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個夢

出版時間:2010-4-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胡廷楣,洪菁耘  頁數:431  
Tag標簽:無  

前言

  奧運會是往后看,世博會是往前看,盡管在建筑上未必直接反映出來。  ——上海企業(yè)館的建筑師張永和這樣說。他認為,奧運會建筑也是為了慶典而建造。建筑師設計的時候,看到的是輝煌的世界紀錄和那些風云人物,都可以看成是歷史。而世博會不一樣,盡管也具備娛樂性,可是又面對很多嚴肅的問題,也即未來的挑戰(zhàn)。建筑師需要看看當今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問題或挑戰(zhàn)是什么,用自己的設計回應那些挑戰(zhàn)。建筑師的答案同時是未來的設想?! ∥覀兡_下的土地,其實并不屬于我們,而是從子孫那里借來的,總有一天要還給他們。  ——出生在北非古城塞拉的摩洛哥館建師穆斯塔發(fā)·艾拉維希,話語間充滿哲理。他說,這不僅指的是建筑,還包含著很多方面。這種“借”和“還”,-代接著-代延續(xù)下去。將腳下的土地以更好的狀態(tài)交還給孩子們,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槭裁凑f“人”重要?是因為人可以破壞這個生存環(huán)境,也可以保護這個生存環(huán)境。人是地球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物鏈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在新西蘭館的屋頂花園,可以看到一首鐫刻在鋼板上的詩,詩的最后寫道:“如果你要問我:這個世界E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肯定是:人,人,還是人?!毙挛魈m館的景觀師金·賈勒特和蒂娜·哈特說,毛利人人人會背誦這首詩。他們解釋說,這里的“人”,不是個人,而是人們?! ∵@是人腦和自然之間的一場游戲?!  R森堡館主建筑師瓦倫蒂尼認為建筑師們真正的“游戲對象”是自然。這顯然有著深刻的含意,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 〗浀闷饡r間的考驗,幾百年幾千年站立在那里,那便是好建筑。建筑這一門,最高深的一層,是以美學為最后根據。是不是優(yōu)秀的建筑,要看它能不能感人,如果站在它的面前感動得想哭,那一定是好建筑?!  _灣館的建筑師李祖原這樣描述他所景仰的'嘬好的建筑”。李先生曾經設計了臺北標志性建筑“101”。他說,作為東方人,內心擺脫不了土地文化的意識,心中的念頭就是要做一些自己的建筑。后來他將此歸結為“中國式建筑的實踐?!薄  艾F代”不該總是和“西方”對應,“傳統”也不該永遠和“中國”聯系在一起。這四個詞語今天應該重組了,現代的,也可以是中國的。新的建筑不在我們的西方,而在我們的前方?!  袊^的評委程泰寧院士和另外兩位評委將中國館的原始設計“中國器”從被淘汰的方案中“復活”。他曾經這樣論說中國當代建筑的風格?! 鹘y的建筑藝術在心里。在我們設計新建筑的時候,它自然就會融合在我們的作品之中?!  獯罄且粋€有著優(yōu)秀建筑傳統的國家。建筑師英柏利格詳細地介紹了意大利館是如何從輝煌的傳統中汲取養(yǎng)料的。意太利館的結構顧問奧江,如上表達了“傳統”以何種方式存在于今世建筑之中。  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不是永遠在回答,而是不斷在提問,誰住在里面?他怎樣生活?這樣想過了之后,他的設計就不會是千篇一律,而是一個一個有生命力的建筑。否則,造起的房子會死亡得很快?!  ɡザ唷ぐ蜑醵嘁颉ぬ靥m在回答建筑的民族性時這樣說。