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契諾之歌

出版時間:2001-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德] 赫爾曼·黑塞  頁數(shù):208  字數(shù):186000  譯者:竇維儀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喜愛文學的人,對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絕對不會陌生。從《流浪者之歌》、《彷徨少年時》以及本書,對于人世,對于生命,赫塞總是既冷靜、又熾熱,讓赫塞的作品呈現(xiàn)出深刻的自省,閱讀他的作品,總是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啟發(fā)。    1919年,年輕的黑塞在連遭喪父和婚姻危機的重創(chuàng)后,懷著一顆破碎的心來到瑞士南部一個叫“堤契諾”的小山村。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淳樸的民風把他吸引住了,他在那里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他畫畫,作詩,寫小說,在同第三位妻子妮依結合后,事業(yè)上的發(fā)展突飛猛進,寫下了10余部不朽的中長篇小說,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本書收集的是他那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歌和繪畫作品中的一部分。     追根究底,黑塞的小品文是其長篇小說的注腳,將他內心的渴望、焦慮、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想更深入了解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讀者,這本文集助益匪淺;另一方面,黑塞對科技文明至上的排斥,對自然質樸的崇尚,也正呼應了現(xiàn)在許多有心人士的呼吁。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是20世紀上半葉重要德語作家之一,出生于德國南部符騰堡附近的小鎮(zhèn)卡爾夫。黑塞青少年時代的經(jīng)歷,一如他在小說《輪下》中所塑造的人物赫爾曼·海爾涅,充滿了精神的反抗和冒險。他于1891年秋入毛爾布隆神學校預備班,大半年后他逃離該校,立志要成為一名作家。其后幾年的風風雨雨,使這個熱情的少年,終于被人世的艱辛磨練成一個堂堂男子漢,如果說不是成為一個英雄的話引自《輪下》第4章。1904年,小說《彼得·卡門青德》的出版,使黑塞一舉成功,兩年后《輪下》付梓,更鞏固了他的聲譽。黑塞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繼承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而在20世紀初葉,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正盛行歐洲文壇,黑塞的古典風格,使他擁有了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的稱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黑塞恪守人道與理性,接連撰寫反戰(zhàn)文章。然而戰(zhàn)爭機器一旦開動,任何罪惡都會披上愛國主義的堂皇外衣,黑塞反戰(zhàn)的呼聲顯得是那么的不合時宜。1919年,大戰(zhàn)結束后,黑塞發(fā)表小說《德米安》,該書像一股電流十分準確地擊中了時代的神經(jīng)引托馬斯·曼評語,在戰(zhàn)后德國一代青年個引起巨大反響。1923年,黑塞加入瑞士國籍,這一似乎偶然的決定使黑塞后來逃脫了德國的納粹政權對他必然的迫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相對和平的瑞士得以使黑塞用藝術家的方式去建造一個精神空間,以此抵御戰(zhàn)爭對世界的毒化。1943年,他的巨著《玻璃珠戲》問世,這又是一部充滿了自由與人道精神的作品。人們可以斷言,黑塞晚年榮譽加身。1946年榮獲諾貝爾獎,及他謝世后在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的黑塞熱。到1975年黑塞作品已被譯成49種語言,這一切只因黑塞的作品中凸現(xiàn)出了極為可貴的和平主義人格。1962年,黑塞因腦溢血在睡夢中去世,這是一個不無悲劇性的結局,一個正直的人在一個并非正直的世界上,總會被他正直的思想所折磨,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黑塞還有同道的朋友和朋友式的讀者。

書籍目錄

導讀 人文的捍衛(wèi)者——赫爾曼·黑塞  劉永木前言 生命當如是  福爾克爾·米歇爾斯在堤契諾重生山隘山村農(nóng)莊午歇紅屋羅卡諾之春南方夏日暢飲秋之森林冬日,寄自南方的一封信在阿爾瑟紐屋舍·田園·園籬堤契諾的教堂小徑為谷中工廠作畫堤契諾夏夜暮色中的屋容湖岸南方之夏夏日黃昏在堤契諾森林酒館昂格羅的圣母堤契諾的圣母節(jié)漫步暮色中詩人黃昏所見深秋獨步羅卡諾遙望意大利暮靄畫者之樂水彩畫日正當中夏日終曲雷雨前的一瞬秋天——自然與文學早春的湖谷與妮娜重逢風蕭蕭之夜返鄉(xiāng)五月栗林色彩的魔術作畫悼老樹之死眺望谷中之湖對比百日草盛夏我的鄰居馬利歐紅亭屋中漫步入秋夏末夏秋之際老公園堤契諾秋日一九四四年十月桃樹清掃煙囪的小工人堤契諾之冬對堤契諾的感謝一九五五年日記二則清晨時分蒙塔娜拉四十年秋雨南方陌生之城鳥一個堤契諾人的故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堤契諾之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9條)

 
 

  •      黑塞在堤契諾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他與老樹、山巖為摯友,沉浸在田園風光中,孜孜不倦地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這本《堤契諾之歌》如田園牧歌般清麗脫俗,像一泓清泉緩緩流過人的心靈,讓人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寧靜和清新。他企圖超越理性,以浪漫主義的心態(tài),將堤契諾營造成為一個理想的樂園,他贊頌那里的一草一木,贊頌那里的春夏秋冬。堤契諾收容了想黑塞這樣的流浪者,給他了靈感,在那里作者借創(chuàng)作來舒緩痛苦,那里成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更是心靈的歸宿。
       熱愛文學的人,總是能拋卻人世間的種種煩惱,潛心閱讀,或是潛心創(chuàng)作,黑塞正是這樣。在堤契諾的居住條件是簡陋的,但他卻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新安頓下來,在遭遇了重大挫折,經(jīng)過了苦苦思索,黑塞在堤契諾獲得了重生。那里的山隘是一片凈土,尚未被人入侵,黑塞在那里小憩,使自己的呼吸與自然相應和,那里有湛藍的的湖水,也有濃郁的芳香,使他更深刻、更內斂、更具獨特的眼光。孤石斷崖是他內心的寫照,有一種孤獨感,有一種追尋力。在堤契諾的山村里,黑塞開始了他熱愛的流浪生涯,他隨意地游弋著,捕捉著美麗的景色,捕捉著心靈的瞬間,愛情無法實現(xiàn),他便把那種情感投注于山川湖泊,融化于自然,形成于博愛。人不可以選擇生活,但可以選擇生活方式,黑塞選擇了詩意的棲居我躺在天空和湖水的盡頭,聽風吹白楊樹的歌聲,瀟灑而又愜意。作者再度來到著遙遠的異鄉(xiāng),卻有重返故鄉(xiāng)之感,大概是由于堤契諾與他的心靈更加契合吧。詩人的內心是矛盾的,它既渴望安定的家,又渴望漂泊,也許堤契諾最適合他,這里既有獨特的風景,又有獨特的安寧,既可以滿足他游玩的的心,又可以給他以家的溫馨。詩人認定人生中曲折迂回的路才是自己的歸宿,在這條路上,他只有不悔。
       春天的堤契諾在詩人心中是純真的,他仿佛能聽到綻開的花朵向他呼喚,陽光也是溫和的,萌發(fā)的一切讓他感受到了輕松和釋然。人生苦短,詩人曾經(jīng)想在那里找個小莊園,定居下來,做做農(nóng)活,閑適地生活,我們經(jīng)常把生命變得復雜,卻忘記了簡單才是生命的本真。詩人熱愛田園,每一寸土,每一寸呼吸,都讓他沉醉,都讓他沉迷。詩人喜歡漫步在小徑,這是一種情調,總讓他沉浸于小徑深處優(yōu)美的風景——玫瑰、蘆葦、和小舟,如同他自己的心路,乘著小舟,穿過蘆葦去尋找玫瑰,那一瓣心香已早在心中。小徑引領他進入的是另一個時空,沒有污染,只有靜謐。提契諾的夏天有明朗的輪廓,詩人便用語言把他勾勒出來,他讓作者的心燃燒,脈搏熱烈地跳動,作者把創(chuàng)作的欲望比作是瘦馬,不辭辛勞,直到精疲力竭。在夏季,作者先潛到清涼的湖水里,然后再到炙熱的沙灘上烤干,反復多次,來感受生命的痛苦和刺激,激情與低潮。堤契諾的秋季是靜美的,歷盡滄桑,方見綺麗。詩人綻開的花,卻結出苦澀的果,但他依然用微笑來面對風雨。生命之秋,愛與思念,成為永無止息的藝術之源。堤契諾的冬季,樹葉落盡,更為遼闊,更為優(yōu)雅,詩人正是在這美麗的四季輪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輪回。
       堤契諾的教堂隱藏在山林深處,是藝術、文學、學術的圣地,黑塞的心在那里得到了凈化,盡管他只是個異教徒。漫步在暮色中,詩人與自己的心靈更加貼近了,他感覺到人世的豐饒,如此具有吸引力。在暮色里,他看到一對情侶,黑塞精辟地指出——“友情成為愛情,愛情又成為命運?!痹娙讼矚g與云共處,看云卷云舒,沉浸于這種充滿童稚的游戲,頗有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隱逸情懷“。他用畫筆留下稍縱即逝的風景,無論是姹紫嫣紅,還是風月無邊,用精神來治愈肉體的痛苦。
       然而現(xiàn)在的堤契諾正被現(xiàn)代文明所侵蝕,金錢將戰(zhàn)勝道德,理性經(jīng)濟將戰(zhàn)勝田園之樂。黑塞崇尚古文明,因此對這樣的變化會感到失落和傷感,他的悲觀主義讓他想捍衛(wèi)這一片凈土,但是力量太微弱。人們沉浸于他們建立的現(xiàn)代文明中,那是一種野蠻和掠奪,淳樸的自然正在被人類異化,也許有一天,堤契諾的自然風景將不復存在,留下來的將是人類文明所制造的垃圾。也許堤契諾的美麗景色只能在黑塞的《堤契諾之歌》里得以保留,這一片珍貴的“桃花源”也只能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之中,成為失落的田園。
  •      黑塞在《堤契諾之歌——散文、詩與畫》(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竇維儀譯)一書中,在第一篇(寫于1931年)里如是描述自己的生活:
      
