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01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作者:劉師培 頁數(shù):190 字數(shù):186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揚州學派接武吳、皖,為清代乾嘉學術重要之流派。儀征劉氏四世治經,顯揚海內,其四世共治《左傳》之學,實為近代學術史上一大奇觀。作為個中翹楚,劉師培之經學可謂集家世治學之大成。本書精選其代表性著作如《經學教科書》、《漢代古文學辨誣》、《兩漢學術發(fā)微論》等,體現(xiàn)了劉氏“等經視史”、“平分古今”、“持平漢宋”的經學主張。
作者簡介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庵。19歲中舉。1904年秋,到上海與章太炎、蔡元培、謝無量等一起參加反清革命,并加入中國教育學會、光復會、同盟會、國學保存會等進步組織。1907年春節(jié),應章太炎等邀請,劉師培夫婦東渡日本,結識了孫中山、黃興、陶成章等革命黨人,
書籍目錄
經學教科書 第一冊 序例 第一課 經學總述 第二課 經字之定義 第三課 古代之《六經》 第四課 西周之《六經》 第五課 孔子定《六經》 第六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上) 第七課 孔子弟子之傳經(下) 第八課 尊崇《六經》之原因 第九課 兩漢《易》學之傳授 第十課 兩漢《尚書》學之傳授 第十一課 兩漢《詩》學之傳授 第十二課 兩漢《春秋》學之傳授 第十三課 兩漢《禮》學之傳授 第十四課 兩漢《論語》之傳授附《孟子》、《學》、《庸》 第十五課 兩漢《孝經》之傳授附《爾雅》 第十六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易》學 第十七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書》學 第十八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詩》學 第十九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二十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禮》學 第二十一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二課 三國南北朝隋唐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十三課 宋元明之《易》學 第二十四課 宋元明之《書》學 第二十五課 宋元明之《詩》學 第二十六課 宋元明之《春秋》學 第二十七課 宋元明之《禮》學 第二十八課 宋元明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二十九課 宋元明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三十課 近儒之《易》學 第三十一課 近儒之《書》學 第三十二課 近儒之《詩》學 第三十三課 近儒之《春秋》學 第三十四課 近儒之《禮》學 第三十五課 近儒之《論語》學附《孟子》、《學》、《庸》 第三十六課 近儒之《孝經》學附《爾雅》 第二冊 弁言 第一課 《易經》總義 第二課 《易經》卦名 第三課 卦名釋義 第四課 論《易》卦之作用 第五課 釋三《易》 第六課 釋《周易》之旨 第七課 論《易》有三義 第八課 釋《彖》辭 第九課 釋爻辭(上) 第十課 釋爻辭(下) 第十一課 釋《易》象 第十二課 釋《十翼》 第十三課 說筮法 第十四課 說互體(一) 第十五課 說互體(二) 第十六課 說互體(三) 第十七課 說互體(四) 第十八課 說卦變(一) 第十九課 說卦變(二) 第二十課 說卦變(三) 第二十一課 說比例 第二十二課 論《易經》與文字之關系 第二十三課 論《易》學與數(shù)學之關系 第二十四課 論《易》學與科學之關系 第二十五課 論《易》學與史學之關系 第二十六課 論《易》學與政治學之關系 第二十七課 論《易》學與社會學之關系 第二十八課 論《易》學與倫理學之關系 第二十九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一) 第三十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二) 第三十一課 論《易經》與哲學之關系(三) 第三十二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上) 第三十三課 論《易經》與禮典之關系(下) 第三十四課 論《易》詞(上) 第三十五課 論《易》詞(下) 第三十六課 釋《易》韻漢代古文學辨誣 一 辨明漢代以前經無今古文之分 二 論今古文之分僅以文字不同之故 三 論古經亡于秦火 四 辨明今古文立說多同 非分兩派 五 論西漢初年學者多治古文學 六 論西漢今文家不廢古文 七 論宋于庭之說不足信 八 辨魏氏之說不可從 九 論龔氏之說不足信 十 總論兩漢學術發(fā)微論 總序 兩漢政治學發(fā)微論 兩漢種族學發(fā)微論 兩漢倫理學發(fā)微論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課 經學總述 三代之時,只有《六經》。《六經》者,一曰《易經》,二曰《書經》,三曰 《詩經》,四曰《禮經》,即今《儀禮》。五曰《樂經》,六曰《春秋經》,次序依《漢書·藝文志》。故《禮記·經解篇》引孔子之言,以《詩》、《書》、《禮》、《樂》、《春秋》、《易》為《六經》。若《左氏》、《公羊》、《轂梁》三傳,成為記《春秋》之書?!吨芏Y》原名《周官經》,《禮記》原名《小戴禮》,皆與《禮經》相輔之書?!墩撜Z》、《孝經》雖為孔門緒言,亦與《六經》有別。至《爾雅》列小學之門,《孟子》為儒家之一,《中庸》、《大學》咸附《小戴禮》之中,更不得目之為經。西漢之時,或稱《六經》,或稱六藝。見《史記·孔子世家贊》及《滑稽列傳序》。其后《樂經》失傳,始以《孝經》、《論語》配五經,稱為“七經”。見《后漢書·趙典傳》注。至于唐代,則《春秋》、《禮經》咸析為三,《春秋》分為《公》、《毅》、《左氏》三經,而《禮》之外并以《周禮》、《禮記》為經,且誤以《禮記》一書為本經。立“三傳”、“三禮”之名,合《易》、《書》、《詩》為“九經”。唐開成石經則合《論語》、《孝經》、《爾雅》并為經書,而《經典釋文》則《春秋》僅為一經,加以《論語》、《孝經》為九經,茲用顧亭林之說。北宋之初,于《論語》、《孝經》而外,兼崇《爾雅》、《孟子》二書,而十三經之名,遂一定而不可復易矣。及程朱表彰《學》、《庸》,亦若十三經之外復益二經,流俗相沿習焉。不察以傳為經,如《左氏》、《公羊》、《轂梁》是也。以記為經,如《小戴禮》是也。以群書為經,如《周官經》、《孝經》、《論語》、《孝經》是也。以釋經之書為經,如《爾雅》是也。此則不知正名之故也。參用龔自珍《六經正名說》?!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