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qū)佛爺

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英]哈尼夫·庫雷西  頁數(shù):417  譯者:師康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郊區(qū)佛爺》作者庫雷西1954年出生于英國肯特郡,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大學主修哲學,他曾經(jīng)只是英國皇家劇院卑微的領位員,后來卻成為該劇院的常駐作家,某種程度上,他是繼薩爾曼·拉什迪之后在世界文壇成就重大影響的亞裔作家?!督紖^(qū)佛爺》為其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對于小說的主人公克里姆來說,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父親的離家出走。這個做了近二十年英國公務員的印度父親,似乎比他剛滿十七歲的兒子還要渴望更多的生活,不惜將后半生全部押在情人伊娃身上。甚至連克里姆自己都無法不愛伊娃所代表的冷酷卻有趣的人,相比之下,母親試圖掩飾千瘡百孔生活的種種舉動愚蠢而羸弱,那種善良謙恭的乏味恰是被拋棄的最終注腳。小說以其獨特的內(nèi)斂敘述暗示了“無父”在克里姆生命中烙下的鴻溝。

作者簡介

  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ureishi) 巴基斯坦移民后裔,1954年出生于英國肯特郡,大學主修哲學。他多才多藝,作品包括舞臺劇本、小說、廣播劇及電視電影劇本等,亦為電影導演。是繼薩爾曼·拉什迪之后在世界文壇成就重大影響的亞裔作家 1985年創(chuàng)作電影劇本《我美麗的洗衣店》(MyBeautifulLaundrette),獲198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劇本提名;1991年執(zhí)導電影《倫敦殺了我》(London Kills Me)。在200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展影了其編劇的影片《母親》。 1990年以首部小說《郊區(qū)佛爺》(TheBuddhaofSuburbia)獲Whitebread文學獎。其后陸續(xù)推出小說《黑色唱片》(The Black Album,1995)、《愛在藍色時代》(Lovein aBlueTime,1997)、《親密》(Intimacy,1997),《整日午夜》(Midnight All Day,1999)、《加百列的禮物》(Gabriel’SGift,2001),迅速躍升為歐洲文壇新巨星。根據(jù)其小說改編的電影《親密》獲2001年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他的最新長篇小說為2004年出版的《身體》(The Body)。 庫雷西深受流行文化的影響。早期作品中的幽默反諷享譽世界,近作對情欲與兩性沖突的探討充滿了動人的深情。庫雷西以其幽默、脫俗,前衛(wèi)被認作是當今世界文壇最富魅力的杰出作家之一。

編輯推薦

  《郊區(qū)佛爺》是一部受嬉皮士文化影響甚深的作品,通篇充斥著性、暴力、毒品、烈酒、音樂等流行元素,蠱惑、迷狂、不知魘足,不是作為被販賣的時尚商標,而是指向一種致力于自毀的絕決生活,只有那些曾經(jīng)有過或仍舊身處叛逆期的人,才能看清調侃反諷背后那些深陷于虛空的激情,那些無法言說的悲傷。 該書曾獲Whitebread文學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郊區(qū)佛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讀的書每到一個階段就會進行一場徹底的洗牌,在看過很多愛情哲學類的小說后迷上了散漫敘事形的文字。開始喜歡本書的作者,保羅奧斯特還有卡波蒂。
       讀完《親密》之后開始讀《郊區(qū)佛爺》,連著看他的書也顯得絲毫不疲倦。這本書有種自傳體的感覺,我覺得很棒的是,有些了解sid活著那時的倫敦跟郊區(qū)。至于佛爺一事,東方的哲學本來就很難書寫,如果不是黑塞,西方人會一直站在局外人立場用好奇甚至獵奇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延續(xù)多年的精神文化,作者寫不出這一切,也沒有費心筆墨在這個上面,同以往的故事相似,只是主角變成了具有更加不穩(wěn)定心理的青少年。
       這個年紀的選擇可好可壞,好的選擇可能變成最糟糕的選擇,糟糕的選擇也可能勾畫最好的未來,大家被束手束腳,而父母變得越來越渺小,終于從全世界變成這個世界小小的一部分,努力掙脫的不過是以往一直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東西。
       越來越少有故事能沖擊到我的世界觀,這個故事也只是讓自己不斷沉淪進一種沮喪的情緒里,不能反抗也不值得驕傲,只是一直在泥淖里爬不起來而已。
  •     好幾年前的書評了,那時候覺得庫雷西確實寫得不錯,還編過他一本《身體》,不過引進得多了,慢慢發(fā)現(xiàn)后勁有些不足,也只做得準一流罷了。貼出來,立此存照。
      