       “這幢美麗的房子對我意義深遠。就某方面而言,這是我曾擁有或曾住過的房子里,最美麗,最與眾不同的。當然,房子并不屬于我,整棟大房子里,我只租下其中四房的小公寓,我不再是房子的主人或一家之主,不再擁有房子、孩子及仆人,不必尋找狗或整理花園;現(xiàn)在,我是個一貧如洗的小文人,一個衣衫襤褸、神秘兮兮的陌生人,以牛奶、米、意大利面維生,秋天在林子里撿栗子當晚餐,老西裝穿得磨出了邊。然而,我的實驗成功了。雖然這幾年來,日子并不好過,但這段時光是美好的、豐富的。仿佛從多年夢魘里醒來一般,我盡情享受自由、空氣、陽光、寂寞,以及創(chuàng)作?!?br />   
       這段話像鳥兒一樣,輕盈無比。透著對讀者的信任,給予讀者的自由,仿佛宣告,將呈現(xiàn)作者心底澄靜世界,原原本本。文字里浸滿因孑然一身和清澈孤獨予人的誘惑:除了代表自己,不再扮演任何身份;褪去作為社會人的外套,穿戴起自然界任一生物皆有的個體的神秘。以一所房子作為生活、創(chuàng)作靈感、生發(fā)想象的土壤的文人,常能見到,譬如葉芝的巴里利方堡,莫里斯的紅屋,甚至也許算得上柯布生命晚期的馬丁岬斗室。這是鄉(xiāng)野里,個體楔入泥土的點。在瑞士的堤契諾,黑塞租下的這所美麗房子,對他而言也許意味著棲息的巢穴,意味著收納夢的堅固堡壘,意味著觸碰自然的自己的手指。
      在一戰(zhàn)前后輾轉的經(jīng)歷,促使黑塞的生命疾速轉向。一戰(zhàn)期間,他曾迅速從志愿軍變?yōu)榉磻?zhàn)者,尋找和維護他心目中的德國;成立“戰(zhàn)俘輔導中心,自行編輯、發(fā)行慈善雜志”。直至這折磨人的奮斗毀了他的個人生活。1919年,黑塞來到堤契諾,主動選擇了鄉(xiāng)間,選擇了孤獨,選擇了與現(xiàn)代文明格格不入,而堤契諾也慢慢給予了黑塞治療與營養(yǎng),給予使他能夠如同一棵樹般生長扎根的土壤。
       這本散文集記錄著黑塞實踐鄉(xiāng)間生活的體驗,時間跨度從1919年到1955年。文字里每每將文明與鄉(xiāng)野做著比較。我疑惑在鄉(xiāng)間的隱居者,仍屢屢被文明社會的余波驚擾且憂慮。也許這正是詩人必有的敏感,和永遠澆不透的塊壘吧。
       黑塞生于1877年,比葉芝晚生12年,比柯布早生10年。葉芝鐘情于藝術的神話;柯布鐘情于為人類締造未曾有過的光明;黑塞在深深介入戰(zhàn)爭的折磨之后,選擇在瑞士鄉(xiāng)間隱居,變成一棵樹。而究竟什么是一個可能據(jù)以存在的點?是將自己楔入鄉(xiāng)野,還是躲在物質洪水里佯裝世界已被淹沒?
      
       陶淵明是東方隱居者的典范,詩里總有著情感、時空和自然交錯的場景,仍能在今日被每一個人分享和體驗,而沒有任何隔閡。最喜《停云》,意蘊往復不盡,“靄靄停云,蒙蒙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東園之樹,枝條再榮。競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碧諟Y明隱居,雖不是為了躲避現(xiàn)在的機器和物質,但目的之一也許便是為著貼近自然的神性,而自然的神性正是與彼時的文明并肩而行。正如我們的文字從誕生伊始便是為了占卜,為了與自然共處。
       當陶淵明在等待朋友的時候,窗外正是“八表同昏,平路成江”,也許案上正是讀《山海經(jīng)》后揮毫寫就的詩稿。如果不是將自己楔入鄉(xiāng)野之中,便是嘗試尋找鄉(xiāng)野里更為精致的文明,使其同存于生活理想的圖景。我們于今日,也依著這條小徑去尋覓,或許也會有一個不壞的答案。
      
  •     要不是翻看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都不知道自己讀過這本書,哎,為了讀書而讀書,最后什么都沒留下。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如同白晝在早晨與夜晚之間出現(xiàn)一樣,我的生命就在流浪的沖動與對家的渴望中度過。也許,有朝一日我能達到那樣的境界,將流浪與異鄉(xiāng)藏諸于心,將景致留駐于心,毋須為了親自體驗而流浪。也許,我能把家鄉(xiāng)藏在心中,不再眷顧紅屋與花園,心中自有故鄉(xiāng)。如果真能如此,生命將截然不同!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將從中散發(fā)。
      
      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連串的極端之間搖擺、晃蕩,一會兒渴望安定的家,一會兒渴望漂泊;忽而希冀寂寞與修道院,忽而渴望愛情與人群;曾收集無數(shù)書畫,卻又一一送出;曾縱情放浪。但又轉為禁欲修行;曾信仰生命、崇尚生命為一切之本,但又看穿所謂生命,不過是為了滿足肉欲享受而存在罷了。"(以上摘自第12-13頁)
      
      ***
      
      或是將遠方、將流浪的渴望藏諸心間,安于家庭之樂,忍受俗世之累;或者將故鄉(xiāng)收進行囊,流浪遠方,傾聽自然與靈魂的交響,領略只屬于自己的人生,同時也飽受柴米油鹽之憂。
      在生活與藝術之間,黑塞做了一個后者的嘗試。
      厭倦看愛情和人群,渴望寧靜和孤獨。放下家庭,告別故鄉(xiāng),寡居提契諾鄉(xiāng)村,以書為伴,徒步鄉(xiāng)野荒嶺,春夏秋冬、蟲魚鳥獸、花草樹籬、山石水澗,一邊流浪,一邊寫詩作畫,記錄下生命的點滴感悟。
      天晴外出,風雨蟄居,從一朵花的凋零中領悟死亡之美,希望子規(guī)繼續(xù)給兒孫唱歌,哀 悼老樹的摧折,新栽的紫荊長成之時,想著自己早已不在人世,熟知鳥巢蟲穴,“大自然中沒有所謂單調無聊這回事,那全是都市人的發(fā)明”。
      對于同自己一樣老舊的人物景致,希望他們比自己晚一點離開人間。遠遁山林的浪漫詩人,不懼死亡,迎接重生。
      
      2011.01.24
  •      這是我向往的生活,卻似乎永難實現(xiàn)。我只能一個人靜靜地讀著《堤契諾之歌》,將他幻想為自己,在陽光下曬得炙熱,再跳入冰涼的湖中游泳。如他所說,這是生命的映射。因為你,我愛上了這個世界。不過這個世界,到底不是我所處的世界,而是你的世界:紅色的小圓頂,植物蔓生的森林,夜晚小酒館的聲光,你漫步其中,目光早已平淡,不再歡欣雀躍,也不再吟唱詩歌,你已讀懂了世界的美,也已讀懂了自己的愛,你的心已是夏天。
      
      
      
      一些書抄:
      
      如今,我已不再如癡如醉,也不再想將遠方的美麗及自己的快樂和所愛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
      
      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將從中散發(fā)。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連串的極端之間搖擺、晃蕩。……但改變自己不是我的責任。我仰賴奇跡出現(xiàn)?!业乃廾?,是漂浮于許多相互牽制的極端中,與奇跡擦身而過。
      
      我像游戲一般的重復著這種過程,一而再,再而三地烤熱自己后,又冰涼自己,樂此不疲。這種游戲反映了生命中的一切熱情、痛苦與刺激,反映了一切奔波與歇息、狂熱與冷淡、激情與低潮。
      
      在此地,只令人感覺到:世界何其壯麗,盡管人生苦短,但希望并不就此終止。我希望多一雙眼睛,多一個肺;我希望深入草叢中的腳能再長長一些;我希望自己是個巨人;我希望自己的頭能和高山牧場上的皚皚白雪同高,能看見那兒的羊群;我希望腳趾能伸進湖的深處噗噗作響;我希望自己就這樣躺或坐地融于自然之中,任手指間蔓生草叢,發(fā)間綻放著阿爾卑斯玫瑰。
      
