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師講莊子

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馬志明 吳建雄  頁數(shù):196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忘卻自我,神 人忘卻功業(yè),圣人忘卻名利。 莊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至人”“神人”“圣人”。 至人莊子 莊子忘卻自我,有莊周夢蝶為證——莊子夢見了翩翩然飛行的蝴蝶, 但醒來之后,莊子搞不清是他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他。 莊子主張“物我兩忘”“坐忘”“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要求 人們不奔走操勞,去掉聰明才智,忘掉身軀,摒棄知識,達到天人合一的 境界。 莊子崇尚“獨往獨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逍遙于天地之間”“ 游乎塵垢之外”的高潔境界,并且勉力實踐之,做了“棲之深林,浮之江 湖”的隱士商人。 莊子早把生死看穿看淡了。他說:“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 ”也就是說,人生如身上長的癤子,是多余的累贅,死了方為解脫。莊子 見到骷髏,問:“你是他殺還是自殺,是餓死的還是凍死的?”骷髏托夢 給莊子說:“你所言都是人生的累贅,死后就沒有這些了?!鼻f子問:“ 還你生命好不好?”骷髏說:“不要!” 莊子將死,弟子們表示要厚葬老師,莊子拒絕道:“天地是我的棺材 墓穴,日月星辰及萬物都是隨葬的珠寶,難道這些還不夠嗎?”弟子勸道 :“就怕老鷹吃你的肉?!鼻f子答道:“在上被老鷹所食,在下被螞蟻所 食,不是一樣嗎?” 如此境界高超,天下幾人能做到?莊子堪稱千古至人也, 神人莊子 莊子還以超脫世俗的神人自喻。說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 肌膚如冰雪潔白,風(fēng)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fēng)飲露,騰云駕霧 ,驅(qū)馳曰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天外。 莊子不僅說得清高,而且做得也清高。他隱逸江湖,生活很苦,編過 草席,賣過草鞋,經(jīng)??拷杓Z糊口,即使在見魏王時也是穿著打補丁的衣 服。可是當(dāng)楚王邀請他做宰相時。莊子卻拒絕了,他說:“我寧愿游戲于 草澤污泥之中自得其樂,不愿寄身于國家而身不由已!” 莊子有個好朋友叫惠施,很有辨才,他做了梁惠王的宰相。因莊子的 大名在外,社會上有莊子欲取而代之做宰相的傳聞?;菔┎话?,詢問此事 ,莊子說:“好比貓頭鷹拾得一只臭爛的死老鼠,見神鳥飛過,以為要奪 它的腐肉,便仰頭叫囂不停。你是這樣的人嗎?”一番話說得惠施無地自 容。 還有一次,惠施得了一只大葫蘆,作瓢、缸皆不能,大而無用,為此 苦惱,而莊子建議將葫蘆系在身上,到江湖中漂浮,不亦快哉? 莊子是名副其實的神人也! 圣人莊子 莊子處于戰(zhàn)國亂世,那時道德崩潰,諸侯混戰(zhàn),尸橫遍野,“今世死 于非命者相互枕籍,被吊死者排列成行,被殺戮者延頸相望。”而且,是 非為掌權(quán)者所霸占壟斷:“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痹谇f子眼里,這是個“仁義是非之涂,樊然淆亂”“無恥者富”的罪 惡社會,現(xiàn)實的一切只能引起他精神上的痛苦,不禁感嘆:“人之生,與 憂俱生。”因此、莊子提出“歸根”,為人類尋根,尋找人類失去了的“ 舊國舊都”。 莊子要求“復(fù)歸于樸”,保持生命的純樸、人性的真實,反對外在物 質(zhì)、名利對生命的牽累和異化,他指出:天下之人都以外在物質(zhì)改變自己 的本性——小人死于利,士人死于名;常人以死殉家,圣賢以死殉天下。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同,但都是殘害本性。莊子認(rèn)為,人被外物所奴役,心 被身體所驅(qū)使,終生奔波而不見成效,疲憊勞累而不知人生的目的,這樣 的人實在太悲哀了! 莊子認(rèn)為,大與小、長與短、美與丑、是與非、有與無、此與彼、生 與死等概念從宇宙的高度來看都是等同的,“萬物皆一”。他認(rèn)為天地就 只一種元素,萬物不外乎一馬(這是針對當(dāng)時名家提出的“白馬非馬”而說 的)。又說“呼我為馬則為馬,呼我為牛則為牛”。一切界限、標(biāo)準(zhǔn)、度量 都是人為的,沒有絕對的東西——萬物在你看它為“大”時則大,看它為 “小”時則小,看它為“有”時則有,看它為“無”時則無,看它為“是 ”時則是,看它為“非”時則非,沒有原則性的區(qū)別。莊子打比方說,泰 山也可以被看作“小”,因為還有比它大億萬倍的東西;鴻毛之末也可以 被看作“大”,因為還有小得多的東西。莊子把事物的區(qū)別看作是庸人自 擾,說此即彼,彼即此,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生即死,死即生。壽 命的長短也是相對的,據(jù)說彭祖活了800歲,可他與靈龜、椿樹相比不也屬 于短命嗎?可見,一個人如果能夠消除心中的多與少、生與死、是與非以 及我與外物之間的界限,那么他才能夠獲得絕對的幸福,成為精神自由、 不茍名利的“圣人”。 偉哉,莊子! 2007年3月15日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在這個生活壓力日益增大的時代,我們需要一種心靈上的解壓和自救,于是兩千多年前的莊子走進我們的心靈,用他的逍遙哲學(xué)來清洗我們的心靈,來醫(yī)治我們的心靈。魯迅、胡適、聞一多、章太炎、李澤厚、馮友蘭、林語堂、陳鼓應(yīng)、南懷瑾、張中行、錢鐘書,11位國學(xué)大師一一登臺。這些國學(xué)大師們都對莊子智慧有獨特而深入的體悟,都可謂是莊子的“隔世知音”。有了他們的解讀,莊子不再寂寞;有了他們的解讀,莊子終于穿越千年時光,給現(xiàn)代人以心靈上的撫慰。

