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孔子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西書局  作者:黃坤明 編  頁數(shù):168  

前言

讀諸子百家書,發(fā)覺古賢的思維模式有一個顯著特點:善于提問?!翱鬃尤胩珡R,每事問。”(《論語·八佾(yì)》)這個典故是人們熟知的。說孔子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提問頻率之高,問題觸及面之廣’使親歷其境的人們感到驚異:都說孔子知禮,怎么還提問不斷呢?面對發(fā)問,孔子的回答既簡潔又精彩:“是禮也!”其意是講,我是個善于提問的人,善于提問才使我真正知禮??!這是發(fā)生在孔子早年的事?!叭ⅰ焙蟮臄?shù)十年間,無論是教學弟子,還是答問友朋,或者與列國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歡用提問的方式來探求真知。在諸子中,孔子的影響是最大的,用司馬遷的話說,是“學者宗之”的。正因為如此,孔子倡導的提問式思維模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為中華文化的好傳統(tǒng)。    提問對人來說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它會使人興奮,使人坐臥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個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的問題產(chǎn)生。任何一個人都永遠生存于提問和被提問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提問是驅(qū)動思想發(fā)展的真正的“永動機”。    我們常說,理論始于問題,科學始于問題,我們又何嘗不可以說,學習始于問題呢?    我們常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還要難,其價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問,敢于提問,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給我們的一份極為珍貴的遺產(chǎn)。    我們著手策劃這套有關前賢先哲的叢書的時候,孔子等先哲倡導的“提問”思維模式一下激活了我們這些后學的思維。先哲們的思想是不朽的。為何不把先哲請到“前臺”進行訪談呢?他們的身世如何?他們是怎么生活和學習的?為了傳播學說,他們又是怎樣遠行千里的?說是學習,他們有沒有實際意義上的課堂?他們手里捧著的又是何種意義上的“書本”?他們四處游說的學術主旨是什么?……甚至他們穿的服飾、吃的食品、駕的車輛都會在我們的心頭形成一個個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問題。    有鑒于此,我們將這套叢書取名為“提問諸子叢書”。這里有跨越時空的對話、通俗流暢的語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見解獨特的解說、圖文并茂的裝幀、考之有據(jù)的典章、實地拍攝的文物圖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讀者能喜歡這套獨具特色的圖書。    黃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內(nèi)容概要

