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易學史

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廣西師大  作者:高懷民  頁數(shù):24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中國易學史中,兩漢時期的易學總覺得像是被一團迷霧籠罩著,它給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內(nèi)涵神秘且朦朧不清。許多易學家講到漢易,除了舉出幾個特有人物的易說外,對于這一段長達四百多年的學術(shù)史的曲折演變,多不能道其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此時期的易學與數(shù)術(shù)之學密切相關(guān),以致內(nèi)容龐雜而隱秘,迷人耳目;一方面又因為時代久遠,史料殘缺,以致產(chǎn)生了有的易學家身世不明,有的原著作全喪失或半喪失,或有著作而無作者等等混亂情形?!皟蓾h易學史”便是作者深有感于此而寫,旨在對此一時期混淆模糊的易學作一清厘,尋繹其端緒,疏理其脈絡,俾得以較清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學術(shù)史上,更由此可以看出漢易在整個中國易學的長流中所處的“史”的地位。    本書寫成,凡歷三年。最感遺憾的,是前人無一有系統(tǒng)的漢易史可供參考。各家易說固可由資料收集得來,然其他許多方面多是作者一己之見,諸如:對整個漢易演變的看法是否正確?對有些疑難問題的討論與推斷是否合理?分期是否恰當?一些必要的名稱的擬定是否適宜?以及對易家人物的提出與安排、對某些易家學說的商討是否有理?凡此種種,都甚望聽取賢者指教。作者才思不逮,何敢言易?倘以此書之作,他日得睹一更完備之漢易史問世,實為大愿。茲條列其他應先聲明諸事如下:    一、本書在寫作上所持原則,是以學術(shù)思想的演變?yōu)榻?jīng),以各家易說的介紹為緯。    二、本書是以兩漢之時的學術(shù)為立場,所以敘述象數(shù)易部分特詳,而敘述儒門易部分則簡略;以象數(shù)易為漢易主流故。書中其他有討論處,也都是采取此一觀點。    三、本書中所述部分易家,如管輅、王弼、蜀才、干寶數(shù)人,論時代已在東漢以后,但從學術(shù)上說,此數(shù)人都應納入漢易范圍:管輅易為焦、京一脈的嫡傳;蜀才易采虞翻卦變?yōu)檎f;王弼排除象數(shù),為漢易時代的結(jié)束;至于干寶,雖已晚至晉元之世,但其注易以孟、京易為宗而有新創(chuàng)義,略掉可惜,故也附載于注經(jīng)派象數(shù)易家之后,可視為漢象數(shù)易的落日余暉。

作者簡介

高懷民,著名易學、易學史研究專家。臺灣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著有《先秦易學史》、《兩漢易學史》、《宋元明易學史》、《大易思想》、《大易哲學倫》、《哲學的人類文明之道》等。