      你不是愛情的終點,只是愛情的原動力;我將這愛情獻給路旁的花朵,獻給玻璃酒杯里搖晃著的晶亮陽光,獻給教堂的紅色圓頂。因為你,我愛上了這個世界。
      
      天空又笑的清朗,鼓脹的空氣到處飛舞。我再度來到了遠方的異鄉(xiāng),但卻仿佛又重回故鄉(xiāng)之感。湖畔的樹下,是我今日的歇腳處;我畫了有老牛的茅屋和云朵,又寫了封寄不出去的信。此時,我取出午餐:面包、火腿、花生、巧克力。
      
      現(xiàn)在,面對著香氣襲人的土地,我比當年首次邂逅時更優(yōu)雅、更內斂、更深刻、更洗練,也更心存感激。
      
      我將一塊面包、一枝筆、一本書以及一條游泳褲塞進袋里,走出村子,前往森林與湖畔度過夏日。林中繁華落盡,樹枝上結滿多刺的小果實,越橘季節(jié)已過,黑莓則正開始,處處可見其蹤影。
  •     翻譯比較生硬,黑塞的散文雖并不是行云流水的風格,但譯者過分追求描述語言的切近、清晰反而失去了樸拙、思頓的回味。
  •     堤契諾之歌中,黑塞是在向人傳遞一種思想,一種超凡脫俗,與世隔絕,親近自然,陶淵明式的醇厚境界,而不僅僅是幾句優(yōu)美的短詩,幾幅曼妙的插畫和美景。
  •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我多年,自從我年幼很不懂事的時候,由維特根斯坦老師告訴我語言這個東西不靠譜以后,我就懷疑開始寫作的價值。因為小時候聽張申府,包括巴金他們都說么,做人要真,寫字也要真。既然文字不靠譜,便難做到絕對意義上的真了。那文字的意義在哪里?寫作的價值又在哪里呢?
      
       特意從圖書館借來這本兒書,翻開它的時候,灰色的天空中漫散著雪花,心情很絕望。因為一些我看重的人和事兒。
       在煩躁的學校老圖書館的自習室里,跟隨作者一同去堤契諾游覽。由黑塞指給我看堤契諾的春夏秋冬,堤契諾的日升日落。向我展示自然的力量,人類最原始的美......
      
       一點兒點兒看這本兒書,心靈深處好像也在不知不覺中注入了一束陽光。這道光讓我看到了溫暖的所在,讓我看到了窗外的美麗雪景。
      
       于是我明白了寫作的價值所在。當一個人眾叛親離之時,當一個人身無分文流浪街頭無依無靠之時,當一個人絕望的看不到街角玩耍的孩子的笑臉的時候,他走進圖書館,隨便拿起一本兒這樣的充滿陽光的書,便會恢復他對于生活的熱愛。
       這是我理解的書籍對于人們最大的價值所在。這也是寫作的價值所在,贊頌生活中的美,歌頌陽光與溫暖,歌頌天空與大地。讓迷失的人們找到回家的路,給流淚的少年擦去眼角的淚水,為年邁的老人重拾青年的朝氣。這樣的書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寫作也是有價值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找到這樣一段旋律,把它譜寫成一支歌,一本兒書,為人們送去溫暖與祝福。
      
       我離題了。自己一直很喜歡黑塞的小說,似乎除了《在輪下》這本兒,其他都已看過。然而,這本兒書是絕對不同于他的小說的??催^黑塞小說的人,會在這本兒書里看到作者的另一面。這本兒書主要以散文和詩為主,這樣的書對于翻譯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想要贊一下這本兒書的翻譯,我覺得他的功力不在陳實之下。
      
       最后說說自己喜歡的吧??磥砜慈サ?,印象不深了。很喜歡寫愛情的那篇《詩人眼中的黃昏》(讓我感悟很多),《堤契諾的冬天》...總之,黑塞在這本兒書里,始終是很安靜的,甚至有點兒中國所講的禪的意思。書里的快樂是安靜的快樂,悲傷是不激烈的回憶中的悲傷,小溪,戀人,冬天都錯落有致地安放在書的一個角落里,與我們世界的破碎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行文至此,似乎關于這本兒書,該說的都已經(jīng)言盡。希望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冬季,你也能抽出半天的時間,靠在哈著熱氣的暖爐旁,我們一起享受這本兒書給我們帶來的冬日特有的寧靜.
      
  •     這本書像個精致的小點心,不想一下子吃掉,也沒這個勇氣,只好每天咬一點點,或者只是聞聞它的香味;但同時又生怕這么一天天下去它就要過期了,所以以一種急促的小碎步的姿態(tài)吃完。
      
      黑塞大概好比是陶潛吧,各么堤契諾就是伊的桃花源。只是古今中外絕大多數(shù)的文人隱士們所熱愛的田園生活,也只是田園美妙純凈不染塵埃的那一面。他們可以在春天的田野里漫步,在籬笆邊摘兩朵菊花,歌頌百靈鳥和夜鶯的歌聲,贊美大自然的神奇,甚至和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們把酒話桑麻;但是他們卻沒辦法進入實質性的田園生活,單是干農(nóng)活這一項,就能把這群風度翩翩的雅士們打翻在地。默存也說過,中國大多數(shù)的田園詩人,幾乎只描寫享不盡的無限風光,而鮮有對于農(nóng)事的描寫,也就范成大的詩還算貼近生活,但也沒有觸及到苦澀的一面。這些文人們的確基于他們看似清苦的田園生活,寫出了奇詩妙文,但就是這種超脫凡俗的姿態(tài),讓我無法全身心地喜歡。
      
      所以我說我熱愛大自然,但從不說我愛田園生活,愛農(nóng)家情調,我甚至壓根不想找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雖然這是我老媽的經(jīng)不起推敲的夢想)。我離不開城市,離不開便利店,離不開地鐵,更離不開抽水馬桶,與其說是這些卑微的東西牽制住了我,不如說它們成了我生活的根,深深地扎在水泥地中,正如無數(shù)農(nóng)民的根扎在土地與稻田里。
      
      即便黑塞如此熱愛堤契諾,他也無法在那里住一輩子,幾個月就要回趟城里。堤契諾只是他的抵擋空虛與喧囂的防空洞和避難所,是他用來寫生的一塊秀麗畫布。他攀過崎嶇的山路去看望老妮娜,可他們畢竟是不同的人——黑塞那個有著可以看到美麗風景的陽臺的小洋房,天曉得要多少錢。
      
      啊,我又俗了,在最后關頭還是提到了這個不可說的字眼。它是我們不屑于面對又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
      
      
  •      1919年,黑塞正面臨著人生的諸多低潮,告別了舊生活和妻兒,毅然來到了瑞士南部的堤契諾。幸而,那里的陽光,特別的燦爛。
       在那里,他終于能自由的呼吸,終日與大自然為鄰,過最質樸的生活。他戴起草帽、拿起行軍椅,走進山林,用畫筆涂繪彩色的畫,寫下心中,最真切的文字。
       于是一切,又開始生動起來,文字,繪畫,一一激活。
       是堤契諾的大自然,賦予了黑塞重新生活的力量。
       也是堤契諾,成就了黑塞生命中的第二故鄉(xiāng)。
      
  •      拜讀完全書,在合上封面的一剎那,我有一種真實而又奇妙的感覺——我感覺到我是正在把一處真實的風景合了起來;是把瑞士小城堤契諾春夏秋冬的陽光,那一汪明亮的湖水和那些宛轉悠揚的鳥啼聲合了起來;是把黑塞純凈積極的思想和美麗的心靈合進了書里。永遠的貯藏。
      
       閉上眼,深吸一口氣,我仿佛呼吸到了遙遠的阿爾卑斯山南麓帶著金合歡芳香,帶著炊煙,帶著火紅的栗樹林沙沙作響的聲音的空氣。滿足地睜開了雙眼,凝視著書的封面,看著晚年黑塞的肖像,側耳聆聽——我的確聽到了黑塞印刻在堤契諾的村頭小徑上,森林深處的小教堂門前,還有那靜臥在栗林里的石窖小酒館旁的腳步聲。如此穩(wěn)重,如此輕盈,又如此的蘊含著對大自然的溫柔。再次閉上雙眼,我的心靈深處仿佛望見了黑塞遠去的身影,去往那火紅的栗樹林,去往那描繪著少男少女輕盈舞蹈的石窖小酒館。
      
       我也想看到那只只會出現(xiàn)的堤契諾的不知名的鳥。輕盈地振翅,就會灑下來自遠古的陽光與智慧;那空靈悠遠的啼聲,仿佛是來自伊甸園的風笛。它凈化了一切,美化了一切。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嗎?是的,因為它跟黑塞一道,已離世人遠去。它和他實為一體,它是黑塞思想和心靈的物化。輕盈地飛舞在不為人知的理想世界里,在那兒只會有歡愉和滿足陪伴。
      
  •     這本書讀了好幾天,今天終于還是有點匆忙的讀完了。覺得閱讀的態(tài)度有點粗魯。像這樣悠閑寫下的悠閑散文和詩,本來就該慢慢就著陽光和微風,從嗅覺上品嘗到書中的大自然氣息,一點一點的讀完它。每天都讀那么一兩篇,是最妙不過的。
      
