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

出版時間:2003-9-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雨果  譯者:葉尊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九三年,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是一段只有斗爭、只有血淚的歲月,每個人都被卷進了那不可阻擋的革命的洪流,那里沒有親情,只有敵人和朋友,那里沒有歡樂,只有恐怖和暴力,《九三年》將告訴你,那里還會有人道。

書籍目錄

第一部  在海上
第一卷 索德雷樹林
第二卷 克萊莫爾號軍艦
一、英國和法國混雜在一起
二、黑夜籠罩下的軍艦和乘客
三、貴族和平民混雜在一起
四、TORMENTUM BELLI
五、VIS ET VIR
六、天平的兩端
……
第三卷 阿爾馬洛
一、話就是道
二、鄉(xiāng)下人的記憶力抵得上船長的學問
第四卷 泰爾馬克
一、沙丘頂上
二、AURES HABET,ET NON AUDIET
三、大號字的用處
……
第二部 在巴黎
第一卷 西穆爾丹
……
第二卷 孔雀街的小酒館
……
第三卷 國民公會
……
第三部 在旺代
第一卷 旺代
……
第二卷 三個孩子
……
第三卷 圣巴拖羅繆的屠殺
……
第四卷 母親
……
譯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九三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6條)

 
 

  •     以下均為個人見解,括號和破折號太多,請觀者見諒。
      
      1. 敘述太過龐雜,部分內容我是一掃而過的,比如:艦上脫韁的大炮的描寫(可能在隱喻暴力革命),碉堡建筑構造的描寫(我的空間感比較差,實在看不下去),后半部分對于母親言行的描寫,孩子在碉堡里的描寫(當然是反襯即將到來的血腥廝殺)。這些雖然是對主要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的烘托,可實在著墨太多。
      
      2. 另一部分內容像是歷史紀實,對于故事發(fā)生的時代、局勢、知名人物做了很多的介紹,比如: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的描寫,巴黎人民的描寫,國民公會的描寫,旺岱地區(qū)形勢的描寫,由農民組成的?;受姷拿鑼?,作者羅列了很多人名、地名,事件,也使用了一些典故與之對比。作為一位對以上歷史不甚了解的讀者,我覺得這些內容好像應該是閱讀引發(fā)了好奇心,而后再去搜索的知識,可作者將之與故事一同展示了出來,最直觀的感覺便是---篇幅長,很多“不知道”和“不認識”。
      
      3. 不能不說的三個主要人物:朗德納克、西穆爾登、郭文,有太多思考的空間。三個人的出場順序是:朗、西、郭,這也是他們的年齡倒序(郎80幾,西50幾和郭應該不足30),按文中西穆爾登自認是郭文的父親,那么這三人也可以被當做是:祖父(叔祖父)、父親和兒子(革命主體是不是都是男的?)。
      
       最高齡的祖父---朗德納克---是尊崇傳統(tǒng)的保皇派,顯然不是那種敗落墮落的貴族,而是(簡單來說)一個真正的貴族(上得廳堂、下得戰(zhàn)場)。共和軍罵他“老奸巨猾”,?;受娰澦吧钪\遠慮”。對他所有的描寫,都沒有顯露任何“人道主義”的微光,所以最后那一幕返身救孩子,真的好突然,是神來之筆,還是貴族的品德/擔當?Anyway, 還是有發(fā)生的概率。
      
       將要步入老年的父親---西穆爾登---痛恨自己被壓抑了大半輩子(曾經的教士被革命的興起給刺激了吧),沒有老婆,也沒有孩子(親生的,或能夠陪伴在身邊的),想借革命改變命運(進入社會金字塔的頂端,成為民眾的領袖),對待革命有投機、也有抱負,對待支持者嚴肅、認真的管理和教育,對待異見者狹隘、專制、冷酷無情。作者給予了不少筆墨來介紹他,但我在西穆爾登身上只看到堅定的偏執(zhí),設定這個人物的唯一目的是把郭文推上斷頭臺,他并不豐滿(前后的兩位也都不豐滿,亦或是說明偏執(zhí)的因造成結局的果?)。
      
       年輕的兒子---郭文(全書450頁,他到240頁才出場【1978年版】真正的“后生仔”)---一出場就被冠以“一個年輕的圣人”的尊稱,一個完美的人:貴族出身卻支持共和、外貌和氣質都很出眾(想必也是飽讀詩書),驍勇善戰(zhàn),在刺刀和槍炮中,不僅毫發(fā)未傷、英姿不減,還能做到擒賊只擒王,寬待俘虜。而后,我們又發(fā)現(xiàn)他對烏托邦的堅定信仰,仿佛那是暴力革命后不久就可到達的目的地(只要你挺過“風暴”)。他是一只“蒼鷹”,“指南針”和“良心”使他安身立命,使他無懼革命的“風暴”,可吊詭的是---他仍舊被“風暴”掃蕩了,上了斷頭臺。
      
        全書最值得稱頌的是對于暴力革命/戰(zhàn)爭的反思:“在絕對正確的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應該是實現(xiàn)烏托邦的必經之路,也是郭文的價值觀;但郭文私放朗德納克的行為---狹義來講---也不是正確的:朗德納克的?;仕枷胛幢貢訐u(因為郭文對他的人道主義與他的?;仕枷霙]有什么交集,而朗又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他很可能會繼續(xù)與共和軍作戰(zhàn)(拋開時局和趨勢不談)。將他長期囚禁是更好的辦法,當然由于革命的暴力、偏執(zhí),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也許前面對于路易十六的處理辦法的討論是為此打了個伏筆)。而且西穆爾登就在郭文身邊,代表巴黎的革命派在思想和行動上監(jiān)督郭文(指揮槍桿子的中層干部),郭文只能私放朗德納克(對革命軍非常不負責),并接受革命派的懲治(不想跑也跑不了),掉了腦袋(對自己非常不負責)。西穆爾登完成革命派交予的任務,對犯錯的郭文施與正確的處置,履行了職責;但作為郭文的“父親”,他親自判決了“兒子”的死刑,為此他以自殺解脫(也許完全是出于失去摯愛的“兒子”郭文)。作為革命風暴下發(fā)生的悲劇,這已具備強烈的戲劇沖突:信仰和主義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打垮了倫理和人道。
      
        但仔細想想人物的設定,年紀最大的最守舊、最等級森嚴(所謂的“最腐朽”),最年輕的最理想主義、人道主義、也想的最深遠(所謂的“最進步”),而活了大半輩子的最教條、最偏執(zhí)、最無情、最能橫掃一切,無論是別人的生命,還是自己的生命(所謂的“最革命”)。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很有趣吧:貌似很符合進化論、長江后浪推前浪什么的,“最進步”應該與“最革命”合作、融合,一同消滅“最腐朽”(當然“最理想”的是三方合作、融合),可結局是前兩者“選擇”死翹翹,而末尾者“被”存活(吊詭吧)。郭文這個很圣人、很進步的形象,依托在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軀體上,他那些理想化的思想“未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就是雛卵、理論),他人生的道路應該是經歷、體驗、提升、傳道的過程,沒想到被扼殺了。西穆爾登和朗德納克,作為暴力革命和暴力反革命的代表(各自的信仰中都有“在黑暗中發(fā)著光的星星”),應該是沖突的主角,郭文應該站在一個圣人的高度用另一種“風暴”“清洗”“文明的瘟疫”,歷練他的理論,傳播他的思想。所以郭文的被逆襲,非?!安贿M步”,更加“不人道”,作者“殺掉”郭文(和西穆爾登),是為了激化戲劇沖突,是想強調“革命風暴”的不可控,摧毀“舊的”也摧毀“新的”?是批判郭文飛得太高“迷失在云層里了”?還是哀嘆“人道主義”面對暴力革命的不堪一擊?三方有沒有放下武器、求同存異的可能性(烏托邦)?出于對作者的景仰,我希望他是提出一個開放的問題,供讀者思考,所以還是給4星。
      
       我不是完全支持“郭文”的:他那堅定不移的信仰,幾乎無法感染書里的其他人,既缺乏實際基礎,又沒有必要的傳播(他的“時間太倉促”),特別是他的喪生,思想更隨著肉體消散了(頭都沒了)。西穆爾登和朗德納克也未必受到了郭文的感召(兩人都非常理性、固執(zhí),雖然作者說郭文“倒像是先生了”)。當然,我這是從狹義及較悲觀的方面來講,不談其他人可能擁有類似郭文的思想,以及廣大讀者也受到了感染等方面。另外,我是比郭文年長的人,如果這種人物設定是作者有意為之(年齡與性格、信仰的搭配),我表示很不喜歡:年紀大的一定守舊,年輕的一定進步;年紀大的一定壓制年輕的,年輕的一定反抗年紀大的;等等。可還是給4星吧。。。
        
        如果確定三人的矛盾沖突是本書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那么其他內容實在應該“精簡”一些。
        
      
  •     看完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之后,我便想看一看這本書,在林達的書中了解到了巴黎的革命史之后,對于這本九三年讀起來更加容易理解。也許,現(xiàn)在再去看一遍悲慘世界可以看懂多一點東西。
      每個時代都有他自己的特征,不同的派別,為了不同的目的和信仰,出生入死,確實很多時代特別是革命時代的普遍特征。我們試著去理解他們的信仰弱不禁風,而付出卻重達千鈞,不論是革命者還是舊制度的維護者,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對于自己的信仰和堅持有著深入的理解,所謂“煽動”一詞倒是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被各種力量控制了的群體就這樣深深的在社會和歷史的上劃下了深深的疤痕。作為這個時代,我生長的這個國家的人,理解信仰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說自己說別人沒有信仰;理解信仰卻又那么容易,幾十年前,一場“革命”中很多人確實是受“信仰”支配的。
      寫著寫著又寫偏了。這個故事主要描寫了法國革命,兩個對立的派別,一系列的戰(zhàn)斗故事,就在最后,本來信仰著自己的理念的人卻動搖了,迷茫了,也許這個世界太亂了,我不知道為什么奮斗。沒有大的目標和理想,我卻能為了我的小夢想一步步前進,守住自己的小幸福,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說句應景的話,實現(xiàn)我的中國夢。
  •     多年以后在晌午太陽直射下,老邁而萬念俱灰奧雷連諾上校面朝枝葉上布滿灰塵的銀杏樹撒尿而猝然死去前再次想起他每次面對行刑隊時想到的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其實,那天下午吉普賽人梅爾加德斯在給這對父子展示冰塊前就已用梵語將這個家族百年孤獨的命運寫在了羊皮紙上。唯一令梅爾加德斯的靈魂感到遺憾的,是當時他忘了把《九三年》交給年幼的奧雷連諾上校的母親烏蘇娜。
      
      
      
      奧雷連諾上校一生發(fā)動了三十二次起義,最后一次戰(zhàn)爭卻在本已獲勝的情況下選擇了在保守黨與自由黨商定的和平協(xié)議上簽字。當所謂的理想變成權利的爭奪時,當初為了自己的虛榮和驕傲和一些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在看來竟然如此可笑的理想的戰(zhàn)友而發(fā)動的起義,就變得更加虛無而無意義了。于是在自殺失敗的奧雷連諾上校再次回到父親的研究煉金術的房子里制作起小金魚。在給全部三十二條小金魚鑲上紅色的珠寶眼睛后,他把它們又全部丟回坩堝熔化成金水重新制作。期望能在這消耗自己巨大心力的繁瑣的工作中暫時擺脫曾經劇烈跳動而今卻如死水,煎熬自己的內心。每當看到這一幕,梅爾加德斯的靈魂就想起狂風暴雨的九三年,那一年他在法國流浪時看到了另一個故事:一個革命派的年輕貴族指揮官放走了被他打敗的保皇派叔祖,而年輕指揮官的牧師老師又在將他的學生送上革命的斷頭后舉槍自盡。
      
      
      
      在這一悲劇的前夜,堅信在絕對正義之上還有絕對的公道的戈萬打開了監(jiān)獄的牢門,放走了他年過八十的叔祖朗特納克侯爵。讓這個放棄了自己逃生機會,返回陷入戰(zhàn)火的家族古堡救出三個弱小無辜的孩子,而被革命軍俘虜的老貴族消失在迷霧籠罩的記載了遙遠歷史的旺代森林里。戈萬認為朗特納克的獻身精神、堅忍的忘我精神、高尚的無私精神,即使經過嚴格審視,也是無法否認的。朗特納克用犧牲為自己的一切野蠻行徑贖罪。他在肉體上斷送自己,卻在道義上獲得自救。他又成為無辜者,為自己簽署了赦令。難道一個人無權自我寬恕嗎?從此,他令人肅然起敬。從此,他也只能在迎面而來的洶涌澎湃的大革命浪潮中逆流而上,同他所相信的天主,傳統(tǒng),家庭,祖宗,父輩的典范,忠誠與正直,對君主盡忠盡責,尊重古老的法律,美德與正義的世界一同成為歷史沙漠中的地下文物。
      
      
      
