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1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作者:孫惠芬
前言
三重鏡 ——《回報者叢書》第二輯序 ◎李敬澤 一·相冊 三本書,也是三個人的私人相冊,但印出來讓大家看,私人的就不再私人,變成了公共風景。 這有必要嗎?當然沒有必要,世界上已經(jīng)影像充斥,我們的眼睛每天遭受五彩繽紛的風景撞擊:我們看到非洲草原上獅子金色的瞳孔,看到無數(shù)人的哭泣、憤怒、羞澀、驚慌和笑容,看到肌膚上初起的皺紋,看到一滴露珠隱秘地滑動…… 總之,我們其實沒什么理由看這些相冊,除非……除非我們有興趣觀察一個我們所熟知的人的夢境,看她在白天、在意識之外的那一重隱秘生活。 是的,我就是這樣看這三本書的照片部分,我把它們視為夢境或夢境的碎片。 那些照片鑲嵌在文字中,像一扇扇窗口,一個人在窗口中望著外面,她的臉是兒童的臉、少年的臉、成人的臉,她的身后和身邊是房屋、樹、天空、草垛和別的人;歲月的風在所有這些事物上吹過,好像它們在一瞬間被消去了顏色變得陳舊,而她卻固執(zhí)地長大,好像只有她是不打算停留的,好像她是由于不斷的逃離才得以長大;但又好像她把自己永遠留在那個地方,無助地看著另—個自己漸漸遠去…… 照片本來是實在的證物,但是仔細想想吧,在沒有照片的時代,人也許能夠更為自然地感受實在:人是一棵樹,樹的此時就是在的證物。但現(xiàn)在有了照片,照片常常讓我們感到惶惑:那是我嗎?生命的那一刻如果存在過,那么它已經(jīng)消失了嗎?如果它不曾消失,那么它存留在什么地方?一個人五人六、腦滿腸肥的家伙和—個光屁股的小男孩共有一個名字,但他們是否共享一種實在?他們不是分處完全不同的世界嗎?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一本相冊與其說證明了我們合乎邏輯的“成長”,倒不如說證明了生命的破碎、悲涼和滑稽。 所以,一本相冊無意義,但是有趣,特別是當這相冊屬于一個小說家、一個以虛構為生的人。當照片鑲嵌在小說中時,我們會。說小說是“假”的,照片是“真”的,但照片真的是“真”嗎?這些飄浮在小說世界中的影像,它們不是更像夢境嗎?夢境把它變幻的陰影投在小說上。 二·小說 裘山山、徐坤、孫惠芬,三位小說家,這三本書也是她們的小說自選集,收錄了她們迄今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 我無意論述她們的創(chuàng)作特點,但重讀這些小說,我更多地感到某種動蕩不寧的氣氛。在裘山山那里,流暢、完滿的敘述似乎透露著另一個方向上的緊張,好像她一直在駕馭著一輛飛奔的馬車,但她希望自己姿態(tài)優(yōu)美、氣定神閑,她要理清所有偶然的、狂暴的、混亂的因素,使世界的顛簸、眩暈獲得準確的形式感;而徐坤,她機敏、警覺,但是她又歡樂,前者來自懷疑,她對一切表象、一切熱鬧持有不抱幻想的懷疑,但她的歡樂卻來自對表象、熱鬧的沉迷,這兩方面怎樣統(tǒng)一起來?或許她的處境中有—個冷酷的悖論:面對生活時,她知道那是小說,面對小說時,她知道那是生活。 孫惠芬的焦慮是時間性的,每一個瞬間都如同一片沼澤,她似乎在沉淪下去,但這件事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她要保存每—個瞬間。讓時間占有空間,讓它成為一顆飽滿的果實。這種努力讓我想起普魯斯特,我認為他是最仇恨時間的人,因為仇恨,所以熱愛。 ——是啊,她們都不自在,如果自在,她們就不會寫小說。 三·自傳 她們都站在自己的小說中間,這三本書富于戲劇性地展現(xiàn)了小說與作者問繚繞復雜的關系。理論家宣布:“作者死了”,但是在這里我們看見作者活著,看到作者的經(jīng)驗、作者在世界上的漂泊、作者的記憶和夢想、作者的書寫活動;作者是一個層層疊疊的存在物,她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個完整的“個人”,而是一個“場”,一種活生生的運動:在鏡子和鏡子之間,在虛構和虛構之間,在自我和自我之間閃避、尋覓、游蕩。 也就是說,作者和作品之間并不存在什么有機的、統(tǒng)一的關系,恰恰相反,作者是由于分裂、矛盾、含混和扭曲才得以成立。 我們已經(jīng)有了相冊,有了小說,那如同兩重鏡子,現(xiàn)在鏡子有了第三重:這三本書分別收入了她們的自傳。 