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現場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大學  作者:張英  頁數:25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路上  我想做一個偉大的記者。直到現在,我才確定記者是我的終身職業(yè)目標?! ∽鳛橛浾?,我的名字是2002年12月5日在《南方周末》上出現的。那篇稿子是《大陸運臺文物都有一個“故”字頭》,采訪的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誠如。帶我進《南方周末》的是向陽,我被視為有一定經驗的記者進了文化部?!赌戏街苣返拈T檻高,我和所有進《南方周末》的同事一樣,從零開始干起?! ¢_始我和所有的進入《南方周末》的記者一樣,不習慣?!赌戏街苣窙]有職業(yè)培訓,也沒有采編手冊。在北京的記者站,實行的是完全松散型管理,每周去一次記者站,開評報會報選題。從報選題到采訪、寫稿,完全是記者自己聯(lián)系、安排。習慣了被管理的我,突然到這樣一個放羊式管理的報社,非常的不習慣。好在過了兩個月左右,我就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 ∥医酉聛韺懙氖?個版的專題:為2003年春節(jié)推出特刊“金庸影視”專題,從《射雕英雄傳》開始,到正在拍攝中的《天龍八部》,我采訪了張紀中、鞠覺亮、李亞鵬、周迅、周杰、胡軍、周曉文等人。不久,因為關于北京永定門的報道《北京開門》,我通過了《南方周末》的試用期,正式成為《南方周末》的記者?! 》?003年的報道,《馮小剛:我要拍藝術片了》、《戴思杰和小裁縫》、《王志文這人》、《金庸:學問不夠是我的一大缺陷》以及《金庸的節(jié)日》、《崔?。阂驗榭謶?,所以批判》、劉震云專訪等這一系列文章算可以留在我的書籍里。那一年是摸索期,但我沒有讓《南方周末》的編輯失望,通過這些獨家專訪,慢慢我知道《南方周末》的新聞應該怎么做了。  之前,我在各家報紙干,無非是憑著年輕,身體好,勤奮刻苦,能寫會跑,擁有一定的資源。任何有野心的年輕人都可在他的單位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但是,很快,你會發(fā)現,做一個勤奮的螞蟻,是沒有出息的,你得按照體制內的潛規(guī)則,先是成為編輯,再當副主任一主任一編委一副主編一主編,那是一個被所有人認可的價值和道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很多才華橫溢的年輕記者,大部分人在幾年后變成一個平庸的部門主任,想方設法往上爬,成為管理團隊和既得利益者隊伍里的一部分。沒有人把職業(yè)記者當成終身職業(yè),也沒有這樣的價值觀?! ≈挥小赌戏街苣罚o了記者激情、理想和信念。到了2004年,我已經成為本年度發(fā)稿最多的記者。葛優(yōu)、徐克、幾米、沙拉·布萊曼、周迅、吳倩蓮、趙寶剛、周星馳、德波頓、楊爭光、賈平凹的專訪,世界遺產大會專題,余秋雨專訪及余秋雨文革調查應該算是那一年讓《南方周末》自豪的報道?! ∫驗槲幕侣勚辉诰植坑杏绊懀搅?005年,我開始調整,由電視、電影、娛樂、文學擴展到教育新聞,陳丹青離開清華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我獨家抓住了這個機會,讓他談了大學藝術教育制度對藝術的危害?! ≡?006年,我開始放棄當作家的念頭?!赌戏街苣肺幕坑袛滴桓呤郑跻窃娙?、攝影家;夏榆是小說家、散文家;李宏宇是翻譯家、影評家;周俊是旅行家、散文家;朱力遠是小說家;向陽是劇作家。我的長項在哪里呢?與他們相比,我小說、散文不敢拿出手,再說我即使有這方面才能,憑著自知之明,也頂多算個三流的,但如果把精力花在新聞上,做一個職業(yè)新聞人,我有可能做到一流?! ∫彩腔谶@樣的想法,在2006年里,我開始以職業(yè)新聞記者來要求自己。