這位委內瑞拉建筑師還說,人不能居住的建筑是虛無的,不是好建筑,“這樣考慮過,民族特色的問題也就已經包含在內了?!薄 〔荒軐⒁匀f千計數的人,放在密封的盒子里過日子。陽光和風,不該被水泥隔開。人應該在大自然中生活,而不該在墻里面生活?!  陨叙^的設計師渡堂海被黃山的美景所感動,也使得他更為時下流行的、將空間擠沒了的盒子一樣的建筑而悲哀。  我不僅喜歡用建筑設計的視角來觀察生活,也喜歡用生活的眼光來看待建筑設計。  ——西班牙館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生活,建筑奔放的曲線中,有舞蹈,還有花朵、柳條,籃子……建筑師貝娜德塔·塔格利亞布還說:“建筑,或者說設計是我生活的一種方式。對我來說,所有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都可以從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我都會把它們運用到我的設計中去,這樣的設計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薄 ∥覀兣ψ非笤谶@個建筑里,人們能夠感受到時間和空間。設計最終的目標是:這是嶄新的設計,又似曾相識?!  毡攫^的設計對于很多人都是一個謎。具有學者風度的日本館總設計師彥坂裕這樣敘說團隊對日本館的美學追求。在這里,“時間”和“空間”、“嶄新”和“似曾相識”都值得反復咀嚼?! ∵@不是單純的建筑,它應該讓被千篇一律的展覽弄得昏昏欲睡的觀眾興奮,瘋狂?!  獪R斯·海瑟尉,英國館的總設計師如是解釋自己設計的“種子殿堂”。他也在解釋他心目中的展館建筑。湯馬斯認為,展館和展品,并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參觀的人們不該僅僅通過“做香腸工具一樣的展館”進去出來。湯馬斯也希望這一展館的設計,能夠改變英國人的傳統形象。

內容概要

本書由上海世博局新聞宣傳部策劃,胡廷楣、洪菁耘歷時10個多月采編,以不同展館建筑團隊和他們的世博作品為對象,從人文角度介紹這些展館誕生的過程。  全書注重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文化內涵,不少外國館的設計靈感來自童話和兒童文學。丹麥館把安徒生童話中的小美人魚運到展館;俄羅斯館設計師對現代理想城市的理念來自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諾索夫的童話《小無知歷險記》,表現一個兒童的幻想世界;瑞典館的向導是瑞典著名的“童話外婆”林格倫作品中的人物“皮皮”;而沙特阿拉伯館的設計創(chuàng)意來自膾炙人口的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每個展館的建筑設計故事都精彩紛呈,世界優(yōu)秀建筑設計師為上海世博會留下了豐富的人文財富。

書籍目錄

主題館:上海弄堂那一片屋頂——訪曾群城市未來館:再生——訪章明中國館:喜悅——訪何鏡堂、倪陽日本館:“紫蠶島”之迷——訪彥坂浴巴基斯坦館:古堡,從拉合爾走來以色列館:海貝殼——訪渡堂海(Haiam Z Datan)印度館:竹子的毆堂——訪奈度(D.R.Naidu)尼泊爾館:阿尼哥的傳人——訪沙卡希(Amrit R.Shakya)臺灣館:山水中的心燈——訪李祖原沙特阿拉伯館:夢想的飛船——訪王振軍阿曼館:古堡和航?!L林志星(Vincent Lum)阿聯酋館:金色的沙丘——訪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哈薩克斯坦館:阿斯塔納歡迎你——訪丹尼爾(Uderbekov Daniyar Bakytovich)、阿斯卡爾(Utenov Askar Esenovich)香港館:無限城市——訪施琪珊、陳維正韓國館:文字構筑的空間——訪曹敏碩摩洛哥館:我們腳下的土寺——訪穆斯塔發(fā)·艾拉維希(Alaoui