書籍目錄

本書主要易學家年表兩漢易學傳承表第一章 漢易中幾個特殊問題  第一節(jié) 易與秦火的問題  第二節(jié) 易的傳承問題    (一)漢興田何以上    (二)西漢時期    (三)東漢時期  第三節(jié) 易偽書的問題    (一)《子夏易傳》    (二)易緯    (三)《連山》與《歸藏》第二章 漢興儒門易的復古  第一節(jié) 漢興以前易學的沉寂  第二節(jié) 復古大師田何  第三節(jié) 儒門易的興盛與衰落第三章 漢象數(shù)易興起的原因  第一節(jié) 遠因之一:易道以“變”為用  第二節(jié) 遠因之二:儒家門墻不足以范圍易學  第三節(jié) 近因之一:災異、數(shù)術(shù)思想的盛行    (一)陰陽與易    (二)五行與易    (三)干支與易    (四)災異與易  第四節(jié) 近因之二:武帝尊儒術(shù)的影響  第五節(jié) 近因之三:隱士易學的出現(xiàn)第四章 前期占驗派象數(shù)易家 第一節(jié) 孟喜易    (一)孟喜事略    (二)孟喜易說——卦氣     甲  四正卦     乙  十二月卦     丙  六日七分法  第二節(jié)焦延壽易    (一)焦延壽事略    (二)焦延壽易說——六十四卦變占     甲  《焦氏易林》     乙  焦林六十卦直日   第三節(jié)京房易    (一)京房事略    (二)京房易說     甲 八宮、世應、世建     乙  納甲、納十二支(京氏爻辰)、納五行、納六親     丙  飛伏   ……第五章 后期注經(jīng)派象數(shù)易家第六章 漢象數(shù)易的結(jié)束第七章 結(jié)論:兩漢易學綜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兩漢易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在中國易學史中,兩漢時期的易學總覺得像是被一團迷霧籠罩著,它給人的印象是索奇弄怪、內(nèi)涵神秘且朦朧不清。許多易學家講到漢易,除了舉出幾個特有人物的易說外,對于這一段長達四百多年的學術(shù)史的曲折演變,多不能道其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此時期的易學與數(shù)術(shù)之學密切相關(guān),以致內(nèi)容龐雜而隱秘,迷人耳目;一方面又因為時代久遠,史料殘缺,以致產(chǎn)生了有的易學家身世不明,有的原著作全喪失或半喪失,或有著作而無作者等等混亂情形?!皟蓾h易學史”便是作者深有感于此而寫,旨在對此一時期混淆模糊的易學作一清厘,尋繹其端緒,疏理其脈絡,俾得以較清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學術(shù)史上,更由此可以看出漢易在整個中國易學的長流中所處的“史”的地位。
    本書寫成,凡歷三年。最感遺憾的,是前人無一有系統(tǒng)的漢易史可供參考。各家易說固可由資料收集得來,然其他許多方面多是作者一己之見,諸如:對整個漢易演變的看法是否正確?對有些疑難問題的討論與推斷是否合理?分期是否恰當?一些必要的名稱的擬定是否適宜?以及對易家人物的提出與安排、對某些易家學說的商討是否有理?凡此種種,都甚望聽取賢者指教。作者才思不逮,何敢言易?倘以此書之作,他日得睹一更完備之漢易史問世,實為大愿。茲條列其他應先聲明諸事如下:
  •   高先生的《兩漢易學史》買回來剛好一個月了,放在書柜沒有碰過。不是把它打入冷宮,而是有很多書排著隊等著我來看。而且,高先生的這書,還是我導師強烈推薦要看的。恰好,這段時間在準備兩漢孟京的易學思想,粗看了這書前兩章節(jié),覺得高先生實是深究易,懂得易之人,與市面上流行的江湖郎中有莫大的區(qū)別,包括百家講壇上的曾士強。因為,看書,要先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養(yǎng)分,學術(shù)上的還是用來忽悠人的。我選擇的是前者,而且,這也是我碩士三年的研究課題。回到這書,其行筆構(gòu)思流暢明朗,對初了解的人有莫大的引導作用。為什么這樣說呢?按照洛克的“白板說”,我們都是白板,誰來劃上第一筆呢?教我們的第一字是什么呢?這必然決定著我們以后的取向,包括態(tài)度,專業(yè)路數(shù)和如何經(jīng)營方式。高先生,是以深入淺出的話語和嚴謹?shù)闹\篇布局來引導我們?nèi)绾芜M入易之門。聲明,我不是托,有自己獨立思想和見解。書,好還是壞,有益或者是無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書好,不怕高調(diào)。還要補充的一點是,這書,不是快餐文化,而且需要讀者有一定的相關(guān)專業(yè)背景的。
  •   兩漢易學史
  •   若對易學有興趣者,此書值得一看!
  •   對增長與“易經(jīng)”有關(guān)的知識面,有些作用。
  •   可與朱老的那套<易學哲學史>相互參照著讀,二者各有千秋!都不錯!
  •   就是作者自己發(fā)表的意見和感慨也太多了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