這一年我發(fā)稿達61篇,有《濮存昕:跳進“人藝”這鍋粥》、《復旦自主招生》、《郭敬明抄襲案》、《卡拉OK版權收費》、《作協(xié)專題》等文化熱點新聞,也有《出得了電影局,進不了電影院》、《長沙歌廳走出來的電視藝人》、《北京兒藝體制改革軌跡》、《洛麗塔從禁書到“世紀經典”》、《韓寒白燁之爭》這樣的文化現象觀察和專題,有范小青、胡戈、閻連科、莫言、余華、陳忠實、武和平、胡因夢、潭恩美這樣的深入專訪,也有《追尋那支西去的紅軍》這樣的研究性題目。我拿了5個月度好稿獎、2個總編特別獎、1個年度新聞二等獎。   《南方周末》是一所好學校,這里有一支高水準的編輯隊伍,和他們合作,鍛煉了我的業(yè)務能力。從一個采訪的準備功課、提綱的設置,到現場的采訪技巧,還有后期的寫作,我都獲益匪淺。比如,通過和文化部的向陽、吳蔚、陳一鳴的合作,學到怎么寫新聞;從新聞部的張捷和后來加入《南方周末》的袁蕾那里,學到了新聞的整體結構。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別的報紙干,我交出去的是原材料;在《南方周末》,我交出去的是作品。   到了2007年的時候,我的發(fā)稿量達到了66篇。盤點一下,我保持了原來的傳統(tǒng),比如有郭敬明的官司案、新聞發(fā)言人、作協(xié)擴招專題,王衛(wèi)平談中國電視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專訪,也有4個版的《大明王朝》專題,更有對老南京遭受破壞、文化部推行上崗證謀利的調查,還有《海藝辱師門全記錄》這樣的特稿嘗試,也有關于慰安婦賠償調查、上海教科書停用重編的深度調查;還有我打破部門壁壘,為新聞部民生版的選題貢獻,比如《公民韓寒的交通問題》等,為此,我還獲得了5個月度新聞獎、2個總編獎、《南方周末》的年度十佳員工獎和年度新聞三等獎、教育部新聞專題獎。   在2008年,我在職業(yè)記者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發(fā)稿量高達97篇,獲得了6個月度新聞獎、1個總編獎,《張藝謀解密開幕式》獲得《南方周末》的年度新聞二等獎,《中國制造李連杰》和《“就是一個體制問題”——吳冠中談中國美術現狀》獲得年度新聞提名獎。   2009年,我發(fā)稿91篇,獲得4個月度新聞獎,2個集體月度新聞獎。我參與了中國夢,開拓周末圖書出版項目。我獲得《南方周末》優(yōu)秀員工特別貢獻金獎。這一年,我在訪談領域有明顯的進步,比如關于許倬云、戈貝爾、劉小萌、奈斯比特、金沖及的訪談;在熱點人物上,我也沒有放過,比如葛優(yōu)、庫恩、季羨林、張藝謀、莫言基本上都是獨家專訪;在熱點事件上,我對社會熱點名人做廣告立法解讀專題,張愛玲小團圓專題,文化界政協(xié)委員參政議政專題、香港電影北上專題、知青專題、世界音樂專題、《新聞聯(lián)播》改版專題基本上都是厚實呈現。   有時候,和新聞部或者和經濟部的同事聊起來,聽到他們認為文化部的采訪容易、寫稿容易,我就覺得是一種誤讀:社會新聞和經濟新聞,很多時候是憑著慣性在工作,因為它往往是在事件發(fā)生以后才開始,你只要順著事件的邏輯,把真相和前因后果查清楚,寫出來就好。不管采訪多少人,你是一個簡單的采訪,甚至是三言兩語的采訪。   而文化部做的新聞呢?通常是公眾知道的人物,每一次采訪都要有新料出來;通常一個熱點有幾百家媒體采訪,可見有多難。為一個人物,采訪兩小時,資料收集和采訪提綱可能是兩到三天的準備,加上采訪、寫作,可能是一周。時政、社會、經濟新聞的競爭對手有那么多嗎?   2010年開始,是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第八個年頭,受報社委托,我負責圖書出版方面的開拓工作??赡芪也粫褚酝?年里那樣寫那么多稿子,但對于我以后的每一篇新聞報道,我將一如既往地努力,寫出代表《南方周末》高水準的稿子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像已有的《南方周末》記者那樣,能夠把名字銘刻在中國新聞史上。   雖然我已經38歲了,但我覺得作為一個成熟的記者,我的路才剛剛開始,我希望能夠永遠保持激情和動力,保持一個人在路上奮力奔跑的姿勢,就像《南方周末》的那幾句廣告語:你見到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紙上,你見不到我的時候,我和新聞在路上。