Mostapha)澳門館:兔子燈籠——訪馬若龍(Carlos Marreiros)馬來西亞館:熱帶雨林中的民居——訪楊炳國世界氣象組織館:造云記——訪吳曉飛印度尼西亞館:流瀑竹影——訪林新生(Budi Lim)泰國館:和諧的美——訪猜瓦(Chaiwat Limwattananon)新加坡館:此時無聲——訪陳家毅(Tan Kay)新西蘭館: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故事  ——之一  訪布萊爾·約翰斯頓(Blair Johnston)  ——之二  金·賈勒特(Kim Jarrett)、蒂娜·哈特(Tina Hart)澳大利亞館:紅色暢想——訪彼特·福特(Pete!Ford)比利時·歐盟館:腦細胞之夢——訪費邊(Fabien Dautrebande)中南美洲聯合館:20年后的相會——訪陳劍秋丹麥館:小美人魚在上海的新家——訪芬恩(Finn Norkjar)盧森堡館:亦小亦美——訪瓦倫蒂尼(Francois Valentiny)加拿大館:兩個手臂擁抱著廣場——訪約翰尼·博依文(Johnny Boivin)西班牙館:永遠的奔放——訪貝娜德塔·塔格利亞布(Benedetta Tagliabue)芬蘭館:一片冰心在玉壺——訪郭泰睦(Teemu Kurkela)拉脫維亞館:飄浮的人——訪奧斯持里思(Austris Mailitis)英國館:顛覆和沉思——訪湯馬斯·海瑟尉(Thomas Heatherwick)羅馬尼亞館:姑娘的背影委內瑞拉館:從莫比斯環(huán)到阿維拉山——訪法昆多·巴烏多因·特蘭(Facundo Baudoin Teran)法國館:感性城市——訪雅克·費爾葉(Jacques Ferrier)、邁克爾·哈斯勒(Michel Hoessler)波蘭館:智慧的舞蹈——訪哪塔麗婭·帕斯科夫斯卡(Natalia Paszkowska)、馬爾會·穆斯塔夫(Marcin Moslafa)挪威館:15個人和15棵樹——訪莫璞(Moritz Groba)、蘭迪(Ranchi Augenstein)俄羅斯館:現代的童話——訪列翁·艾拉佩托夫、瓦列莉亞·普列奧布拉任斯卡婭美國館:面對挑戰(zhàn)——訪克萊夫·格勞特(Clive Grout)筒蘭館:快樂的人設計快樂的街——訪約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愛爾蘭館:兩地書——訪德斯·伯恩(Des Byrne)、邁克·布拉德利(Michael Bradley)智利館:地球的另一端近在眼前——訪胡安·佩德羅·薩巴·波提內里(Juan Pedro Sabbagh Bottinelli)奧地利館:人字和它的影子A——訪凱普(Matias del Campo)瑞士館:阿爾卑斯山上的空間體驗——訪安道爾斯·布倫特勒(Andreas Brundler)瑞典館:希望你說一聲“啊哈”——訪克里斯特·斯坦馬克(Christer Stenmark)意大利館:人之城——訪英柏利格(Giampaolo Imbrighi)墨西哥館:蝴蝶怎樣變成了風箏——訪埃德加·拉米雷斯(Edgar O.Ramirez)德國館:哲理和詩意——訪魏悉禮(Lennart Wiechell)上海企業(yè)聯合館:歷史中的瞻望——訪張永和太空家同館:太空的神秘感覺——訪王大宇、李洪求日本產業(yè)館:金色的螺絲帽——訪木村智中國人保館:尋找最合適的——訪陳培東、趙娟中國石油館:石油的夢想和建筑的夢想——訪武申申中國鐵路館:春節(jié)前后——訪饒及人(James C.Jao)可口可樂館:你的臉就是你的臉——訪陳錦川(Rudy Tandjono)國家電網館:三人行——訪陳宇、周彥文韓國企業(yè)聯合館:飛旋的舞裙——訪趙晟堯中國航空館:云中的漫步——訪邢福麟、王駿新震旦館:玉之德——訪邢福麟、王駿新萬科館:七個麥草垛——訪陸翔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旋動的心——訪戎武杰中國船舶館:龍旗飄揚過的地方——訪陳云琪中國民營企業(yè)聯合館:細胞——訪城野康信遠大館:建館三日記信息通信館:無限的流動——訪楊明世博中心:豐富的表情——訪傅海聰世博軸:在斯圖加特和上海之間——訪李宏、比安咔(Bianca Nitsch)世博文化中心:時空飛梭——訪汪孝安后記:匆匆一年