      之前讀過的類似作品有《瓦爾登湖》和彼得梅爾的普羅旺斯系列。梭羅太夢幻了,彼得梅爾呢,一個賺夠了錢的英國佬在法國享受生活。誰也不曾像黑塞這般親切,談到的景物和感受都非常質樸,完全便于看過書后興致勃勃的效仿。
      
      黑塞在堤契諾前前后后住了幾十年,一開始大概是去療傷,一戰(zhàn)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還有別的。世上最治愈的兩樣東西莫過于大自然與時間。
      
      黑塞喜歡夏天,不喜歡秋天,空氣中充滿了蕭瑟,冬天則太冷了。整個夏天他盡情擁抱堤契諾,中午游泳,下午有時在湖邊睡覺。采好吃的松菇。倘若天氣好又沒人打擾,還可以畫些畫兒,記錄下堤契諾豐富的顏色。
      
      前言里說黑塞是一個反現(xiàn)代文明者,我想有點不對。黑塞只是受不了沒有生氣的水泥建筑,一片灰色的城市。他愛自然愛得那樣誠摯。覺得遠離它會死掉。這源于體內祖先的因子,源于大地的原始呼喚,還源于一個小說家和詩人的靈性與敏感。波德萊爾可以寫惡之花,巴黎的憂郁,黑塞不是那樣的作家,他的根深深植于自然,住在城市其實不會死,但人天生而來對美的感覺,卻會慢慢遲鈍,漸漸僵化。相反,只要把一個感受力強的人,或者說還未被灰色的城市折磨掉觸角的人,放進大自然,他所有的美感與靈性都會開始茁壯成長。
      
      黑塞也說,他的感受和當?shù)剞r(nóng)民不一樣。生活不易。農(nóng)民一年到頭總要為各種事操心。不過,“晚上一杯上好的葡萄酒,星期天的娛樂,就可以彌補一切了。”
  •     堤契諾,可以想象并不是個非常適宜居住的地方,但的確是個令人向往的生活圣地。作者的敏感豐富了樸實自然的內容,可能只是金合歡,不同的金合歡,到處都是金合歡,而在一堆金合歡中遨游,非常享受。過于鋼筋及擁擠的城市,讓人緬懷土地的美麗。然后,再次將埋頭于被水泥及大大小小的腳跺滿的柏油馬路,見縫插隊的繼續(xù)城市信仰,別有一番風情。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中躊躇,很殘酷,很傷感情的;在兩種理想中徘徊好些。
      附注:鳥和一個堤契諾人的故事很有勁。
  •      如果不是為了表示對黑塞和其作品的熱愛,同時滿足一下自己可憐的虛榮心以及排解一下生活的寂寞,我是不會寫這么一篇不三不四的爛文發(fā)到這的。大膽地說,像吾等淺薄之人若想假借學者般的語氣,妄圖在黑塞作品里談論是非與價值觀念,都是一種不可救藥的裝B行為.......
      
      
       有人說過黑塞是先知式的作家,因為他道出了我們的心聲,喚醒了我們原本處在混沌之中的某些意識。不過,盡管有年代上的差異以及身份上的差異,但我寧愿自命地把黑塞當成是一位知己。
      
      
       因為他和我一樣看得到,即使閉上眼睛之后的黑暗之中,也會有金色的光輝和紅色的夢幻。會和我一樣想到計劃在某個生日的那天,不管屆時世界如何運轉,都會毫不客氣地用剃刀割破自己的喉管。會和我一樣站在死亡邊緣時嚇倒,用諸多的“責任”、“信仰”、“意義”來搪塞自己,雖然心中明知自己只是因為懼怕死亡。會和我一樣意識到,活著不是為了堅守什么信仰,不是為了履行什么職責,不是為了去實現(xiàn)什么主義,只因心中的良知告訴我們要毅然決然地活下去。
      
       黑塞的作品有太多值得迷戀的地方。《在輪下》讓我們無法忘記那個黑色的六月,茫然又無助的在所謂進步的車輪下等待命運的審判。《荒原狼》又讓我們的困惑、癲狂、和恐懼無限地放大,領悟到靈魂的分裂不是單純的黑白對立,而是無數(shù)的對立,最后又明白只有“絞刑架下的幽默”才是唯一的出路?!都{爾齊斯與歌爾德蒙》設想了愛與救贖的可能,內在之路的存在。而《玻璃球游戲》,它讓我想起了海德格爾的一句話:世界是我最初和最后的愛.......
      
      
       不過這本《堤契諾之歌》,我讀的很吃力,并非懷疑它的藝術水平,只是很遺憾,我已經(jīng)無福消受了。那些明媚,那些燦爛,那些質樸,玫瑰色的湖光,桀驁的山毛櫸,所有自然的魔力,都離我太遙遠了,而我的想象力已是江河日下,一去不返了。滿目之下,盡是城市的水泥森林和洶涌人群,我無能為力也無可奈何。《堤契諾之歌》是黑塞寫給那片優(yōu)美山區(qū)的贊歌,卻怎么看都像是寫給現(xiàn)代文明及其下民眾的挽歌...
      
      
      
       "寧愿當個怪人、流浪者了卻余生,也不愿犧牲心靈,當一個盡責的紳士”。我不會忘記這句話,堅信它會保佑我在這漸行漸遠,越來越陌生的世界里守住自己的土地。
      
      
      
  •     黑塞是個畫家,當我撲進他的那些色彩透明的水彩畫中的時候,我沒有想到他的散文的筆觸,竟然和他的繪畫一樣,細膩地張開了一張網(wǎng),把我落在其中,差一點鉆不出來。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我只是佩服黑塞的文字,但絕對稱不上喜歡。
      太多的瑣碎的寧靜壓沒了我,與其窒息一般沉醉在平靜的細碎之中,不如說去呼吸那些空氣,真正地追隨生活罷。的確,在接連數(shù)天的忙碌倒班之中,我?guī)缀跽也坏阶约荷畹墓?jié)奏。而這本散文和詩歌混合著的集子,還勉強可以帶給我一些平靜的節(jié)奏——但,擱下了對這本書的溢美之詞,我發(fā)覺我失落在的,不僅僅是文字華美的一張溫柔的網(wǎng)里,也是一張讓人失落的對過往追憶的傾頹與萎靡的悵然之網(wǎng)里。
      還記得剛把這本書借回來的時候,就帶到工作的地方去了。一個男生在我還只翻過圖畫的情況下借了幾眼看看,隨即作出了“矯揉”的評語,把書直接地還給了我,并且質疑起來我的審美愛好,說是小資。
      我從不自詡為小資,但也不感到難受。當然,對于《提契諾之歌》,我自不曾因為對文字的驚喜而大喜過望,也不曾因為厭惡他拖沓的敘述而半途擱下。當然,等到我讀完之后,還是不免為這種文字的細碎而略略地撇了一下嘴。
      感覺不喜歡黑塞的原因只是因為他用文字去做繪畫的工作,因此顯得笨重和冗長些了——雖然他的文字在翻譯中還顯得輕靈,但整體而言,穿梭在靜態(tài)的水彩畫面和動態(tài)的音節(jié)文字之中,我總感覺一次次地用一大堆文字去表達一個瞬間的景色,在時間上有些費神,也就使得閱讀的時候總不免想要跳過那些堆砌了的色彩和光線,也就無奈地不喜歡那些散文了。不錯,水彩的畫面里捕捉的是靜態(tài)的圖景,但這種對光線的細致的觀察、對色彩的敏感的把握,一旦轉換成一篇篇靜態(tài)的文章去追逐瞬息變化的時光,我感覺總顯得單薄和無力了些。
      不知道是因為我對黑塞挑剔還是我對這種冗長的敘述不感興趣,總之大概不喜歡黑塞的原因是淵源有自的吧。
      但,若是偏好瑣碎的陽光和對于細碎不反感,黑塞的文采和輕盈的筆墨,還是令人佩服的。
      
  •     看似美好的畫面是麻痹自己憂傷的毒藥。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柳宗元和永州八記。作者們的內心決沒有筆下的風景那麼安詳寧靜。
  •     
      火車站前有一個漠無表情權作通道的小廣場,我最近因為換工作的關系,上下班老要經(jīng)過那里。前幾天,那里忽然搭建起來一個臨時的小型書市,我一眼掃過去,基本上可以說是二渠道的微型展銷會,一堆高定價低質量的類盜版圖書擺在這里,既不搭調,又無新意。估計多半是為了執(zhí)行什么行政計劃,才臨時拼湊了一些雜牌軍在這里。
      
      只是畢竟是書市,慣常匆匆的下班腳步也就自然放慢了一點,于是居然看到了上海圖書公司的攤位。這家店倒不陌生,以前讀書時常到文廟買書,逛回來的時候往往會順便去一下福州路上的幾家特價書店,杏花樓旁外文書店對過的上海圖書公司,因為一直賣些1~3折的書,倒也常去。后來自己在福州路上班了,反倒不去了,覺得沒什么好書,其實只是自己胃口變刁了罷。
      
      這次它攤位上賣的書卻有點意思,基本都是世紀出版集團的庫存書,以上海譯文和漢大的居多,均打3折。我還看到自己做的書也赫然其中。而印有漢大字樣的書,從今往后的確只能在舊書攤上看到了。
      
