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作者:方炳海 頁數(shù):101 字數(shù):9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國素稱文物之邦,歷代遺留下來的古文物,多不勝數(shù),不僅可供我們稽考先賢制作之源,尋索其變化之跡,也是中華先祖精神之結(jié)晶、民族文化之表現(xiàn)。古代工藝的興廢,每與國運世變、政經(jīng)發(fā)展有密切關系。舉凡國家政治清明者,其制品必定精良;反之則不然。譬如漢唐陶器,其規(guī)模之宏大,遠勝遼金。清代自嘉慶以后,其瓷器之質(zhì)亦遠遜盛清——康雍乾三朝。古文物之收藏現(xiàn)象亦是如此,災年饑民,盛世文物,千真萬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更強,民更富,收藏之風蔚然而起,作為中國人,我自豪;作為收藏家,我鼓舞。中國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遺產(chǎn),對這些國寶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陳列?籍以發(fā)揚光大我國藝術與文化,實是我中國人之共同責任。今萬卷出版公司(原遼寧畫報出版社)編輯出版“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分門別類逐年推出,無疑是對“藏寶于民”這個良策之喝彩,是應受到公眾歡迎及支持的益事。嗜古敏求,不獨可以陶冶性情,更可從中領略到不少書本上所缺乏之實際知識。古文物經(jīng)歷千載朝代更迭與興衰,欣賞之余,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個人對于成敗得失,處之泰然。此外,要成為一位快樂的文物鑒賞家,更須具有深厚涵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zhèn)危斂荚诖烁偁幹F(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收藏及鑒賞文物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潛移默化之協(xié)調(diào)作用。從個人之親身體驗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淺,樂趣無窮。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匣飾文化歷史久遠、內(nèi)涵豐富,但古匣多系竹木,其性易腐,宋元之前的古匣,除博物館外難以保存,如本文泛泛奢談秦漢漆奩、唐宋籠篋,于初涉者何益,故舍遠就近,只涉明清。 明清時代距今并非遠不可及,徽州的明清古居鱗次櫛比,廳堂內(nèi)明清家具依然牢結(jié),明清古匣原屬明清家具之小件,但往往小中見大,其雕刻鑲嵌包銅綴玉見長工藝、或匠心獨運暗設機巧引人入勝,本書從拙藏中遴選百余明清古匣以饗讀者,意在拋磚引玉,以期同好指點,惠賜真知灼見。
作者簡介
方炳海,1943年生,外號方匣子,浙江慈溪人,輪機員。主集古區(qū),是全國唯一的古匣收藏者?,F(xiàn)藏明清以來各類古匣百余只,其中有明代圣旨區(qū)、天官賜子鏡奩、黃花梨手飾匣、清代官幅官印匣、楠木“項城書堂”匣、紅木骨嵌甸嵌梳樁匣等,有很高的觀賞、歷史價值。1991年、199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古匣探源 收藏明清古匣事半功倍 內(nèi)涵豐富的明清古匣第二章 明清古匣與吉祥圖案第三章 明清古匣與榫卯結(jié)構第四章 明清古匣的材質(zhì)第五章 古匣軼聞第六章 收藏拾趣第七章 明清古匣辨?zhèn)?/pre>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古匣探源古匣因物微而不為史家所重,如一定要探討匣飾文化的起源,那必定是在人類擁有私有財產(chǎn)之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著社會兩次大分工的完成,大大地促進了私有財產(chǎn)的擴大和積累,在這一背景下,貨幣也應運而生。貨幣是用于等價交換的特殊商品,它便于財富的流通和積累,并且還引發(fā)了一種新的收藏即金錢的收藏。然匣、盒、箱、櫥等用具是人類擁有私有財產(chǎn)后的衍生物,從它的原始雛形發(fā)展到精美的藝術品這中間也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演繹。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原始人采掘到果品和根莖就地果腹,用弓箭和石斧圍獵野獸當場分而食之,他們不太琿解儲存的重要性。隨著人的智力的開啟,自然的變化,人類逐漸懂得生存需要儲存,只有在秋季對谷物和獸肉的儲存,才能安全度過漫長的嚴冬;只有早備衣被才能在北風呼嘯中御寒,于是人們把剩余物品放在洞穴里、或壘些石頭圍遮、或用獸皮包裹、或用樹枝覆蓋、或挖坑掩埋。這樣,石頭、獸皮、樹枝、泥土就成了一個原始的容器,其功能是儲存財物阻隔外界有害物的侵蝕,從而讓我們能窺見到倉、庫、櫥、箱、匣的錐形及其濫觴。用這些手法保存物晶,手段原始落后,功能有限,它不能有效地防止自然界風雨的侵蝕和獸咬蟲蛀。人類要維持生存,必須改進這些容器,使之成為安全可靠美觀的儲物器具。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非兒的洞察力發(fā)明了陶器。編輯推薦
《古匣珍藏》:中國民間個人收藏叢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