      “怎么!他竟能在呲牙裂嘴的內戰(zhàn)中發(fā)揮了人性!怎么!他竟能在低等準則的沖突中宣布了高級準則!怎么!他竟能證明在一切君主制、一切、世間的一切問題之上,存在著人類無限廣闊的同情心:強者應保護弱者,獲救者應救援遇難者,老人應疼愛兒童!竟能證明有這些美好的東西,而且不惜以頭顱為代價!怎么!他身為將軍,竟能放棄戰(zhàn)略、戰(zhàn)斗與復仇!怎么!他身為保皇派,竟能取來天平,一端放上法蘭西國王、一千五百年的君主制、有待恢復的法律、有待重建的古老社會,在另一端放上三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孩子,而且,在掂量以后,認為這三個無辜孩童的重量超過了國王、皇位、權杖與一千五百年的君主制。怎么!難道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怎么!難道這樣做的人仍然是老虎,應該受到猛虎的待遇?不!不!不!剛才用神奇舉動的光輝照亮內戰(zhàn)深淵的人不是魔鬼!佩劍者變成了啟示者。地獄的撒旦又還原為天堂的路濟弗爾?!比绻麏W雷連諾上校能讀到戈萬的這段獨白,是否就不會讓老邁眼瞎,卻依舊能憑借自己的直覺和內心洞察一切的烏蘇娜覺得她這個兒子是一個自我,冷漠, 不愛任何人, 在自己無名的熱情的革命幻想破滅后,陷入無邊無際的孤獨中的令人憐憫卻又不近人情的怪人呢?梅爾加德斯已經無法證實自己的這一迷惑了:在死去后的百年內他的靈魂只能同布恩迪亞家族的第六代人-年輕的奧雷連諾。布恩迪亞對話了。
      
      
      
      追求思想自由 心靈平等 靈魂博愛的戈萬在替冷酷革命的利刃剜去歷史大片的腐肉后被追求絕對公正的西穆爾丹送上了斷頭臺。在這位牧師看來,戈萬的追求固然美好卻不實際,然而西穆爾丹在舉槍自盡前也預感到他心中絕對公證冷酷的革命目標也隨著 馬拉 丹東 羅布斯比爾的相繼走上斷頭臺而被人們嘲笑和遺忘。九三年給這百年的孤獨留下了什么呢?
      
      同祖國一樣,命運多舛,衣衫襤褸 艱難守護自己孩子的母親,三個象征著未來的被戰(zhàn)爭裹挾的弱小懵懂的小孩!他們長大后看到了在上帝已死的世界上,新的一代肆意釋放荷爾蒙來宣揚自己所謂的離經叛道,追求自由后在娛樂至死的美麗新世界再次陷入孤獨老死的時間輪回。而他們身后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小孩又將跑向何處?難道,從古希臘的戰(zhàn)船跳上五月花商船的人們抵達大新大路后又建起了新的羅馬帝國,在新的世紀節(jié)點準備同對岸半昏半醒的龍之國繼續(xù)上演古老無聊的角力游戲,讓死去的上帝再次看到無聊的歷史輪回,讓滅度后的釋迦摩尼再次感慨他所預言到的地獄與天堂的同時降臨在人間過去與未來同時重疊到了現(xiàn)在的末法景象。
      
      
      
      命運讓奧雷連諾。布恩迪亞讀到了《九三年》戈萬的獨白:“偉大的事情正在醞釀中。此刻的所作所為是不可思議的。在看得見的事業(yè)后面是看不見的事業(yè)。前者掩蓋了后者??吹靡姷氖聵I(yè)是粗暴的,看不見的事業(yè)是崇高的?,F(xiàn)在我分得很清楚。這很奇怪,但也很美。不能不利用過去的材料,因此才有這不平凡的九三年。在野蠻的腳手架下,正在建立一座文明殿堂?!比祟愡M化初期那些掌握了部分自然規(guī)律解釋權和大腦充滿各種幻想的一小部分人成為了人們領袖,在這一小部分人所制造的光怪陸離的神跡和瘋子般的宗教號召下人們彼此殘殺建立起一個個看似充滿道德正義,井井有條的王國。而千年之后,在蹩腳的詩人和作家,市井流氓,江湖騙子,冒充啟蒙家的偏執(zhí)狂,飽讀經典的廢物們的鼓動下,被少數集權者愚弄了許久的普羅大眾們開始殺國王,殺貴族,殺僧侶,推翻、破壞,將一切踩在腳下,用靴子踩碎古老的箴言,踏平王位,踐踏神壇,消滅無主,在上面跳舞,在大談權利,人的權利!人民的權利!人們這些空洞、愚蠢、異想天開、毫無意義的事情中變成了朗特納克眼中的一群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獻身和自我犧牲的迷失了自我的叛徒和懦夫。而攫取了絕大部分的鼓動者則將這種運動稱之為革命。于是,百歲的烏蘇娜又一次相信了她的看法是正確的:時間沒有消失,時間只是在自己的挫折和困阻中再次出現(xiàn)了循環(huán),原本消失的古老悲劇再次以另外一種形勢出現(xiàn)新的舞臺上。而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兒子- 奧雷連諾上校能夠在妄想解放全人類之前先從自己虛無固定的內心所產生的種種夢幻泡影中解放出來。但是,這一希望只能在破譯了梅爾加德斯羊皮古卷的奧雷連諾。布恩迪亞這一代看到了。而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也不過是在收到了那個接受了博學的加泰隆尼亞人擺脫過去面向未來的忠告,而離開馬孔多鎮(zhèn)周游世界的朋友在龍之國給他寄來的明信片才得知在這個神奇古老的龍之國,有一個自認為自己的一生不過是在這世間穿著破草鞋,留著光頭,打傘走過一遭的人,發(fā)動了一場不被他的小伙伴及后來的人們所理解的試圖改造烏合之眾思想的運動。在了解了這個傳奇故事的更多細節(jié)之后,奧雷連諾。布恩迪亞突然明白要擺脫這個百年家族的孤獨宿命,就要意識到這世界是由每一個體的內心所映射的單個世界所組成的平行的混沌。每一個個體要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美好,才能讓這個混沌的集合少一些歷史的輪回宿命,不再重演百年的孤獨。
      
  •      《九三年》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創(chuàng)作于1871年到1873年間的一部長篇小說,其通過講述1793年法蘭西共和國遠征軍鎮(zhèn)壓旺岱地區(qū)叛亂的故事,塑造了朗德納克侯爵、共和國遠征軍司令官郭文和共和國公安委員會全權代表西穆爾登三個經典人物,探討了大背景下時代潮流與個人命運的交織、正義與平等的不協(xié)調、進步與愚昧的沖突以及革命中的暴力與絕對的人道主義間的矛盾等主題。書中穿插著對眾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記敘與評述,堪稱一幅十八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歷史全景畫。同時,作為雨果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集作者畢生的創(chuàng)作才華和思想光輝于一身,是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與人道主義思想的最高峰,其藝術價值和思想意義不但能夠比肩、甚至可以說已經超越了作者之前創(chuàng)作的《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勞工》等名作,是雨果最成功的作品。
       十年之前,筆者曾機緣巧合地閱讀了這部《九三年》,其中色彩化的人物形象與激烈的戲劇沖突給筆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難以深刻理解革命中兩派的沖突、亦不理解那一個年代在人類歷史維度上所處的坐標,但我仍為郭文釋放朗德納克而唏噓,更為郭文與西穆爾登悲壯的死而熱淚盈眶。十年之后,筆者再度捧讀這部經典作品,得到的體會則完全不同——書中三個主人公悲劇般的命運所帶來的震憾已退居次席,這一次讓筆者感觸更多的則是作者作為背景敘述的關于法國大革命的種種人事,以及作品背后蘊藏的深刻的人道主義內涵。
       雨果生活在法國大革命之后的十九世紀,他的父親是拿破侖手下一名功勛卓著的將軍,早年曾親歷法國大革命,1793年時恰在旺岱地區(qū)鎮(zhèn)壓朱利安黨的叛亂。父輩的光輝經歷恐使雨果畢生都心向往之。同時,橫亙于十八和十九世紀間的法國大革命持續(xù)地影響著作者生活的十九世紀,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1852年拿破侖三世復辟、1870年普法戰(zhàn)爭和九月革命、以及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更是一次次地將他推向時代的風口浪尖。但面對周遭的跌宕起伏與紛繁復雜,雨果始終是那一個世紀的精神導師,革命、屠戮、戰(zhàn)火、鮮血反而使他更堅定地把持著人道主義的旗幟,使法國、歐洲乃至整個人類社會變遷的大方向都不致迷失。
       如果把法國大革命比喻成一場沒有經過排演的話劇,那么《九三年》恰恰是最權威的腳本。作品除塑造了三個主人公之外,更是生動而不失真實地描繪了雅各賓派、吉倫特黨、國民公會等團體及其內部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事件,特別是用大量的篇幅再現(xiàn)了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三個巨頭曠日持久的爭論,體現(xiàn)出革命領導層的內部矛盾與風起云涌的革命所暗藏的危機,其帶有諷刺意味的敘述風格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革命的諸多弊端。另外,雨果對于阿爾馬羅、退爾馬克、佛萊莎等平民大眾形象的塑造除表現(xiàn)出了法國人民善良、淳樸、勤勞、勇敢的優(yōu)秀品格之外,也表現(xiàn)出大革命與底層平民的隔閡,預言了革命的最終失敗。
       關于這部小說的主題,也是這部小說飽受爭議之處,在于雨果探討了“絕對正確的革命”與“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間的位階關系,并得出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樣的結論。本書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權威漢譯本的“出版說明”中普遍認為雨果的觀點是“荒謬的”“不可取的”,但這樣的評價在今天看來則有失偏頗。“革命”作為人類社會變革的最激烈形態(tài),其不僅掌握著暴力的潘多拉魔盒,更掌握著話語權,革命主張以流血的激烈方式實現(xiàn)社會進步,其目標是好的,是“絕對正確的”,但古今中外的革命往往淪為其手段的犧牲品。正如 “所有革命都吞噬自己的兒女”一樣,《九三年》也向我們再現(xiàn)了雅各賓派統(tǒng)治的殘暴,而這也是書中三個主人公最終歸宿的大前提——故事結尾,作為“革命”與“人道主義”結合體的郭文寬容了他那煽動叛亂、對敵殘虐,卻在逃跑關頭返回城堡營救三個無辜孩子的叔祖父朗德納克侯爵,自己甘愿接受軍事法庭的處置;而作為“革命”與“暴力”結合體的西穆爾登則嚴格依照雅各賓派的治亂法令,不念師生舊情將郭文處死,而自己也在郭文人頭落地的一刻拔槍自盡。作者借郭文和西穆爾登的死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革命”與“人道主義”是不相容的,而“革命”必將被自己釋放的“暴力”所吞噬。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是朗德納克的形象。故事敘述到郭文放走朗德納克之后,只剩下郭文和西穆爾登兩個主人公,后經軍事法庭的審判、土牢中深夜的長談和第二天早上的行刑,小說在“一個(靈魂)的暗影和另一個(靈魂)的光輝的混合”中戛然而止,再無對朗德納克的敘述。以此為終點通篇回顧朗德納克這一形象,他代表的是與革命處于對立面的封建勢力,作者雖也鞭撻著他對于共和軍俘虜和親共和軍百姓的殘暴無情,但更多的是對于這一角色所代表的傳統(tǒng)“美”的頌揚。他是貴族出身,爵位承載著祖先的榮耀,他慈愛、堅毅、果敢,堅貞而狂熱地捍衛(wèi)信仰,性格幾乎與西穆爾登如出一轍,作者甚至將他們二人比作“青銅面具的兩個側面”,但他和西穆爾登的結局卻完全不同。西穆爾登倔強地堅持殘暴的法令,同時也為自己一手培育出來的英才被處死感到絕望,因而悲情地自盡;而在內戰(zhàn)中對敵人“絕不饒恕”的朗德納克在敗走的關頭義無反顧地返回城堡營救大火中的三個孩子,人道主義的光輝使其形象變得空前高大,其最終也得到了郭文的寬恕,重獲自由。我們無從得知朗德納克后來的命運如何,或許他依然會為其一貫固守的傳統(tǒng)而戰(zhàn),后世也會將“反動”的帽子扣在他頭上,但其展現(xiàn)出的人道主義會成為革命之后的新社會中為世人所普遍倡導的至高價值。在那樣一個新社會里,不但郭文會被赦免,西穆爾登也將學會寬容,不致固守殘暴的法令“揮淚斬馬謖”,更不致因陷入絕望而拔槍自盡。
       ——而今天,這樣一個新社會似已到來,今天的我們重讀《九三年》,除了是在用后來人“隔岸觀火”的眼光重溫歷史之外,更是在為堅持人道主義的信仰而以史為鑒,因為幾乎每個人的內心都潛藏著暴力的惡魔。畢竟,這個惡魔上一次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作祟不過是三十幾年前的事情。
      
      
      
      
     ?。樽x書會的刊物所作,后刊物流產。)
      
  •     ?;庶h首領被共和國首領俘虜,他們是親戚,?;庶h首領救了自己的俘虜,感動了共和國首領,共和國首領把他放了,被自己的老師和監(jiān)督者處死,老師自殺了。
      