章節(jié)摘錄

  主題館:上海弄堂那一片屋頂——訪曾群  曾群很喜歡那張鳥瞰上海老弄堂的照片。每當介紹他主持設計的主題館,他總喜歡將這張照片和主題館的屋頂放在一起?! ≡赫f,最能代表上海傳統的建筑,不只是外灘,也不一定是陸家嘴,成片成片的弄堂最有資格。這一片屋頂構成的圖案,已經不是弄堂本身,而是代表了一座城市,是“城市的肌理”?! ≡囅胍幌?,差不多100年前,一個年輕人從鄉(xiāng)下出來,一定是抱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心愿,而他們向往的正是在弄堂里找到一個合適的空間,落腳謀生。大量這樣的人涌向上海這座大城市,就產生了這樣大片的弄堂建筑?! ∨茫o那時每一個進入城市的人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新的生活習慣,也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居住文化?! ∽鳛橐粋€建筑師,曾群研究過弄堂建筑?! ∧菚r,弄堂的建設者,已經不是傳統的泥水匠,他們已經有了某種工業(yè)化的趨向。大型的整齊劃一的建筑群就誕生了。重復的坡頂,重復的山墻,重復的老虎窗,形成了重復的凹凸錯落的圖案,重復的天井形成了重復的虛實相間……這種均質的重復產生了特別的韻律感?!  斑@是上海特有的景觀,哪里有上海這樣的規(guī)模?哪里有上海這樣的建造技術?因此,這樣的屋頂只能出現在上海。無論是舊式里弄和新式里弄,都能看作是集合式住宅。這也是當年中國城市建筑的最高水平?!薄  叭藗円恢币詾椋鞘械陌l(fā)展就是‘不破不立’,而舊的東西就是落伍的,就是應該拋棄。上海很多非常好的建筑,一直到進入本世紀,才發(fā)覺需要保護??墒牵孔右呀洸鸬貌畈欢嗔?。”  或許,拆除這些房子,也是因為“文革”之前人口不斷增加,住房建設卻很少。石庫門里不斷增加的人口,將原來的居住格局打破了,原本居住一兩戶的小樓,現在住下了六七家人。各種“搭建”破壞了原本的建筑格局。隱私沒有了,矛盾產生了。到了“文革”,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那不該是房子的錯?!痹赫f。  自從上海大興土木,進入建筑高潮,老弄堂已經所存無幾,這樣大片的連綿不斷的屋頂,確實很難再見到了?! ∫虼?,說弄堂是上海的城市肌理,只能說“曾經有過”?! ∵@是夏末的一個雨天,曾群坐在自己的電腦前?! ∷f,他幾乎天生對建筑敏感。出生在江西一個小城,考進同濟還是80年代。他的不少大學同學還住在石庫門弄堂里?! τ谂玫母杏X,是在這樣的建筑被大片拆除之后的一種懷念產生的?! ∫虼?,他希望在世博園區(qū)里,有一個建筑,能夠保持上海的這種回憶?!  斑@個屋頂非常重要?!薄 ≈黝}館的屋頂,長300米,寬2000米,是世博園區(qū)最大的屋頂。雖然說主題館也有26米的高度,可是從中國館69米的樓頂上看主題館,就有那種俯瞰的感覺,主題館是一個趴在地上的巨大盒子?! 闹黝}考慮,世博園區(qū)也該有一個建筑來表現上海城市本身?! 〗ㄖ煵皇菑母拍钌先で箪`感,而是從生活出發(fā)?! ≈黝}館屋頂的巨大,激發(fā)了設計者以特殊的形式來展現其鮮明的特質的創(chuàng)作欲望?! ∧且粡埳虾@锱蓓數恼掌驮僖淮巫屧杭恿??! ≡赫f,他曾經是一個文學愛好者,青年時代讀過很多小說。對弄堂的細膩和還原真實的描寫,經常可以從張愛玲和王安憶小說中讀到?! ≡焊矚g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這樣的南美作家。南美作家小說中的生活,都是經過自己思考之后,特別的“過濾”而變了形的,那是對于生活的不同表現手法?! ∵@也能夠理解,曾群沒有將那張照片原封不動的搬上主題館屋頂?! ‖F在的屋頂,是折線形的。