                  無根之樹
      奧爾罕?帕慕克,卡勒德?胡賽尼,哈金……伴隨著近年來版權引進的加速發(fā)展,越來越多亞裔作家的名字開始進入國內(nèi)普通讀者的視野,傳統(tǒng)的東方文明終于在“國際化”話語體系中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進而擺脫了西方文明居高臨下的殖民化描述。哈尼夫?庫雷西正是此中翹楚。作為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庫雷西1954年出生于英國肯特郡,大學主修哲學,他曾經(jīng)只是英國皇家劇院卑微的領位員,后來卻成為該劇院的常駐作家,某種程度上,他是繼薩爾曼?拉什迪之后在世界文壇成就重大影響的亞裔作家。
      上海文藝出版社這次翻譯出版的哈尼夫?庫雷西小說精品系列包括他1990年的首部小說《郊區(qū)佛爺》、1997年的《親密》、2001年的《加百列的禮物》,以及2004年最新出版的《身體》,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庫雷西早期作品中幽默邪氣的前衛(wèi)和晚近作品中探討兩性沖突時動人的深情。
      就情節(jié)的龐雜多彩而言,這一精品系列中構建得最為宏闊的當數(shù)曾獲Whitebread文學獎的《郊區(qū)佛爺》,庫雷西筆下濃墨重彩的諸多母題均可溯源到這部半自傳體的成長小說。顯然,這是一部受嬉皮士文化影響甚深的作品,通篇充斥著性、暴力、毒品、烈酒、音樂等流行元素,蠱惑,迷狂,不知魘足,不是作為被販賣的時尚商標,而是指向一種致力于自毀的絕決生活,只有那些曾經(jīng)有過或仍舊身處叛逆期的人,才能看清調侃反諷背后那些深陷于虛空的激情,那些無法言說的悲傷。
      對于小說的主人公克里姆來說,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父親的離家出走。這個做了近二十年英國公務員的印度父親,似乎比他剛滿十七歲的兒子還要渴望更多的生活,不惜將后半生全部押在情人伊娃身上。甚至連克里姆自己都無法不愛伊娃所代表的冷酷卻有趣的人,相比之下,母親試圖掩飾千瘡百孔生活的種種舉動愚蠢而羸弱,那種善良謙恭的乏味恰是被拋棄的最終注腳。小說以其獨特的內(nèi)斂敘述暗示了“無父”在克里姆生命中烙下的鴻溝:“我向海倫走去,告訴她大事臨頭,我還不確定究竟是什么,但現(xiàn)在得離開了?!蚁蚝惖能嚀]手,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永遠不會再看到她?!?br />   在更為恢宏的背景上呼應這種“無父”的,則是文化傳承上的“無國”,而這兩者構成的隱性復調式敘述標舉了最徹底的無根性??死锬烽_篇自嘲“差不多能算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作為移民后裔,盡管他從未踏上過祖輩生長其中的那片土地,奇異的血統(tǒng)卻總能以似有似無的歸屬感令他身在此而意在彼。