      小說就是提出問題的,提出問題以后我們想了想,然后有點感覺,繼續(xù)生活。有些主題太遙遠,甚至我們難以想象,毫無感覺,但是能夠召喚一些東西。
      
      不知道原作怎樣,話劇里面的話語沖突很過癮。道德的化身被質問曾經的骯臟勾當,革命這個象征美好的詞匯為什么要違背良心又是否能夠帶來真正的好生活,規(guī)則和正義如何抉擇,還有永恒的最高的烏托邦是否因為遙遠和不切實際永遠被恥笑。
      
      作品的重點不是三個關系圖微妙的人,因為良心和戰(zhàn)爭敵對關系、戰(zhàn)時敵對關系的軍令和身負的職責之間的矛盾,分別被俘,被殺,自殺。而是在思考戰(zhàn)爭,特別是正當的革命,與人類的未來域福祉的關系。
      
      革命已經暫時告別,而挑起戰(zhàn)爭的人們在作家看來仍然在執(zhí)迷不悟。
      
      革命是對現(xiàn)狀的必然改變,而革命不是一勞永逸的,社會形態(tài)的完善需要不斷的革命。革命中發(fā)生的屠戮和革命以后仍然不完美的地方只能留給作家去同情去質疑,留給百姓去抱怨,但是革命和戰(zhàn)爭是上天的旨意,不可違背,也高于一切。如果是這樣的話,追求人性的人們和選擇殘酷的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最遠處最美好的未來,和最高的地方最高級的人性。
  •      戰(zhàn)爭避免不了流血犧牲,想必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這一觀點。
       通常情況下,參與戰(zhàn)爭的普通士兵沒有對與錯,他們不了解大的形勢,所以不會去考慮自己是正義、進步的一方,還是邪惡、頑固的一方,這些太過宏大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太難理解了。他們奉行的是“食君祿,忠君事”,這種忠誠大多數情況下都和史學家們鼓噪的理想、信念沒有太大關系(尤其是對于普通士兵來說)。
       真正決定戰(zhàn)爭的,只是高層的那幾個人而已。他們決定著戰(zhàn)爭的性質,決定著忠于他的普通士兵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尚Φ氖?,這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和普通士兵并沒有太大關系,多數情況下,大部分士兵直至戰(zhàn)死也不會見到自己的“主子”。
       讓本來素不相識、毫無冤仇的人在戰(zhàn)場上殘酷廝殺,這恐怕是人類曾經做過的、將來依然會做的最慘無人道的事情。
       如果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戰(zhàn)爭是無所謂正義與邪惡的。因為所有發(fā)動戰(zhàn)爭、參與戰(zhàn)爭的人都制造了大量的死亡,他們都是屠殺圣靈的“劊子手”,都是邪惡的一方。
       很顯然,我們從來不這樣定義戰(zhàn)爭,而是將每一場戰(zhàn)爭都劃分出正義的一方和邪惡的一方。那么,回到《九三年》這部小說中來,按照我們的定義法則來說,革命黨顯然是正義的、進步的一方,而保王黨無疑是邪惡的、頑固的一方。
       所謂的正義與邪惡、進步與頑固都是相對于人類社會的進程來說的,那么對于組成人類社會的普通大眾來說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很顯然,革命黨在舉起革命大旗之初的愿望是好的,他們希望建立一個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權利和自由的理想社會。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一直為這一目標而努力著,這也是它進步之所在。但是,在革命的過程中,他是否真的就是站在干岸上的絕對正義者呢?雨果顯然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革命固然有進步的一面,但其非正義的一面也暴露無遺,拋開領導者的勾心斗角、相互猜忌、相互陷害不說,就說革命軍隊是如何對待普通民眾的吧!雨果在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這是一次戰(zhàn)斗嗎?還是一次軍事懲罰?藍軍按照革命的法令,經常用縱火焚燒的方法來懲罰那些不聽命令的農舍和村莊。比如,哪個田莊和哪個村落不按法令的規(guī)定把樹木砍倒,不為共和軍的騎兵隊在叢林里開辟道路,他們就放火燒掉這個田莊和這個村落。埃爾內附近的布爾貢教區(qū)新近就是這樣被燒掉的?!?這樣濫殺無辜的軍隊,你能說他是完全的正義者嗎?
       那么,保王黨呢?他們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們的暴行甚至更甚于革命黨。但是,難道他們就沒有“正義”的一面嗎?且不說對于他們忠于的對象來說他們本身就是正義者,單說朗德納克拯救三個孩子的舉動吧,他本已逃出包圍,重新?lián)肀ё杂?,重新?lián)碛旋嫶蟮能婈牶蜔o上的戰(zhàn)斗力,但是,當他聽到絕望的母親無助的吶喊聲時,他選擇了重新進入包圍圈,和原本的敵人聯(lián)手拯救純潔無暇的幼童們。對于擁有這樣一名領導者的軍隊,你能簡單地說他邪惡嗎?
       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句話,記不起原文了,大意是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善良也沒有絕對的邪惡,衡量邪惡還是善良跟你所站的位置有著莫大的關系。這話顯然是真理。
       再回到革命軍的將領郭文身上來。拋開歷史賦予他的身份,單從他的人格上來說,他身上閃耀著最美的人性光輝。他知道戰(zhàn)爭是以暴制暴的行動,結束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就是將敵人徹底打敗,所以他在戰(zhàn)場上從不心軟,將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才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領導自己的軍隊取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但是,戰(zhàn)場之外呢?他奉行的是“在戰(zhàn)斗中成為敵人的敵人,而在勝利之后成為敵人的兄弟”。所以,他在戰(zhàn)場之外從來不殺害“敵人”,哪怕對象是他曾發(fā)誓一定要“殺之而后快”的叔祖父朗德納克。
       全書快結尾時,郭文的那段心靈獨白無疑是最震撼人心的。他一個勁兒地做著思想斗爭,一會兒是殺死朗德納克是正確的,一會兒是放他走是正確的。他最終的選擇,再次說明他身上閃耀著最美的人性光輝。
       戰(zhàn)爭避免不了流血犧牲,這話肯定沒有錯。
       但是,戰(zhàn)爭不應該只有流血犧牲,更重要的應該是透過戰(zhàn)爭所傳達出來的人性。只有偉大的人性光輝能夠洗刷戰(zhàn)爭的罪惡血污,只有耀眼的人性之美能夠刺破戰(zhàn)爭的烏云。
  •     1. 雨果的《九三年》以三個年幼孩子的命運為主線描寫法國大革命,對初生生命的圣潔和美充滿了由衷的贊美和敬畏...不由聯(lián)想中國從古至今文學作品中鮮有這種把初生的孩子當作描寫的主體,更談不上對初生生命的思考和敬畏....只有貍貓換太子后宮爭斗毒死孩子的情節(jié)...這是不是說文明發(fā)展的天地懸殊早已被暗示。。。。
      
      2. 越來越發(fā)現(xiàn)有關歷史的譯著的序是沒法看了——共*產程序化,革命式,僵尸化語言系統(tǒng)改不了:"描寫了...揭露了...批判了...歌頌了..." 你真以為讀者都還是當年睜著兩只眼睛等著被洗腦的中小學生嗎?這種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革命斗爭式語言嚴重誤導讀者對作者和小說本身的理解,也嚴重褻瀆讀者的智商和審美!
      
      3. 懇求上海譯文,能不能把封底內容簡介去掉啊,劇透要人命??!
  •     九三年,全書的起伏是三個人之間復雜的關系,關于對善惡的認識,特別是最后的高潮部分。
      全書有兩個地方是值得考據的,在故事的開始,朗德納克所在的船上發(fā)生了事故。一個水手沒有綁好大炮,結果一枚大炮在船艙上亂撞,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這個水手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大炮穩(wěn)定下里。對于這件事情,朗德納克的處理是表彰水手穩(wěn)定大炮的能力,但最后因為他自己工作的失職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朗德納克下令處死他。
      而對比郭萬,因為朗德納克放回來救了三個孩子,即認為他人性發(fā)生了轉變,最后放走了他,無視其叛亂對社會造成的極大破壞。兩個人對于人性善惡獎懲的方式立判高下。
      人總是富有情感,做到鐵面無私死多么的困難,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吧。
  •     何時起,對法國大革命產生出濃厚興趣。關于路易十六、瑪麗?安托瓦內特、巴士底獄、吉倫特黨與雅各賓派,歷史課上老師只是用批判的態(tài)度隔衣搔癢般點到即止,把更多時間留給對毛澤東偉大領導的贊美宣揚。
      對于雨果,我是極為敬重的,他曾對于英法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無恥焚燒與掠奪,致信巴特雷上尉,表達了極致的憤慨與無上譴責(本文后附上信件全文)。這種拋棄種族偏見放眼全人類的偉大胸襟無愧被稱為“法國的良心”。而通過本書,讓我又領略到作為社會學家的雨果的另一面——作為文豪的無以倫比的寫作功底。
      拿起書隨意翻動,羅伯斯庇爾與馬拉等人大段的對話充斥書中,讓我感受到此書對于從側面了解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會有些許幫助。雨果的小說依附于歷史,由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景,演變拓展下去。類似于我們所熟悉的金庸、梁羽生或大仲馬。不過維克多?雨果的文字更深沉,思想更深刻。還有他那長篇累牘的景物描寫及其細致也及其枯燥,雖說對景致的刻畫是對后文鋪墊極為重要與必要的,如省去前面的枯燥,后面故事的展開必將蒼白乏力。
      此前已經見識過《巴黎圣母院》中用近萬字的篇幅對圣母院進行生動細微地白描。在本書中,雨果先生更是對大片的森林進行詳盡描述,提出了上百個或真實或虛構的與后文全無關聯(lián)的名字,以及用不遜于介紹圣母院字數般的孜孜不倦向讀者說明拉?圖爾格的城堡、橋梁、橋上碉堡的構造及它們與高地間的地理方位關系,為后面的雙方攻防對壘做足了筆墨。
      關于作品,我既有失望又有驚喜。失望的是,通過作者對保王黨與革命黨不帶任何政治批判的字里行間,我沒有讀到期望讀到的關于1789年那段風起云涌的革命事件的詳盡敘事。沒有凡爾賽宮的紙醉金迷,沒有巴士底獄陷落的狼煙滾滾,也沒有路易十六與安托瓦內特步上斷頭臺時的現(xiàn)場紀實。畢竟,書的名字為《九三年》而非《八九年》。而所有有關九三年的后續(xù)歷史僅憑借羅伯斯庇爾與馬拉、丹東的舌戰(zhàn),來展現(xiàn)出黨派間的對立紛爭。也就是說,作為一本歷史小說,如把“歷史小說”四字當作并列短語拆分,歷史的部分著實令我感到失望,但小說那一虛構部分卻讓我激動及感動。故事的閃光處在于作者把人道主義——三個孩子的生命,架于革命之上。冷酷的朗特納克為了孩子放棄生命原路折回,一半是由于他體內流淌著郭文家族仁愛的血液,另一半在于三個孩子分別代表著象征法國未來的“自由”、“平等”與“博愛”,把拯救孩子賦予拯救法國未來的高度。而那個傷痕累累的孩子母親米歇爾?佛萊莎,則象征出千瘡百孔的現(xiàn)今法國的不死靈魂。
      全書后1/3的華彩篇章,充分顯示出作者作為一個作家、學者的高超的寫作技巧和作為一個哲學家、社會學家那廣博開放的胸懷及對歷史事件高瞻遠矚的分析與見解。對全書的成敗起著蓋棺定論的作用。朗特納克侯爵為三個孩子折回,郭文子爵還侯爵自由得到心靈的救贖,曹長拉杜在法庭上為郭文以死力爭這幾個人性的閃光點,展現(xiàn)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及戲劇張力。最后,作者沒有為了照顧讀者情緒免郭文一死,而是通過其口總結出對法國未來應走的道路,讓發(fā)表出全部見解的郭文死而無憾。而西穆爾登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更是對親情與法律作出了完美的詮釋,使把“愛”作為主題之一的全書得到了質的升華。讓讀者在心靈激蕩中掩卷。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先生,你征求我對遠征中國的看法。你認為這次遠征行動干得體面而漂亮。你如此重視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氣了。在你看來,這次在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侖皇帝旗號下進行的遠征中國的行動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你希望知道我認為可在多大程度上對英法的這一勝利表示贊同。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原則:理念和夢幻。理念產生了西方藝術,夢幻產生了東方藝術。如同巴特農神廟是理念藝術的代表一樣,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它薈集了一個人民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chuàng)作的全部成果。與巴特農神廟不同的是,圓明園不但是一個絕無僅有、舉世無雙的杰作,而且堪稱夢幻藝術之崇高典范——如果夢幻可以有典范的話。你可以去想象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圓明園。這夢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寶石點綴,用絲綢覆蓋;祭臺、閨房、城堡分布其中,諸神眾鬼就位于內;彩釉熠熠,金碧生輝;在頗具詩人氣質的能工巧匠創(chuàng)造出天方夜譚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園、水池及水霧彌漫的噴泉、悠閑信步的天鵝、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以宮殿、廟宇形式表現(xiàn)出的充滿人類神奇幻想的、奪目耀眼的寶洞。這就是圓明園。它是靠兩代人的長期辛勞才問世的。這座宛如城市、跨世紀的建筑是為誰而建?是為世界人民。因為歷史的結晶是屬于全人類的。世界上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有個圓明園,伏爾泰現(xiàn)在還提起它。人常說,希臘有巴特農,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競技場,巴黎有巴黎圣母院,東方有圓明園。盡管有人不曾見過它,但都夢想著它。這是一個震憾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遙遠的亞洲文明的倩影。這個奇跡現(xiàn)已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一個搶掠,一個放火。可以說,勝利是偷盜者的勝利,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人們仿佛又看到了因將巴特農神廟拆運回英國而臭名遠揚的埃爾金的名字。當初在巴特農所發(fā)生的事情又在圓明園重演了,而且這次干得更兇、更徹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那里不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多么偉大的功績!多么豐碩的意外橫財!這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口袋,另一個裝滿了錢柜,然后勾肩搭臂,眉開眼笑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故事。我們歐洲人認為是文明人,而在我們眼里,中國人是野蠻人,可這就是文明人對野蠻人的所作所為。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但我要抗議,而且我感謝你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統(tǒng)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統(tǒng)治者的錯,政府有時會成為強盜,但人民永遠也不會。法蘭西帝國將一半戰(zhàn)利品裝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現(xiàn)在還儼然以主人自居,炫耀從圓明園搶來的精美絕倫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蘭西能夠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將這不義之財歸還給被搶掠的中國。
      在此之前,我謹作證:發(fā)生了一場偷盜,作案者是兩個強盜。
      先生,這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贊美之辭。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歐特維爾-豪斯
      