好像是用紙折出來的。74個巨大的菱形因為鋪上了太陽能光電板,顯出了深藍偏紫的顏色,與此相對應的是另外一些菱形,那是顏色較淺的屋面和天窗。光電板是水平的,天窗傾斜成一定角度,這就顯出這一片圖案是立體的。城市弄堂縱橫交錯,凹凸起伏的肌理表達出來了,那種重復的韻律表現出來了?! 】赡苋藗儠粫r認不出那是一片老城區(qū)的屋頂,曾群說,這不要緊,只要他覺得好?! ∵@個屋頂,太陽能光電板總面積有30,000平方米,年發(fā)電量為2.8兆瓦。建成后,將是國內最大的光電建筑一體化的單體建筑?! ∪绻覀兡軌蜻M一步用“成片的老弄堂”去理解這個建筑,那么就會有更多的發(fā)現。  主題館的南面,挑檐出挑達18米。這樣深遠的出挑,顯然來自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傳統。如今參觀者將在這個空間排隊等候。挑檐能夠遮風避雨,擋住夏日陽光?! √糸芟滦纬傻目臻g,非常像“弄堂口”。往往使人回想起夏日晚上在弄堂和街的交匯處乘涼,閑談。伸出挑檐,也很容易想起弄堂口經常有的“過街樓”,樓下面的空間,是下雨天孩子下棋打牌,主婦揀菜和結絨線的地方?!  爸型ァ彼坪蹙妥恪芭谩薄V型ツ媳必炌?,長200米,寬36米。就像是一條超級大弄堂連接兩條平行的馬路。中庭當然有很多的現代設計,不是一通到底,而是用玄關、天橋、核心筒等建筑,增加了景深和場所感?! 哪贤笨梢灾贝┲型?,有面是一個展覽空間,左面是兩個展覽空間。建筑師將展覽空間比喻為“城市客廳”,也是延續(xù)了上海建筑的概念。不過這個“客廳”,再也不是石庫門擺設一套紅木家具的客堂間。左面的展廳,180米長,126米寬,沒有一根柱子,也創(chuàng)造了奇跡。它里面可以放進4架大型客機,即使舉行一場足球賽,場地也綽綽有余。這種雙向大跨度空間,正是大型現代展覽最需要的?! |西兩面外墻,是垂直綠化墻。我們前些日子經過的時候,正好見到工人們在往金屬種植面板上放置小型的灌木。曾群說,植物生長需要時間,到了明年,這里的綠化會是很好的景觀。這里已經設置了滴灌系統,能保證植物長好。這也使我們回憶起老弄堂里,那些附墻而上的爬山虎,還有攀藤吐艷的牽?;?。和老弄堂小打小鬧的綠色相比,這兩面墻的綠化有6000平方米,將是世界上最大面積的單體垂直綠化墻之一?! ≌桂^的南北立面采用雙層幕墻體系,內層是玻璃的,外層是不銹鋼的,在不銹鋼板上開方孔,下而是大孔,上面依次縮小,形成漸變的效,果。不銹鋼板呈暗黑藍色。白天看,只覺得很美,說不出道理。曾群說,晚上,展館的燈光自然會通過方孔透出來,就像是弄堂里很多的窗戶,每一個窗戶背后都有一間房子,一戶家庭。下面光亮,上面漸暗。好像下面的燈光在近處,上面的燈光在遠處,平面的墻就會有景深。這也是城市夜景的縮影:萬家燈火?!  斑€記得嗎?有一部老電影叫《萬家燈火》,拍的就是上海弄堂?!?/pre>

編輯推薦

  《69個夢:訪問世博建筑師》以不同展館建筑團隊和他們的世博作品為對象,從人文角度介紹了這些展館誕生的過程。兩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歷時十個月,平均每篇訪問包含了20個小時的工作量,記錄了69個建筑師的思考?! ≡摃?3萬字、1000余幅彩照的大型圖書非常注重設計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文化內涵,記錄下了設計師們在設計與建設工作中的思考,每個展館的建筑設計故事都精彩紛呈,為上海世博會留下了豐厚的人文財富。與北京奧運會類似地,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圖書、尤其是建筑設計類圖書在場館外也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從目前市面上的情況來看,文化、深度敘事類圖書居多,而《69個夢:訪問世博建筑師》的可讀性無疑在其中是個代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69個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這本書是對世博建筑設計師的采訪記錄,非常棒!