在1990年以《郊區(qū)佛爺》獲得Whitebread文學獎、并隨后憑借《黑色唱片》、《愛在藍色時代》等一系列作品躍升為歐洲文壇新巨星之前,庫雷西和他筆下那些失落無根的混血兒一樣混跡街頭,在種族偏見的迷霧中掙扎。也許庫雷西所處時代的英國已經(jīng)不存在明目張膽的種族壓迫,但視而不見的輕蔑并不比囂張的人身攻擊更缺少敵意,事實上,這種精神上的冒犯直接根植于巨大的文化差異。血統(tǒng)純正的英國作家們至今沒有寫出深刻表現(xiàn)文化沖突的作品,本身便足以說明大英帝國文化上的傲慢。只有在庫雷西這樣熟諳多元人際關系的亞裔作家筆下,種族和階級的分野才能如此冷靜而客觀,隱匿在成長的每一處關鍵拐角后,神情睥睨,鋒芒冷峻,優(yōu)雅精準地關閉這個世界登堂入室的一扇又一扇大門。
      在小說中,這種隱秘的文化沖突被人格化了。在有資格去皇太后午宴湊數(shù)的紅頭發(fā)女人伊琳諾面前,克里姆這個來自郊區(qū)的窮小子開始明白“他們”有多重要?!八墓适?lián)碛袃?yōu)先權,她的故事與整個確立的世界相連。就好象我覺得我的過去不夠重要,不如她的那般有價值,于是我把它們都扔掉了?!蔽覀兛吹竭@個野心勃勃的男孩自覺地剝離自己脫胎其中的環(huán)境,以謀求那個新世界的一席之地,他似乎并沒有意識到,他的進身之階正是他試圖抹去的那些東西——他的膚色,他的口音,他的富于印度特色的故事。派克劇團那部戲在倫敦的首演本該是克里姆人生的最高潮,但他無法忘記他打破了自設的禁區(qū)去利用朋友的性格入戲,而令他刻骨銘心的“初戀”對伊琳諾來說不過是“仁慈的憐憫”?,F(xiàn)在,克里姆源自家族文化的人生經(jīng)驗被資產(chǎn)階級的舞臺榨干了,而敗壞他的派克和派克所代表的英國文化卻從來沒有真的準備好接納他。
      倒是在此之前安瓦叔叔的葬禮上,克里姆曾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感情,“比因個性相投而相連更緊密,也比因愛著恨著而生的牽連更難釋懷”,顯然,這源自血脈的根根繩索并沒有被多年來刻意的疏離背棄所掙脫,人們往往通過自己拒絕的東西來發(fā)現(xiàn)自己,或許這正是成長的悖論。世界以光怪陸離的形式呼嘯而來,席卷而去,那些黯淡的沉渣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才忽然閃爍意義的光芒,而我們早已回不到過去。
      或許這也是文化的悖論,事實上,盡管俗世的每一處細節(jié)無不浸淫于年深日久的文化傳承,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沉重肉身世界里,真正關照精神的,唯有父親“佛爺”一人而已,他甚至在小說的最后預言:“這種對靈魂的忽略,這種你們生活方式中的巨大空洞,讓我失敗了。但最后,它也會擊倒你們。”這才是無根狀態(tài)的終級指向,或許可以解釋庫雷西為何以“佛爺”來作小說的題眼,有如道教張三豐作《無根樹》,一說百年歲月,石火電光,亦如樹之無根也;一說人身百脈皆生于氣,氣生于虛無之境,故曰無根。
      
