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中國畫報 作者:秋雨 頁數(shù):400
前言
前言 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重要診治方法--針灸、按摩、拔罐、刮痧,有著享譽世界的確切療效,深受中外醫(yī)學界的推崇和喜愛。它們是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經(jīng)絡理論,通過分清遍布人體的各種穴道,確認穴道和人體各種器官之間的聯(lián)系,針對不同情況運用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等醫(yī)療術來達到治病祛疾的目的。其療效顯著、副作用少的優(yōu)點已被古今中外臨床醫(yī)療實踐所證實,即使是在西醫(yī)盛行的現(xiàn)代社會,仍能大放異彩?! ∪欢?,針灸、按摩、拔罐、刮痧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因為人體的穴位有上百個,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的具體方法也有近百種,二者有一方面沒有把握好就會使療效大打折扣,甚至會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 ∥覀冋J真研究了這個普遍而現(xiàn)實的問題,通過組織專家組仔細探討,合理地處理了這個問題。長久以來,穴位找不準主要是因為沒有圖例,或者手繪圖例與人體實際有一定差距。為此,我們著手制作了真人實體穴位標注圖,其準確性在此領域已具有較高水平。另外,針對四種治療方法,我們單列出一篇進行了詳細解說,并且在具體治病的章節(jié)中簡明地分出了這四種療法各自施治的穴位和部位,以使讀者輕松掌握施治的部位和方法。 本書是我們中醫(yī)傳統(tǒng)醫(yī)學研究組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精品醫(yī)學專著。全書內(nèi)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并配有大量真人實體圖片,詳細準確地介紹了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療法的系統(tǒng)知識,使讀者看過即可掌握,實為醫(yī)務人員和廣大患者的良師益友。我們相信,本書必將對各種常見疾病的家庭治療和護理,以及家庭保養(yǎng)、保健方面產(chǎn)生顯著的效果。
內(nèi)容概要
本書講述了針灸、按摩、拔罐、刮痧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物理診治方法,其療效顯著,副作用少的優(yōu)點已被古今中外臨床醫(yī)療實踐所證實,也因此,這些診治方法深受中外醫(yī)學界的推崇和喜愛。本書詳細準確地介紹了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療法的系統(tǒng)知識,并配有大量真人實體圖片,使讀者有所對照,加強了各種診治方法的可行性。
作者簡介
膳書堂文化多年來致力于為大眾服務的理念,策劃制作了大量生活、科普類圖書。其中《健康生活館》、《棋牌娛樂指南》、《健康醫(yī)療館》、《百鮮美食坊叢書》更是在圖書界享有盛譽。膳書堂文化本著傳承文明,開拓創(chuàng)新之精神制作了大量精品圖書,為祖國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書籍目錄
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
針灸療法
一、針灸的治病機理
調(diào)和陰陽
扶正祛邪
疏通經(jīng)絡
二、針灸的施治器具
三、針刺的運針方法
選擇體位
消毒
常用進針法
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行針基本手法
針刺的感應
出針法
四、灸灼療法
艾炷灸法
艾卷灸法
溫灸法
非艾灸法
五、針刺療法
毫針刺法
芒針刺法
粗針刺法
火針刺法
三棱針刺法
蜂針刺法
六、針刺注意事項
七、灸灼注意事項
施灸禁忌
施灸程序
灸后處理
注意事項
按摩療法穴位按摩治療原則
選穴處方原則
穴位按摩選穴處方可遵守原則
取阿是穴