  在古代中國,孔子無疑是雄踞榜首的文化圣人。
  孔子的周游列國,是一次“棲棲一代中”的文化尋根之旅。他付出的是困厄和艱辛,搶救和收獲的是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精粹。
  孔子的創(chuàng)私學、收門徒,為一個民族開創(chuàng)了學習新風。從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孔子提倡的禮樂精神、中庸和諧思想,有助于消彌人間的種種爭端,使世界和平天長地久。
  孔子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永恒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追求,是人類走向自身完美的基石。
  曾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說,為了人類的共存共榮,我們必須學會“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尋找智慧”。這是孔子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更是整個人類的光榮。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人生地圖
第二章 千秋學人
第三章 萬世師表
第四章 文化尋根
第五章 學術鉤玄
第六章 后世評說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問    現(xiàn)在有些史學著作上,稱您出生在一個“貴族平民”之家。這就使我們感到迷惑不解了,貴族之家就是貴族之家,平民之家就是平民之家,怎么會是“貴族平民”昵?“貴族平民”是否代表了一個家族的發(fā)展歷程呢?    孔答:各位有所不知。“貴族平民”這一提法不錯,它生動地反映了我的家族從貴族往平民下滑的過程。我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滅商,封微子啟于宋,遂從王室降為諸侯。從微子啟到我這一輩,大約傳了十六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是弗父何,他是微子啟的第五代子孫。當時宋室矛盾犬牙交錯,弗父何是長子,按“父子相傳”的慣例他本該當政,可是他偏不,他讓位給了自己的弟弟,自己當臣下。這樣,我家又從諸侯下降為卿。到我的六代祖孔父嘉時,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孔父嘉被殺,孔氏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我的三代祖孔防叔,始奔魯,為防大夫,地位又降為大夫。到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我的父親時,已經(jīng)無權無勢也無財,只是一名以勇敢著稱的一介平民了。    這與后世不斷“墜入困頓”的魯迅差不多。魯迅說:“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是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的?!币苍S是因為我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讓我具有銳利的目光,我才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地去變革社會。    二問    據(jù)《左傳》記述,魯大夫孟僖子曾說:“孔丘,圣人之后?!蹦约阂惨恢币浴笆ト酥蟆弊灾^。請問:這是一句客套話,還是一種實指?    孔答:這應該是實指。我祖上的那位圣人指的是正父考,是我的七世祖。他曾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君主,功業(yè)卓著,被封為上卿。但是,他很懂得自律,三次受命輔政,都表現(xiàn)得十分謙恭。第一次受命時,“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時,“折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時,“俯身而受”。他地位越尊,態(tài)度越謙,走路時循著墻邊走,對誰也不敢怠慢;常常只喝粥,不追求什么享受。這位先祖“圣人”對我的影響太大了。他的謙恭,他的自律,他的敬重眾人,他的節(jié)儉,不時出現(xiàn)在我眼前,對我的一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三問    如果有人問:孔子姓什么?人們會以為他是在開玩笑??鬃赢斎恍铡翱住?,還用懷疑嗎?可是,有學者偏要懷疑,偏要考證,說孔門一族原先本不姓孔,以孔為姓是后來的事,您覺得這樣的考證有意義嗎?    孔答:意義是有的,從姓氏之變化可以追尋出一個家族的演變史來。追溯姓氏,說來話長了。我常說自己是殷商之人,殷商的始祖是契。這契可是讓我感到榮耀得不得了的千年遠祖。契幫助大舜治理國家,輔佐大禹治水,勞苦功高。于是,契被封于商,賜姓“子”?!疤烀B,降而生商。”(《詩經(jīng)·商頌》)“子”姓寓義這一族是“玄鳥”之后代。    這樣看來,我家祖上該姓“子”。漫長歲月,世事變遷,“子”姓家族也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幾度榮辱。周武王把微子啟封于宋。這是我更直接一點的祖先。這時的孔門家族該姓“宋”。    我的一位遠祖正考父晚年得子,生下玲瓏乖巧的一個大胖兒子。這使宋君很高興,熱熱鬧鬧地為孩子舉行了一個“賜族之典”,賜孩子為“孔父嘉”——當時“孔父”是字,“嘉”是名。    孔子家族的這個“孔”字第一次浮出水面。    中國歷史上有個傳統(tǒng)說法,叫做“五世乃遷”,意思是經(jīng)歷五代就可以另立新姓了。從弗父何到孔父嘉剛好五世,于是這個家族的這一支就將“孔父嘉”這個名字的第一個字“孔”定為姓了。這姓一定下來就是數(shù)千年,再也不愿“遷”了。    四問    一般人認為,“孔”有深遠、盛大之意,賜之以“孔”姓,是寄托了前輩對后輩的一種希望,祝愿后代能光大祖宗之德澤,成就世代之事業(yè)。可是,我們在孔子后裔編的《孔子家族全書》中看到了另一種說法,把“孔”姓與“龍文化”聯(lián)系了起來。這樣說,妥嗎?    孔答:后世的書籍中,常把“孔”姓與“龍文化”聯(lián)系起來,以體現(xiàn)“孔”姓含義之深刻?!翱住边@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左邊是一個“子”字,右邊是一個“乙”字?!白印?,很清楚,是我孔子遠古家族的姓?!耙摇笔鞘裁茨??我們的民族是富于想象力的,說那是一只迎著朝陽展翅而飛的燕子,也就是《詩經(jīng)》中說的“玄鳥”。后來,社會發(fā)展了,進而視為“龍”??矗耙摇弊值淖中吻鷱潖澋?,上為首,下為尾,不就是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中華龍”嗎?以“乙”配“子”,不正好應了“龍的傳人”的說法嗎?我認為,這樣聯(lián)系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樣讀解,也是挺有詩意的!    五問    您的父親叔梁紇,是位平民身份的武士,在戰(zhàn)亂頻仍的春秋時代,武士以千萬計,一般都活不成名,死不傳世,為何唯獨您的父親事跡昭于史乘、英名傳之后世呢?    孔答:我父親在世時大約是我孔族遷魯?shù)牡谌虻谒拇?,沒有什么根基?!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姓f:“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陬(zāu)邑?!边@“陬”是山腳、山的角落的意思,說明當時孔家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是窮鄉(xiāng),但肯定是僻壤。我父親叔梁紇當了陬邑的大夫,相當于一個大村莊的保衛(wèi)干事。    據(jù)《左傳·襄公十年》記載,在一次逼陽人與晉人的戰(zhàn)斗中,叔梁紇大顯身手。逼陽城有兩重門,一為晨夕開關出入之門,一為戰(zhàn)時用的重門。晉人攻來,逼陽人先是開晨夕之門誘對方入內(nèi),當晉人部隊進入_半時,逼陽城的重門突然放下,將已入城的與未入城的部隊_切為二,欲分而殲之。這時,隨晉軍而至的叔梁紇挺身而出,雙手托起重門,讓進城的隊伍順利退出。這一事跡使原先沒有多少名氣的叔梁紇—下成了力大無比的英雄,連《春秋左傳》也記述了。這對我后來形成“知、勇、仁”的道德觀大有助益。P2-6

