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丁以壽//關劍平//章傳政 頁數(shù):163
前言
一、中國茶道的地位 (一)中國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茶文化在本質(zhì)上是飲茶文化,是茶作為飲料在被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集合體。關于茶文化,目前主要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界定。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fā)展歷程中有關茶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而言的。但廣義茶文化概念太寬泛,狹義茶文化概念又過于狹隘,根據(jù)茶文化自身的特點,應取不廣不狹的中義為當。具體說來,茶文化主要包括飲茶的歷史、發(fā)展和傳播,茶俗、茶藝和茶道,茶文學和藝術,茶與宗教、哲學、美學、社會學等,茶文獻,茶史,茶具,茶館等。茶文化的基礎是茶俗、茶藝,核心是茶道,主體是茶文學與藝術,載體是茶文獻。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是靈魂,是茶文化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 (二)中國茶道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茶道集中國宗教、哲學、美學、文學、琴棋書畫、插花、服裝、園林、建筑等于一體,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諸多方面,是綜合性的文化體。中國茶道是中國人的生活藝術,也是人生的藝術。中國茶道精神表現(xiàn)為清、淡、靜、和、真,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和價值追求。中國茶道是典型的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茶道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也在不斷豐富著中國文化。盡管中國茶道只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堪稱中國文化的一個代表。 二、中國茶道的價值 中國茶道是以養(yǎng)生修心為宗旨的飲茶藝術。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中國茶道的特點是“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yǎng)生,目的在于祛病健體、延年益壽,屬于物質(zhì)追求;修性、修心的目的在于怡情悅性、志道立德,屬于精神追求。概括說來,中國茶道的價值在于養(yǎng)生、怡情、修性、立德,融物質(zhì)追求和精神追求于一體。 (一)養(yǎng)生 茶為“萬病之藥”,“茶者,養(yǎng)生之仙藥,延齡之妙術”?,F(xiàn)代醫(yī)學也證實,茶中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營養(yǎng)成分,其中茶多酚、茶葉堿、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具有多種防病治病的功效。養(yǎng)生是茶道的物質(zhì)追求,也是基本追求。 (二)怡情 杜浚認為:“夫予論茶四妙:日湛,日幽,日靈,日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彼^茶之四妙,是說茶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罢俊闭撸?、深湛;“幽”者,幽靜、幽深;“靈”者,靈妙、靈性;“遠”者,高遠、玄遠、曠遠。湛、幽、靈、遠實際上是審美境界,這四者都與飲茶時的物質(zhì)需求無關,是對茶道美學和精神的一種概括?!霸栉岣鳌蹦酥盖逍?、爽神、滌慮?!懊牢嶂且狻笔钦f可以使智識、意志更完美。 怡情是感性追求,在于陶冶情操,調(diào)節(jié)情緒,美化心靈。怡情重在求美,旨在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藝術情趣,可謂美育。 (三)修性 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提到“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飲茶不僅能怡情,也能養(yǎng)性、修性。 杜浚的“改吾聞見”則說茶道可以開闊人的視野。而“導吾杳冥”則是說茶道可以使人徹悟人生真諦而進入一個不可思議的高遠境界,進入淡泊寧靜、超凡人圣的人生境界。 儒家主張“窮理盡性”,道家主張“全真葆性”,佛教主張“明心見性”,中國文化重修性,茶道亦然。修性是理性追求,重在求善,旨在完善道德、健全人格。 (四)立德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謂“三不朽”。 《老子》第二十一章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钡抡撸靡?,得之于道,得道于心是謂德。道生成天地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展,成熟結果。《老子》第五十一章又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體現(xiàn)著道,使萬物生長而不據(jù)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為其主宰,這種“玄德”完全體現(xiàn)道的自然本性。立德就是修道,唯有得道才能全德。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至若茶之為物……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茶稟清、和、淡、潔、韻、靜之性,飲茶能致清導和、熏陶德化,借助茶可以修道立德。 怡情、修性、立德相互交叉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中有真善,善中有美真,真中有美善。不僅怡情、修性、立德三者之間不能截然分開,就是怡情、修性、立德與養(yǎng)生也有關聯(lián)。茶道的價值,簡述之,即真、善、美、生。