      攤位上頗多上海譯文版的小說,最成系列的是昆德拉、村上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假若時光倒流幾年,恐怕自己是會樂不顛顛的往口袋里抱的。還有新出的〈洛麗塔〉全譯本,居然也能見到。覺得遺憾的是看到蘇珊桑塔格的兩本書和〈煉金術士〉,因為自己曾經(jīng)買的幾乎是全價。那天逡巡半天,后來只買了一本〈約婚夫婦〉,因為最近正在看的艾柯提到過此書。黃杲忻譯的〈美國抒情詩選〉以前翻過,本來不會買的,因為他那種企圖在翻譯中重現(xiàn)英詩音節(jié)和韻律的努力,個人以為如同照貓畫虎,只能求個形似而已。但因為閱讀〈理解詩歌〉的經(jīng)驗,遇到要自己翻譯時,有壞譯本參考總比沒有譯本強,便也拿下了。
      
      
      第二天下班經(jīng)過這里,又買了一本杜拉斯的〈廣場〉。買這書全是因為王道乾。杜拉斯的好看有一大半是因為王道乾,這套精裝硬殼的杜拉斯剛出來時就是打著有幾本王道乾譯本的旗號,不過因為性價比低得象收藏品,所以也就一直沒買,這次算是低位吃進。
      
      今天從那里過的時候,忽然又看到黑塞的〈堤契諾之歌〉,里面除了隨筆,還有一些他的水彩畫??戳丝窗鏅囗?,是 2001年出的,是自己孤陋寡聞了。黑塞的小說,除了〈玻璃球游戲〉,其他大抵因為翻譯平平的緣故,印象都不深。這本粗翻了一下,譯得倒是不壞,算是這次購書最大的收獲。譯者竇維儀,回來查了一下,果然是臺灣人。
      
      〈堤契諾之歌〉是一個選擇的產(chǎn)物,選擇繼續(xù)做一個參與社會的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還是選擇成為一個絕對的寫作者。黑塞選擇了后者。是對寫作的欲望而并非隱居的欲望,讓黑塞成為一個隱士,這一點,似乎不同于陶淵明和梭羅。
      
      黑塞好的作品都是在此時此地產(chǎn)生,我更驚訝的是他居然還是個水彩畫家。他一生畫畫的數(shù)量大概要超過文字,那些關于堤契諾的溫柔明亮的水彩畫,可以視作是黑塞的日記,因為此時此地,云朵的變幻,樹林的生長,以及鳥獸隨著天空和大地的起伏,就是每天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玻璃球游戲〉自己有過一個老版本,同一個譯者同一個出版社,只是封面換了一下,這次也順手買下,大概是我在并非健忘的情況下第一次重復購書,算是從讀書向藏書無奈過度的一個信號。記得張文江老師曾講過,20世紀他愿意推薦的小說有一部半,一部是〈追憶似水年華〉,這半部,就是〈玻璃球游戲〉。半是為了記憶那段聽課時光,索性也把周克希新譯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也買了,只是不知道自己何時會閱讀它,也不知道周先生何時會譯完它,或者,都不會吧。
      07.4
      
      
  •     黑塞的《堤契諾之歌》,儼然一幅鄉(xiāng)村圖畫:尖頂小屋,靜謐湖水,神秘樹林,躲在綠蔭深處的圣潔教堂……除了“講述”,文字的另一個作用:著色,同樣在黑塞筆下游刃有余。換種說法,無論是文字還是水彩,黑塞都稱得上是調色的一把好手。他鐘情的不是素雅,不是春天點點桃紅的粉嫩,不是頹廢,而是明艷,是夏秋季節(jié)姹紫嫣紅的亮麗,是生命的激越。
      
      有他的水彩鋼筆畫作證。黑塞總是以鮮麗明亮的色彩填充調色板的小格——鈷藍,朱砂紅,檸檬黃,藤黃,自然,那是堤契諾的色彩,是那些尖屋頂,百日草,葡萄葉,栗子林,金合歡和火燒云的顏色。
      
      堤契諾是一個小鎮(zhèn),位于瑞士南部。大約一九一九年,黑塞來到這里,獨自在幽靜山村蒙塔娜拉的卡薩.卡穆奇居住。毫無疑問,那是黑塞的世外桃源。前三年,他完全過著隱居的生活,直到一九二三年,因為房間里簡陋的壁爐實在難御堤契諾嚴冬的寒冷,他才象候鳥一樣,于每年秋末返回北方,度過漫漫冬季,次年夏天將近,他又回來,重新投入蒙塔娜拉的懷抱。所以,《堤契諾之歌》,黑塞描寫最多的自然是夏天和秋天的景色。
      
      堤契諾是黑塞的避世處所,是飽受戰(zhàn)爭折磨的心靈的一方休憩地,也是他“流浪”的最終落腳點。當黑塞終于悟出藝術家本質與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合而為一只是一個永遠無法抵達的夢想,他便選擇逃避后者,即逃避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和一個不動產(chǎn)所有人的責任。流浪是逃避的方式。
      
      說到底,黑塞只是順從內心選擇了一種自己想過的生活——如果將文學創(chuàng)作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只能生活在文學之中。于是,甘愿家庭離散,甘愿把自己封閉于鄉(xiāng)野斗室,即使是離群索居的清苦歲月,他照樣過得恬然自得。
      
      當然,也是黑塞的性格使然——酷愛自由和寧靜,不愿被世俗同化。成名后的他有一陣不斷變換筆名寫作,亦算是另一種方式的流浪。原因很簡單,避開日益擴大的社交圈子,逃離浮躁榮光的前后簇擁,也因為自己某一天被“標簽化”的憂懼。
      
      是的,在堤契諾,黑塞穿著打過補丁的衣服,啜飲農(nóng)人自釀的葡萄酒,卻依然用輕蔑眼光看待正在高檔酒店享受鵝肝醬的暴發(fā)戶。那是藝術家的自豪和清高。因為相比前者,他覺得自己擁有更為有趣和美好的東西,即每一次“瞬間”,不僅是飛逝而去的夏日“短暫而貪婪的金色羽翼”,不僅是變幻無常的如“金光閃閃的大金魚”般的云朵,不僅是雷雨夜被狂風刮倒的南歐紫荊,也不僅是一束顏色漸漸暗淡的百日草。
      
      他擁有一條由村子直通湖畔長滿歐洲越橘的小徑,他擁有不求名利,隱遁山林的圣母教堂,他擁有童話小村莊似的石窖酒館,他擁有整個堤契諾明亮的秋天……
      
      當然,還有老朋友妮娜,孤獨老人最堅毅的典范,還有鄰居馬里奧,高貴而親切的老一輩堤契諾人。他們是鏡子,照出了黑塞的溫良、堅忍、樂觀、謹慎。馬里奧曾經(jīng)說,生活艱難,并不容易,但您看,夜晚一杯葡萄酒,周日享受歡娛及音樂,就能彌補一切了。
      
      于逆境中始終保持一份積極心態(tài),如同于畫中添一筆亮麗色彩。所以,《堤契諾之歌》自始至終都是明艷的,笑顏燦爛,澄澈透明。不禁想起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同樣由孤獨靈魂織就的一幅畫,色彩卻黯淡單一得多。
      
      也難怪。在堤契諾,黑塞是主動支配孤獨,創(chuàng)造孤獨的人。而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小職員費爾南多.佩索阿在孤獨面前顯然是被動與無奈的。他沒有朋友可以拜訪,沒有有趣的書可讀,于是,只好在租來的房間里用寫作打發(fā)漫漫長夜。
      