      
  •       帶著一份迷茫,從小的時候就開始,一直到最后……恐怕也未曾走出這樣一種徘徊。
        也許是英國人行文方式,讓我在一開始的時候有些不習慣。
        長篇累牘地去讀一篇小說,似乎對我來說有點困難,從小到大都是一樣,不過還是讀完了這本書。
        說來,最初讀它的沖動來自于其中主人公有關戲劇的職業(yè)和生活,多少有幾分相似,多少希望能有一些借鑒。然而從頭至尾,除了發(fā)現(xiàn)作者本人確乎是圈內(nèi)人士之外,別無其他更多的借鑒。
        如果說善有善緣,惡有惡緣,那此刻迷茫的我,與其結下的當屬迷茫的緣了。
      
        這些與書本身其實并無太大的關系,更多來自于閱讀者當下的狀態(tài)。每一個人都會從不同的媒介得到與之相符的東西,而常常不是作者在一開始所愿意傳達的。
        其實可能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所需要傳達的東西確切的是什么。
        當然,這不影響作者在行文的時候對文字的斟酌。或者當然這其中也有譯者的功勞。一些文字的選用,想必是思索良久了的。
      
        我不知道要如何去評價這樣的一個作品,多少與最近的紛亂有關,讓人很難沉下來去感受那些本初。即使有時候知道一些莫須有的幻象在混亂視聽,然而,真要從這些幻象中抽離出來,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謂知易行難。
      
        接下來,所需要面對的很多東西,似乎還沒有最后的答案和方式,也許這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耐下心來,才能豁然開朗地看到一些真正真實存在的東西,而非幻象。
        看來,這是一個必然要經(jīng)歷的過程,雖然,苦行并非目的,也絕非必要,然而在未能達到下一個境界的時候,恐怕暫時只能有這樣的一種方式。
        也許吧。
      
        2010.08.28
        弗擇·北窗夜
  •     敘事或者說敘述的態(tài)度慵懶,有一種無所謂的放任。但是語言過于緊密,顯得有點強制,讀來有些不太舒服??赡苁撬奈娘L,也可能是翻譯的原因。另,雖然書里也提到過凱魯亞克,但和凱魯亞克其實并無類似之處。
  •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確實把這本書看完了。我很負責地說我看完了,但我一直都不覺得這書和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什么關系。從克里母他老爸起,這書里就沒一個人跟這事有關系。他們只是單純浮躁而已,為了點綴浮躁,他們需要一點漂亮的行頭。老爸的行頭是東方宗教,伊娃的行頭是藝術活動,查理找了N多年終于決定用PUNK裝點門面,克里姆想用戲劇,不過他沒獲得他想要的成功。這大概就是70年代。
      70年代在現(xiàn)在看來簡直堪比大唐盛世,有搖滾,有毒品,有性解放,有嬉皮運動。一群人就那么煞有介事地發(fā)神經(jīng),并切將神經(jīng)推廣到一定規(guī)模。他們自由地仿佛小鳥一樣。
      可是他們也會老。拍《粉紅火烈鳥》的家伙現(xiàn)在西裝筆挺地接受采訪大談“理念”;火箭綜藝團的姑娘小伙兒也成了平凡男女,臉上遮不住的大把褶子;批頭四只剩下三個,新出山的年輕小歌手把他們的成名曲唱成R&B。這就是70年代。
      回頭談談這本書。其實這書很嚴肅。不論說多瘋狂的事情作者都保持著冷靜與嚴肅的口吻。我們必須從他的字里行間硬摳出些瘋狂才能重溫70年代的舊夢,這可能正是作者的意圖。
      作者用東方的名字裝著過來人的冷感陳述70年代備忘錄,他做得挺成功,我喜歡他大段的時間跳躍。
  •      看的真難受,不東不西,非驢非馬,在西方火了怕就是說了那些什么東方宗教吧,可是東方人看來,這些西方人的生活真西方啊
       風吹墻頭草,兩邊都不倒
  •     翻譯的不咋地。
      
      故事節(jié)奏安排的特別好,從容不迫,錯落有致,讓你不著急不著慌的讀完。
      
      故事講的是倫敦郊區(qū)一個印度男孩兒動蕩而迷亂的青春。
      
      男孩兒叫克里姆,“郊區(qū)佛陀”指的是他爸。
      起初,克里姆的爸被一位名叫伊娃的女人請到自家的PARTY上故弄玄虛講經(jīng)布道,探索神秘哲理佛教禪宗瑜伽冥想云云,被在座賓客奉為神明。
      其實他只是一個江湖騙子,許多時候克里姆不得不配合那些神圣的儀式,他只覺得無奈又好笑。
      在PARTY過后,克里姆看到“佛陀”和伊娃在花園的長登上做愛……
      