      
      
  •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大部頭的小說,卻是我看的他的第一部作品。這本小說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交代保王派和共和黨人之間戰(zhàn)爭的一部革命小說。它之所以成為不朽的名著,不在于描寫手法的恢宏,不在于情節(jié)設計的巧妙,而在其矛盾沖突的設立和作者超越歷史,超越年代局限的偉大思想;在于其能透過革命,超出立場,在絕對沖突的對立雙方中去升華人性的光輝。人們常說,天才總是超出自己的時代,1862年的雨果所宣揚和堅持的價值,到今天依然是偉大和正確的。
      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地點在法國旺代,線索是當地一個佃戶遺孀的三個孩子。代表復辟和王權勢力的朗德納克侯爵和代表著共和勢力的郭文子爵在旺代地區(qū)展開了激勵的斗爭。三個孩子開始被共和黨的一個紅帽子營所收留,后因戰(zhàn)爭潰敗被朗德納克侯爵擒獲。侯爵在和自己的侄孫郭文子爵的對抗中逐漸處于下風,并被郭文將自己圍困在城堡里,他已經借助密道安全脫身,可是卻發(fā)現(xiàn)城堡在戰(zhàn)爭中突起大火,三個孩子即將被燒死。于是侯爵返回城堡,獨身救出三個孩子,后被共和黨軍隊擒獲。郭文子爵為侯爵的行為所感動,違抗命令放走了他。第二天,他的幼年啟蒙老師西穆爾登忍痛將郭文送上斷頭臺,并自己開槍自殺。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卻在行將結束的時候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組經典的矛盾對立:價值立場和人性的光輝。面對這組矛盾,如何取舍,成為了作者著重考慮和表現(xiàn)的主題。
      朗德納克選擇救出孩子,代表著人性;郭文選擇放出侯爵,代表著人性。在戰(zhàn)爭里,他們是恨得切齒的死對頭,可是在人性的力量里,他們卻能在立場和階級之外做出幾乎相同的選擇,舍棄自己來成就他人。革命是一種讓人瘋狂,讓人泯滅本性的東西。革命中的朗德納克是個嗜血的魔頭,可是對于快被燒死的三個孩童,他是天使。革命中的郭文雖然寬容和仁慈,可是對于保王黨來說,他何嘗不是個魔鬼。他的每一次勝利,不都沾上了敵人滿滿的鮮血。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們在瘋狂的年代,也不會泯滅人性。侯爵的選擇和子爵的選擇,都是英雄的選擇,也都是人性的選擇。他們鮮血淋漓的雙手不再用于殺死敵人而用于拯救他人時,依然是美麗和偉大的。
      《九三年》是革命小說,可真正意義上又不是革命小說。雨果依托了革命的題材,卻并沒有對革命表明太多的立場。1793年的歲月,這場曠世的戰(zhàn)爭卻在這本小說里成為了一個背景。作者沒有太多詆毀保王派,也沒有過多的贊譽革命軍。1793年的法國充斥著自由,平等,人權和法律,感謝這些理念,是它們造就了我們今天的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理念??墒歉锩兀扛锩哪繕撕瓦^程,哪一點不沾滿著反對者的獻血,革命的手段和工具,哪一次沒有帶走無數無辜的生靈呢?當共和國軍隊說為共和國而戰(zhàn),為自由,人權而戰(zhàn)的時候,他們面對的不是洪水猛獸,不是魔鬼,而是流著相同血液,吃著相同糧食的祖國同胞啊。雨果是偉大的,他借助革命題材,卻超出了革命的立場之外,關注著人類靈魂最深處的力量所在。革命的瘋狂,很難不帶來人性的泯滅,屠城,屠殺,滅族,都在革命的歲月里肆無忌憚。雨果是冷靜的,在瘋狂的革命年代,他告訴我們要保留著自己內心的本真的善和美。這些真善美,超越階級,超越民族,超越年代,他們擊打著靈魂,拷問著良心,拯救著命運,他們不僅適用于戰(zhàn)火紛飛的1793年,他們在進步文明的2013年依然有其價值所在。
      
  •    ?。⒉燮降茸杂桑ⅲ缓芏鄷u奉為雨果這一最后長篇小說宣揚的光輝思想。而我看到卻是理想主義的幻滅:浪漫主義情懷,只有在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追求的旗幟下,才是絢麗多彩的;一旦訴諸于構建社會體制,則不是空洞說教(郭萬的烏托邦),既淪為平民暴政的堂皇的理論依據(羅伯斯庇爾的公安委員會)。
      
      大革命的僅存碩果,并未超出西穆爾丹的預期,也就是普遍按比例與累進稅制留存了下來。
      
     ?。⒁粋€人人具有崇高思想、富足財產、淵博知識的社會,在人類歷史上是不存在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然而,個人對這些理想的追求是可以期待的。這也就是為什么郭萬、西穆爾丹相比于冉阿讓、米里哀主教,紅帽子營相比于1832年6月5日巴黎起義,<九三年>相比于<悲慘世界>,前者是那么蒼白乏力,后者是那么激昂澎湃。
      
      一個合理合法的社會制度,不是要實現(xiàn)一切平等的空想(這一思想被混淆為民主),而是能夠確保讓米里哀成為卞福汝主教、冉阿讓成為馬德蘭市長。從這種意義上講,完成于其成熟期的<悲慘世界>(1862年,維?雨果60歲),是個人理想主義、社會浪漫主義的不可企及的高峰,1874年的<九三年>不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垂暮的續(xù)貂癡語罷了。
      
      國民公會:山岳黨在左,吉倫特黨在右,墻頭草的平原派在中間,極端利己的沼澤派等而下之;革命的悲劇由巨人開始,卻由侏儒收場。
      
  •      郭文是雨果的喉舌,雨果的社會理想,對人類前途的信念,對革命的感受,都借郭文的嘴加以抒發(fā),郭文的思想斗爭,反映了雨過自己的思想矛盾。在雨果的思想上,人與人的敵對的關系,是人性中的‘惡’造成的,一旦“善”的天性被喚醒,惡魔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雨果認為暴力不能降服,只有人道的光輝才能戰(zhàn)勝敵人,消滅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雨果虛構出的侯爵救小孩的情節(jié),意在說明童稚的天真可以打敗兇猛的心靈。
      
       雨過試圖證明,在革命之上,在王權之上,在人世間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人慈。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這世界或許沒有什么是絕對正確 或有絕對的力量 而愛 卻能戰(zhàn)勝一切
  •      最后幾十頁,從侯爵拿出鑰匙去救三個孩子開始直到最后一頁,積壓了前幾百頁的激情噴薄而出,伴著幾乎是怒吼一樣的聲音響徹自己的心臟,自己也跟著興奮、顫抖得忘了自己身處何處
       毫無夸張之意,只記得從字里行間抬起頭,看著啟真湖寧靜的湖水與慘白的天,仿佛時代翻天覆地地變了似的,卻又安靜得出奇
       與大師對話時整個人的酣暢淋漓,與雨果老人家之間的觀點碰撞產生的共鳴,這是一種多么不可多得的感覺,就好像自己被接納了,被理解了,不再是異類,不再有人嘲笑自己的可笑思想
       就好像聽馮頭上課提到他的新教倫理與韋伯一樣,說的人平靜中帶著激動,聽的人如飛蛾撲火般一頭扎入光明之中
      
       什么叫人道主義?什么叫愛?
       雨果老人家原諒自己通篇拙劣的排比用詞,與您相比,自己給您擦皮鞋都不配
       我就是喜歡雨果筆下處處閃現(xiàn)的人道主義光芒,只有在長大了以后才知道,何謂雨果的浪漫主義。原來浪漫主義就是能把愛駕于一切之上,千萬不要因為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而只去追尋可能的制度、稅率,正是因為愛是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而高高在上的,就更要將它作為終極目標去努力追尋
       就好像馮頭說的,追尋不可能。就好像郭文最后那憧憬新世界時臉上安逸幸福的光芒,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在絕對正確的正義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追尋這個世界里沒有的、彼世里的東西,才可能讓人看見希望。
       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們負責構建一個更好的社會,這是毋庸置疑的,政客們去行動,軍隊是工具,而作家亦必不可少,他們用熱情洋溢的筆勾勒出的人物和情節(jié)表達了人們追尋的新世界。他們的世界不可能實現(xiàn),卻給人以無限希望,想象力是讓其行動的最好力量。
      
       最后,自己已經不糾結于西穆爾登與郭文之間的感情了。繼雨果大手創(chuàng)造出了Grantaire與Enjolras這一對之間的愛后,自己就釋然了。老師與子爵之間的感情摻雜了太多,政治、道德、師徒、戰(zhàn)友或者還有可以稱其為愛情的愛情,最終是什么,只需要知道那是愛。只有這么一個字
      
