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改革與變遷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蔡昉,王德文,都陽  頁數:31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啟動了中國改革的大幕,但在改革的發(fā)展中,農業(yè)與農村又成了“問題”,從而引出了國家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戰(zhàn)略決策。聯產承包的改革源自農民的自發(fā)選擇;但在這一制度變遷的力量釋放之后,市場為什么沒能引導農民進行新的發(fā)展選擇?是市場自身的問題?還是我國城鄉(xiāng)分割的體制使然?或許是二者的交互作用?新農村建設確實是時候了,但如何善用國家力量,去煥發(fā)農民追求發(fā)展的自發(fā)力量,而非越俎代庖;如何建構鄉(xiāng)村自主發(fā)展的政治經濟架構與政策工具,仍是我們面臨的歷史性挑戰(zhàn)。

作者簡介

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改革策略問題、地區(qū)經濟增長問題、勞動就業(yè)問題、人口經濟、流動人口問題。在國內外一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窮人的經濟學》、《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育與轉型》、《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濟改革》(與林毅夫、李周合著)等。

書籍目錄

0 總論 0.1 農村改革的基本特征 0.2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邏輯 0.3 改革的階段、步驟和特點 0.4 改革的基本經驗 0.5 改革新挑戰(zhàn)和前景展望第一篇 1 農業(yè)經營制度改革  1.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1.2 農業(yè)增長的黃金時期  1.3 農業(yè)基本經營制度 2 農產品市場改革  2.1 逐步放開農產品市場  2.2 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2.3 提高農產品價格及其激勵效應  2.4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及其意義 3 農村勞動力配置  3.1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勞動力配置  3.2 農村改革解放勞動力  3.3 剩余勞動力轉移渠道 4 土地制度改革  4.1 改革過程與產權特征  4.2 產權穩(wěn)定性與使用效率  4.3 土地的收益分配  4.4 改革的重點領域 5 農村工業(yè)化  5.1 為什么會出現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5.2 小城鎮(zhèn)戰(zhàn)略及其局限  5.3 鄉(xiāng)村工業(yè)化遭受的沖擊  5.4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第二篇 6 農產品市場發(fā)育  6.1 農產品供求格局變化  6.2 價格“雙軌制”及其漸進性  6.3 農產品市場一體化 7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7.1 突破“離土不離鄉(xiāng)”模式  7.2 勞動力剩余的減少  7.3 勞動力供給變化的影響  7.4 勞動力轉移與農民收入  7.5 勞動力流動與脫貧 8 城鄉(xiāng)資金流動  8.1 財政與支農  8.2 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  8.3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第三篇 9 農民收入源泉的變化  9.1 “農民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9.2 變化的經濟增長格局  9.3 農民收入結構變化  9.4 變化的含義  9.5 擺脫“溫飽陷阱” 10 區(qū)域發(fā)展與扶貧  10.1 區(qū)域間經濟增長模式與不均衡  10.2 農村區(qū)域扶貧計劃  10.3 農村貧困性質的演化 11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  11.1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變化  11.2 什么阻礙收入差距縮小  11.3 制度需求與變化契機 12 農村社會發(fā)展  12.1 城鄉(xiāng)社會發(fā)展差距  12.2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12.3 制度環(huán)境與政策條件第四篇 13 WTO時代的農業(yè)發(fā)展  13.1 新的糧食安全觀  13.2 農業(yè)比較優(yōu)勢變化  13.3 新格局下的農業(yè)增長 14 反哺農業(yè)的條件  14.1 發(fā)展階段的變化  14.2 城市改革新階段  14.3 中央政府財力  14.4 農村稅費改革 15 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15.1 勞動力流動政策演變  15.2 工資增長和工資趨同  15.3 戶籍制度改革 16 新農村建設  16.1 城鄉(xiāng)關系發(fā)展新模式  16.2 新農村建設的任務與優(yōu)先序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后記

子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装矅鴮@句話的權威解釋是:“三十年日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币簿褪钦f,30年叫做一代,治理國家者施行仁政,解決民生問題,30年是一個可以顯示出效果的時間區(qū)段。從1978年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到2008年,中國經濟改革恰好歷經30年。而中國的改革起步于農業(yè),改革促進的經濟發(fā)展首先表現在農村,最早獲得改革好處的也是農民。此外,農業(yè)也是一個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部門。隨著改革及其成果擴展到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三農領域的改革、發(fā)展、進步也經歷了曲折跌宕。