      后來“佛陀”愛上了伊娃,拋開妻子家庭撲向伊娃身邊??死锬芬哺麄冮_始了新的生活。舉家遷往倫敦,他幾乎不上學了,沉浸在搖滾樂、女孩、和各種書籍里;奔波在各處支離破碎的住所,卻沒有一個地方是家……
      
      克里姆深深迷戀著伊娃的兒子——查理。查理很漂亮,玩樂隊卻并沒什么大才華。但是憑借著這個荒唐而浮華的社會,憑借裝腔作勢的狂熱外表,他依然飛黃騰達了。對此克里姆倒是清醒的很——
      
      “……但有個缺憾,我不禁暗自發(fā)笑,他乳白色的健康的白牙,對我而言,他泄露了表象背后所有的一切……”
      
      之后克里姆成為了一名小演員,在一路荒淫血淚心酸交織的“潛規(guī)則”下,他也算混出了些名堂,并且有了自己的初戀,結果初戀竟也是個騙局。
      
      克里姆只是沮喪,他對這個世界從沒報過什么希望,所以表面看來,在接踵而來的諸多不幸之下,他也沒被打擊到哪里去。
      日子照舊過。令人感動的是他心底一絲殘存的溫情——對家人,對朋友,對愛人。
      
      故事里沒有什么壞人,按說伊娃也算個專門偷別人男人的“妖婦”了,她風情萬種,可是只有一個乳房。
      她一點也不令人討厭。這個女人聰明而富有魅力,甚至是勢利圓滑的。
      但當她決定和克里姆的爸爸在一起的時候,毅然肩負起了一個家庭。照顧著心愛的男人,也照顧著克里姆。其實克里姆一直是把這位繼母當朋友的。
      
      書里有大量的搖滾樂和詩,有激進的思潮,有左派的戲劇,有波伏娃和凱魯亞克——不過伊娃對凱魯亞克那是相當?shù)牟恍?,她告訴克里姆——“對凱魯亞克做的最殘忍的事,就是在三十八歲重讀他。”
      
      他們的生活就像一只千瘡百孔飛速旋轉的陀螺,雖然破敗不堪,但是色彩紛呈。每個人都在自顧不暇的掙扎,但是他們對彼此的“愛”又是那么厚重而顯而易見,就是那么直來直去,或許對他們破敗而無奈的生活來說,連愛也是無濟于事的,可那彼此連結的依靠與安慰確實是愛,毫無疑問。
  •     
       我于1955年12月20日買到簡體版《郊區(qū)佛陀》?;蛟S這只是個不值得記掛的日子,也或者只是我隨機胡編瞎造的一天。我仍然叫它《郊區(qū)佛陀》,不至于像《佛爺》那般調侃,真實的情況是:沒那么好笑,也不夠悲哀。
      
       都說生命如道路,你一直走,一直走,路上有美麗的風景,你遇到的人也不見得個個有趣。原本與你同行的,也緩緩準備退出,到最后完全消失。你還能留下什么?一具尸體?(或BODY的說法不至于太悲觀)。誰說過的?伍迪艾倫說:生命不過是場悲劇,所以我來拍喜劇。我看每個人都走不脫這個混沌的環(huán)境,難道與混沌融合,你就超脫了?自由了?像佛陀說的:萬事皆空。我想:別執(zhí)著在開心與不開心,你就真的自由了。
      
       小說沒有開始,實際上也無ending,結束不過是下一段生活的真正開始?;蛘哒f:甚至于仍未開始。我們?nèi)缤吧瘛卑阌^望著作者帶領我們?nèi)ビ^望的世界。我們觀察著,沒有一絲憂慮,卻仍舊被書本中凝聚的“無?!彼?。《達摩流浪者》里大段的登山情節(jié),在這里演變成主人公經(jīng)歷著的流行文化時期的命運不定以及對后時代的展望和作者在后流行文化時期敏銳的洞察。文本敘述簡單而親切,適合于任一流行小說讀者。早被改編為劇集的它在海外聲名尤存,愿意探究些新意的書蟲們絕對無法錯過。
      