每一棟建筑都是一個故事,好的建筑師要把具體的物象抽象化變成靈感,再把靈感具體化變成我們能夠看得到、看得懂的建筑表現出來。不用去世博,只是看這本書就可以得到很多啟發(fā)。比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建筑方案一般都是指定建筑師和設計所去做,而香港、新加坡、羅馬尼亞、瑞典等等的國家,他們的方案都是從幾十上百份設計中選拔出來的。再比如,大熱場館沙特的設計師,是一位中國設計師;而阿聯酋的設計師,居然是諾曼福斯特??!拉脫維亞的設計師生于1984年,比我還要年輕?。?br /> 帶著這本書去世博是很有趣的,排隊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看,蓋章的時候外方工作人員也會很樂意與你討論他們的建筑與建筑師,智利的一個叫塞巴斯蒂安的男生還問我是否有英文版本。這也讓我猛醒,對于這一屆的世博,這本書似乎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編者需要將英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等等的外語都翻譯成中文之后才能出版,而不是單純的從網上搜羅拼湊一些圖片和資料就可以借著世博的噱頭出書。這也讓讀者覺得可以為擁有這樣一本書而驕傲。
    很多人說不去世博后悔,去了更后悔。對于這樣的言論,我覺得非常遺憾。如果他們能夠提前做一些功課,相信即使如我這般腳底走出泡來,依然欣欣然感慨這真是一場偉大的盛會!
  •   書如其名,是訪問69個上海世博建筑的建筑師,可以從中讀到一些有關場館的創(chuàng)意過程、細節(jié)、建筑師的故事等等。每篇都不長,但值得一讀。順帶一提,書本身也很精致。
    (對我個人的)美中不足是,收到的書是新書沒錯,但整本都有折痕,可惜了。
  •   一直以來就希望得到一本關于世博會見漢組文化方面的書籍,這本書圓了我的夢。書中有世博主創(chuàng)設計師設計的靈感,設計文化。內容上偏向于訪談。但書寫的不錯!
  •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哈哈,看完這本書,理解了世博各國館的設計理念,回味世博就更精彩啦!
  •   個人認為上海世博會的精華在于200多個場館的建筑藝術.這本書從場館的建筑師為切入點,介紹了69個場館背后的故事,內容很豐富,非常值得一讀.買的時候是5擇,現在看看升8折了,嘿嘿,相當于小賺了一把.
  •   更多是對設計者的介紹,一些想法~對世博館描述很一般
  •   包裝很好,沒有損壞!彩印感覺很漂亮!個人讀了之后很喜歡這本書!里面雖然問題跟建筑學本身沒太多關系,但是的確在訪談中透露了很多建筑師工作的一些小故事,我從來都不知道的小故事。加上這是世博書籍,我非常非常喜歡!
  •   我想學建筑的,書上對世博的建筑做了挺詳細的介紹,喜歡啊
  •   很不錯的書,閱讀的過程不僅可以體會建筑師設計時的心路歷程,還能了解一些建筑本身背后的故事,受益匪淺。不見得人人都要去做設計,做建筑,但是大師們對待建筑的這份執(zhí)著,態(tài)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   受人矚目的世博建筑、每一個建筑的創(chuàng)造者獨特的想法見解、歷程、讀起來很輕松……
  •   剛剛接觸建筑,還是一片茫然,這本書給了我對建筑的感性認識! 后悔沒先看書再去世博,錯過了好多精彩....傳統,文化,自然...蘊含在每一個建筑中....思考是每個建筑師的責任....超級喜歡這本書
  •   是一本對世博建筑很經典的書,喜歡,非常喜歡,很有價值!