內容概要

在本書中,通過張英對名人的采訪,你會發(fā)現,陳道明、馮小剛、葛優(yōu)等人的故事,的確很激勵人。張英的提問,如此犀利又如此坦率。在他的逼問下,一個個名人被迫撕下偽裝,亮出了一個自己的底牌,原來,在盛名與輝煌之下,他們成功的過程竟也如此瑣碎和庸常。這一點,會給我們日常的堅持增添一份信心與安慰。

書籍目錄

總序:你必須撫摸他們,他們是中國跳脫的心序:在路上第壹輯 新聞現場 為什么要罵張藝謀  ——張藝謀批評史 余秋雨“文革”調查 吳冠中假畫調查 謝晉的最后時刻 海藝“辱師門”調查第貳輯 體制與人 濮存昕:跳進“人藝”這鍋粥 張和平:“人藝”溫和的變革者 到處都有張和平 “就是一個體制問題”  ——吳冠中談中國美術現狀 陳道明:“我原來就不是往人群里走的人” 演員陳道明第叁輯 文化真相 金庸:學問不夠是人生一大缺憾 吳宇森:我拍電影是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 “文革”都成歷史了,還要讓人沉重多久啊   ——專訪張藝謀 中國制造李連杰 “就是希望政府知道這個事兒”   ——李連杰的“術”和“道” 馮小剛:《唐山大地震》拍攝揭秘 葛優(yōu):我現在就想娛樂大眾 王志文:所有的戲都是在演我自己代后記 張英:南瓜泡沫第一猛人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謝晉走了,張藝謀來了“張藝謀的淪落,終究是電影制度的問題。一個問題成堆的電影體制,把好端端的張藝謀變成了一個文化怪物。這個富于才華的導演,最終辜負了我們25年前對他的熱烈期待?!蔽乃嚺u家朱大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年對張藝謀的捧,是從對謝晉的貶開始的。據朱大可回憶,最早批評謝晉的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李劫,在上海的滬西工人文化宮影評組主辦的一個電影講座上,首次提出“謝晉電影時代應該結束”,贏得在場影評員的熱烈掌聲。1986年7月8日,朱大可在《文匯報》上發(fā)表了《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這些缺陷包括“謝晉電影的商業(yè)性質”,以及“標準的好萊塢審美眼光和習慣”,“更令人不安的是謝晉一味迎合的道德趣味,與所謂現代意識毫無干系”。文章被大量轉載,引發(fā)了關于謝晉電影的大討論。李劫發(fā)表了《謝晉時代應該結束》的文章。認為謝晉這位頗有才氣的導演,在銀幕上向四周“團團作揖”,以換取一片‘熱烈而盲目”的喝彩聲和掌聲。對張藝謀電影的挖掘,是在這場批評后不久發(fā)生的?!按蟾攀?987年,《紅高粱》到上海首映時,《文匯報》的文藝部主任給了我一張票,叫我務必看一看。我去看了之后,覺得有些新意,在隨后由《文匯報》舉行的討論會上說了這意思?!崩罱僬f,出席那個討論會的,都是當時所謂的先鋒人物,比如張獻、孫甘露、格非等?!啊都t高粱》在上海文藝評論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甚至有人當場表示,這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紅高粱》向世人表明了,中國電影不再按照權力意志炮制,而是隨著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意愿編導?!崩罱僬f,對謝晉的批評給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登場,掃清了道路。幾個月后,《孩子王》上海首映式上,陳凱歌高興地對朱大可說:“你的刀捅到了中國電影的肺葉子上了?!薄皩Α都t高粱》的肯定,確實是希望中國電影有所改觀,突破謝晉模式?!崩罱贈]想到的是,“張藝謀后來會變成謝晉第二,并且比謝晉還要謝晉”。朱元璋式的傳奇張藝謀是用來推翻“謝晉模式”的“武器”,但張藝謀從來就不是這其中一員。張藝謀一出生,父親頭上就頂著“歷史反革命”的帽子,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他,從小心理和性格就很壓抑、扭曲。1978年9月,超齡6歲的工人張藝謀幾經周折,破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由于當年學院招生過多,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就有人貼出大字報,針對學院擴大招生名額和破格錄取學生的事,表達了“不同的意見”。已經人學的張藝謀經歷了退學、再入學,兩進兩出才艱難完成了4年的學業(yè),這不是他的同班同學陳凱歌、田壯壯等人所能體會的?!皬埶囍\登上電影行業(yè)的歷史舞臺,是一個劉邦式的故事,一個朱元璋式的傳奇。”李劫總結說。1988年2月23日,《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西方A級電影節(jié)中獲得大獎,消息傳回中國,被認為是“為國爭光”,當時的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還舉行了慶功宴。然而,僅僅三個月后,風向就開始變了。1988年5月起,以《中國電影報》為大本營,發(fā)表了一系列對《紅高粱‘》的批評文章。5月5日,《中國電影報》將這部作品稱為“丑化、糟蹋、侮辱中國人的影片”。10日,該報再次刊文《干涸的心田》,將批評的調子升為“辱華”。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張英不是那種可以用領域來定義的記者,他是一個可以與“記者”這一職業(yè)全息對應的完整意義上的記者。他的幾乎出自本能的好奇,他的罕見的新聞敏感及其捕獲、突破能力,使他成為南周這個中國第一周報多年的發(fā)稿冠軍,同時也佳作累累?!  赌戏街苣犯敝骶庩惷餮笞鳛椤赌戏街苣返囊粭U老槍,張英說,他的路才剛剛開始。這是一個成熟記者的自信。祝愿他打破老槍的宿命,在記者的路上走得更遠?!  戏綀髽I(yè)傳媒集團副總編輯江藝平