編輯推薦

《中國農村改革與變遷:30年歷程和經驗分析》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農村改革與變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對農村最深切的記憶是《血色浪漫》中文革時代的陜北石川村,夢想不滅的知青與安守本分的村民在黃土高坡上過著等待戈多般的日子,可是“糧食無論怎么省總是不夠吃到麥收的季節(jié)”。饑餓是改革最原初的動力,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1978年改革的前夜,全國有2.5億農民未能實現溫飽,城鄉(xiāng)差距為2.57”,改革之箭不得不發(fā)。      本書對農村改革的敘述沿著城鄉(xiāng)關系的調整展開。蔡昉,林毅夫(2003)指出人民公社、統購統銷和戶籍制度成為導致城鄉(xiāng)分割體制的“三駕馬車”,而農村改革的重心便圍繞著如何掙脫三駕馬車的韁繩。無論從時間上還是邏輯上,拋棄人民公社制、實施家庭承包制都是改革的起點。它的直接成效是改善了農民的激勵機制,釋放了壓抑已久的積極性,帶來農業(yè)生產力的迅猛增長與農產品產量的大幅增加。進一步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農民在獲得剩余索取權后,自然需要通過市場流通的方式交換剩余農產品,集市貿易、批發(fā)市場應運而生,奠定了統購統銷體制變革的硬件基礎;生產力提高減少了農業(yè)中勞動力的使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踏上城市化的征程、謀求新的機會,戶籍制度改革雖然長路漫漫卻終究不可逆轉。      在改革經驗的總結中,作者反復提及“漸進式改革”?!皾u進”從形式上看是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從本質上看,是盡可能少地觸動既有利益格局,實現帕累托改進。書中的案例、政策,一一印證了上述三大改革重點如何由點及面地層層遞進。1978年冬天,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吹響了家庭承包責任制的號角,立竿見影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隨后,在政策逐步放寬的鼓勵下,1980年初只有1.1%的生產隊實行家庭承包制,到1984年已經擴大到100%。改革初期,在維持統購統銷制下單純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1985年1月,《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明確了改糧食統購為合同定購,但保留統銷制度;通過在各地試點,1992年全國超過30%的縣(市)放開糧價;1993年6月底,超過95%的縣(市)宣布放開糧價,意味著統銷制度的終結。農業(yè)剩余勞動力首先從單一的糧食生產部門轉向種植業(yè)的其他部門;1980年代,“離土不離鄉(xiāng)”的模式將農民從農業(yè)生產中轉移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1990年代中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低徊,農民開始向大中小各等規(guī)模城市轉移,尋找新的崗位。   帕累托改進是本著把蛋糕做大,讓所有人都更好的理念。家庭承包制的“包干到戶”被形容為“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顧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的權益;在不觸及統購統銷制度的情況下,單純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切實提高了農民收入,且沒有損害糧食流通領域的任何一方利益;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總額,也填補了城市的崗位缺口,惠及城市居民和地方、中央政府。帕累托改進的原則,使得改革在啟動前阻撓的力量較弱,而在啟動后反對的呼聲較?。欢倪M的空間在改革進程中被不斷挖掘、反復創(chuàng)造,成為改革成功的關鍵。      與時序上“漸進式改革”配套的是空間中“上下結合”的改革方式?!白陨隙隆敝^之改良,1898年的百日維新也曾有“諭旨雷厲風行,人心為之一振”的時刻,可它既沒有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又觸犯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利益,遂曇花一現?!白韵露稀敝^之革命。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太平天國運動,歷朝的農民起義大多在轟轟烈烈之后歸于沉寂,“推翻后重建”的愿望讓統治階級為之惶惶,鎮(zhèn)壓必然不遺余力。而30年農村改革一直循著人民首創(chuàng)、政府支持的軌跡:中國政府在改革之初并沒有一個改革藍圖和推進日程,包干到戶是農民應對饑荒的新探索、勞動力流動是農民“用腳投票”的選擇,政府的應對是在思想上從禁錮到解放、在政策上從承認到鼓勵。上下互動的推進方式使改革動機內生于農民需求,改革手段契合于農村實際,改革成果應用于農業(yè)發(fā)展。      從改革的成效看,“三駕馬車”的前兩駕已壽終正寢,戶籍制度的撤銷卻欲進又止。戶籍制度對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的人為分割、對城市偏向福利政策的保護,導致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自80年代末又重新擴大。這一現象推動中國進入到城鄉(xiāng)統籌的全面改革階段,新一輪“城市支持農村,工業(yè)反哺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啟動了。改革的征程不知還有多遠,但沿途的風景已柳暗花明:30年前我們?yōu)槊撠毝鴳?zhàn),30年后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已站到了“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高度。      30年稱之為歷史或許太短,然而1978年為糊口掙扎的農民們想起21世紀該是多么的遙遠,而那時候是否真如《沒完沒了》結局中所說“到21世紀就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家家過的都是好日子”?在一輪又一輪的改革中,時間不期然地流走,新千年到了又過了,都到2008年了,好日子真的來了。
  •   經典好書,希望多來一些研究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真正關注中國的大多數!
  •   蔡昉先生是我一直尊敬的學者,他的書并不人云亦云,對大形勢的判斷極有前瞻性。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蔡先生對過去30年的總結冷靜、睿智,為今后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借鑒。
  •   內容沒的說,可是我認為排版還可以改進,字都太靠里面了
  •   作者是研究勞動力市場的大家,因此在討論農民收入結構、收入分配、剩余勞動力轉移、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等問題的時候,非常駕輕就熟??傮w來說,這是一部內容扎實的著作,盡管在某些方面,例如國家與農村的關系、產權、鄉(xiāng)村治理等,研究的深度還不夠。
  •   通俗易懂,內容全面
  •   語言精練,內容豐富,邏輯性強,值得深入學習研究與收藏
  •   分析挺全面,要想了解農村發(fā)展歷程,值得一看``
  •   這本書還沒有看,但是是質量什么的相當的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