遠部取穴
近處取穴
局部取穴
遠近配穴
穴位按摩治病的次數(shù)與補泄
穴位按摩的適應癥與禁忌癥
適應癥
禁忌癥
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項
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
暈厥
疼痛加重
岔氣與肌肉損傷
拔罐療法
一、拔罐的治病機理與作用
預防保健作用
作用機理
治療作用
二、拔罐療法施治器具
火罐
負壓罐
真空拔罐器
其他
三、拔罐施治手法
吸拔方法
拔罐時間
起罐
?純罐手法
結合罐手法
四、拔罐施治的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正常反應
異常反應及預防處理
刮痧療法
一、痧癥的起因與表現(xiàn)
痧的定義及范圍
痧癥的起因
痧癥的癥狀表現(xiàn)
二、刮痧的治病機理
中醫(yī)學理論
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
三、刮痧的施治器具
刮痧器具
刮痧介質(zhì)
四、刮痧的操作手法
刮痧方法的分類
刮痧的操作方法
刮痧的補瀉手法
五、刮痧的施治范圍及其注意事項
選穴原則
刮痧時間
刮痧次數(shù)
刮痧后的處理
刮痧正常反應及不良情況的處理
實施刮痧時應注意的事項
關于刮后調(diào)養(yǎng)方面
家庭百病自診自療
針灸
一、咳嗽
艾炷灸
瘢痕灸
隔物灸
艾卷溫盒灸
敷灸
燈火灸
太乙神針法
二、肺結核
艾炷灸
瘢痕灸
艾卷灸
隔物灸
敷灸
燈火灸
三、胃痛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隔物灸
燈火灸
敷灸
四、胃下垂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敷灸
五、?吐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燈火灸
敷灸
六、呃逆
艾炷灸
隔物灸
燈火灸
七、腹痛
艾炷灸
隔物灸
艾卷灸
燈火灸
敷灸
八、腹瀉
艾卷灸
艾炷隔物灸
溫灸
燈火灸
九、腹脹
隔物灸
艾卷灸
敷灸
十、高血壓病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燈火灸
敷灸
十一、冠心病
艾炷灸
溫灸
燈火灸
十二、心悸
艾卷灸
敷灸
十?、淋證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十四、癃閉
艾灸法
隔物灸
燈火灸
蒸氣灸
十五、陽痿
艾炷灸
艾炷隔物灸
艾卷灸
燈火灸
十六、遺精
艾炷灸
艾卷灸
燈火灸
十七、精子缺乏癥
艾炷灸
艾卷灸
十八、癲癇
艾卷灸
艾炷灸
燈火灸
敷灸
十九、坐骨神經(jīng)痛
艾灸
燈火灸
敷灸
二十、三叉神經(jīng)痛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二十一、面神經(jīng)炎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燈火灸
敷灸
二十二、急性腸梗阻
艾灸法
敷灸
二十三、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艾灸法
敷灸
二十四、痛經(jīng)
針灸
二十五、月經(jīng)失調(diào)
針灸
二十六、功能性子宮出血
針灸
二十七、閉經(jīng)
針灸
二十八、白帶增多癥
針灸
二十九、妊娠嘔吐
針灸
三十、乳汁過少
針灸
三十一、回乳
針灸
三十二、更年期綜合征
針灸
三十三、頸淋巴結核
艾灸法
敷灸法
三十四、腱鞘炎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三十五、鞘膜積液
艾灸
蒸氣灸
敷灸
三十六、直腸脫垂
艾灸法
藥物蒸氣灸
燈火灸
敷灸
三十七、急性乳腺炎
艾灸法
燈火灸
藥物蒸氣灸
敷灸
三十八、頸椎病
艾灸法
藥熏蒸氣灸
敷灸
三十九、腰椎間盤突出癥
艾灸法
藥熏蒸氣灸
敷灸
四十、骨結核
艾灸法
非艾灸法
藥熏蒸氣灸
敷灸法
四十?、肩周炎
艾炷灸
艾卷灸
溫灸
燈火灸
敷灸
四十二、腰肌勞損
艾灸法
敷灸
藥熏蒸氣灸
四十三、急性腰扭傷
艾灸法
非艾灸法
敷灸
四十四、踝關節(jié)扭傷
艾灸法
非艾灸法
敷灸
藥熏蒸氣灸
四十五、落枕
艾灸法
燈火灸
藥熏蒸氣灸
敷灸
四十六、肛裂
針灸
四十七、脫肛
針灸
四十八、丹毒