編輯推薦

金庸、吳冠中、陳道明、張藝謀、王志文、馮小剛、吳宇森、濮存昕、李連杰、葛優(yōu)、張和平……他們?yōu)槭裁凑f了平時不肯說的心里話?因為他,是中國一流的文化記者?!吨袊幕F場》是《南方周末》高級記者張英八年積累心血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文化現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中國文化摻雜了太多的東西
  •   支持南方周末,孤獨閃光的引航燈。
  •   質量還行,還沒看呢
  •   有深度有感想有體會,值得一讀。
  •   書是正品,正在欣賞。語言室我喜歡的類型。贊一個
    一直喜歡南周,支持
  •   很不錯的口味,性價比高。
  •   書認真讀完了,很不錯的一本書!對中國近些年的文化現象進行了討論,與名人的對話具有思想性,值得一讀!
  •   很反映社會文化問題 很不錯
  •   名人背后的故事
  •   受訪者很吸引人,但有些問題問的不合理
  •   還可以 不錯,,很不錯
  •   看完這本書作者給我的印象就是這樣不是一個有天賦的作者文字也不太吸引人買這本書完全是沖著他采訪了這么多文化人來的
  •   這兩天我朋友在看,他說很不錯。南周高級記者的文章,錯不了!
  •   中國文化,一個挺大的范疇,不僅有上層的精英文化,夾層中的大眾文化,還有最底層的文化。包羅萬象的文化滋養(yǎng)了很多文化現象,文化名人。無可否認,記者作為“人民的喉舌”,在做名人訪談時,無可否認的具有一定的對文化現象的精英人物進行深究的優(yōu)勢??梢哉f,閱讀后讓自己重新認識了很多東西,譬如對于張藝謀,對于吳冠中。當然,也無可避免的總感覺很多東西逃不過一個很固定的框架----體制。社會上各種人群的觀點分類,金錢與個人追求的沖突與融合,成為了深究問題根源的幾個很固定的源泉歸屬。每一個國家的文化總要適應本國土壤的生長方能有機會茁壯成長起來。怎樣才能算作一種主流文化?普羅大眾的認可,同事飽受著所謂精英一族的不屑一顧?抑或大家歡喜?文化場,名利場,很多東西總無法很好的平衡,無可否認體制的作用。畢竟,溫飽總在第一線,純粹的藝術追求,如葛優(yōu)所說的在商業(yè)價值與電影追求之間平衡,始終有個“金錢”作為前提?;蛟S有些時候,真的如某條微博上所轉述的老一代人所說的那句“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啊,總是想的太多”。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總不能瘸腿,不管前些日子那個中華民族的復興人物已經完成了62%的人物假成什么樣子,在社會發(fā)展的全面性中,文化變得尤其重要。真的希望哪一天中國文化可以真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實,...一個很大的前提,中國社會需要多一點的寬容,方能真正的各抒己見。讓歷史的長河自己來進行最公正的篩選哪一種文化最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而非靠著“權錢勢”來扭曲或打壓發(fā)展方向。很喜歡書中陳丹青的那句話:“對各種惡,中國人的偉大,是心里有數,無表情,不表態(tài),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只當無事?!眱H此而已。 閱讀更多 ›
  •   本書的包裝和裝幀比較不錯,內容尚好

推薦圖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