書籍目錄

大哉莊子(代序)——胡星斗掐捏“人間世”的七寸——魯迅解《莊子》“人學(xué)家”的本性生活孤獨是智者的福身在現(xiàn)世,怎么離去?出世必為天良,入世便為人心阿Q精神勝利法的脆敗飛得更高,迎著狂風(fēng)舞蹈——胡適解《莊子》進化是世間生命的響亮旋律從是非中掙脫出來不能停止生命翅膀的拍打塵世是唯一的天堂——林語堂解《莊子》在動搖的關(guān)頭找盲點或變臉,或當(dāng)樂天派取法自然,克服人生的悲愴不妨像動物那樣得快樂清靜無為,達至“無用之用”——馮友蘭解《莊子》減除私欲,則至福常留瓶頸恰恰是轉(zhuǎn)機“倒退”才是真進步抹平心中的坎坷齊物是最好的因果——章太炎解《莊子》眾生平等,時時要有慈愛之心消解虛名的妄訛,方能接近真相惆悵中再生感知的心——聞一多解《莊子》對人類原生態(tài)的詩意暢想破除鬼神迷信的皮相之見對失意者貼心撫慰洞達世情而不染一世——錢鐘書解《莊子》人生雖不快樂,但不悲觀那么好的鐘點,豬哪里曉得健全人格,不迷失于物性——李澤厚解《莊子》反“異化”,反不良的改造生活是場掙扎人格升華,與大道合一超然入世,千秋歸于一夢潛心感悟,瞬間即永恒善待生活,處處用心獨立不可拔,沖破命運的樊籠——南懷瑾解《莊子》鼠目寸光照不徹自由的寬闊從宇宙的“空”中獲得“滿”保持頭腦像剛出爐的刀先求自渡,然后渡他葆赤子之心,以身作則用精神管理身體,祛貪欲推己及人,做自己的“王”揭開畫皮,避紛亂以自處——陳鼓應(yīng)解《莊子》詭辯是無意義的雜音信息爆炸年代忌患“知識厭食癥”勿強行妄為硬碰硬“圣人”該死,“仁義”當(dāng)廢信仰母親,投向自然的懷抱隨心順性,無愧而達觀——張中行解《莊子》靈魂出竅,冷眼旁觀識真知死亡不是最可畏懼的坐忘得失諧我心