      題外話:
      本來想說的到這兒就結束了,雖然內心當時的激動之情仍舊沒法表現(xiàn)出至少百分之六十,但也是現(xiàn)在的極限了??煽吹綍u里大多都是在說雨果揭露法國大革命的丑惡嘴臉,自己些微覺得不同意。
      自己覺得,雨果已經借郭文之口表達了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郭文不記恨現(xiàn)狀,他雖然想要蘇格拉底、想要荷馬造成的人,但他不恨。恨遠沒有愛值得留念。革命是必須的,是雨果全力支持的,盡管在描繪著馬拉與羅伯斯庇爾的冷酷、各懷心事的一面,都能看出馬拉的勤奮,羅伯斯庇爾的憂天下之心。只是在革命中,不同的思想產生分歧,而人民這個參與者,并不是如想象中那樣純潔無暇那樣能夠揭竿而起。很多時候理想與現(xiàn)實相差得太遠,雨果眼里的世界是大革命后湛藍的天,每個人都擁有愛,在這法蘭西這片土地上開心地笑著耕種著土地。可現(xiàn)狀是必須的,用于規(guī)劃真正國家的必須是西穆爾登那樣著眼于現(xiàn)實的節(jié)欲者,而不是詩人作家一腔的浪漫之情;但我們,必須懷抱希望。
  •      最近我在寫畢業(yè)論文,談到了狄更斯和雨果的革命觀,于是就這個問題寫點自己的思考。
       在寫《雙城記》之前,狄更斯與雨果曾有過一次會面。隨后,狄更斯寫就了他遲暮之年的巔峰之作《雙城記》,而雨果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九三年》,兩人的政治主張都可以在這兩部作品中找到明確的答案。將《悲慘世界》、《九三年》和《雙城記》結合在一起來看,我認為,雨果和狄更斯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的心靈基石都是人道主義原則,他們是將根須深深扎在進人道主義的土壤里,朝不同方向生長的枝葉?!侗瘧K世界》中,“人物塑造及‘二元三人’的描寫方式,都富于隱喻性:警官沙威是法律的化身,他一心要做的就是依法懲惡。工人冉阿讓是被懲處者,正因為法律的不公和嚴酷使他一度成為‘以惡抗惡’的化身。米里哀主教是基督教的化身,秉持以仁慈、寬恕對待一切人。而在‘二元三人’的格局中,沙威、冉阿讓分別處于矛盾的兩極,是根本對立的,米里哀則扮演了化解矛盾、融合對立的角色——因為他的感化,不僅冉阿讓告別舊我,變成一心為善的人,沙威也在冉阿讓的以德報怨面前無地自容、自我毀滅。這樣,為完善道德而犧牲自我具備了既對冉又對沙的雙重意旨,作品也完成了一種思想的傳達:作為暴力形式之一的法律懲治非但不能讓人戒惡,相反只會造就更嚴重的惡;只有基督教仁慈、寬恕精神引導下的‘道德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改變人,改變社會?!边@樣看來,雨果似乎和狄更斯一樣,認為仁愛是消滅人間苦難的濟世良藥。關于米里哀主教這個形象,著名學者柳鳴九也曾評論道:“雨果不僅賦予他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形象以道德倫理的意義,而且賦予了他某種社會歷史動力的意義……把這個人物所主張的博愛、人道、感化的原則,作為國民公會代表所代表的革命、戰(zhàn)爭、專政暴力的原則的對立面,并把這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仁愛原則,視為對改造社會更為合理、也更為有效的途徑。”那么是否就能因此認為雨果否定革命和暴力呢?我認為雨果和狄更斯不同的是,他既贊成仁愛精神又贊成革命和暴力。雨果承認仁愛的確是救世的最佳途徑,但他更清楚地明白“社會上層的博愛總敵不過下層的窮苦”,人類需要用革命來推動自己的進步,因為人類精神道德上的進步實在過于緩慢,所以社會制度上的進步就取得了優(yōu)先權。人類要用先進的社會制度去制約人性的惡,改善人性,從而達到道德上的進步。這就如同肉體先行,精神后至。其實,雨果所贊成的仁愛精神與暴力革命曾在《悲慘世界》第一部中有過一次激烈交鋒,米里哀主教對國民公會代表說:“您做了摧毀工作。摧毀可能是有好處的??墒菍A有怒氣的摧毀行為,我就不敢恭維?!眹窆珪矸瘩g道:“正義是有憤怒的……并且正義的憤怒是一種進步的因素……法國革命自有它的理論根據。它的憤怒在未來的歲月中會被人諒解的。它的成果便是一個改進了的世界。從它的極猛烈的鞭撻中產生出一種對人類的愛撫……進步的暴力便叫做革命。暴力過去以后,人們就認識到這一點:人類受到了呵斥,但是前進了?!睂嶋H上這次論戰(zhàn)的結果是隱晦不明的,沒有誰勝誰負的確切說明。因為這是對與對的沖突,兩者都是為了人類的進步,只是一個從道德上下手,一個從制度上下手。
       雨果在后文中明確表明了他的革命態(tài)度:“那是政治、革命和哲學的大坑道。在那里,我們指出,一切都是高尚、純潔、尊貴、誠實的。在那里,當然,人們可能走錯路,而且是在錯誤的路上,但是那里的錯誤是可敬佩的,因為它含有犧牲精神。那里的工作,從全局看,有一個名稱:進步?!彼姓J革命的偉大,將它描述為人類的一項偉業(yè),并闡釋出它包含人道主義的偉大意義:“法國革命……它解決了問題,宣布了真理,清除了瘴氣,凈化了世紀,替人民加了冠冕。我們可以說它又一次創(chuàng)造了人類,賦予人類以第二個靈魂,人權?!痹卺槍Ω锩┝Φ膯栴}上,雨果是冷靜、清醒的,他并非盲目贊同所有中下層階級反抗上層建筑的暴行,為了怕誤導人們,他將革命、起義和暴動分別加以詳細的區(qū)分定義:“在所有一切涉及集體的主權問題上,全體反對部分的戰(zhàn)爭是起義,部分反對全體的進攻是暴動……一切向后的強烈步伐都是暴動,倒退對人類是一種暴行。起義是真理的怒火的突發(fā)。為起義而崛起的鋪路石迸發(fā)著人權的火花”,又“有被人接受的起義,這稱之為革命,也有被人否定的革命,這稱之為暴動。一個起義的爆發(fā),就是一種思想在人民面前接受考驗,如果老百姓擲下黑球,這思想就是一個枯萎的果子,起義便成為輕舉妄動了”。由此,我試著將現(xiàn)代中國的革命史加以對照,對照的結果我就不說了,免得被警局請喝茶。
       雨果的立場處于仁愛和革命的兩極之間,且傾向于革命??捎旯c革命的矛盾卻要相對深得多。因為雨果既贊成仁愛精神又贊成革命和暴力,這種觀點本身就是內含矛盾的。雨果的矛盾在于他贊成革命卻不能全盤接納革命;他可以理解革命,卻接受不了革命的嚴峻現(xiàn)實。具體來說,是革命的恐怖政治與人道原則的矛盾。他把這種內心矛盾放大為小說《九三年》。郭文是革命軍的將軍,西穆爾登是政委。郭文主張寬待俘虜,視人的生命為最高價值;西穆爾登主張嚴懲所有敵人,視革命的利益為最高利益?!斑@樣一來,他們兩人中間就產生了潛伏著的,可是很深的矛盾。他們兩人各自駕著不同的云層……這兩個人一個是死亡的化身,一個是生命的化身;一個是恐怖的本體,一個是和平的本體;可是他們互相愛著”。首先西穆爾登是正確的,因為“革命……需要一些兇猛的工作者做幫手。革命拒絕一切發(fā)抖的手。革命只信任鐵石心腸的人”,革命的形象是粗獷之中包含著正確。但郭文卻指出:“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所以西穆爾登砍了郭文的頭。郭文代表雨果,西穆爾登代表九三年。是九三年砍了雨果的頭,恐怕任何偉大的革命都要砍雨果的頭,雨果的偉大就在這了。革命是狂飆突進、不容減速的,可雨果卻要給革命套上一個人道主義的軛,用良心做革命的指南針。他心中的理想國是比革命的烏托邦更為高遠的烏托邦——“比天秤更高一級的還有七弦琴。你的共和國把人拿來稱一稱,量一量,而且加以調整;我的共和國把人帶到蔚藍的天空里。這就是一條定理和一只蒼鷹的區(qū)別”,雨果為之奮斗的是未來的未來,所以雨果注定要跌倒,但即使跌倒了,姿勢也很偉大。
       對比《雙城記》和《九三年》可以看出,狄更斯和雨果都認為人道主義高于一切,在這個前提下,狄更斯反對革命,雨果贊成革命。同樣是舍身從監(jiān)獄中救人,卡登救了情敵查爾斯,郭文救了反動派頭子朗特納克。前者是為了心愛女人的幸福,救出她的丈夫;后者則出于理想,為了他心中的理想國。卡登和郭文同樣是被九三年砍了頭,但卡登代表的是狹義的愛,郭文代表的是最崇高的理想。所以《九三年》高于《雙城記》,雨果比狄更斯更偉大。
      
      參考文獻:
      查爾斯?狄更斯著.張玲,張揚譯.雙城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尹康莊. 狄更斯、雨果、托爾斯泰人道主義思想差異論 [J].名作欣賞,2008,(12)
      雨果著. 李丹、方于譯. 悲慘世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雨果著.鄭永慧譯.九三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      作為一個白羊座急性子,看完這本書后我越來越佩服我自己。
       苦苦等待的郭萬到了178頁才現(xiàn)身,之前的閱讀真是煎熬。
       不過還是要佩服他老人家深邃的社會歷史眼光和洶涌磅礴的氣概,涌入穿的巨臂描繪出了一幅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真實生動的歷史畫卷。
       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萬能。因為革命不僅僅需要在肉體上消滅敵人,更需要在精神上和道義上消滅敵人。這就需要郭萬,需要人道的力量。只有人道的力量才能戰(zhàn)勝邪惡,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善就在惡的旁邊,他們相伴而生,而且善最終必然會戰(zhàn)勝邪惡,人性也一定會回歸。因此,殘酷的斗爭會在天真爛漫的孩子面前土崩瓦解,堅強的意志讓位于柔軟的心靈。已從暗道逃出城堡的朗德納克,在聽到眼見自己的親生骨肉快要葬身火海的米歇爾弗萊沙爾的悲號后,動了惻隱之心,竟然不顧個人安危,返回城堡救出三個孩子;郭萬置革命利益于不顧,情愿用自己的頭顱換取朗得納克的生命;西穆爾丹雖然是毫不妥協(xié)的革命原則的化身,但是內心卻愛郭萬勝于一切,郭萬人頭落地,他也開槍自盡。
       就是這樣,人道與暴力的矛盾貫穿始終。沒有終止不了的暴力,只有人道的光芒萬丈
  •      《九三年》這段歷史我以前真的沒有涉足過。從我以往讀雨果的書的經驗我知道他一定會對建筑物進行詳盡的描寫還會對歷史中的戰(zhàn)爭進行自己的評論。果不其然,我沒有猜錯。但這次有點不同,我居然讀進去了??赡苁谴罅税?。所以以前不在意的東西現(xiàn)在也可以去看了。說實話,他讓我對法國大革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對法國更加癡迷。
        其實,我印象深刻的應該只有幾個人。當然,深刻刻畫的本來就只有幾個人。先說郭文吧,無可置疑。他是我最喜歡的人。他驍勇善戰(zhàn),心地善良。雖然身為貴族卻可以看清歷史的方向毅然決然的投身于革命中推翻君主制。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思考。他可以發(fā)現(xiàn)革命的不足。我真的好喜歡他設想的世界啊。理想的共和制。他可以設想男女平等,可以設想沒有戰(zhàn)爭,可以設想沒有稅役……郭文的愿望無疑是美好的。只可惜他走的比自己所處的年代要太快了,所以他的理想不能由他去實現(xiàn)。但是,他是勝利者。在理智與人道的抗爭中人道取得了勝利。最后,郭文放走了朗德納克。也許,這會給革命帶來阻力??墒牵且豢?,郭文救的不是保王黨的領袖而是一個不顧自己生命危險身陷大火之中去救三個孩子的八十歲的老人而已。在他身上郭文看到了與以前不一樣的東西。他看到了人性中熠熠生輝的東西。他知道朗德納克變了。他知道自己無法殺了他了。盡管,面臨著自己會死的風險,但郭文還是義無反顧的決定放朗德納克走。自己去承受死亡。因為,自己的良心不允許自己坐視不理。所以,郭文選擇走進死局。我尊敬這個人。他值得我們去敬仰。
        對于西穆爾登,我覺得他很可憐。對,革命的爆發(fā)他功不可沒。但是他實在太殘忍了。除了郭文,他誰也不在乎。就是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他親手葬送了郭文。其實,西穆爾登也很有智慧,只不過他看到的東西太近了,太淺了,太少了。所以,他才會有那樣的思想,才會如此殘暴,才會這般不通情理。但,說實話,我沒有想到,最后,在郭文死時,他竟會選擇以自殺的方式來了結此生。不過,仔細想一想。這輩子唯一愛的人被自己親自判與死刑,一定很難受吧?一定會近乎發(fā)瘋吧?所以,西穆爾登才會自殺對嗎?其實,在戰(zhàn)爭中那些殘暴的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這我知道。所以說,西穆爾登只是革命的炮灰罷了。兩百多年后人們記得羅伯特比爾,記得丹東,記得馬拉可又有幾個記得西穆爾登呢?
        朗德納克我一開始就不是很討厭他。他很勇敢,有智慧。他不過是一個貴族,只不過是為自己的國王而戰(zhàn),只不過是守護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而已。但是,他太殘暴了。他比西穆爾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口號是“絕不饒恕,絕不寬容”。多么可怕。但是,到了最后,他人性中的沉睡的部分蘇醒了。他沖進火中去救那三個孩子。他的形象就瞬間升華了。他變得如此可敬。
        對于泰爾馬克我只想說命運對他他不公平了。很明顯,他很有才能,而且,他是一位哲學家??蓪嶋H生活中他只是一位乞丐。他救了朗德納克,卻因此給別人到來了可怕的災難。因此他深感自責。我想說他真的很善良,而且,是一位智者。另外,我想說的是那位母親真的很偉大。當然,巴黎的紅帽子營讓我吃驚。他們真的很在乎這三個孩子。而那個最后放火的人真的壞到了極點。不過,他還是有一點可取的就是忠心,他對朗德納克真是忠心啊。
        羅嗦了一大堆。我覺得《九三年》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是雨果的作品嘛。里面最后郭文的思想斗爭,郭文和朗德納克的對話還有郭文和西穆爾登的對話真的很好。人文主義,真的希望現(xiàn)在處于戰(zhàn)爭中的人可以多考慮考慮人文精神。這樣人類有可能早點進入和平的世界。愿人道主義充滿世間。
  •     功課繁重在加上本人比較懶,一本小小的《九三年》看了一個半月。不過這不是書評,現(xiàn)在總覺得書只看一遍是寫不出評價的,信息量太大了,只看一遍留下的是模糊又主觀的印象。你看,除了郭萬以外其他人的名字我雖然認得卻都說不上來。(額,我知道這是我個人的問題??)
      