  •     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黑塞都屬異類。
      他固執(zhí)地在堤契諾追尋詩與畫的美好,面對著那些號稱健康的樂觀者的不遺余力的取笑、責備或惋惜。
      因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神至上悲觀主義者。
  •     中國的文學中從來不缺少描述自然生活的文字。究其原因,古代大都是戰(zhàn)亂或政治的緣故,文學家們被流放到遠無人煙的蠻荒之地,與大自然第一次親密接觸;現(xiàn)代的呢,則是因為厭惡城市文明,想返回古典簡樸的農(nóng)業(yè)社會,所以作自我流放之舉,主動擁抱自然。這種自然文學的楷模古代的當然是屈原和陶淵明,至于現(xiàn)代的我想來想去最佳代表還是劉亮程(代表作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和韓少功(代表作《山南水北》)。說實話,對文人描述田園自然生活的文字,我從來沒有好印象,對古人尚且沒有好感,更何況是現(xiàn)代人。以韓少功的《山南水北》為例。這位擔任海南省文聯(lián)主席等眾多要職的著名知青作家,自稱對農(nóng)民有著深厚無比的感情,因此生活起來也別有風致,一年之中半年時間居住在城市,另外半年時間選擇隱居鄉(xiāng)野,過一種“你挑水來我種田”的農(nóng)耕生活,《山南水北》正是這種鄉(xiāng)村生活的點滴集結,一經(jīng)出版,很受城市大眾知識分子的喜愛,多夸為文字靈清自然,有山水的精氣,鄉(xiāng)野的韻味,如此等等。其實,這樣的文字不能說不好,用文人的筆調說土話,文人的眼光看鄉(xiāng)野自然,韓少功的文字算不錯的了,但是不知怎地,我讀之后還是頗為失望。自然,鄉(xiāng)野,農(nóng)村,在他的筆下只不過還是他遠距離觀照/書寫的對象而已,所謂的擁抱自然,回歸鄉(xiāng)野,更多的還是一種文人故作的姿態(tài)罷了。
      這篇小文當然不是接著談韓少功的《山南水北》,而是赫爾曼?黑塞的《堤契諾之歌》。上海譯文出版社近期整理并翻譯出版了德國著名作家黑塞的文集,包括《在輪下》、《荒原狼》、《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玻璃球游戲》、《婚約》等小說以及《堤契諾之歌》這部散文集。黑塞的小說一向以其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著稱,行文更是別具一格,“時而有怪異的孤僻行徑及逃避時間和世界的舉動,時而帶著詼諧般的慍怒,時而有著無法捉摸的渴望,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精致最純粹的智力嘗試和努力”,托馬斯?曼如是說。我記得《海德堡歲月》寫到了赫爾曼?黑塞。桑巴特開篇劈頭就是一句,這個冬天我們讀什么?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戲》!哦,還有比這種方式更直白熱情的表達出對一個偉大作家的熱愛么?但是,在眾多黑塞的厚重的作品中,我卻獨獨鐘情于那本不起眼的《堤契諾之歌》。有評論者說,黑塞的散文是他長篇小說的注腳,將其內心的渴望、焦慮和無奈表達的淋漓盡致。我無法理解和認同這種無稽之談。我更多的愿意把《堤契諾之歌》當作真正的擁抱自然之書,而把黑塞稱之為“自然之子”。和開篇提到的那些用姿態(tài)書寫的作家不同,黑塞的文字,所透露出的那種對自然真切的迷戀,對融入自然強烈渴望,對作為一個自然之子的向往,滲透在《堤契諾之歌》的每一篇文字,每一首詩歌,每一幅風景畫之中。我一直深以為自己對描述景物的文字是遲鈍的,平時最煩心就是閱讀那些游記之類的文字,就是在閱讀小說的間隙遇到了景物的描寫也往往匆匆翻過。但是讀黑塞的《堤契諾之歌》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如此的寧靜,平和,自然。我仿佛在黑塞的文字中迷失了,消逝于山水畫的淡淡的印跡之中,所謂與天地同呼吸,與自然心臟共跳動,就是這種文與人同一的感覺吧。
      黑塞說,我守著堤契諾,我住在山林之中。他坐看繁花,觀察蜥蜴,研究蝶與蛇,速寫堤契諾古老的村莊,描繪如蟲蛹般的斑斕山谷及西方的靛藍湖泊。褐色的壁虎、孔雀般碧綠亮麗的大蜥蜴、翅膀透明宛如玻璃的蜻蜓、河邊肉桂色的小蛇、陽光燦爛的山坡石洞中肥胖的大錦蛇全都是他的知己。他知道松鴨、啄木鳥的巢在哪兒,也熟悉燕子、天蠶蛾與西班牙大錦蝶的棲息處,“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漫步,休息,作畫,既悠閑又忙碌,我對這里的森林、田野、葡萄園、花園與人們,了若指掌”。這已經(jīng)不是炫耀自己多么的熟悉堤契諾,多么熟悉自然,多么熟悉這片土地。難道你還沒看出來么?這是一種從骨子里喊出來的驕傲,為能在這片有生靈的土地上生活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在這之前,除了那些亙古如昔的生活在這里的農(nóng)人們,還有誰為能生活在堤契諾而感到如此的驕傲呢。
      與此相對的是黑塞對城市文明的態(tài)度。他說他無法接受生活周遭缺乏根本的內涵及真實的風景;他無法忍受住在現(xiàn)代化都市里,住在那些看似實用卻光禿禿的建筑中;他無法生活在充滿替代品和失望之中,“果真如此,我很快便會死去”。黑塞對城市文明的絕望是始于生命個體的性靈遭到扼殺的恐懼。在1946年的《歌德獎答謝辭——兼道德化思考》的演講辭中,黑塞提到說,我們人類之所以會墮落至此,全拜兩種精神病之所賜:一是技術狂,一是民族主義狂,這兩樣東西決定了今日世界的面貌及其自我意識,賜予我們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伴之而來的后果。他堅信“抵抗這兩種世界病是今天全世界思想界最主要的任務,也是思想界存在的理由。我一生為此服務,我的力量就像是江河里的一小股波浪”。
      知道為什么他選擇在堤契諾生活了么?“我在堤契諾發(fā)現(xiàn)的不只是賞心悅目的事物,更有孕育了數(shù)千年的文化和傳統(tǒng)……在賀拉斯時代,人們已是如此地過著生活,今日,也依然如昔。”其實,在堤契諾的生活,不是黑塞長篇小說的注腳,而應該是那個生靈涂炭的動亂時代的注腳。
      思郁
      2007-9-20書
      
      
  •     記得高三閱讀分析里用過他的文章。那時有一句話擊中了我,大致是說人在遠方才能更深切感受到故鄉(xiāng)的所在。
      這本書里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
       然而,我天生并不是忠實的情人,我用情不專。我愛上的不是女人,而是愛情。
      流浪者天生如此。流浪的沖動和浪跡天涯本身就是一種愛情、一種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無非來自于對冒險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潛意識里的沖動,想將官能上的欲望升華,任其化為煙云消失無蹤。
      
      我仰賴奇跡出現(xiàn)。倘若有人想找尋奇跡、引導奇跡、協(xié)助奇跡發(fā)生,奇跡反而會從身邊溜走。我的宿命,是漂浮于許多互相牽制的極端中,與奇跡擦身而過。我的宿命,是永不滿足于飽受流離之苦。
      
      無法達成的目標才是我的目標,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總是帶來新的向往。等走過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無數(shù)的美夢成真后,我才會感覺失望,才會明白其中的真義。
      
      作家總能把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表達不出及羞于表達出的東西勇敢地寫出來。
  •     《堤契諾之歌》,赫爾曼.黑塞的隱逸之作,秋天之作,清涼之作。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數(shù)以萬計的人,在戰(zhàn)爭機器的碾壓之下喪命,黑塞本人當然是反戰(zhàn)的,可是他的和平呼聲,在以愛國之名而行的侵略戰(zhàn)爭中,無疑非常的不合時宜。他被質疑,被唾罵,被疏離。為了避戰(zhàn)禍,還有壓頂?shù)娜宋臑碾y,他跑到小鎮(zhèn)堤契挪,過起了田園生活。
      
      
      
      一個反站的德國人,躲開同胞的敵視,卸掉父親和丈夫的名號,遠離喧嘩躁熱的名利紛爭,杜絕交際,隱居山林,坐看繁花,漫步小徑,在石頭碉堡里喝杯農(nóng)家自釀的葡萄酒,停步傾聽教堂彌撒的鐘聲悠揚,用半天時間觀察蝴蝶與蛇,速寫堤契諾的古老濃莊,紫色的暮靄,金綠的桑樹,日落時碟翅般斑斕的山谷,沽藍色的澄凈湖泊。在旭日初暖的森林里,散個小小的步,游個泳,順便撿拾一些小小的落地的栗子,采集一些野蘑菇,塞進褲子口袋里,回去烤了做晚飯吃。
      
      
      
      甜醉的夏日之后,秋霧初彌,微微的寒意中,他可以用一上午的時間,去觀察一朵云彩的變化,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調顏色,畫底稿,把它落筆成畫。再用幾千字將它細細描摹。我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下去,沒有一點閱讀疲勞。卻好象是在做精神瑜珈。天邊飄過一朵慢吞吞的云,它變成一朵花,變成一匹馬,最后這些溫暖潮濕的云團,全部匯成雨滴,落在歐洲大地上,最后奔騰入海。他寫夏天去森林野足,一進林區(qū),就是撲面而來的暖香,那是被曬暖的樹木的清芬,進入腹地,濃蔭蔽日,這時,樹林的呼吸是又綠又涼的……我喜歡他這些纖細入微的工筆文字。這是一顆安靜清涼的心,才會有的觀察象素。
      
      
      
      黑塞本身是詩人,畫家,氤氳詩情,濃稠的畫意,自然美化了文字的意境。但更重要的是,他比我前兩天看的懷特,更有情緒滲透力。好的作家都是高妙的舞者,你跟著他的文字舞步走下去,他的每個手勢,都讓你松弛。讓你進入他的氛圍。一本休憩之書,黑塞彼時人到中年,已經(jīng)進入了生命的秋天,熱情降溫,對抗性的情緒也凋落了,只想韜光養(yǎng)晦,把所有的精力都節(jié)省下來,內向的營養(yǎng)自己。他抵觸工業(yè)文明對田園生活的毒化與污染,他鄙夷那些沒有憂國意識,自行享樂的暴發(fā)戶。但也止于輕諷而已。“是的,鵝肝醬很好吃,但是你們的享受,都是這樣的膚淺可笑短暫,與我為伴的事物好多了”,哈哈,雖然窮的穿補丁褲子,黑塞的傲骨可是不減分毫。
      
      
      
