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 作者:林亦修 頁數:404
Tag標簽:無
前言
溫州因為溫州模式而聞名中外,成為近三十年來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溫州模式發(fā)自民間,民間文化鑄就了溫州人的性格與生活觀念,因此,區(qū)域的民間文化就值得特別關注。區(qū)域民間文化的考察要素眾多,而人的因素、地的因素和觀念的因素三者之間具有互動性和根本性。從族群的來源、活動和素質考察人的因素,從區(qū)域區(qū)位、特點、環(huán)境考察地的因素,從地方俗神及其傳說的形成、內容、意義考察區(qū)域文化的精神內核,構成了“人。地.神”三位一體的思維框架和溫州民間文化的系統(tǒng)話語,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角度切入的模式中形成的。 1996年作者參與梅新林教授《現(xiàn)代文化學》的教材編寫,豐富了文化學的理論素養(yǎng),2000年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溫州模式研究》的文化研究,積累了區(qū)域文化研究的經驗,2001年主持研究浙江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海洋。移民:“溫州模式”的社會文化研究》,于是有了本書的構想。這些學術經歷為他撰寫本書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積累了豐富的書寫資料。2006年,他帶著書稿提綱和前期成果赴北京師范大學民俗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訪學,與我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他一邊聽課和閱讀,一邊做課題,不時地約我討論他的書稿。他那梳理資料的功夫和思考問題角度之獨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訪學之后,他更多地走向田野,2007年還參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溫州的國情咨詢調查。
內容概要
本書的主要價值在于: 1.人、神互動的研究范式。作者將“溫州人”的形成、溫州的族群活動與溫州區(qū)域社會的俗神塑造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人的視角觀察神的演變,從神的視角觀察人的活動和觀念。從楊府爺信仰的演進考察溫州族群的演進;從陳靖姑信仰考察福建移民的文化影響;從楊文廣傳說考察北來移民的特點,從而構成本書人神互動研究的三大敘述體系。在地化的人、神互動,使人、地、神成為論述的三個支點,并在不同族群的活動、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神靈的變遷中考察區(qū)域文化的形成和融合。人、神互動的研究范式,不僅深刻地揭示了溫州區(qū)域社會的文化特質,也為區(qū)域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途徑?! ?.溫州民間文化精神內核的揭示。民間信仰是民間文化的內核,它主要蘊涵于信仰傳說之中。信仰傳說《靈經大傳》是溫州民間的標志性文化,長期以來,因被誤讀而缺乏深入的研究。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記錄了其演唱儀軌和情境,從溫州人文化性格的塑造和社會秩序的建構加以解讀,譽其為溫州人的圣經。長期在村落被演唱的《靈經大傳》作為溫州標志性文化的提出與解讀,把握住了溫州民間文化的精神內核,也為認識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的學術視野與支撐。 3.明清東南社會族群活動關系的大膽推測。長期以來,東南社會史研究注重明清時期的海商文化,忽視礦冶文化,尚無學者將礦冶文化和海商文化結合起來研究。作者以族群的邊境運動和山海文化考察明清時期溫州的社會形態(tài),從礦亂和海亂的時間銜接、族群銜接,大膽推測其內在關系;從兵和匪的來源揭示徽州、處州、閩南、溫州之間的地域和族群關系,可以說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特別的問題?! ?.區(qū)域移民內在規(guī)律的探索。全書由早期族群、漢族前移民、主體移民、增進移民等方面構成“溫州人”的概念內含,并以溫州區(qū)域族群活動的路徑探索其規(guī)律。從時間的長河里可以發(fā)現(xiàn)族群遷徙的回環(huán)性,從生存方式上可以發(fā)現(xiàn)其空間選擇的同一性?;丨h(huán)性和同一性構成區(qū)域文化的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正是作者考察溫州區(qū)域文化的基礎?! ⊙酃庀蛳碌膮^(qū)域文化研究是挖掘區(qū)域文化特質的重要路徑。本書的面世,必將在溫州文化學中占有一席之地,也為民俗學學科領域增添了亮色。在民俗學領域,對地方民間歷史文化作整體審視的著述極其罕見。因為整體研究需要研究者對一個地方民間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進行全面理解,所以,作者充分發(fā)揮了溫州身份的學術優(yōu)勢?! ∽髡咭曇伴_闊、思維活躍、資料檢索細膩、筆力遒勁、充滿學術想象力;作者厚積薄發(fā)、學術晚成、展示了其寬廣的學術前景。