裘山山的《一路有樹》和孫惠芬的《城鄉(xiāng)之間》有微妙的差異,裘山山是行進著的,即使回憶中也在行進,那種行進的力量甚至沖破了文本的界限,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而孫惠芬則是戀戀不舍的,一步三回頭,在自傳和她的小說之間她建立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相互印證的關系。 而裘山山無意建立這種關系,她干脆利落地把寫作當成了生活之流中的一個因素,很重要,但不是目的,或者說是偶然達成的目的,這與孫惠芬那種堅定的必然性構成了有趣的對比。 我無從知道她們撰寫自傳時的隱秘考量,或許你在她們的照片中,在她們的眼神、表情以及照片的背景轉換中可以尋得蛛絲馬跡;當然,你還得看小說。但是,這并不是說三重鏡子是統(tǒng)一的,恰恰相反,統(tǒng)一本身就是可疑,事情的有趣之處倒在追問為什么會統(tǒng)一,她們在什么地方做了矯正,而在被矯正的偏差中也許隱藏著關于自我和寫作的真正秘密。 徐坤是一個更頑強的守秘者, 《魯院記》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而更近于一部小說——這不是質疑她的敘述的真實性,而是說徐坤在處理這樣一段自身在場的生活時采取了一種對象化的態(tài)度,好像她既在場內,也在場外,好像她看著別人,也看著自己,好像她知道,秘密其實不是一個堅硬的答案,而是存在于表象與表象之間,存在于自我的重重差異之間。 所以。這套書最終是關于自我的書,真正有趣的是,在每一本書里,我們都能看到令人難忘的景象:花間一壺酒,對影成三人。
內容概要
《城鄉(xiāng)之間》以作家孫惠芬生活、情感和文學感悟,融合個人從小到大的影像,以及與文學創(chuàng)作相關的圖片,再加上作家最優(yōu)秀的中短篇小說,形成了一個作家“名片”式特色圖書,成為廣大文學青年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
孫惠芬,當代著名作家。1986年畢業(yè)于遼寧大學中文系。198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說集《孫蕙芬的世界》《岸邊的蜻蜓》《傷痛城市》,中篇小說《還鄉(xiāng)》《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短篇小說《臺階》《天高地遠》《春天的敘述》《女人林芬與女人小米》《民工》,長篇小說《歇馬山莊》《上塘書》《吉寬的馬車》等?!缎R山莊的兩個女人》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
書籍目錄
關于回報者文叢第二輯/侯健飛 三重鏡(代序)/李敬澤 第一部分:創(chuàng)作與生活 序言 出生地 蒼白的小學 東山岡 忽視的成長 母親的院子 后門 奶奶 向往小鎮(zhèn)女人 父親 小學同學 混亂的中學時代 老隊長 糞場 青堆子 日記 《靜坐喜床》 大學夢 函授 初戀 第一次筆會 遼寧文學院 莊河文化館 無中生有 《傷痛故土》 《海燕》雜志社 《臺階》 永遠的白墻 小說在心情里瘋長 語言 記憶的奧秘 好小說 關于《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關于《蟹子的滋味》 現(xiàn)實與心理,城市與鄉(xiāng)村(周立民、孫惠芬訪談) 第二部分:中短篇小說 春天的敘述 歌者 傷痛故土 保姆 給我漱口盂兒 蟹子的滋味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還鄉(xiāng) 女人林芬和女人小米 臺階 為開始,為結束(代跋)/侯健飛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糞場 糞場,顧名思義,就是攢糞的地方。集體化時代,遼南鄉(xiāng)下的每一個村莊,都要有一個集體攢糞的場地,它可以是200米見方,也可以是100米見方,大小要視村子人口而定,但它必須是村子的中心地帶,必須是洼處,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方便家家戶戶糞便的囤積。