  •   這本書還了我一個希望能夠看到一本寫世博場館設計的書的愿望,這本的確很好。
  •   雖然篇幅較短, 但是短小精悍,主要就是對建筑師的訪談稿,談他們對建筑的理解等等, 讀起來很有意思。
  •   大多是講建筑的故事。
  •   內容很豐富,圖片也很漂亮,主要講的是建筑師的想法和靈感來源還有經歷之類的,紙的質量也不錯,就是我這本有一些黑點,封面上,感覺舊了點~~
  •   價格比較合理,配有彩色圖片,不適合專業(yè)學習,內容通俗易懂,講的偏設計背后的故事
  •   要是多點實際設計過程及好了
  •   很不錯的一本書,有夢想
  •   讀這本書非常享受
  •   值得推薦 很喜歡
  •   hgmtttt
  •   是正版的,比店里買格算
  •   很好很精美,可惜里面的大多數照片都是場館竣工前拍攝,要是有最終的照片就好了
  •   書的質量都很不錯
  •   剛收到還沒看呢,大概翻了一下,不錯感覺!
  •   很好!樹很好!速度也很快!郵遞員態(tài)度也很好!頂!比淘寶強,感覺!
  •   書的印刷不錯,文章也很有看頭,總之還是比較值得,很厚的一本。
  •   有很多多余的字,對于一本這個價錢的書,不應該。
    經典不多,廢話不少。
    里面有知識,引人深思。
    字兒水平有待提升,遣詞造句完全不行,最后有幾處閃光。
    浮光掠影,個人覺得翻譯也不行。
    “每一個中標都不是偶然”。。。。。。
    我想我應該不會從事建筑行業(yè)。
    每一個都是城市和大自然。。。。。。
    上海企業(yè)聯合館很好!!
    日本產業(yè)館!!我愛日本??!
    從后記中得知寫作者的工作量之大,肅然起敬。
    全書最后一句讓此時的我思緒萬千.......
    2012.03.04
  •   介紹了各種館的大的設計理念 好可以
  •   此書介紹了世博會主要建筑的設計者及相關人士,對創(chuàng)作人的思想和生活經歷的探訪。世博會里不乏建筑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也有初出茅廬者的作品。讓我印象最深可的是華東院總工汪孝東進入建筑之門的坎坷經歷。任何一項事業(yè),需要的都是執(zhí)著的追求??!
  •   又是關于“世博”的圖書。內容很不錯,非常好!喜歡,喜歡。
  •   蠻不錯的,做好功課再去看世博,會發(fā)現世博的另外一面
  •   世博會時買的,還不錯,長知識了
  •   也是圖文結合
    可以看到幕后英雄們一切靈感和內涵
  •   囊括很多,介紹還行!走馬觀花!
  •   這本書不錯!值得讀讀!
  •   就當掃盲了,沒什么學的
  •   很厚但是信息量不大的書。貌似很強大地把所有的世博場館的設計者都采訪了一遍,但是作為兩個外行人,兩位作者提出的問題都并沒有觸到建筑的核心,而是用一種很文學的筆法將建筑和設計簡單介紹了一下,并且對所有的建筑(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場館都值得夸贊)都帶著很濃的崇拜色彩。故事性的敘述,對于普通人來說的確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希望更深入地了解某些場館的人來說,實在不能滿足需要。
    因此,如果您不是建筑專業(yè)的,這本書還是很有可讀性的。
  •   對建筑設計感興趣,就買了這本書,想了解了解世博建筑師。但看了以后覺的一般般,內容有點泛!
  •   對各個館進行了介紹,更適合世博會時買,那樣看的時候更具目的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