針灸
四十九、急性淋巴管炎
針刺放血
五十、凍瘡
針灸
五十一、老年性足跟痛
針灸
五十二、疝
針灸
五十三、四肢關節(jié)扭傷
針灸
五十四、老年性白內(nèi)障
針灸
五十五、單純性青光眼
針灸
五十六、急性結膜炎
針灸
五十七、電光性眼炎
針灸
五十八、咽喉異感癥
針灸
五十九、鼻出血
針灸
六十、過敏性鼻炎
針灸
六十一、慢性鼻竇炎
針灸
六十二、急性扁桃體炎
針灸
六十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針灸
六十四、耳鳴
針灸
六十五、牙周病
針灸
六十六、牙本質(zhì)過敏
針灸
六十七、齲病
針灸
六十八、復發(fā)性口瘡
針灸
六十九、白癜風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七十、帶狀皰疹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七十一、濕疹
艾灸法
蒸氣灸
燈火灸
敷灸
七十二、蕁麻疹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七十三、銀屑病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七十四、神經(jīng)性皮炎
艾灸法
七十五、牛皮癬
針灸
七十六、子宮頸炎
針灸
七十七、子宮脫垂
針灸
七十八、盆腔炎
針灸
七十九、崩漏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八十、帶下病
艾灸法
燈火灸
敷灸
八十一、胎位不正
艾灸法
按摩
慢性支氣管炎
手部按摩
支氣管哮喘
手部按摩
食欲不振
手部按摩
慢性胃炎
手部按摩
膽囊炎、膽結石
手部按摩
消化性潰瘍
手部按摩
慢性結腸炎
手部按摩
高血壓?
手部按摩
冠心病
手部按摩
陽痿
手部按摩
前列腺炎
手部按摩
面癱
手部按摩
三叉神經(jīng)痛
手部按摩
糖尿病
手部按摩
骨質(zhì)疏松癥
手部按摩
頸椎病
手部按摩
腰椎間盤突出癥
手部按摩
慢性咽炎
手部按摩
老年性白內(nèi)障
手部按摩
痤瘡
手部按摩
拔罐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支氣管擴張
三、肺炎
四、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五、肺氣腫
六、慢?支氣管炎
七、支氣管哮喘
八、高血壓病
九、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十、低血壓
十一、心肌梗死
十二、風濕性心瓣膜病
十三、病毒性心肌炎
十四、心肌病
十五、心律失常
十六、反流性食管炎
十七、急性胃炎
十八、慢性胃炎
十九、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
二十、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二十一、潰瘍性結腸炎
二十二、慢性胰腺炎
二十三、慢性闌尾炎
二十四、慢性腹瀉
二十五、便秘
二十六、膽道系統(tǒng)感染和膽石癥
二十七、慢性膽囊炎
二十八、慢性腎小球腎炎
二十九、腎盂腎炎
三十、泌尿系結石
三十一、尿潴留
三十二、再生障礙性貧血
三十三、硬皮病
三十四、干燥綜合征
三十五、糖尿病
三十六、肥胖癥
三十七、高脂血癥
三十八、痛風
三十九、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四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四十一、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四十二、帕金森病
四十三、脊髓空洞癥
四十四、面神經(jīng)炎
四十五、臂叢神經(jīng)炎
四十六、周圍神經(jīng)炎
四十七、三叉神經(jīng)痛
四十八、肋間神經(jīng)痛
四十九、坐骨神經(jīng)痛
五十、重癥肌無力
五十一、老年性癡呆癥
五十二、神經(jīng)癥
五十三、神經(jīng)衰弱
五十四、嘔吐
五十五、反胃
五十六、吐酸
五十七、胃痛
五十八、腹痛
五十九、呃逆
六十、噎嗝
六十一、泄瀉
六十二、腰痛
六十三、遺尿
六十四、淋證
六十五、驚悸
六十六、失眠
六十七、多寐
六十八、健忘
六十九、癇證
七十、黃疸
七十一、臌脹