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糞場是十分神奇的,它的神奇,是從堤壩擋住眼睛的那一刻開始的。你明知道那里邊什么也沒有,可是,你越是看不見,越是覺得里邊有著無限的美景。夏天,大人將各種青草挑上堤壩,三夾菜、須草、老蒼子、細甜谷、艾蒿、還有地瓜蔓、土豆蔓、蕓豆蔓,那里面終于有了東西,你不再好奇,可是這時,糞場的上空,又飛來蜻蜓和蝴蝶,它們成群結隊,黃昏時分,薄薄的蟬翼上閃著金燦燦的霞光,好看極了。其實,糞場在我的童年里留下印象,最重要的,不是因為高聳的堤壩,也不是因為成群的蝴蝶,而是因為一場戰(zhàn)爭。一場關于鴨子的戰(zhàn)爭。夏天,糞場里積滿了糞水,各家把鴨子都趕到里邊,晚上往家趕鴨子時,就容易趕錯,如果一個人不幸趕了一只別人家天天都下蛋的鴨子回家圈一夜,那么就容易被丟鴨子人家認為是為了那只鴨蛋。我曾親眼見過王家和李家打起來的鏡頭。王家丟了鴨子,全村人都知道,李家母親也把鴨子放出來查過,沒有,可第二天一放,卻出現(xiàn)一只王家的鴨子。要兒子親自去送蛋給人家,兒子就是不送,因為兒子親耳聽到過王家昨天夜里的罵。兒子不送,就只有母親去送。母親前頭去送,兒子就跟在后頭罵,兒子不過是想把前一夜丟失的罵回來,可是這一來就麻煩了,戰(zhàn)爭就不可避免了。這樣的戰(zhàn)爭,在我小的時候,給我?guī)順O大的恐懼和厭煩,可是當我成年,有機會回首往事,卻能從中看到鄉(xiāng)村日子的滋味,看到親人們過日子的熱情,也看到了偶然中的必然。趕錯鴨子是偶然的,打架是必然的,那樣沉寂的鄉(xiāng)村生活,不打架又能干什么呢。 其實,糞場給我?guī)碜钪匾臇|西,還是想像。你在春天里想像堤壩里的豐富,你在夏天里想像蝴蝶們舞會的熱鬧;冬天里,凍糞被一塊塊刨起,你又可以在那上邊想像電影中解放軍的戰(zhàn)壕和敵人的堡壘,之后在上邊進行槍戰(zhàn)。冬天里的糞場真是孩子們揮灑想像最好的地方,糞土凍得仿佛一座山,我們把在書本上讀到的和在大人那里聽到的所有地名都搬到糞場上,什么珍寶島,什么蘇聯(lián),什么阿爾巴尼亞,在上邊劃地為營,周游世界。 青堆子 青堆子是一個小鎮(zhèn),它位于黃海北岸,因鎮(zhèn)南老港邊有個土坨子而得名。聽五叔講,小鎮(zhèn)最初的形成,跟四處游走的僧人有關。在唐代,僧人在此結廬為庵,人煙漸聚而成村落,到了晚明時期,便漸漸發(fā)展成濱海商業(yè)小鎮(zhèn),成了關內直、魯流民涌向東北地區(qū)中轉地之一,清乾隆二年,也就是1737年,已成為粗具規(guī)模的港口集市。 在我的童年印象里,青堆子小鎮(zhèn)一直是鄉(xiāng)村人心中的京城,不管有事沒事,都要到小鎮(zhèn)上逛一逛,散散心,驅逐漫長日子間的苦悶和憂愁。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青堆子因為地處沿海,有港口,很早就通著煙臺、朝鮮、上海等地,是一個很早就開放,很早就接受了外來文明的地方。它因為很早就開放,使我的祖輩、父輩以及鄉(xiāng)親們,很早就信奉外面,凡是外面的,就是好的,凡是外面的,就是正確的,從不固守什么,似乎只有外面,才是他們心中的宗教。因此,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外面世界與鄉(xiāng)村日子之間無法和諧的痛苦,很早就注入了祖輩、父輩以及鄉(xiāng)親們的血液,又從父母那里注人了我的血液,當有一天,我拿起筆來開始自覺地寫作,城鄉(xiāng)之間,便成了我無論怎樣都繞不開的主題。 日記 記日記的日子,是從不幸輟學之后開始的,那是漫長的春天,是大人們最怵的插秧季節(jié)。不知是插秧的活路太累,才使大人們覺得春天漫長,還是因為春天的漫長,才使插秧的活路格外累,反正,春天的漫長,正是從我輟學時嵌入我的體驗變成我的經(jīng)驗,從而改變我的命運的。我在后來的小說中,屢屢寫到漫長的春天,足見它對我影響之深。 太陽,是春天最忠實的使者,她一旦升起來,便很難落下去,她在天上一寸一寸移動,從來都不讓你看出她的移動,她卻靜靜地監(jiān)視著你的移動。然而,對我而言,春天之所以漫長,是因為它從夜晚就開始了。我是說,當我從一天的勞累中跋涉出,好不容易回到夜晚的土炕,我又要在日記上開始新一輪跋涉。這跋涉,和白天的跋涉明顯不同,白天的跋涉,是被逼,晚上的跋涉,是自愿;白天的跋涉,腳踩著真正的泥土,靠的是力氣和意志,夜晚日記上的跋涉,是情緒彌漫在幽暗的屋子里,靠的是心智和虛構。