      于是就寫點主觀而又幾乎和書本無關的感想好了。
      
      看電視經常會看到某個救濟潦倒鄰居的大嬸嘆氣說到:“唉,唔通你叫我睇住佢死咩?!逼鋵嵾@是一句閃耀這人性光輝的說話啊。除了親子關系,基本上每個人只對自己負責。法律上來說別人是死是活都與自己無關。而道德上來說,對于因為自己不努力才變得窮困潦倒的人,讓他們自生自滅也沒什么好譴責的。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就算所謂的“不忍心”是源自對這個遭遇的自己的想像(同情就是感他人所感嘛),我也為這種善良感動。
      
      “理”當然是重要的。不努力工作就活該挨窮,孩子生多了沒錢養(yǎng)也活該全家挨餓。人就是要對自己的懶惰,過錯負責,承受痛苦,承受貧窮,承受饑餓。對社會輸出的多少就決定生活的質量。沒用的人就該被淘汰。
      
      之前被拽著給剛果孕婦捐款保障她們的孩子順利出生的時候我是這么想的:連割臍帶的刀片的買不起的人憑什么來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不采取避孕措施,自私地把一個靈魂帶到戰(zhàn)亂之中受罪,這種為什么我要幫她?
      非洲本來是片富裕的土地,非洲人笨沒守住這片鉆石黃金,活該窮。那堆蠢逼部落不肯接受文明的開化,活該過著原始生活,活該患艾滋,活該戰(zhàn)亂不斷死光光。
      
      還有關于流浪貓流浪狗。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自然選擇,淘汰掉弱勢的基因,本來就是進化的一環(huán)。老是叫囂著救助街口的小貓咪有意義么?貓媽媽才不會懂你的慈悲,今天救了一只,她明天又生10只,簡直比剛果孕婦更不可理喻。人為地因為領養(yǎng)一兩只流浪貓對貓種群一點影響都沒有。惟一的作用只有滿足一下自己的同情心,難聽點說是讓自己人格看起來高大點的自欺欺人。
      
      其實我現(xiàn)在也是覺得這是對的。只是在看到了那個冷血的朗特納克放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回頭去救那三個孩子的時候,他那閃閃發(fā)光的惻隱之心還是讓我哭了。這完全不是一個出于理性的決定。反而郭萬的決定是理性的。那是人性的決定。終于還是有一種跨越了戰(zhàn)爭,立場,利益,生命,一切一切的感情。
      
      因為看到別人的悲傷而痛苦,因為不想別人痛苦而作出的善舉,很天真,對這個物質世界沒有任何意義。別人也不一定回報,對自己一般沒有好處。但是這是種明亮得刺眼,刺眼到流淚的精神啊。人之所以是人,大概不只因為我們比其它動物要聰明吧,而是因為我們擁有著幾百萬種無法用理性分析,無法用利益去預料的感情。愛一個人對人類整個種群的意義是渺小如塵的,但是人類還是不停地相愛,不停地去把自己的愛心分享給別人。就算那些歌頌美德和愛情的故事再天真,我們不是也還是喜歡看嗎?
      
      
      大概有些東西是用腦袋去想,有些東西卻是用心去想的。心的思考效率當然遠不如大腦,但是這種感性的思考多美啊。沒有了這些豐富而不可預測的人性,即使文明如光速一樣發(fā)展,大概我們就只是基因的容器罷了。
      
      關于流浪貓。我家傻貓消失了。我不知道為什么它決定放棄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而成為一只流浪貓。我只希望有好心人會在它肚子餓的時候給它喂一點吃的。
      
  •      在沒有閱讀相關的歷史資料之前,法國大革命對于我而言真的是一個很神圣的名詞。它是一場充滿浪漫色彩的人類歷史上空前偉大的革命,那是一個人們?yōu)闋幦∶裰骱妥杂啥鴬^起抗爭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標志性事件。但看完雨果的《九三年》和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之后,又加上翻閱了一下關于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資料,我才發(fā)現(xiàn)了很多歷史的真實??梢赃@樣說,當時的法國大革命幾乎就是一場國民的暴動。特別是在恐怖時期,簡直是完完全全的血腥恐怖。
      在《九三年》這一書中,雨果通過郭文寄托了自己對于革命的觀點。正如郭文在書中的思想矛盾一樣,雨果對于革命也是存在著很復雜的感情的。作為一個絕對的人道主義者,他所形成的世界觀與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原則不可能不發(fā)生沖突。在雨果自身的觀念中,革命利益與人道原則常常是不一致的,因此,他可以理解革命,但是卻接受不了革命的嚴峻現(xiàn)實。這種思想矛盾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他小說中的戲劇沖突。
      
      在小說中,人物的沖突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三個主角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恰好成為各自思想矛盾的根源。作為旺代叛亂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朗特納克伯爵是個保王黨。而他的侄子,郭文,卻是共和國的一位戰(zhàn)功赫赫的將領,為共和國的革命事業(yè)可謂是拋頭顱灑熱血。兩人在階級上是絕對的對立關系,但卻有著不可割舍的血緣關系。而西穆爾登,作為共和國一個革命原則的化身,從來就不認為革命有中間路線的一個政治委員,卻因為曾當過郭文的教父而內心對郭文有著非比尋常的愛。這也就導致了三個人之間的思想矛盾和劇烈沖突??v覽全文,革命形勢的發(fā)展推動著人物之間的沖突。
      
      那革命對于當時的法國來說,究竟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當時的人可以為之而不惜出賣自己的所有?為什么它可以在那個年頭發(fā)揮出超乎想象的威力?為什么它可以讓人罔顧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讀罷《九三年》一書,相信大家都可以窺見一斑。
      
      書中提到,“革命”,在很長時間里,在這個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是一個神圣的字眼。但是,為了這個神圣的字眼,會有多大的犧牲,大概很多贊成革命的人都不曾想象過的。革命的初衷也許是好的。通過革命,他們可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希冀已久的共和國,擁有更多的民主權利。但在這一過程中,革命無可避免地對民眾甚至于對整個民族造成了難以磨滅的災難,這就算是一大敗筆了。所謂神圣革命,在推翻了帝制之后,卻還讓人民在本應該和平的時代依然遭受戰(zhàn)爭的洗禮。民主成了空話,法律成了一紙空文。共和國已然建成,但所謂民主,所謂權利又在哪里呢?并且,值得提出的一點是,在選擇攻陷巴士底獄,在選擇暴力革命之前,明明有機會有條件可以妥協(xié),達成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協(xié)議的,這樣,何樂而不為呢?妥協(xié)不僅僅代表了軟弱,代表著退讓,更多的是對整個時局的考慮,對生命的尊重。在采取暴力革命之時,要是當時領導革命的人們可以認真地想一想,這個世界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堪,真的不需要徹底摧毀它的一切而重新建造一個他們想象中的完美世界,也許,很多的悲劇也就不會上演了,是不是?我們應該明白的是,世界并不可能會是完美的,只會趨向完美的方向。畢竟,因為它的不完美,我們才會為之而努力,不是嗎?
      
      其實,革命在那個年代,的確總是被賦予了神圣的色彩。于是乎,在追尋革命的道路上,很多人都進入了一種極端的狀態(tài)?!斑@個偉大年頭的特征就是不能仁慈。為什么?因為這是偉大的革命的年頭?!蔽髂聽柕侨缡钦f。不難想象的是,當時的革命情結已經在人們的心里深深植根了,盡管當時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樣的情結有著盲目追捧的成分,在那個年代給予國家以深重的災難。正如郭文所說的那樣,“革命的目的難道是要破壞人的天性嗎?革命難道是為了破壞家庭,為了使人道窒息嗎?絕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肯定這些崇高的現(xiàn)實,而不是為了否定它們。推翻封建堡壘,是為了解放人類;廢除封建制度,是為了建立家庭?!焙唵蔚卣f,革命本應該是無條件地造福人類和人類社會的。但當法國大革命越是到后期,給人們帶來的卻是難以估量的災難。
      
      曾經看到這么一個說法:法國革命是一場由政治革命演變成全面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宗教等等的革命,是一場試圖徹底改變人類及社會的革命,革命被不斷加碼、升級,他們試圖用國家機器的暴力及其能夠調動的資源,來重新安排人們的信仰、價值和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從根本上違背自由原則的。這難道不是說革命者在扭曲革命的意義么?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革命抓住過去,要把過去殲滅。革命在文明的身上割開一道很深的傷口,人類的健康就是從這個傷口里生長出來?!边@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革命者以及支持革命的人們革命的目的已經變質了,他們陷入了一種可以稱得上是瘋狂的狀態(tài)。對于一切與革命原則有一點違背的人和事物,他們一概予以否定,并且用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毀滅之。
      
      翻開《九三年》一書,隨時都可以感受到的是,革命帶給當時的法國,更多的是災難與恐怖統(tǒng)治。尤其是對于旺代這個叛亂之地來說更是如此。
      
      “這是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遭遇戰(zhàn),巨人和巨人之間的爭執(zhí),無限偉大的叛變,叛變的作用只是要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名字:旺代,這個名字是光輝的也是黑暗的;為了逃亡的人而自殺,為了利己主義而盡忠,整天把無限的英勇獻給懦夫;沒有計算,沒有戰(zhàn)略,沒有戰(zhàn)術,沒有計劃,沒有目的,沒有領袖,沒有責任感;顯示出意志竟會無能到什么程度;既豪俠又野蠻;荒謬到了極點,企圖筑起一道黑暗的屏障來擋住光明;這是愚昧無知對真理、正義、法律、理智和解放作了一次愚蠢而又傲慢的長期抵抗;它超越了八年的恐怖、十四省的蹂躪、田園的荒蕪、收成的毀敗、村莊的焚毀、都市的摧毀、住宅的劫掠、婦孺的屠殺;它像火種插進茅屋,利刃插入心胸;它是文明的恐怖,也是庇特先生的希望;這就是這場戰(zhàn)爭的真相,這是不自覺的弒親的嘗試?!备锩暮蠊?,由此可以窺見一斑。這樣的結局,真的就是所謂神圣的革命?
      
      所謂神圣革命難道就是毀滅?所謂神圣革命難道是整個國家都籠罩在黑暗的陰霾之下?所謂神圣革命難道就是讓人道淪喪?
      
      不過在這一書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希望的。為了挽救三個無辜小孩子的性命,朗特納克可以放棄一直為之傾心的復辟事業(yè)。為了捍衛(wèi)心中的人道精神,郭文可以忘卻自己作為革命者的身份,幫助朗特納克出逃。而西穆爾登也隨著郭文的人頭落地而開槍自殺。這樣的情節(jié)發(fā)展就很好詮釋了雨果的觀點: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正是人道戰(zhàn)勝了朗特納克和郭文他們,人道戰(zhàn)勝了不人道,于是乎,人道主義得到了彰顯。
      
      所謂神圣革命,我現(xiàn)今表示質疑,但所謂人道主義,我一直深深信仰著。
      
      
      
       2011.6
  •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最早認識雨果是那本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那個美麗的艾斯米拉達和丑陋的敲鐘人,小時候看名著只是看故事,卻不能了解作者背后的深意,但盡管如此,人性的光輝確實是兒童也能夠感受到的。
      
      然后就是這本《九三年》。
      
      《九三年》講的就是法國大革命的一個縮影。歷史背景是,法國大革命進入了最為血雨腥風的時期,1793年,路易十六和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年初上了斷頭臺,幾個月后革命三巨頭之一的馬拉死于暗殺,接下來的時間里面又有無數人上了斷頭臺。法國大革命的起始是巴士底獄的攻破,然而國王的死亡并沒有帶來真正的自由、平等、博愛,反而大革命中斷頭臺的陰影籠罩了每一個人,包括革命三巨頭的丹東和羅伯斯比爾。
      
      作為一部小說而不是傳記,主人公郭文、朗特納克侯爵是虛構的人物,卻代表了法國大革命的兩極,共和國的堅定支持者與封建王朝的堅決擁護者。是什么使得這樣對立的雙方,卻站在同一個陣地上?
      