七十二、脅痛
七十三、梅核氣
七十四、奔豚氣
七十五、郁證
七十六、眩暈
七十七、咳嗽
七十八、肺癆
七十九、喘證
八十、瘧疾
八十一、中暑
八十二、自汗、盜汗
八十三、痹證
八十四、痿證
八十五、頭痛
八十六、月經(jīng)不調(diào)
八十七、痛經(jīng)
八十八、閉經(jīng)
八十九、功能性子宮出血
九十、經(jīng)前緊張綜合征
九十一、倒經(jīng)
九十二、更年期綜合征
九十三、產(chǎn)后缺乳
九十四、產(chǎn)后腹痛
九十五、產(chǎn)后大便難
九十六、?后尿潴留
九十七、產(chǎn)后宮縮無力
九十八、產(chǎn)后發(fā)熱
九十九、產(chǎn)后自汗、盜汗
一○○、產(chǎn)后小便頻數(shù)、失禁
一○一、產(chǎn)后乳汁自出
一○二、急性乳腺炎
一○三、乳腺增生
一○四、急性闌尾炎
一○五、急性腸梗阻
一○六、急性膽囊炎
一○七、尿石癥
一○八、雷諾綜合征
一○九、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一一○、岡上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鈣化
一一一、肱骨外上髁炎
一一二、肱骨內(nèi)上髁炎
一一三、膝關節(jié)側副韌帶損傷
一一四、半月板損傷
一一五、跖筋膜勞損
一一六、肩周炎
一一七、胸脅屏傷
一一八、頸椎病
一一九、落枕
一二○、急性腰肌扭傷
一二一、慢性腰肌勞損
一二二、退行性脊柱炎
一二三、梨狀肌綜合征
一二四、腰椎間盤突出癥
一二五、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一二六、單純皰疹
一二七、帶狀皰疹
一二八、濕疹
一二九、異位性皮炎
一三○、接觸性皮炎
一三一、藥疹
一三二、蕁麻疹
一三三、銀屑病
一三四、玫瑰糠疹
一三五、魚鱗病
一?六、神經(jīng)性皮炎
一三七、皮膚瘙癢癥
一三八、痤瘡
一三九、酒渣鼻
一四○、雀斑
一四一、黃褐斑
一四二、白癜風
一四三、帶下病
一四四、盆腔炎
一四五、外陰瘙癢
一四六、子宮脫垂
一四七、老年性白內(nèi)障
一四八、視神經(jīng)萎縮
一四九、遠視眼
一五○、弱視
一五一、耳源性眩暈
一五二、耳鳴
一五三、耳聾
一五四、鼻竇炎
一五五、慢性咽炎
刮痧
一、感冒
二、支氣管炎
三、支氣管哮喘
四?肺氣腫
五、肺炎
六、肺結核
七、胸膜炎
八、呃逆
九、嘔吐
十、急性胃腸炎
十一、慢性胃炎
十二、消化性潰瘍
十三、消化不良
十四、胃下垂
十五、膽絞痛
十六、腹痛
十七、慢性結腸炎
十八、細菌性痢疾
十九、慢性肝炎
二十、便秘
二十一、高血壓病
二十二、低血壓癥
二十三、冠心病
二十四、風濕性心臟病
二十五、肺心病
二十六、心律失常
二十七、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二十八、貧血
二十九、白細胞減少癥
三十、慢性腎炎
三十一、泌尿系統(tǒng)感染
三十二、泌尿系統(tǒng)結石
三十三、前列腺炎
三十四、陽痿
三十五、遺精
三十六、早泄
三十七、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三十八、糖尿病
三十九、單純性肥胖癥
四十、頭痛
四十一、偏頭痛
四十二、三叉神經(jīng)痛
四十三、面神經(jīng)麻痹
四十四、面肌痙攣
四十五、肋間神經(jīng)痛
四十六、多發(fā)性周圍神經(jīng)炎
四十七、神經(jīng)衰弱
四十八、失眠
四十九、健忘
五十、中風后?癥
五十一、中暑
五十二、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
五十三、心肌梗塞
五十四、風濕熱
五十五、尿失禁
五十六、尿道炎
五十七、再生障礙性貧血
五十八、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五十九、白血病
六十、高脂血
六十一、痛風
六十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六十三、腦梗塞
六十四、腦動脈硬化癥
六十五、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六十六、癲癇
六十七、坐骨神經(jīng)痛
六十八、重癥肌無力
六十九、老年性癡呆癥
七十、精神分裂癥
七十一、月經(jīng)不調(diào)
七十二、痛經(jīng)
七十三、閉經(jīng)
