    在民國的大幕開啟之后,作為武夫的軍閥們,大多崛起于草莽之間,貧窮之家,卻制造了一個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神話,演繹了一件件驚世駭俗的傳奇故事。他們在民國版圖上合縱連橫,擁兵自重,呼風喚雨,權(quán)傾朝野,威震四方,顯赫一時。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lǐng)風騷三五年,制遣了一樁樁稱霸民國的“神話”,演繹了一件件封疆裂土的“事變”。在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拂去遮在他們身上的塵埃,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歷史還有另外的一面:北洋之虎段祺瑞,兩造共和,醉心權(quán)術(shù),為何了無家產(chǎn)?常勝將軍吳佩孚,信奉四不主義:不住租界、不借外債、不積私財、不納妾;講氣節(jié),拒當漢奸,其死因眾說紛紜。東北王張作霖,土匪出身,怎樣成為權(quán)傾一方的大軍閥?北洋戰(zhàn)將孫傳芳,因何拳打?qū)鍖幋?,血濺佛堂……他們各具個性,極富傳奇色彩。他們個個都有生動的故事,豐富的人生;他們因緣際會,實踐著自己的治國夢想!    往事已矣,如過往煙云。民國是一個思想自由、學術(shù)活躍的時代,大師輩出。他們曾經(jīng)的理想,他們的風度、氣質(zhì)、胸襟、學識、言行和情趣,無不令人高山仰止。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才情,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偉岸人格,發(fā)出了超凡絕俗的時代巨響。中國歷史的某些方面的改觀,因為他們的參與而加快了進程。他們外表樸素而內(nèi)心高貴,心懷天下而汲汲于行。他們那么平凡地生活在蕓蕓大眾之中,卻無時不關(guān)注著全民族的命運,他們鉆研于學問之里,卻笑談于人際之外。他們的思想離凡常生活很遠,卻關(guān)乎家國命運。作為文明的標桿,他們讓文化立體化,讓精神自由化,他們的理想抱負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而書卷氣息卻難以掩飾,也不需要掩飾;否則,他們,就不是他們了。凝望那些背影,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站起來不僅是身體,還有永遠屹立的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詮釋著“真名士自風流”的傳說……    重讀歷史,令人心生熱望。本書輕松地刻畫出了民國一大批武夫與文人的群體雕像,揭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隱聞秘事。歷史的真相究竟在何處,這是人們重溫歷史時應(yīng)思考的問題。不同的執(zhí)筆人從不同的角度,對相同的一個事件會有不同的評價,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讀者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我們只是從一個新的視角,梳理史料,對這段歷史進行重新的審視,期望拋磚引玉,以便更多的人們關(guān)注民國那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名字……    智山    2011年10月    于京北雅堂

內(nèi)容概要

重讀歷史,令人心生熱望。常智山和孫建偉編著的《文武民國》輕松地刻畫出了民國一大批武夫與文人的群體雕像,揭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隱聞秘事。歷史的真相究竟在何處,這是人們重溫歷史時應(yīng)思考的問題。不同的執(zhí)筆人從不同的角度,對相同的一個事件會有不同的評價,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讀者對那段歷史的看法。我們只是從一個新的視角,梳理史料,對這段歷史進行重新的審視,期望拋磚引玉,以便更多的人們關(guān)注民國那一個個特立獨行的名字……一起來翻閱《文武民國》吧!