      是三個衣著破爛如狗屎、笑容燦爛如天使、年齡總和不到9歲的孤兒。
      母親的絕望呼喊,讓這位前面無數鋪墊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朗特納克侯爵內心的最后一絲人性被點燃,為了挽救在烈火包圍中的孩子,他放棄了森林、自由和勝利的可能。
      
      朗特納克這奇跡般的行為,讓郭文突然間發(fā)現(xiàn)殺掉他的理由似乎變得不那么充分。作為最重要的角色,郭文的大部分描述是從小說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個部分才開始的。然而就在他與朗特納克的交戰(zhàn)當中,在他對待俘虜的態(tài)度當中,他的機智、智慧與豐富的憐憫心立刻讓人將他與”絕不寬大、絕不饒恕“的法國大革命區(qū)分開來。無疑,他是堅決支持自由、平等、博愛的大革命一份子,然而與大多數被鮮血沖昏了頭腦的人不同,在他的內心,人道主義才是革命最終的意義。雖然有人說過,對于朗特納克的諸多筆墨,說明雨果并不是革命的支持者,甚至有為反革命洗白的風險,但毫無疑問,郭文才真正體現(xiàn)了雨果的價值觀,也就是本文開頭所引用的話。
      
      在郭文的矛盾中,有著家庭的矛盾,朗特納克是郭文家族的大家長,他們本是叔祖與侄孫的關系。本來這些關系并不成為他們敵對的阻礙,朗特納克也曾三次瞄準郭文。然而朗特納克對于那三個孩子的救助行為,卻讓郭文陷入了矛盾當中:”革命的目的難道是要破壞人的天性嗎?革命難道是為了破壞家庭,為了使人道窒息嗎?絕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肯定這些崇高的現(xiàn)實,而不是為了否定它們。推翻封建堡壘,是為了解放人類;廢除封建制度,是為了建立家庭。“
      
      請允許我引用更多的話語,這是郭文在思考過后給自己的答案,也是雨果留給世人的答案:”證明在王權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還有強者對弱者應盡的保護責任、安全的人對遇難的人應盡的救護責任、一切老人對一切兒童應有的慈愛!“
      
      是的,最終,放走朗特納克就是放虎歸山,就是將更多人陷入危險當中,有人問,為什么不可以只拘禁朗特納克,但大革命時期的政治狀況是不存在善待像朗特納克這樣的俘虜的可能性,而且朗特納克是叛軍的頭子。 在那一刻,放走他是道義。
      
      在這個故事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站在郭文的背后,確實大革命當中最主要的代表者,郭文的老師,公安委員會的西穆爾登。他是最為激進的,他認為要用極端的手段鞏固革命,他曾經做過教士,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樣一個人是被禁止愛人的,他所有的愛只能給上帝,他的愛好像與信仰結合,成為了一種大愛,卻也造成了真正的空虛。也許正因如此,他不了解人世間的愛,他不太明白人性是怎么一回事。然而,雨果給了一個阿基里斯的腳踝,西穆爾登固然心靈堅不可摧如同阿基里斯,但他也有一塊最為柔軟的腳踝,那就是他的學生--郭文,曾經傾注他所有的思想、學識和愛的學生,視如親生兒子一樣的郭文。因為是郭文,所以在倆人主張不一致時,依然能夠讓這愛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
      
      因為郭文與西穆爾登在思想上有共通之處,他們都成為了革命的這一派,卻同時也因為郭文與西穆爾登在人性這個問題上的理解不同,西穆爾登只能選擇判處郭文死刑。箴言書上說,愛能遮掩一切的過犯,西穆爾登因為自己人性的弱點,而將自己與郭文的性命同時斷送,而這又似乎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九三年》的故事,在朗特納克回頭的開始,變得偉大。
      
      林覺民在慷慨就義之前曾經說過,今天這場戰(zhàn)役我們必敗,但是唯有我們的血才能夠激起國人的重視,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同樣,在這個故事里面郭文的血必須要流,才能夠讓其他的兵士感受到人性的力量,人民才能夠真正得勝。正是“一個李公仆倒下了,千萬個李公仆站起來”。
      
      
  •      想著一定要在《帶一本書去巴黎》之前看完《九三年》,想著一定要在別人給我講《九三年》的故事之前自己先好好斟酌一番。
       九三年,一個法國歷史上最熱鬧最激蕩最喧囂的年份,一個發(fā)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最尖銳對立最矛盾焦灼最震動人心的故事。貴族世家的叔祖與侄孫,叔祖是保王黨的領袖,侄孫是共和國的司令,彼此互為對方黑名單上的NO.1,即抓住對方立馬就地槍決的水火不容的架勢,卻因三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或者用作者的話來說是還沒經過塵世污染還沒有干過壞事的天使,拋棄自己或為國王為尊卑為秩序而戰(zhàn)或為共和為革命為平等而戰(zhàn)的信念,隨良心放逐心靈,舍身成仁,自我犧牲,留給對立交戰(zhàn)雙方一個關于公道的嘆號!
       無論是叔祖甘上斷頭臺、踏上死亡必然之路,于火海中救下三個小孩的英勇無畏;還是侄孫感動于叔祖的道義之舉,經過內心的種種掙扎,思想在共和與公道之間不停打架,終于敵不過良心,私下放走叔祖,自己走上斷頭臺的仁義寬大;還是視學生為兒子,為救學生寧愿犧牲自己的神甫老師,在信念下下令砍了學生的頭,在情感下隨學生自殺的父子之愛,其實當中的感情鏈條無不都讓人糾結而感動,但最讓人不能忘懷還不能停止思考的還是書中最后幾頁留給人的思考,在清風白云下、在鳥語花香中,在大自然最美好的饋贈里,人類彌漫的硝煙、殘酷冰冷的斷頭臺到底是所為何來?
       在講到國民公會時,羅伯斯庇爾、丹東、馬拉等一票人物激情登場,他們可都是我記憶中法國大革命期間星光熠熠的人物啊,簡直就是big star啊,是歷史書上需要重點背誦考試必考的人物啊,盡管后來也知道他們光榮地把別人推上斷頭臺之后也把自己推了上去,但也無法掩蓋他們曾熊熊燃燒過的烈焰般的光芒。雨果說回看過去的國民公會,不能不注意這隊浩浩蕩蕩的幽靈,這倒讓我想起了加勒比海盜里浩浩蕩蕩的幽靈之船。這些閃耀的人物也如此紛紛上船,帶走不可逆轉的歷史時光。
       回頭評說他們、評說那個年代,可能說什么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說保王黨太落伍吧,但想想本來國王、教會、親王,類似“親親、尊尊”的“好”秩序,現(xiàn)竟有人要來打破,破壞古老法制下的寧靜,破壞千百年來的信仰,你說憤怒不憤怒?說革命黨太激進吧,但又想想,當你知道人是生而平等的、應該是自由的,你千百年來身上的枷鎖是應該砸爛的,你不再是誰的奴隸、不再是誰的仆人,你會不會歡呼雀躍,你會不會急著砸掉身上的沉沉的鐵鏈,你會不會對藐視你權利、拒絕認可你尊嚴的人感到憤怒,你想不想打倒他、消滅他,共創(chuàng)美好新世界?其實,矛盾與對立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暴力與戰(zhàn)爭貌似都會必然的發(fā)生。
       “因為這是一場風暴。風暴的目標永遠是明確的。一棵橡樹被雷擊倒,許多森林卻得到凈化!文明染上了瘟疫,這場大風為它消除瘟疫。也許大風沒有充分地選擇??墒撬y道有別的辦法嗎?它擔負了如此艱巨的清掃使命!在可怕的疫氣面前,我理解風為什么刮得那么猛!”看到這段話,忽然對很多事情對很多歷史有了不同以往的寬容。
       人都不能生活在別的時代,我們都無法親自體驗各個時代的好與壞,有時歷史刮了一陣猛烈的風,把所有的人都吹得東倒西歪;有時歷史又很風平浪靜的過了好多年好多年,讓人忘記了歷史總是這么因循往復,曲折前進,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歷史還是對得起“進步”二字的吧!我們確實該反思歷史、反思錯誤,但是有時了解了更多,我們對歷史、對戰(zhàn)爭中的是是非非卻也有了更多的寬容!
       一本《九三年》,無論對于過往還是當下都是如此的鮮活,可見,一個偉大的作家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抑或所有民族、所有國家來說,都是蒙昧心靈們的偉大導師。
      
  •     
      關于法國大革命,我到底知道什么呢?雨果說:“在革命的絕對性之上,是人性的絕對性。”關于什么是偉大的作家,我倒是可以肯定地說,像雨果這樣的作家就是偉大的作家?!毒湃辍窂男≌f的角度來說可以指出很多缺點,比如說不夠好看,議論太多等等,但是充溢于其中的敘述的力量卻無處不在。為什么無法指望中國能產生這樣狂風暴雨般的敘述?
      被議論得很多的情節(jié)是戈萬因為朗特納克救人而放走他的情節(jié),馬原在談到《九三年》的時候就談到過,但是在我的閱讀語境中,這個情節(jié)沒有戈萬和他的老師西穆爾丹之間的“較量”那么震撼。戈萬將死之前西穆爾丹去看他,忍不住親了一下自己睡著的學生的手,戈萬醒來這樣說:“我夢見死神在親吻我的手。”雨果他常常能在你面前炸開某句話,擁有這種能力的作家就是偉大的。偉大作家最重要的表現(xiàn)是他能夠為人類的精神立法,或者對某種精神做出恰如其分的說明,從這個角度來說,雨果仍然是偉大的作家。
      關于人道主義,有人說雨果的人道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真是笑話。
      
      《華音流韶》是步非煙創(chuàng)作的一個武俠系列,我用手機翻的電子書,完整的系列有多少部我沒有弄清楚,這個系列從客觀上算是大陸新武俠的代表作,其中的《曼荼羅》尤其經典。我還翻了這一系列中的《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以及《天劍倫》,后面的《雪嫁衣》和《梵花墜影》就不愿意翻了。步非煙在這個系列中投入的精力讓人感佩,大陸新武俠的一大特色正是女作家大放異彩。遺憾的是武俠這一文體,金古之后,要超越幾乎已經變得不可能,大陸新武俠所做的除了在故事上變得玄乎些以外,更重要的是語言上的特色——近幾年我沒有關注武俠,只是就以前的閱讀經驗來看,尤其是小椴,一度是我的偶像。
      我鐘愛武俠,但是現(xiàn)今的武俠作品已經很難讓我激動,推薦別人讀武俠首先還是推薦金庸?!度A音流韶》算得上是一種類型的武俠小說,那就是自己規(guī)劃出一個江湖,讓自己筆下的主人公去做英雄,如果有必要,就讓一些歷史人物來充當配角。自己營建一片天地本無可厚非,或者說理所當然,但是我覺得那種態(tài)度存在問題,《華音流韶》中的俺答汗與嘉靖被簡單解讀,普通人成為面目模糊的螞蟻,如果嚴肅地說,這是某種無知的狂妄。金庸筆下英雄模式固然也有很多頗值得詬病的地方,但是在許多人物身上,他又完成了對人性與歷史的深刻認識,這正是金庸無法超越的地方。大陸新武俠的一批代表人物在閱歷與學問上無法與金庸比肩,出來的成果最終還是顯得單薄。
      我曾經認為武俠要繼續(xù)發(fā)展非向嚴肅小說發(fā)展不可,現(xiàn)在看來武俠之所以為武俠,故事是其命脈,通俗是其為武俠之重要特點,唯有絕頂高手如金庸者方能做到通俗與嚴肅的結合,天才如古龍,則可以說在形式上讓武俠達到了某種極致,溫瑞安走火入魔,形式太過內容空洞。在少年時代讀武俠是多么美好的閱讀體驗,但是到了中年、老年,涉世已深而眼界漸高之后,留在心中的那些武俠作品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經典。
      通俗小說寫得好仍可以說是偉大的小說,為此我鄙視那些貶低武俠的人,但是盲目推崇一些看似花哨的作品同樣是件讓人尷尬的事。讀了《華音流韶》中的一些作品和讀《盜墓筆記》一樣讓我有上當的感覺,這與作者無關,實在是我自己的錯。
      
      《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是個牛人,關于他的簡要資料可以參考百度百科。這本書仍然翻的電子書,錯訛頗多,僅觀其大略。老殘此人游走江湖,因得一大官賞識,故而干了幾件正義的事情也沒有被干掉。透過老殘的經歷去看晚清的亂象,也能看到當下的一些現(xiàn)象。作者是個有主見的人,這樣有主見的人命運不好似乎是必然的,但是他到底留下了一部可圈可點的書。
      其第六回有一段文字:
      飯后,那雪越發(fā)下得大了。站在房門口朝外一看,只見大小樹枝,仿佛都用簇新的棉花裹著似的,樹上有幾個老鴉,縮著頸項避寒,不住的抖擻翎毛,怕雪堆在身上。又見許多麻雀兒,躲在屋檐底下,也把頭縮著怕冷,其饑寒之狀殊覺可憫。因想:"這些鳥雀,無非靠著草木上結的實,并些小蟲蟻兒充饑度命?,F(xiàn)在各樣蟲蟻自然是都入蟄,見不著的了。就是那草木之實,經這雪一蓋,那里還有呢,倘若明天晴了,雪略為化一化,西北風一吹,雪又變做了冰,仍然是找不著,豈不要餓到明春嗎?"想到這里,覺得替這些鳥雀愁苦的受不得。轉念又想:"這些鳥雀雖然凍餓,卻沒有人放槍傷害他,又沒有什么網羅來捉他,不過暫時饑寒,撐到明年開春,便快活不盡了。若像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幾年的年歲,也就很不好。又有這么一個酷虐的父母官,動不動就捉了去當強盜待,用站籠站殺,嚇的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于饑寒之外,又多一層懼怕,豈不比這鳥雀還要苦嗎!"想到這里,不覺落下淚來。
      此書甚薄,這樣的敘述不多,但多見這樣的正義之心,書中之老殘盡自己之力辦了幾件好事,比迂腐的讀書人不知是高了多少重境界。我本以為這本書是那種“在路上”的書,其實不然,人雖然在路上,但是做的卻是在人間的事,不在其位而為其事,這等人在中國實在太少。
      書第十四回說“天下大事,壞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壞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要對這句話做出評判,且容我再讀十載書,經十載事吧。
      最后一回老殘去求藥,有人為他指點迷途,說“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了”,這等了悟,卻又上合西游之書,可見劉鶚于人生于文字都體味很深,這樣的人生活在那個時代,幸耶?不幸耶?或者不如問,這樣的人又能在哪個時代活得好呢?
      歷來我們推宗盛唐,說那個時代自由富足,只是那個時代的文人又真的活得好么?流傳至今唐詩經典有幾首是快樂的呢?如果可以選擇,還是不要做文人了吧。
      
      此外幾個月來還讀了一些別的書,古文暫時不予置評,林白的《婦女閑聊錄》看了一些看不下去了,過于散碎。步非煙的《修羅道》想法很好,可惜無法與唐傳奇媲美。別的就不多說了。這段日子雖然過得有點混亂,到底也還讀了幾本書,姑且記下,免得再過段時間就忘了。
      
      2012年5月17日.北碚.
      