白天的跋涉,進行在無限難熬的時間里,夜晚里的跋涉,則進行在無限幽暗的空間里。時間,只是一個日出日落的過程,空間,卻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記憶和虛構。在那樣的夜晚,我憶起了我讀過的可憐的幾本大書,《林海雪原》、《百煉成鋼》、《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毀滅》,憶起了讀這些書時曾經(jīng)萌生的當作家的理想。實際上,當作家的理想,小學三年級時就萌生了;實際上,我在漫長的夜晚,在記憶里一程一程尋找著曾經(jīng)的理想,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是對疲累的一種精神撫慰。 我不停地在日記上寫著,我寫著的東西,都是我生活中沒有的東西,比如我當不了作家,當不了詩人,就在日記上抄寫作家和詩人的作品。我抄寫茅盾的《子夜》,魯迅的《吶喊》,泰格爾的詩;比如我上不了高中,就在日記里不厭其煩地描寫高中校園的美好,寬闊的操場,瑯瑯的讀書聲。比如我做不了小鎮(zhèn)人,我就在日記里虛構我在小鎮(zhèn)里穿行多么牛氣,對小鎮(zhèn)人愛理不理。因為我的生活中沒有,我便只有虛構,我的沒有恰恰培養(yǎng)了我,使我開始了有。當然這不是真正的有,是虛構和創(chuàng)造的有,但這虛構和創(chuàng)造,對我是多么重要??!是它們使得靈魂得以安放,得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舞蹈。
后記
為開始,為結束 十年前,李敬澤為叢書第一輯作序時,題目叫《為結束,為開始》,序文高情遠致,揮灑自如,初看像專指三位作家,實則剖析了絕大多數(shù)作家和作品的關系,作品和讀者的關系,尤其強調了個人成長經(jīng)歷對一個作家的影響。當時敬澤兄還在《人民文學》雜志社供職,眨眼之間十年過去,敬澤已經(jīng)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而《回報者文叢》一、二輯六位青年作家畢飛宇、鬼子、東西、裘山山、徐坤、孫惠芬也人到中年,碩果累累。于是我斗膽把敬澤的題目前后顛倒一下,即:為開始,為結束。 關于《回報者文叢》的編輯想法,一、二輯前言都做了交代,不再贅言。需要說明的是,這套叢書的社會反響讓人始料未及。雖然近年來純文學市場越來越慘淡,發(fā)行量很小,但仍有很多剛剛嶄露頭角的文學新銳坦言,這套集作家自述、影像和小說于一體的叢書深深影響了他們——這正是我們當初所希望的,不論一個作家寫了多少作品,不論出版了多少集子,這本書既要成為一個作家的名片,也要成為有志于文學青年的照明燈。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叢書只做了兩輯六位作家,就不得不于2005年中斷。幸好十年八年并不算長,多少遺憾、如何痛苦具成往事,《回報者文叢》于2012年恢復出版,第三輯六位青年作家葛水平、魏微、魯敏、徐則臣、羅偉章、王凱將于年底與廣大讀者見面。就在編輯新六家作品時,中國當代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真讓人百感交集。值此良機,為了滿足無緣購得一、二輯文叢的讀者需要,我們決定在印刷第三輯的同時,少量加印一、二輯。原來想把前六位作家近年新的代表作增補進來,后來一想,人不能太貪心,再好的事兒也得悠著辦。于是,除了增補了作家簡介和這篇跋文之外,內容和封面原封未動。 最后仍然要感謝廣大讀者,沒有你們,就沒有作家和我們文學編輯的飯碗。話說回到我盜用李敬澤書記的題目,關于文學,我們無需追溯它從哪朝哪代開始,但我們應該相信,文學作為一切藝術形式的母體,直到人類消亡那天,才會真正結束。 侯健飛 2012年11月14日于北京三鏡齋
編輯推薦
《城鄉(xiāng)之間》是一本創(chuàng)意獨特、內容豐富、印制精美的書籍。作者是優(yōu)秀青年作家孫惠芬,以作家文學自述、生活影像和最具影響力的中短篇小說融合在一起,以“回報讀者,回報親人,回報社會,回報文學饋贈”為主旨,在文學界產(chǎn)生很大反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