      黑塞喜歡自詡為一個流浪者,哈哈,流浪最迷人的地方,是它位于兩點之間,永不抵達。黑塞總是徘徊在兩個理念之中。黑塞看見了一個漂亮姑娘,啊,他心動,他情動,但他絕對不行動。他渴望家園的溫暖,想置地買房定居,又怕失去孤獨的自由 。他沒有穩(wěn)定工作,沒有固定的陣營,沒有某一流派的堡壘可供他棲居,去躲避污蔑和中傷。在國籍上(他被納粹開除了國籍,因為反戰(zhàn)的緣故,這個我不太能確定,是他啊還是雷馬克,亦或他們倆?盼博學者告之),在精神上,在地域上,他都是個流浪者。他最喜歡愛興多夫的一首詩:
      
      
      
      “匆匆,安詳時分瞬間即至
      我也將隨之休憩,頭上
      美麗、孤寂的森林簌簌作響
      
       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異鄉(xiāng)人”
      
      
      
      也只有一個注定要離去的異鄉(xiāng)人,對讓自己疲倦的雙足,漂泊的心短時休憩的地方,用了戀戀回眸的視角,才能把堤契諾這個“他鄉(xiāng)”寫的這么美吧。
      
     ?。ㄆ鋵嵥髞磉€是在瑞士定居了,不過此書中的文章,很多都是17到31年間的,那時的心緒,還是流離的吧)
  •     30元,好貴!那本《婚約》賣29元,至少厚度還能讓我放心,這本…………
      
      不過是黑塞的……那就咬咬牙了……
      翻譯不是很好,有很多篇和《婚約》里的重復了。但是繪畫和詩歌以及一些資料還是很珍貴的……雖然貴,還是推薦。
  •      近日讀黑塞的散文集,《堤契諾之歌》。黑塞被尊為德國浪漫主義在二十世紀的精神傳人,細讀他那些率性樸實的散文,能體會到黑塞的確深得浪漫主義三昧。尤其是他對“流浪”這一主題的感受:
       “流浪者天生如此。流浪的沖動和浪跡天涯本身就是一種愛情,一種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無非來自于對冒險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潛意識里的沖動,想將官能上的欲望升華,任其化為煙云消失無蹤。身為流浪者,我們這樣的人總將愛情深藏,只因愛情無法實現(xiàn);我們總將本該獻給女人的愛,任意投諸村莊、山岳、湖泊、山谷、偶遇的孩童、橋上的乞丐、草原上的牛群、鳥兒與蝴蝶,我們將愛情與愛的對象分開,對我們而言,愛情本身已經(jīng)足夠。就如同我們流浪并不是為了尋找任何目標,純粹只想享受流浪本身,純粹只為了流浪而流浪?!保ê谌兜唐踔Z之歌》“山村”,竇維儀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01年第一版)
       這段話,幾乎可以作為舒伯特兩大聯(lián)篇歌曲的注腳。舒伯特兩部聯(lián)篇歌曲的主題相同,都是——旅行,但又是多么迥異的兩段旅途啊。
       《美麗的磨坊女》是旅途中一段短暫的歇息。溪水的潺潺與磨輪的轉動,構成輕快的流動感。流浪者,應該是一個離開城市的年輕詩人,暗戀磨坊主的女兒。浪漫主義者是推崇暗戀的,如黑塞所說,“我不想知道你的芳名,不想刻意經(jīng)營對你的愛,那將讓愛泛濫,令我生厭?!焙谌麥蚀_地點出浪漫主義者的流浪和情欲是一體的。情欲是浪游的推動力,浪游是化去情欲的解藥。浪游中的風景,溪水、花朵、鳥兒與蝴蝶,可供浪漫詩人寄托相思,大自然不再是理性主義者急于規(guī)范的外部世界,而是浪漫主義者內心情感的映射。這些景物和情感的交融,我們都能在舒伯特的“流浪”歌曲中找到。黑塞的解讀也回答了為什么浪漫主義者的愛情大多沒有結果,因為那將中斷他們的流浪,也意味著情欲的滿足和消滅。在舒伯特的套曲中,主人公繼續(xù)上路,我們最后甚至都不知道那位磨坊女的姓名。詩歌和音樂中不斷反復的溪水意象,也暗示了匆匆流逝、無所羈留的含義。
       正像所有的旅途都有終點,一個毫不妥協(xié)的浪漫主義者,其流浪應該像《冬之旅》那樣結束。熄滅浪游者心中情欲之火的,不是滿足或放棄,而是自然的冬季,河川冰封,不再歡快流淌。白茫茫的冰原是流浪者路途的盡頭。在這里,大自然再次主導了浪漫主義者的命運,或者說,他們就是一回事?!抖谩返囊魳窔庀笥纱舜笞儯?jié)奏滯重的樂句在前奏和尾奏處重復著,空洞呆板,給人艱難前行、近乎停滯的感覺,旅者已經(jīng)接近了旅途終點——死亡。然而,正像黑塞喜歡吟誦的那首詩所傳達的,浪漫主義者即使在他的最后安息之所,也仍然是一個浪游的異鄉(xiāng)人,這大概就是浪漫主義者的宿命吧:
       匆匆,安詳時分瞬間即至
       我也將隨之休憩,頭上
       美麗、孤寂的森林簌簌作響
       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異鄉(xiāng)人。(艾興多夫)
  •     最早了解黑塞是在《讀者》上面的散文,
      后來發(fā)現(xiàn)他的文筆真是很了得,
      所買下了這本書,好喜歡,
      有人也讀了么?交個朋友分享讀后感受啊!~
  •   乍一看還以為是葉芝寫的,葉芝也寫過類似的話“這棟房子對我靈魂的滋養(yǎng)......”,是寫庫爾莊園的。
  •   被流放人的避難所。
  •   靠在哈著熱氣的暖爐旁,進入黑塞的世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買來了還放著呢 似乎我水平有限 不很懂得
  •   黑塞逝世四十周年漫題《荒原狼》書扉
    君書我甚愛,冊冊皆殘舊。淘之于冷攤,得來若暴富。顛沛曾不離,如雲(yún)常抱岫。歷歷多畸人,奇音爲一奏。形藏異諸時,所求邁浮漚。浮漚豈得摹,所求亦所囿。但只在途中,依稀見星宿。深草覆荒原,光芒或可就。西方皎月稀,其東叩神咒。識者正流亡,一燈明如豆。
  •   自然 美麗心靈
  •   城市喧鬧,一次心靈之旅行
  •   永遠最喜歡席特哈爾塔~寫那個時候黑塞已經(jīng)想明白的了
  •   呵呵,那個我也喜歡。不過徹悟之后少點激情,不像以前的閱讀的習慣了~
  •   在最失落的時候讀它,我覺得實在難以抗拒了。它使人想到美與死
  •   這本看不進去,文里解釋了......最喜歡的還是玻璃球游戲了~
  •   是的??催@本就是中國古代散文的感覺。
  •   張文江老師是哪一位?。?/li>
  •   前兩天又看見他的一本《園圃之樂》,制作的也很好的,是一本綠色的書
  •   好文!發(fā)到讀書會吧:)
  •   寫得很好看。
  •   寫得很好呢~~~~朵。
  •   哈哈,是因為黑塞的文字比較美的緣故吧:)他能畫畫,因而對色彩敏感,我數(shù)了下,僅僅描寫一朵云,他就能動用這么些顏色:綠色,玫瑰色,通紅,朱砂紅,金色,藍色,褐色,灰色。。。
    《園圃之樂》,估計也是散文、詩,畫的組合吧?:)
  •   看過《蓋德露特》,很優(yōu)美
    《堤契諾之歌》沒看過,準備開閱,期待中
    謝謝你的閱讀分享
  •   美文?。。。。。。。。。。。。。。。。。。。。。。。?!
  •   黑塞是大師,小說有微言大義的氣質
  •   玻璃球游戲最贊
  •   沒錯,《園圃之樂》,也是散文、詩,畫的組合。
    去云南的時候帶在路上看的,很美,很喜歡。
  •   說到底,黑塞只是順從內心選擇了一種自己想過的生活——如果將文學創(chuàng)作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只能生活在文學之中。于是,甘愿家庭離散,甘愿把自己封閉于鄉(xiāng)野斗室,即使是離群索居的清苦歲月,他照樣過得恬然自得。
      