內(nèi)容概要
茶道是茶文化核心。本書講述中國茶道的概念、構成要素以及形式,中國茶道與文學、藝術、宗教的關系,中國茶道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
丁以壽,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茶業(yè)學會副秘書長.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主編或獨著《中國茶文化》、《中華茶道》、《中華茶藝》、《黃山毛峰》,參編或合著《茶文化學》、《中華茶文化》、《中華茶史》、《中國茶藝》、《中國茶譜》、《茶席·茶會》,發(fā)表論文40多篇。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中國茶道概論
第一節(jié) 茶道淵源
第二節(jié) 茶道概念
第三節(jié) 茶道構成和類型
第四節(jié) 茶道精神
第二章 中國茶道與文學
第一節(jié) 茶道與詩
第二節(jié) 茶道與詞、曲、聯(lián)
第三節(jié) 茶道與散文、小說
第三章 中國茶道與藝術
第一節(jié) 茶道與花藝
……
第四章 中國茶道與儒、道、佛
第五章 中國茶道發(fā)展史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儒家注重人格思想,追求人格完善,認為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實現(xiàn)中庸之道,良好的修養(yǎng)才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茶葉的中和特性也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將之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lián)系起來。陸羽《茶經(jīng)》開宗明義地指出,茶“宜精行儉德之人”,以茶示儉、示廉,倡導茶人的理想人格。劉貞亮提出“以茶可雅志”,通過飲茶達到修身養(yǎng)性之目的,表現(xiàn)出人的精神氣度和文化修養(yǎng),以及清高廉潔與節(jié)儉樸素的思想品格。茶道寄寓著儒家企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正如北宋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古塔寺烹茶》詩日:“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jié)?!辟澝捞K軾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氣節(jié),如同珍貴名茶,即使身處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中,也不會改變節(jié)操。儒家的人格思想也是中國茶道的思想基礎。吳覺農(nóng)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绷终Z堂也說:“茶是象征著塵世的純潔?!辈枋俏拿鞯娘嬃希恰帮嬛芯印保哂小熬有浴?,其形貌風范為人景仰。蘇軾《和錢安道寄惠建茶》稱贊建茶,“建溪所產(chǎn)雖不同,…天與君子性。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蘇軾又在《葉嘉傳》中贊美茶葉“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周履靖的《茶德頌》盛贊茶有馨香之德,可令人“一吸懷暢,再吸思陶。心煩頃舒,神昏頓醒,喉能清爽而發(fā)高聲。秘傳煎烹,瀹啜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追魯望之幽情”。文人將茶品與人品相聯(lián)系,說茶德似人德,將茶的高潔比作人的高潔。文人雅士的茶事活動有深刻的文化情結,以怡情養(yǎng)性,塑造人格精神為第一要素。文人雅士在細細品啜,徐徐體察之余,在色、香、味、形的品賞之中,移情于茶,托物寄情,從而感情受到了陶冶,靈魂得到了凈化,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升華。唐代陸羽將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手段,一生中不斷地實踐和修煉“精行儉德”的理想人格。歷史上文人儒士都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后記
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盛于明,衰于清。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茶道開始復興。短短三十多年時間,中國茶道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得到恢復、豐富和發(fā)展。 本書是丁以壽、關劍平、章傳政三人合作的結晶,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由丁以壽撰寫,第三章由關劍平撰寫,第四章由章傳政撰寫,圖片由丁以壽提供。 由于我們學識和水平有限,錯誤和疏漏之處難免,竭誠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們不勝感謝! 丁以壽 關劍平章傳政 2011.8
編輯推薦
《中國茶道》是中國茶韻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