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被演替與環(huán)境變遷-第二卷.中國北方新生代植物和氣候

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李承森 等 著  頁數(shù):21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植被演替與環(huán)境變遷(第2卷):中國北方新生代植物和氣候》有一半工作是研究、認識和理解中國北方新生代植物和氣候演替的過程和規(guī)律,另一半工作是通過化石植物所能夠提供的一系列環(huán)境信息,來揭示古地理、古環(huán)境和古氣候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論參考文獻第二章 黑龍江古新世植物群與環(huán)境2.1 概述2.1.1 烏云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地質(zhì)時代研究概況2.1.2 烏云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古植物研究概況2.1.3 烏云煤礦與白山頭剖面古氣候研究概況2.1.4 化石地點概況2.1.5 研究方法2.2 植物群組成2.2.1 化石植物類群2.2.2 烏云煤礦孢粉植物群2.2.3 白山頭孢粉植物群2.3 古植被和古氣候2.3.1 主要孢粉類型的最近現(xiàn)存親緣類群及其生態(tài)特征分析2.3.2 古植被重建2.3.3 古氣候重建2.4 我國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緯度溫度梯度變化參考文獻第三章 吉林琿春中始新世植物群與環(huán)境3.1 概述3.2 孢粉植物群3.3 古植被和古氣候3.4 地質(zhì)時代探討參考文獻第四章 山西繁峙漸新世植物群與環(huán)境4.1 概述4.1.1 山西自然地理概況4.1.2 研究地區(qū)地質(zhì)概況及研究史4.2 孢粉植物群4.2.1 孢粉植物群組成4.2.2 孢粉組合4.3 古植被和古氣候4.4 地質(zhì)時代探討參考文獻第五章 河北圍場中新世植物群與環(huán)境5.1 概述5.2 植物群組成5.2.1 植物類型5.2.2 孢粉植物群5.3 古植被5.3.1 化石植物類型反映的植被變化5.3.2 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植被變化5.3.3 與五羅貢剖面孢粉植物群的比較5.3.4 與中國其他地區(qū)早中新世植被類型的比較5.4 古氣候?!  ⒖嘉墨I第六章 山東山旺中新世植物群與環(huán)境6.1 概述6.1.1 山旺中新世植物的研究簡史6.1.2 山旺盆地地質(zhì)概況6.1.3 山旺組的地質(zhì)時代6.1.4 山旺組化石硅藻土層層序的新認識6.2 山旺重要植物類群的演化生物學6.2.1 錢耐屬6.2.2 杜仲屬6.2.3 油杉屬6.3 古氣候6.3.1 葉相分析法6.3.2 特有種氣候分析法6.3.3 共存分析法6.3.4 分布區(qū)疊加分析法6.3.5 不同氣候定量結果的比較6.3.6 山旺中新世時期的氣候變化6.3.7 ODA與CA結果的差異參考文獻第七章 山西榆社、太谷盆地上新世晚期植物群與環(huán)境7.1 榆社植物群7.1.1 概述7.1.2 植物群組成7.1.3 古環(huán)境與古氣候7.2 太谷植物群7.2.1 概述7.2.2 植物群組成7.3 榆社、太谷盆地古植被和古環(huán)境比較參考文獻第八章 北京天竺地區(qū)晚上新世以來植被演替與氣候變遷8.1 概述8.2 孢粉組合及古氣候特征8.3 植被演替和氣候變遷歷史參考文獻第九章 內(nèi)蒙古呼倫湖全新世初期植被演替與氣候變遷9.1 概述9.2 孢粉植物群9.3 地質(zhì)時代探討9.4 古氣候9.4.1 10.2 ~10.9 kaBP氣候的定性分析9.4.2 10.2 ~10.4 kaBP氣候的定量重建參考文獻第十章 新疆全新世植物遺存、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10.1 概述10.1.1 吐魯番洋海墓地的地理和考古背景10.1.2 新疆洛甫縣山普拉墓地的地理和考古背景10.2 植物遺存10.3 植物遺存和人類早期活動10.3.1 大麻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lO.3.2 小花紫草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3 刺山柑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4 葡萄藤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5 黍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6 青稞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7 小麥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3.8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薏苡項鏈的古民族植物學意義10.4 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古環(huán)境初探參考文獻EnglishSummary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植被演替與環(huán)境變遷-第二卷.中國北方新生代植物和氣候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