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徐戩 選編 頁數(shù):303 字數(shù):2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施特勞斯的學問方向給中國學人的啟發(fā)首先在于:自由主義也好,保守主義、新左派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也好,是否真的能讓我們應對中國文明所面臨的深刻歷史危機。我們相信,按施特勞斯的學問方向培育自己,我們肯定不會輕易成為任何“主義”的教誨師,倒是難免走上艱難地思考中國文明傳統(tǒng)的思想歷程。
書籍目錄
徐戩 編者說明徐戩 高貴的競賽(代序)劉小楓 刺猬的溫順(2001)甘 陽 《政治哲人施特勞斯》后記(2003)張旭 施特勞斯在中國——施特勞斯研究和論爭綜述(2003)鄧正來、曼斯菲爾德等 與施特勞斯學派相關(guān)的若干問題——與曼斯菲爾德教授的對話(2008)馬愷之 哲人的自由,哲人的沉默——施特勞斯與中國哲學(2008)劉小楓 施特勞斯與中國——古典心性的相逢(2009)張志揚 啟蒙:落日前的憑吊——為“五四”九十周年而作(2009)包利民 “《羅爾斯篇》”與古今之爭的得失(2009)陳建洪 張皇失措的哲學(2009)張文濤 施特勞斯、古典學與中國問題(2009)韓 潮 天人之際·古今之變·中西之會——施特勞斯西來意(2009)附錄施志高 通識教育——通俗化還是教化(2009)徐戩 斯言之玷——審視一個中國的施特勞斯門人(2008)
章節(jié)摘錄
其次,社會現(xiàn)實表明,價值分歧不僅會促進公民權(quán)利,也可能造成倫理空虛,而道德淪落恰恰足以威脅到社會正義。起碼可以肯定,價值共識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價值分歧,成熟的公民社會恰恰需要兩者之間的平衡。按照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多元文化論基于事實和價值的區(qū)分,根據(jù)這一前提,理性只能審理關(guān)于事實的問題。那么,社會科學如何能夠提供調(diào)和價值分歧的知識基礎(chǔ)?冷戰(zhàn)之后,亨廷頓率先使用“文明”的范疇來研究國際沖突。如果文明具有沖突的潛在可能,那么從各種文化領(lǐng)域——無論是經(jīng)濟的、審美的、法律的抑或社會的“領(lǐng)域”——出發(fā)就無法把握這種沖突的實質(zhì)。文明沖突論所提出的挑戰(zhàn)在于,文明的概念無法化約為各種自主的文化領(lǐng)域。文明沖突的核心必然是使文明共同體休戚與共的根本原則,亦即這種文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及其制度理想。政治社會的合法性最終來源于正當性,而正當性取決于這一社會的首要部分的信念。無疑,正當性更加貼近文明的核心。相對于社會科學中習以為常的“國家”、“社會”、“文化”乃至“民族”的概念而言,“文明”的概念能夠更為恰切地描述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命運的共同體。顯而易見,世界上存在著諸多的文化現(xiàn)象,但并非每種文化現(xiàn)象都符合文明標準。人們或許可以研究西藏農(nóng)奴制度的“社會文化”,研究日本的切腹自殺現(xiàn)象的“美學文化”,研究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文化”,研究法國拍賣圓明園文物的“法律文化”。
編輯推薦
《古今之爭與文明自覺:中國語境中的施特勞斯》:什么是正確的生活方式?“中西之爭”背后人類共通的切身問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