本書的研究實踐是其學術生涯的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更加深入地研究區(qū)域民俗文化,打下了令人欣喜的、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林亦修,男,1962年生,浙江省蒼南縣人。浙江師范大學中文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區(qū)域民俗的研究工作,近年來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民俗研究》、《文化遺產》、《貴州民族研究》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10多篇。主持省級課題研究1項、廳級課題研究3項,參與教育部重大課題研究1項、省級課題研究2項。入選溫州市“551”人才工程。
書籍目錄
序(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萬建中撰)第一章 緒論一、族群與區(qū)域文化二、溫州族群與區(qū)域文化三、本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四、本書研究的問題和理論創(chuàng)新五、本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 溫州族群與文化的早期形態(tài)第一節(jié) 東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化生成第二節(jié) 東甌的族群遷徙與融合過程第三節(jié) 甌人文化的越化和漢化第四節(jié) 甌越文化與溫州人的生存觀念第三章 永嘉郡時期漢族前移民族群與文化特征第一節(jié) 東甌故地的開發(fā)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第二節(jié) 族群記憶與溫州六朝社會階層分析第三節(jié) 溫州水居族群(蛋民)的聚散及其文化影響第四節(jié) 溫州楊府爺信仰與本土俗神體系的形成和演進第四章 唐末五代溫州移民與文化特征第一節(jié) 溫州唐末五代移民的社會背景第二節(jié) 溫州唐末五代移民第三節(jié) 溫州陳靖姑信仰的傳播和信仰儀式第四節(jié) 《靈經大傳》:溫州人的圣經第五章 宋元南北移民融合與文化交匯第一節(jié) 族群融合:北方移民、福建移民、城鄉(xiāng)移民第二節(jié) 宋代溫州的南北族群與文化交匯第三節(jié) 宋代溫州的城鄉(xiāng)生活第四節(jié) 溫州的楊家將信仰與楊文廣傳說第六章 明清溫州移民族群的邊境運動和山海文化第一節(jié) 明清時期溫州的倭患和衛(wèi)所移民及其文化第二節(jié) 明代浙南坑冶與處州坑兵第三節(jié) 倭寇的來源和明代溫州倭患第四節(jié) 民壯制及其抗倭文化的民間影響第五節(jié) 清初遷復界和山海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第六節(jié) 明末清初溫州番薯移民及其文化影響第七章 溫州模式的社會文化研究一、人地緊張關系和農商文化傳統(tǒng)二、制度外生存與合法化保護三、抱團意識與群體邊界四、敢為天下先附錄:1.溫州歷代人口統(tǒng)計表2.平陽縣宋元移民表3.蒼南縣宋元移民表4.瑞安市宋元移民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族群與區(qū)域文化 “族群”(Ethnic Gronp)一詞被用于區(qū)分或指認一定的人們共同體,15世紀晚期在西方出現(xiàn),20世紀30年代成為研究人類社會文化差別所使用的重要概念,60年代出現(xiàn)在普通的英語詞典里,80年代以來臺灣和香港人類學者開始熱衷使用此詞,并逐漸在大陸學術界流傳開來?! ≈型鈱W者對“族群”的含義理解不一,所作界定達幾十種。馬戎教授查閱了大量英文文獻,發(fā)現(xiàn)了20多種不同的族群定義,這還是不完全的統(tǒng)計。徐杰舜教授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一書中羅列了8種?!秳虬倏迫珪穼⒆迦航缍椋骸耙粋€社會中的人口的一部分。他們擁有(真實的或構擬的)共同世系、共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以及共同的文化和體征?!瘪R克斯?韋伯(Max Weber)的定義為社會人類學界、特別是臺港學者所采用:族群是一些人類的群體對他們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種主觀的觀念。
編輯推薦
《溫州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作者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資料檢索細膩、筆力遒勁、充滿學術想象力;作者厚積薄發(fā)、學術晚成、展示了其寬廣的學術前景?!稖刂葑迦号c區(qū)域文化研究》的研究實踐是其學術生涯的一個良好的開端,為更加深入地研究區(qū)域民俗文化,打下了令人欣喜的、堅實的基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