      當然,也是黑塞的性格使然——酷愛自由和寧靜,
    就是這樣的。。。
  •   他一生都在兩極之間徘徊
    美的世界 和 世俗的生活
    就像他自己小說中的主人公
  •   文字真不錯。
    此刻希望馬上讀到這本書。
    :)
  •   。。。言簡。黑塞大人的書更!像!是在享受生活。
  •   我也是啊,黑塞的文字是我唯一可以欣賞的描寫景物的文字。
  •   我特別喜歡的句子
    [一個孩童的大紅氣球飛過樹梢,火紅的艷麗映照著天空的余暉,仿佛正燃燒著。]
    [世界變美了。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我別無所求。我樂于讓陽光將我完全曬熟;我渴望成熟。我迎接死亡,樂于重生。]
    [所有極端與對立都告消失之處,即是涅槃。我所向往、渴慕的那顆星,依然在我心中熠熠閃爍。]
  •   這些句子我都記得……只是,理解上,后兩句它們太深了,我尚達不到那種境界。
  •   然而,我天生并不是忠實的情人,我用情不專。我愛上的不是女人,而是愛情。
      流浪者天生如此。流浪的沖動和浪跡天涯本身就是一種愛情、一種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無非來自于對冒險的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潛意識里的沖動,想將官能上的欲望升華,任其化為煙云消失無蹤。
  •   “作家總能把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表達不出及羞于表達出的東西勇敢地寫出來?!?br /> 我們與作家的感覺或許只是在不能把那些細膩的感情見諸文字而已
    羞于?怕是沒有吧。
  •   羞于?有的吧
  •   記得我是在上海高考的試卷上遇到的黑塞的《樹》,題出得不難,但完全被震懾住了,那篇文章后來找來看了多遍,并一直留在身邊。
    這是它的最后一段“當我傾聽在晚風中沙沙作響的樹木時,對流浪的眷念撕著我的心。你如果靜靜地、久久地傾聽,對流浪的眷念也會顯示出它的核心和含義,它不是從表面上看去那樣,是一種要逃離痛苦的愿望。它是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母親、對新的生活的思念。它領你回家。每條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誕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墳墓都是母親。 ”
    在此也頂下樓主摘錄的那些句子。
  •   羞于?怕是沒有吧。
    羞于?有的吧。
    哈哈,我是有的~~~
  •   寫出了我的心聲,我是高一時候偶然在書店打開那本書,翻著翻著就愛上了,果斷地買回家。
    他的散文很適合朗讀。
    在高中那鋪天蓋地的作業(yè)卷子中,每次每次我累了,都會翻開他的散文,一個人很陶醉的朗讀一會兒,那些美麗的詞句映入腦海,便不知不覺沒有了抱怨,沒有了牢騷,想象著他的寫意的生活,寫意的句子,想象著他描述的自然風光,還有生活在提挈羅的人,便重新懷著無限的憧憬,繼續(xù)奮戰(zhàn)。
    現(xiàn)在,這本書上的好些段落,我都已經(jīng)可以背出來了,樓主說的那幾句,好熟悉的感覺~立刻就懷想起那些美麗的文章。
    長途旅行時,這是我必帶的書啊。
    每次需要放松,或者心中有什么排解不了的郁悶,都會掏出黑塞的散文,讀一讀~
    黑塞是我的大愛啊~心靈相通
  •   也只有一個注定要離去的異鄉(xiāng)人,對讓自己疲倦的雙足,漂泊的心短時休憩的地方,用了戀戀回眸的視角,才能把堤契諾這個“他鄉(xiāng)”寫的這么美吧。
    喜歡
  •   想看的沖動
  •   明天去買書來看...
  •   
    荒原狼 本就是我
  •   好喜歡這樣恬淡悠然的文字,和字里行間彌散的那股從容
  •   流浪最迷人的地方,是它位于兩點之間,永不抵達。
  •   在這本書中
    你會發(fā)現(xiàn)
    他的鋼筆畫
    進步神速
    是漂亮的筆觸
    也許是美的環(huán)境帶給他新的靈感
  •   生存于大部分人來說,總是拿著劍與盾的戰(zhàn)斗。幾人能有機緣過這樣的生活,唯于心靈里存這一片理想國而已。
  •   陌生的異鄉(xiāng)人
  •   同期還看了懷特的隨筆,其實兩人有點重疊處的.寫懷特的如下:
      
      "讀E.B.懷特(寫《精靈鼠小弟》的那個人)隨筆。前半生為<紐約客>寫專欄,后半生隱逸山林.一個六十年代的美國老紳士。山居歲月,漁獵之余,淡淡咀嚼些手邊閑碎。衣食無憂的老紳士,有知性背景的環(huán)保分子,懷舊,戀戀于手工制品,反工業(yè)化。熱愛綠色生活,綠色的食品,綠色的世界觀,綠色的溫情,綠色的文字。真的,懷特的書,怎么讓我想到是“環(huán)保”這兩個字呢?
      
      一是取材的干凈。全是些與現(xiàn)實摩擦很小的物事。懷戀可愛的,被時代淘汰的老爺車。全程同步記錄一只愛豬的死掉?;蚴墙o自己的小狗寫成長日記。又或是:窗子外邊的樹上,棲居的一只小浣熊。因著他對一切事物的興孜孜,這些雞毛小事,都被寫成華麗鋪陳的長文了。二是情緒的干凈。不是愛護動物,就是童年追憶,要不就是自然風光的謳歌。只有花,沒有刺,只有肉,沒有骨頭。不傷人,不費牙,清甜適口,好消化。他自小就是個靦腆的孩子,從不在公開場合發(fā)言的人,與動物交流,也許讓他更松弛些吧。但是,我想這種韜晦,也可能和他表達的涵養(yǎng)有關,其實懷特還是有些鋒芒的,在隨筆里也隨處可見一些對時政啊,核武器,戰(zhàn)爭,破壞環(huán)境,或是富而不仁者的不滿什么,只是他是個紳士嘛,很低調的去輕諷下就算了。和情緒垃圾保持距離,拒絕污染。所以才環(huán)保啊。"
      
      
      后來就在想,為什么偏心黑塞呢,一是他文字節(jié)奏輕悄迅捷一點,讓人很舒服.二是他的那個休憩,真的是在離亂與非常疲塌的一個情緒氛圍中,你看這本書里,幾乎一句和人的交流對話都沒有,就是看云,散步,畫畫什么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太疲倦了,已經(jīng)有點交流欲疲軟了,就是想一個人,安靜的呆著,做點喜歡的事...
      
    有一段時間,我自己的情緒也是這樣子,所以很能理解
  •   好有同感,不想和人交流,與人說話都會產(chǎn)生疲倦感,交流無非是想從對方的眼神里,言語里抽出共鳴的信息,一旦失去,一旦帶有目的性,似乎一切都變的毫無意義,做什么也沒有了意義,反而是身邊與自己呼吸同一片空氣的動植,讓自己感到安靜而體貼,白云,藍天,陽光,就算是綿綿細雨,都顯示出不同于人的永恒性,這樣的東西,現(xiàn)在被很多人拋棄不齒,現(xiàn)在最被看好的是金錢,股市,而真正的生存狀態(tài),是什么呢?
  •   你看書可真快?。海?/li>
  •   “即使在此地,我仍是陌生的異鄉(xiāng)人。”鄉(xiāng)愁是永遠的。
  •   你好:)
    我本來想說魚好,覺得不對勁,安西魚好,還是不對勁,安西的魚好,還是不對勁.........
  •   啊,不知道你多久會過來。
    今天看完了上譯新出的這本/其中《對比》那篇里倒數(shù)第三段那有句話怪怪的,我覺得是個筆誤——“樂觀主義者慶祝他們的偉大時代,連續(xù)許多年,他們歡呼并占了上風,直到……,最后垮于一旦,而當年的樂觀主義者安慰他們,鼓勵他們繼續(xù)活下去?!笔遣皇菓撌潜^主義者安慰他們?。?/li>
  •   我看的還是上海譯文的,不過是舊的那個版本的,但翻譯的是同一個人
    也許他說的是兩代樂觀主義者
    書不在我手邊,我回去重看一遍,再與你探討:)
  •   我又看了一遍,我這本是01年那個版,但譯文和你的是一樣的
    我覺得確實不通,你說的應該是對的:)
  •   寫得真好...去找書來看^^
  •   有散文?有詩?有畫?
    豈不是想要的都有?!
    太好了!
    我要讀!
  •   買了卻一直沒看
    想是書單開的太多了
    看到討論後
    有重燃啃它的衝動~
  •   看你的文字,就像那天在書店看到這本書一般真切。
    美妙。
  •   也只有一個注定要離去的異鄉(xiāng)人,對讓自己疲倦的雙足,漂泊的心短時休憩的地方,用了戀戀回眸的視角,才能把堤契諾這個“他鄉(xiāng)”寫的這么美吧。
    你看這本書里,幾乎一句和人的交流對話都沒有,就是看云,散步,畫畫什么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太疲倦了,已經(jīng)有點交流欲疲軟了,就是想一個人,安靜的呆著,做點喜歡的事...
        
      有一段時間,我自己的情緒也是這樣子,所以很能理解
    曾經(jīng)度過這樣的日子,好難忘。。。
  •   涉筆成趣
  •   黑塞怕是最討厭那些跑上門來一本正經(jīng)的告訴他:我就是那個荒原狼的人
    就像預約來談人生怕是很尷尬的事情
    亨利 戴維 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極度喜歡
    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呆著深林里享受著自然的美
  •   看此文,想起《瓦爾登湖》,看《瓦爾登湖》,想起王維,看王維,想起《紅樓夢》……呵,淡極始知花更艷……
  •   呵呵,我這里有一本。黑塞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其實也就看過他的兩本書,這本和《荒原狼》,感覺兩本書之間 落差極大。本人比較偏愛后者。很喜歡你的文字,鏈接了你的博客。
  •   哈哈,在三折書店買到一本。
  •   自己很佩服自己的魄力啊...居然騙圖書館的管理員說把書弄丟了.結果按書的原價的三倍賠償了90元!因為市面上很少能見到這本書了.所以自己想到了這個損招...
    因為自己很喜歡這本書.從圖書館"買回"這本書后一直小心翼翼的看護這本書.也陸續(xù)的買了他的其它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