后記

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一塊磚、加一片瓦,我們花費了數(shù)年時間編纂了這套定名為“提問諸子”的叢書。我們的人手不多,寫作這樣大部頭的書稿實在有點勉為其難。好在大家都有決心.齊心協(xié)力地干,幾易其稿,現(xiàn)在終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樣稿后贊道,這是對國學精當?shù)年U釋和大膽的淺化。這當然是同道的過譽和獎掖,對我們來說實不敢當。國學博大精深,涵蓋了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學術,除我們涉及的子學外,還包括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shù)術等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若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時期就有所謂的“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體系。我們觸及的只是整個國學中的冰山一角,豈敢以偏概全?所言‘精當?shù)年U釋和大膽的淺化”,倒確是我們的初衷之所在。這個“子”那個“子”,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們涂抹得面目走樣了,為文化自覺和自信計,非得還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當”兩字上,我們確是花了不少氣力的。至于淺化,那更是當務之急?!疤岣呷褡逦幕刭|(zhì),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應是國策。既然這是關乎“全民”、“國家”的事,豈有不淺化之理?    需要說明的是,本叢書靠的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筆者的努力外,叢書主編黃坤明先生在選題和框架構想的設定上功不可沒。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諸子故居所在地紀念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許多可貴的意見。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采納了張曉敏、江曾培、李國章、陳廣蛟、秦志華等先生的許多真知灼見,有關編輯胡國友、劉寅春、李梅、李琳、賀寅、周俊、金燕峰、孫露露、王華、王鳳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飾和校正,在圖文合成中,得到了梁業(yè)禮、王軼頎、本本、曾初曉、盧鵬輝、盧斌等的幫助,倪培民教授為叢書簡介作了英文翻譯,在此一并致謝。    當然,由于作者學力有限,必有偏差、失當和粗疏之處,在此誠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時修正。書中的圖片有的是請友人實地拍攝的,有的是購買或有關方面贈送的,在此表示謝意外,諒不一一注明了。還有極個別圖片已多處使用,且署名不一,實難確定作者。有的圖片雖經(jīng)尋訪,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進展,定當按相關規(guī)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編輯推薦

提問對人來說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它會使人興奮,使人坐臥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個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的問題產(chǎn)生。任何一個人都永遠生存于提問和被提問之中。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提問是驅(qū)動思想發(fā)展的真正的“永動機”。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問孔子》是提問諸子叢書之一。本書分六章,內(nèi)容分別為人生地圖,千秋學人,萬世師表,文化尋根,學術鉤玄,后世評說。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提問孔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