七十四、妊娠嘔吐
七十五、產(chǎn)后腹痛
七十六、乳腺增生
七十七、乳腺炎
七十八、更年期綜合征
七十九、子宮疾病
八十、經(jīng)痛
八十一、輸卵管發(fā)炎
八十二、赤白帶下
八十三、乳閉
八十四、生理失調(diào)
八十五、更年期障礙
八十六、落枕
八十七、頸椎病
八十八、肩周炎
八十九、肱骨外上髁炎
九十、肋軟骨炎
九十一、慢性腰痛
九十二、腰椎間盤突出癥
九十三、坐骨神經(jīng)痛
九十四、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九十五、膝關節(jié)痛
九十六、腓腸肌痙攣
九十七、踝關節(jié)扭傷
九十八、跟痛癥
九十九、痔瘡
一○○、脫肛
一○一、痤瘡
一○二、蕁麻疹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穴位按摩治療原則穴位按摩治療疾病需采用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一,根據(jù)不同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二,根據(jù)身體不同的部位;三,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情況;四,根據(jù)季節(jié)變換。穴位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復正祛邪”,“重在治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顧”,“補虛泄實”。復正祛邪是指恢復機體內(nèi)的正氣,驅除導致疾病發(fā)生的不利因素。疾病恢復的快慢,一方面同身體的抗病能力有關,另一方面同治療的效果有關,穴位按摩治療是通過調(diào)動機體的抗病能力來實現(xiàn)治療的。辨別標本是指分清疾病的標本,一般說來,舊病為標,新病為本;表癥為標,病因為本。在臨床治療中需根據(jù)病情的輕重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按摩臨床治療中,大多數(shù)病人的病情不是很急,可以重在治本,標本兼顧。比如頭痛病人,經(jīng)診斷屬于陰虛肝陽上亢型,頭痛為標,陰虛為本,治則平肝潛陽治頭痛,同時兼顧補陰以治本,這樣治療頭痛治愈后就不易復發(fā),這就是以治標為主,標本兼顧的治療方法。補虛泄實是指患者屬虛癥則補之,屬實癥則泄之。一般說來,人體經(jīng)血等物質(zhì)不足為虛,或者臟腑、器官、組織的某一功能低下為虛。臟腑、組織、器官的某項功能亢進為實,或者外感邪氣為實癥,穴位按摩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體的部位,使氣血、津液、經(jīng)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泄實,達到治療的目的。選穴處方原則穴位按摩的臨床實踐表明,“循經(jīng)取穴”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病在某個經(jīng)絡,選取該經(jīng)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如腸炎和菌痢等病,病在腸胃,可以選擇大腸經(jīng)上的穴位,心臟疾病可選擇心包經(jīng)上的內(nèi)關和背部的心俞等穴治療。選穴處方是按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某些病癥選取其經(jīng)絡上的一兩個穴位,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如頭痛取手上的合谷穴,腹痛取腿上的足三里穴進行按摩,即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編輯推薦
《針灸、按摩、拔罐、刮痧特效療法》: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養(yǎng)生精華通過遍布人體的各種穴道,確認穴道和人體各種器官之間的聯(lián)系,針對不同情況運用針灸、按摩、撥罐、刮痧等醫(yī)療方法來達到治病祛疾的目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