章節(jié)摘錄

  孤獨是智者的福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肚f子·;秋水》如果把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集中到一起,給他們出一個共同的命題,恐怕最能令這些人感興趣的就是“孤獨”了,因為孤獨乃是一切思想家的宿命。德國哲學(xué)家尼采就曾經(jīng)說:“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獨?!焙5赂駹栆舱f:“運思的人越稀少,寫詩的人越寂寞。”哲學(xué)家、思想家、詩人,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和稀有的人群,正是稀有,他們愈加孤獨,這是他們共同的宿命。莊子是孤獨的,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xué)家和詩人。莊子在向塵世尋找人生價值受挫之后,就開始把目光收回到自身,向自己的內(nèi)心探求自由和逍遙之道,通過“坐忘”而達“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都說莊子是出世的,其實他并非真的出世,而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入世,真正出世之人的心是死的。莊子以自己為文本,鋪展開浪漫人生,以本真抗拒異化,在超越現(xiàn)世界的同時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心世界。莊子處在天人之間,扮演的是一個類似于先知的角色,引導(dǎo)人類領(lǐng)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自然之道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但在春秋戰(zhàn)國那樣一個動蕩非常的歷史時期,又有多少人能追隨莊子呢?退一步說,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莊子呢?莊子雖然是孤獨的,但他并不害怕這種孤獨,反在這份孤獨中領(lǐng)略到生命的莫大愉悅。在莊子看來,孤獨是一種形而上學(xué)的虛無,遭遇虛無,感受孤獨,透過它就能看到生命的本真存在。莊子用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表明,孤獨可以穿透各種虛妄的硬殼,帶來“真”的啟示:在一片茫茫之地,你越發(fā)地看清自我,從孤獨深處活出本真的“自我”。正如魯迅在《墓碑文》里所說:“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魯迅也是孤獨的。雖然魯迅成為受人敬仰的文化界的領(lǐng)袖、思想界的旗手,雖然魯迅在當(dāng)代中國的地位是其他人都難以企及的,雖然現(xiàn)在有數(shù)不清的人在研究著魯迅,雖然他已被譽為“民族魂”,但魯迅終究是孤獨的。魯迅的孤獨感與他的身世有關(guān)。在童年時期,他經(jīng)歷了家道敗落后的世態(tài)炎涼,經(jīng)歷了父親的早逝;在青年時期,他外出求學(xué),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東渡日本后更有了一種異鄉(xiāng)人的漂泊感和弱國國民的自卑感;成年之后,他用自己辛辣的筆抨擊各種丑惡現(xiàn)象,為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朋友都誤會他。魯迅曾用過一個詞——“鐵屋”,借以比喻當(dāng)時那個死氣沉沉的社會,而那些麻木的國人就是鐵屋中的沉睡者。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鐵屋”這個詞也暗示著他內(nèi)心的孤獨和封閉?;钤谀菢右粋€沉悶的年代,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或者說的話根本就沒有人聽,這種孤獨感是可以想見的。沒有多少人理解他,其中也包括他的親戚朋友。他是鐵屋中少數(shù)幾個醒者之一,正所謂眾人皆醉我獨醒,而這種獨醒又會帶來怎樣的孤獨與焦慮!他說:“我當(dāng)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反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人生,而人生并無反應(yīng),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在其筆下,魯迅呈現(xiàn)給我們的往往是荒原,是“非人間”。但是,即使這人世讓他失望透頂,他仍不愿離去、不愿歸隱、不愿棄之不理。中國的知識分子有個歷來的傳統(tǒng),他們在仕途失意或者看透了人間世態(tài)的丑惡之后,每每會選擇歸隱,讓自己的身心縱情于山水之間。然而魯迅卻是個例外,他雖然在內(nèi)心里對當(dāng)時的那個世界失望透頂,卻一直都是一個積極的入世者。可以說,孤獨對于魯迅來說,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在自己的小說中,魯迅塑造了一系列孤獨者的形象,比如《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傷逝》中的涓生、《故鄉(xiāng)》中的“我”……形形色色的狂人、孤獨者、過客……這些人物的魅力都來自于其內(nèi)心深刻的孤獨感。詩人、哲學(xué)家、思想家們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總是超前于他們所處的時代。莊子是這樣,魯迅也是這樣。(P7-9)

編輯推薦

  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他的代表作《莊子》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xué)說,他提出的萬物一體的思想,是對世界認(rèn)識的一個進步?!堵牬髱熤v莊子》集合了國學(xué)巨擘——魯迅、胡適、聞一多、章太炎等人的思想,并用他們?nèi)绱P釋談中國人的“心靈圣經(jīng)”——《莊子》。具體內(nèi)容主要有:孤獨是智者的福、進化是世間生命的響亮旋律、在動搖的關(guān)頭找盲點、瓶頸恰恰是轉(zhuǎn)機、“倒退”才是真進步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聽大師講莊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