       優(yōu)秀的作品不論小說,電影,總是呈現(xiàn)出一個又一個無法復制的私密世界,要么如林奇般詭異,幽暗,充滿一個又一個小秘密,或姜文連續(xù)三部合情合理卻拋棄任何歷史文本的個人情懷。凱魯亞克的旅途總與內(nèi)省,開放式的瘋狂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好奇地窺探創(chuàng)造者們的心扉,這么個世界依然無比真實,平淡仍舊。我記得書中一段話:“.......她一定會這么做的,好像這是每天都會發(fā)生的事情........不管怎么說,我們活在一個反叛與非常規(guī)的時代,.........在她的心目中,這樣做將成為對反叛的再反叛,此舉是一種新穎的創(chuàng)造。她生活里的一切將變得分崩離析,她由此可進行一番試驗。她聲稱她只是為了母親才這樣做,但我猜測,其中也含有真實的任性反抗的緣由。”
      
       沒有什么好痛苦的,好擔憂的,主人公講述了417頁故事無非是說:一切都可以理解。有理解,存在愛,生活似乎能簡單些。像一個人纏線球,線拉得越少,難度越大。不停的磕絆過去,線球也逐漸形成。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解決的辦法。生活中不過永遠會出現(xiàn)些插曲,那條路還是沒變。
  •   我覺得郊區(qū)佛爺是庫雷西身體親密加百利的禮物這幾本書里寫的最逗的了。
  •   其他的我還沒來得及看,只有看過這個和親密。親密也挺逗的,我叫它“大齡男青年糾結記事錄”。
  •   這幾本都是早上在公交車上看完的。我覺得親密特感人,到最后看的啪嗒啪噠掉眼淚,一車人還以為我犯神經(jīng)病。
  •   我以前看《生死朗讀》也在車上掉眼淚(不過是火車)。還好當時是深夜。
  •   這本我看過細讀了三遍為了不把封面弄臟我特意用牛皮紙包了封皮,前兩次只是看了情節(jié)和里邊關系70時的舊式一一查過資料才得以在第三次精細的品讀出想要得到的啟示,親密對于我來說太短了點只用一只短鉛筆勾勒幾句就可以容易的在晚飯后的沙發(fā)上消化掉如同一杯苦咖啡
  •   70年代的八卦還要去查資料,也難怪LS覺得這本強過親密,因為這本寫的是離LS很遠的故事。
    郊區(qū)佛爺和親密并不是同類型的小說,拿起來比較意義甚微。前者述說一個年代的故事,后者述說一個男人離家前幾天的故事。如果只說故事,當然前者更像大片。然而說到探索人性的功力,后者才比較難得,
  •   LS拜托我是90后好不好怎么了解那么久遠的故事啊
  •   那說起來70年代發(fā)生的事情也在我出生前十多年啊,我也沒趕上大蕭條和嬉皮朋克啊。
  •   情節(jié)是不錯 但有些地方還是顯出了做作 不知為什么覺得很多地方有模仿的痕跡 讀到一半就覺得放下也可以了 出于我那難撲滅的好奇心又讀完了..
  •   對于這書一無所知,但對你的書評感觸很多。
    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解決的辦法。生活中不過永遠會出現(xiàn)些插曲,那條路還是沒變。
    生活給我們驚喜或是傷痛,起伏跌宕之后還是留下我們自己一個人面對,腳下的那條路還是沒變。
  •   恩??雌饋砭褪沁@樣。
  •   呵呵你的文字不錯~
  •   評論更好看~慢慢欣賞
  •   1955年?
  •   2009-05-25 10:40:36 杜撰  1955年?
    同疑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