  •     
       雨果曾經稱贊巴黎圣母院為“巨大的石頭交響曲”,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這位十九世紀的法蘭西作家,用他獨有的浪漫主義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思想,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霸诟锩慕^對真理之上,存在著人道的絕對真理?!边@是一句讓任何一個看過《九三年》的人都不能也不會忽略掉的話?!毒湃辍肪褪怯旯麑懗傻挠忠皇住笆^交響樂”。
       《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他在小說中塑造了旺代叛軍首領朗德納克侯爵及其侄孫、鎮(zhèn)壓叛亂的共和軍司令郭萬,以及郭萬的家庭教師、公安委員會特派員西穆爾丹這三個中心任務,圍繞他們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情節(jié)。雨果以他深邃的社會歷史眼光和磅礴雄偉的氣魄,用如櫞的巨筆,描繪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在一七九三年進行殊死搏斗的歷史場面。筆者不想對這部作品的整體多作贅言,已有太多的人對其予以極大的贊揚。他顯示了雨果的爐火純青的寫作方法,圓熟的藝術技巧,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撼動人心的結局,幾近完美。在此筆者僅想從雨果所描寫的“凝固的音樂”——建筑入手,從中窺見1793年,那場激蕩的法國大革命的一隅。
       雨果著重花了極大的筆墨描繪的便是國民公會 。這里容筆者多贅幾筆,要理解雨果為何要對國民公會費如此大的力氣,就得明白國民公會是怎么一回事。國民公會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建立的最高立法機構,于1792年成立,行使立法權與行政權。好的,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座勾勒出法國大革命輪廓的建筑吧。
      國民公會曾先后安置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馬奈熱大廳,另一個便是杜伊勒里宮。
       “一切思想都的有一個可見的外形” 雨果這句話說得一點都沒有錯。瞧瞧最初的國民大會的樣子,怎么看都是一個略顯裝飾造作,卻又很是簡陋的地方,保王黨人更是對此嘲笑不已。然而正是在這里,法國的公民,完成了一項傳奇性事件——審判了路易十六。就是在這樣一個臨時場所,國民公會通過投票表決,并且于1793年1月21日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從大衛(wèi)畫的那一幅巨大的灰色單色畫我們能看出鮮明的時代性;對稱地擺著的長凳、平行的壁柱可以看出人們對公平、平等的追求;羅馬式的頂蓬、希臘式的帷幔則能看出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追求,哪怕是極其幼稚的方式。大革命的初期,人們還保持著一種近乎純樸的革命理想。想到伴隨著大革命的深入,法國最后以一種近乎鬧劇的形式結尾,就不由得不為此嘆息。
       1793年5月10日,國民公會搬到了杜伊勒里宮。會議廳占據了鐘樓和馬爾桑樓。會議廳,這個革命的舞臺,從大門走進來,頭一樣吸引人眼球的便是一座高大的自由神像,只有一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屋架。整整一塊木頭,高十米,層層疊疊的大眾旁聽席在九三年時就壓在屋架上,它頂受住了革命的猛烈的沖擊,沒有彎曲。大廳有幾個灰白的窗戶,白天光線不足,黃昏時分燈光慘淡,總有一種籠罩在夜里的感覺。若是夜晚,彼此看不清楚,人影綽綽,光線蒙蒙,會議顯得非常陰森。
       會場有點類似巨大的五斗櫥抽屜的構造,半圓形的看臺,十九排的座位用來坐著代表,延伸到兩邊的墻角。代表席對面是講臺,在講臺上面,有三面巨大的三色旗微微顫動,幾乎平靠在一個供壇座上,供壇上寫著兩個大字:法律。法律是共和國平等正義最重要的基石,正是由人民的意志所締結的條約。在供壇后,聳立著一根粗大的像根柱子高的古羅馬束棒。主席座位右邊是利庫爾戈斯像,左邊是梭倫像,山岳黨座位的上方是柏拉圖像。法國大革命的淵源與古希臘先哲相似,都是從關注人、注重公平平等開始。視線回到講臺這里。要上講臺得登九級的階梯,又高又陡,很難上去,有人說像“斷頭臺的梯子”。在講臺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底座,各安了一根十二尺高的枝形燈柱,這些燈柱的底座上都雕刻著圓環(huán),被民眾稱作“斷頭臺的項圈”。講臺一側有一九尺高的木牌,中間由像權杖一樣的分開,貼著《人權宣言》,鑲著黑色的木框,黑木框一直伸到長欄,破壞了雕像的排列,把整條直線從中間截斷。一塊綠色的帷幔,帶著筆直的粗糙的褶裥,從圍繞會場的長欄上垂下來,覆蓋了會議廳下部的整個墻壁。帷幔上的墻壁雪白、冰冷。墻壁上開辟出兩層公眾旁聽席,沒有線腳,也沒有葉飾,仿佛用刀一下子削成的。
       這就是國民公會的會場,充滿殺氣,粗獷又整齊。一邊是文明的關懷,關注人、注重友愛、平等,而另一方面又是不寒而栗的陰森,冷酷無情、決不寬恕。獷悍當中合乎規(guī)矩,這就像大革命一樣。在積極傳播文明的同時,也在散播革命。就是在這兒,國民公會從法律上徹底推翻了王權統(tǒng)治,宣布了真理:“公民之間的自由是相互制約的”,宣布普遍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宣布了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礎。也是在這兒,可以由于演講者偶然的一句話受到誤解,女人就掉了腦袋 ;而后來,讓羅伯斯庇爾把成千上萬的人送上了斷頭臺,最后將自己也送了上去。應該說,《九三年》是雨果對大革命的理解及其世界觀和人道主義的展現(xiàn)。朗德納克侯爵最后因良心發(fā)現(xiàn)救了三個孩子,郭萬因叔祖的人道精神而感動、用自己的頭顱換取朗德納克的生命,西穆爾丹則在郭萬人頭落地的同時自殺。這就是法國大革命,包含了人性中最丑惡也最光輝的一面,永遠充滿著矛盾,又充滿著閃光點。而雨果正是用人性的善惡又譜寫了一首宏偉的“石頭交響曲”。
      
  •       跟許多人一樣,我初識雨果的《九三年》是緣于林達的那本《帶一本書去巴黎》。林達這本略顯小資的書本來不合我胃口,但書中提到的《九三年》卻讓我很感興趣。 這個悶熱潮濕的午后,我在東九囫圇吞棗地匆匆讀完了這本《九三年》 。
      
        《九三年》 講述了18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關鍵年份。流亡貴族朗特納克侯爵渡海返回法蘭西,在布列塔尼地區(qū)召集保王黨勢力,企圖引入英國干涉軍,擊敗共和政府,復辟帝制。而他的侄孫——郭文子爵,則成為了共和政府的將領,北上討伐保王黨的叛亂。在激烈的戰(zhàn)斗之后, 失利的朗特納克侯爵本已經安全逃脫,但這個沾滿鮮血的冷酷將軍卻因一位母親的悲慘呼號而返回敵軍的包圍,從大火中拯救了三個孩子。年輕的郭文被侯爵的人道主義行為所感動,私自放走了侯爵,而郭文的老師——鐵面無私的政治委員西穆爾登,在執(zhí)行革命政府的法令——槍決郭文之后,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書的末尾部分有一大段精彩的心理描寫,就是郭文在抓獲朗特納克后內心的抉擇。朗特納克反抗共和政府,企圖復辟舊制度,原本罪無可恕,但三個孩子即將葬身火海之時卻不顧自己的安危,返回救人,卻因此被抓獲。如果釋放他,則不符合革命政府的法度,郭文自己也要被處決,如果殺,則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在經歷了痛苦而激烈的思考后,郭文終于醒悟:“革命的目的難道是要破壞人的天性嗎?革命難道是為了破壞家庭,為了使人窒息嗎?絕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肯定這些崇高的現(xiàn)實,而不是為了否定他們。”所以最后他做出了背棄革命法令,卻合乎人性的選擇,并為此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革命不是以某幾個巨頭的指令作為向導,以殺無赦的外部的暴力的方式去破舊立新。為什么乞丐要幫助被圍捕的侯爵,為什么侯爵會為了三個卑微的農民孩子而自投羅網,為什么郭文要放走敵人?因為他們看見眼前的手無寸鐵的人需要幫助,無辜的孩童陷身火海,無助的母親在哀號,聽從了內心的人道主義的召喚?!睹献印氛f“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边@種內心的人性的釋放,這種發(fā)生在內心的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才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直到大革命爆發(fā)以來人們一直在追尋的革命的終極意義。與這本書中充滿人性的革命者郭文產生鮮明對照的,則是我國在進行集體主義宣傳時經常出現(xiàn)的那種“拋妻棄子,不顧家庭,投身革命工作”的形象。這些形象之所以蒼白無力,難以打動人心,就是因為他們否定了人性——個人的感情,而蒼白的強調所謂的集體主義精神,可人畢竟是人,不是“革命的螺絲釘”。
      
        革命是為了解放人性的一種手段。它僅僅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應該代表自由,愛情,自然,而絕對不是流血,壓制,恐怖與斷頭臺。將所謂“革命”當作最高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去達到它,最終會背離革命的本質,造成地獄般的后果。 每當看到熱血青年如同當年的羅伯斯庇爾等人一樣充滿戾氣地談政治,甚至提出”xx以后x全家“的過激論調,我都會產生一絲隱憂。在現(xiàn)在這個轉型時期,無論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都絕對不能忽視對人性的尊重,正如雨果所說,“在一個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li>
  •      “革命”多么神圣的字眼,當它用血淋淋的雙手推翻王權,建立共和國后,人們渴望的自由、民主、平等真的來到了嗎?
       “革命的目的難道是要破壞人的天性嗎?革命難道是為了破壞家庭,為了使人道窒息嗎?絕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現(xiàn),正是為了肯定這些崇高的現(xiàn)實,而不是為了否定它們。推翻封建堡壘,是為了解放人類;廢除封建制度,是為了建立家庭?!倍嗝篮玫母锩硐耄?br />    然而:正義,多少罪惡假汝而行。
      
       當共和軍喊出“共和國萬歲”以崇高以正義以真理的名義舉起屠刀消滅一切異己時露出的猙獰面目和保王黨喊著“國王萬歲”以王權以宗教的名義燒毀村莊屠殺戰(zhàn)俘時露出的獠牙有什么區(qū)別呢?一個是藍色恐怖,一個是白色恐怖?僅此而已嗎?誠然,郎德納克的雙手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丹東、馬拉、羅伯斯庇爾甚至郭萬的雙手不也沾滿鮮血嗎?
      
       他們都喊出“絕不留情”,他們都自詡為正義的事業(yè)而戰(zhàn),革命與反革命的面目有時何其相似。
      
       小說的結尾,雨果讓我們看到刺破黑暗的晨星:郎德納克選擇了救贖,郭萬選擇了走向斷頭臺。這是雨果心中人道主義的勝利。
      
       “在王權之上,革命之上,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薄霸葡蛭覀內鱿玛幱?,云后有星星,它向我們撒下光明。 我們既無法避開陰影,也無法避開光明?!苯^境之下總有不滅的人性之火讓我們感到溫暖、看到希望。這是雨果思考的結果,又何嘗不是每一顆良心的呢?
      
       雨果筆下的法國大革命距離現(xiàn)在已經兩百多年了,但斗爭的血雨腥風、“革命領袖”的狂妄、虛偽、不擇手段,群眾的無知、盲從讓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我總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還好看過這本書,不然每次看爺的文章都略慚愧。。
  •   鄭總說笑了,我寫的都是流水賬,哪里有高深的。
  •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但你還是打了4星
  •   除了三巨頭在巴黎的密謀那部分寫得精準老辣外,其他杜撰部分既無文學價值,也無情節(jié)價值,遠不如巴爾扎克的《朱昂黨人》。4星還是有猶豫的。
  •   此書應該就是雨果同志的思想闡述和自我辯論的書吧,不太像傳統(tǒng)的小說。
    我只是對本書的很多情節(jié)感到幼稚,尤其是郭萬的死,讓我有種看電影的感覺。我很詫異雨果在年老最后一本的作品是這個樣子。作為老雨同志的忠實崇拜者,我才給了3星,您既然都那么多批判還給4,太難為自己了吧。哈哈
  •   呵呵,說得對,改正。這說明一個問題,人老了,貴有自知之智,寫寫筆記可以,不必妄想去影響世界。
  •   額,我覺得雨果已經影響世界了,呵呵
  •   認同樓主的觀點,也喜歡樓上這些意見交換!
  •   喜歡這篇書評。理性與情感之間常常存在矛盾。
  •   謝謝>///<。。。沒想到還真有人看啊????
  •   我也總是在糾結之中,很多事不就是在矛盾與糾結中探索出新的出路嗎?喜歡這篇文章是因為它很真實。
  •   你一定很喜歡北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