作者簡介

常智山:博覽群書,尤喜文史。從事過企業(yè)宣傳、媒體運作和新聞出版,現(xiàn)在為自由職業(yè)者。出版有多部文史方面的暢銷書。
孫建偉:河南省鄭州市人。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現(xiàn)任中學歷史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性喜歷史及傳統(tǒng)文化,工作之余,出版歷史作品多部,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上篇  武夫當國夢
袁世凱:北洋教父,最具爭議
總督朝鮮,創(chuàng)立新軍
“閑云野鶴”有玄機
神鬼之道的誘惑
注重做人,細節(jié)取勝
做人做事有余地
節(jié)日的淵源
竊國稱帝,最具爭議
段祺瑞:北洋之虎,三造共和
克虜伯的贊賞
制造慘案,盡失民心
嚴謹治家,一生清廉
癡迷對弈,圍棋后臺
一生天津緣,榮耀與落寞
馮國璋:畢生謀求“和平統(tǒng)一”
朝鮮御日,小站練兵
多方投資,斂財有方
禁軍統(tǒng)領(lǐng),臨危受命
反對帝制,擁護共和
寬厚待人,自有主見
吳佩孚:秀才武夫,學者軍閥
洛陽祝壽,壽驚朝野
保護故宮,遠見卓識
拒絕出山,慘遭毒手
恪守“四不”,終生貫徹
張作霖:亂世梟雄故事多
東北稱王,體恤下屬
以德報怨,以恩報恩
粗通文墨,明辨是非
少養(yǎng)五萬兵,也要辦教育
孫傳芳:梟雄末路,血濺佛堂
與崗村寧次,不打不相識
取締裸模,反對旗袍
五省聯(lián)帥,登峰造極
蝸居沈陽,位列上賓
專心念佛,血濺佛堂
馮玉祥:布衣將軍
結(jié)交法師
基督將軍
白沙募捐
官場軼事
仁人之言
閻錫山:民國政壇上的“不倒翁”
馭下有術(shù)
雞蛋上跳舞
“二”的做法
治理山西
李宗仁:青春戎馬,晚節(jié)黃花
殺出一片天
揚名臺兒莊
夫人們的悲喜人生
金蘭之交,兄弟情深
大樹底下難乘涼
白崇禧:一代戰(zhàn)神,死于非命
指揮卓越,戰(zhàn)果累累
擁李倒蔣,和平騙局
大肆斂財,作惡多端
合作無間,親如一家
一代戰(zhàn)神,死于非命
下篇 名士自風流
梁啟超:經(jīng)營天下,國家脊“梁”
變法喋血,逃亡日本
拋棄共和,倡導立憲
“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
一紙電報,點燃“五四”
相知相惜,而不相娶
章太炎:大師小事,魏晉風度
流血從我,名聞天下
瘋言瘋語,言辭犀利
幽禁歲月,絕食抗議
性情古怪,幽默風趣
風氣之先,登報征婚
王國維:一代學人,孤寂人生
科考失利,評點《紅樓》
學無新舊,學無中西
悄然赴死,自沉湖底
不問家務(wù),賢妻相助
陳寅?。骸白x書種子”,踽踽獨行
只求學問,不受學位
“教授的教授”
字字精金,句句美玉
天作之合,情深意篤
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
地位崇高,仁厚濟困
節(jié)約經(jīng)費,講義收錢
三次婚姻,兩登啟示
胡適:青年導師,運動領(lǐng)袖
提攜后進,延聘教授
擔任大使,步入政界
一介書生,被選“總統(tǒng)”
“哄堂聽胡說,酒醉上海灘”
新“三從四德”,始作俑者
梅貽琦:維護“斯文”,尊重學術(shù)
教授治校,無為而治
聯(lián)大八年,患難深情
堅持原則,毫不客氣
終身校長,有口皆碑
吳宓:治學嚴謹,做人耿介
認真?zhèn)湔n,一絲不茍
學貫中西,治學嚴謹
即頌成章,過目不忘
張元濟:掌舵商務(wù),為中華文明“續(xù)命”
走進商務(wù),“出版”救國
在商言商,與時俱進
參加世博,頗受好評
錢穆:一代儒宗,自學成才
及時反省,不迷信權(quán)威
積極治學,不忘濟世
特立獨行,人品頗好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袁保慶于同治五年(1866年)從家赴山東濟南候補知府時,因年老無子,便過繼袁世凱為嗣。袁世凱從小過的是寄生安逸的生活,任性而為,上學后仍頑劣如故,對讀書毫無興趣,卻養(yǎng)成了紈绔子弟的習性。不過他對拳術(shù)比較熱衷,練出了頗精的騎術(shù),以致后來棄文習武。    7歲時,袁世凱隨袁保慶至濟南。1868年冬,袁保慶以道員發(fā)往江蘇差遣,袁世凱隨往,僑寓揚州,復(fù)移南京。袁保慶在江蘇受委辦理督標營務(wù)處,后又任江南鹽巡道,與駐守浦口的淮軍將領(lǐng)吳長慶過往甚密。由于咸豐年間,太平軍圍困吳長慶之父吳廷香于廬江,吳廷香派吳長慶向袁甲三求救,袁保慶主張救援,袁保恒則認為兵分則弱,力主不救。為此拖延日久,廬江被太平軍攻陷,吳廷香被殺,從此,吳長慶與袁保恒絕交,而于袁保慶訂“兄弟之好”。1873年,袁保慶因霍亂死于南京,吳長慶渡江視斂,撫棺痛哭,與劉銘傳一起幫助料理后事。見到袁世凱時,均器重之。    袁世凱扶柩回項城后,對他的教育責任轉(zhuǎn)到袁保恒、袁保齡身上。這兩個在京做官的叔叔對他的影響,較之生父和嗣父都更大。1874年舂,袁保恒已官至戶部左侍郎,回籍探親,把袁世凱帶到北京,聘請名師教導。在內(nèi)閣中書任上的袁保齡認為袁世凱天資不高,浮動異常,對他的督導尤為嚴厲。    1876年秋,袁世凱回河南參加鄉(xiāng)試,不第。