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1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周柳燕+ 易惠霞 頁數(shù):22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湘學是一個標志著湖南地區(qū)學術傳承的學術思想史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湘學僅指湖湘學;廣義的湘學指湘籍學者在本土或外地的學術活動,以及非湘籍學者在湖南的學術活動,其內容除了湖湘學外,還包括濂溪學、船山學以及近代湘學等。 湘學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湘學肇始期,出現(xiàn)了北宋周敦頤的“濂溪學”,是湘學的重要思想淵源。第二階段為湘學奠基期,亦是湘學的第一個活躍期,以南宋胡安國、胡宏、張栻等為代表。第三階段為湘學蟄伏期,自元朝建立至明朝滅亡,湘學處于沉寂狀態(tài),船山繼起,湘學“卷土重來”,但并未出現(xiàn)像南宋時期那樣的學者群體,學術思想亦未在當世得以張揚。第四階段為湘學復興期,以鄧顯鶴、魏源、鄒漢勛等為代表的中國近代第一個人才群體最早宣傳船山學說,并以經(jīng)世致用的杰出成就震動學術界。第五階段為湘學繁盛期,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王闿運、王先謙、張百熙、皮錫瑞、易順鼎、葉德輝、楊昌濟等為代表,同時出現(xiàn)了時務學堂等人才群體,使湘學發(fā)展至極盛。
書籍目錄
前言甲編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湖水余波?!薄鎸W肇始“濂學”開山 理學開山祖周敦頤 “濂學”與湖湘學派 周門“二程” 廉潔愛民乙編 “圣門有人,吾道幸甚?!薄鎸W遠播胡張傳揚 湖湘學派的開拓者胡安國 勤奮好學,功名早就 嚴督學政,鄙薄功名 言傳身教,且忠且孝 修身齊家,教書授徒 湖湘學派理學體系的奠基人胡宏 “胡門三杰” 湘學源地 教書育人 傳承后代 “東南三賢”之一張栻 連州賦詩 衡山求學 朱張會講 南岳唱酬丙編 “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薄鎸W沉寂船山蟄伏 湘學的繼往開來者王夫之 永不棄“學”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永不做清朝的順民 拒寫“勸進表” “王學”與湘軍 “天下第一人才”陶澍 少年神童 改革先鋒 學派領袖丁編 “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薄鎸W復興湘皋導引 “湘學復興導師”鄧顯鶴 “招隱”傳佳話 慧眼識船山,最早刊布《船山遺書》 編纂、刊印湖南最早的詩歌總集 與湘學名家的交誼 “睜眼看世界”的魏源 “腹內孕乾坤” “我們又生了一個‘好兒子’” “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墻內開花墻外香” 近代輿地學的奠基人鄒漢勛 聞名遐邇的記憶高手 身為獄犯的郡守上賓 輔學他人的史地名家戊編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薄鎸W繁盛群賢畢集 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國藩 修養(yǎng)深厚的理學大師 曾國藩與“湘鄉(xiāng)派” “有志、有識、有恒”的讀書之道 教育有方,一門名揚天下 “湖南不可一日無”的左宗棠 陶澍識奇才,季高覽群書 與林則徐湘舟夜話 書生戎馬逞英豪 經(jīng)學宿儒、西學先驅郭嵩燾 布衣?lián)从亚? 經(jīng)學宿儒充任“湘軍財神” 西學先驅飽嘗酸甜苦辣 中西漢學交流的首位使者 “名滿天下,謗滿天下”的王闿運 發(fā)憤苦學,終成大家 湖湘派的領袖 向曾國藩獻縱橫計 《湘軍志》遭毀版 “王門三匠” 湘紳領袖、學界泰斗王先謙 “證史箋經(jīng),光大楚學” 興辦實業(yè),自主圖強 堅持教育改革的末代山長 近代教育改革先驅張百熙 銳意興學,廣攬賢才 “癸卯學制” 今文經(jīng)學大家皮錫瑞 窮愁著書,通經(jīng)致用 兼容并包,擇善從之 龍陽才子、義士易順鼎 神童與才子 “尸當裹革沙場葬”的愛國情懷 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葉德輝 創(chuàng)作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書籍史 從洋務紳士到反新健將 葉德輝死亡之謎 “欲栽大木拄長天”的楊昌濟 “悠悠萬事,惟此為大” 與毛澤東的往事 近代中國有志青年的搖籃——時務學堂 短暫的歷程與深遠的影響 中文總教習梁啟超 “瀏陽雙杰” 最年輕有為的學生蔡鍔 湖湘歷史天空的璀璨明星——湖南史學家群體 吳道行的岳麓情緣 元代史學家歐陽玄 近代湖湘考據(jù)史學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的著名山長 首任山長周式 最高齡的山長王文清 羅典五任岳麓山長 昔日學生歐陽厚均出任山長
章節(jié)摘錄
王夫之生活在“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際,即使是這樣,他卻從小就養(yǎng)成了刻苦學習、鉆研學術的好風尚。他發(fā)蒙較早,7歲的時候就啃完了《十三經(jīng)》。這部書內容十分豐富,含義深奧,晦澀難懂,是我國古代文化最早的一部結集,對后世的科學技術、哲學、文學、史學、文字學、政治學、文獻學、倫理學等許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是儒家思想最原始的材料和傳統(tǒng)文化根源所在。王夫之很早就讀完《十三經(jīng)》,為以后從事相關著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明末最后一段時間里,他沒有放棄通過讀書走上仕途去報效朝廷的理想。明朝政權覆滅后,在近40年的日子里,他大部分時間隱居山野,把讀書著述作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孤獨地挑燈夜戰(zhàn),刻苦研讀,對《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以及程朱理學著作,反復玩味、探討,經(jīng)常是饑寒交迫、生死當前而絕不放棄學習。生活條件惡劣的時候,他窮得買不起紙和筆,只好向朋友和學生借。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他的著述不少授之他人,而能夠藏之于自家和子孫后代的卻很少。盡管這樣,他還是把“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作為自己追求學術境界的座右銘。直到垂暮之年,由于體弱多病,手腕甚至不勝托硯,手指不勝握筆,他還經(jīng)常把紙和墨放在臥榻之側,盡力撰寫讀書心得和體會。 正是有這種頑強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王夫之博覽群書,并對于不少古代典籍的研讀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對于前人關注較多的《易》、《書》、《詩》、《春秋》等,王夫之都各有稗疏;至于前人疏略較多的,如草木蟲魚、山川器服等方面,他也嚴謹?shù)乜加?。在學習方式上,王夫之注重從社會這所大學去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經(jīng)過持之以恒地學習,他成了一個多產(chǎn)學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