年底,和沈丘于姓女子結(jié)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恒剛剛調(diào)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lǐng)。兩位堂叔夸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zāi),袁保恒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wù),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1878年,袁保恒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大約就在此時,袁家分析家產(chǎn),袁世凱于袁保慶名下,得到一份豐厚產(chǎn)業(yè),自為一家之主,自此更加放蕩不羈,經(jīng)常追歡逐樂。還組織“麗澤山房”、“勿欺山房”兩個文社,自為盟主。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于袁世凱結(jié)交,拜為金蘭,從此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其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wù),委托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wù),因他集款獨巨,張就以袁保恒生前的捐款,移獎袁世凱一個“中書科中書”的虛銜。同年秋,袁世凱再次參加鄉(xiāng)試,落第。    袁世凱屢試不中,又以事積忤族里,眾欲苦之,家鄉(xiāng)不能再住,乃率舊部數(shù)十人,于1881年4月,前往山東投奔嗣父袁保慶的密友吳長慶。吳長慶將他留在營中讀書,袁世凱謙抑自下,時作激昂慷慨之談,很快取得吳長慶等人的好感,不久被提拔為慶軍營務(wù)處幫辦,踏上了仕途。    1882年6月,朝鮮發(fā)生兵變。駐日公使電告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日本欲派兵侵臺。朝鮮官員金允植也呼吁中國派兵干涉。張樹聲遂奏派丁汝昌、吳長慶率海陸軍赴朝,以阻止日本借機生事。    吳長慶倉促出發(fā),軍務(wù)繁雜,一切籌劃都依賴張謇及其助手袁世凱。袁世凱當時的職務(wù)是“前敵營務(wù)處”,負責軍需供應(yīng)、堪定行軍路線等。船抵朝鮮馬山浦,一營官說多數(shù)士兵暈船,請稍緩登陸,吳長慶立即將此人撤職,命袁世凱代理,袁馬上部署,兩小時內(nèi)完成了登陸行動,吳當眾大加夸獎。登陸后,吳長慶、丁汝昌接受金允植的建議,誘捕朝鮮大院君李應(yīng),押解往天津,恢復(fù)國王的統(tǒng)治。并派袁世凱率兵鎮(zhèn)壓起義群眾,殺數(shù)十人。朝鮮國王設(shè)宴款待,袁世凱備受禮遇,甚至為其設(shè)立生祠。清政府也對平定“壬午兵變”有功人員進行獎賞,袁世凱以同知發(fā)分省補用,賞戴花翎。    9月,朝鮮國王派使者向清政府致謝,并要求清政府派出教習,幫助朝鮮訓練新式軍隊。李鴻章命吳長慶籌劃。吳長慶派袁世凱、朱先民、何增珠等辦理編練朝鮮新軍。選1000人,分左右營,按淮軍操法訓練,武器準備由中國供給。朝鮮國王檢閱后,極為滿意,稱贊袁世凱訓練有方。決定在江華沁軍營中再選500名編為“鎮(zhèn)撫營”,仍由袁世凱訓練。P4-5

編輯推薦

常智山和孫建偉編著的《文武民國》內(nèi)容介紹:從晚清帝國崩潰到民國政府統(tǒng)一中國,由帝制走向“共和”,這段轉(zhuǎn)型史,是貫通中國古今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也是理解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的一把鑰匙。它是帝制的終結(jié)和“共和”的開始,古老中國從漫長的帝制中掙扎出來,摸索著向“共和”奔去,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一時期是革故鼎新之際,憲法、國會等出現(xiàn),現(xiàn)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學校普及,新聞輿論形成等,許多制度直接啟發(fā)著后來的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武民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這是我買的第二本了,送給朋友的。從這里知道人無完人,很多人的真實情況也不是我們以前歷史書上狹隘的幾句評論所確定的。歷史,原來我們了解的太少,也太片面了。更感嘆自身學識的膚淺。
  •   給人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觀
  •   商品不錯 非常不錯 正版很贊
  •   寫民國的書太多了,這書在這些書里面只能算是一般吧。
  •   此類作品作者們相互借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