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上海音樂 作者:張華 頁數(shù):215
前言
很多人在搞藝術,但很少人是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創(chuàng)造力量不是源于職業(yè),而是源于創(chuàng)造者的生命狀態(tài),源于他本真的創(chuàng)造精神不可遏制的持續(xù)沖動。如果機緣聚會他正好搞上了藝術,那么,是他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在這個可以任夢想自由馳騁的精神領域,他一定會給世界創(chuàng)造出點事兒來! 作為觀察者,要想描述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我就必須嘗試深入到他的精神中去,去體察他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狀態(tài)。否則,我們如何能夠了解,何以這一個創(chuàng)造者總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東西而不是另外的一些東西。 但是,一個人試圖成為另一個人精神的代言人,勢必陷入困境。 我所做的,只是盡量將自己的心智退到虛靜之中,面對強有力的吸引對象,在持續(xù)的觀察狀態(tài)下感受它,欣然接受涌來的驚喜,然后將這些發(fā)現(xiàn)、感受置于歷史既有的、普遍化的相關經驗中去對比,努力給出一些分析和闡釋。 上世紀80年代那個藝術思想紛紜活躍的時代,帶著黃土地的顏色,張繼鋼脫穎而出。我開始關注他。 《獻給俺爹娘》橫空出世,當時我還是《舞蹈》雜志的編輯,組織了一組專業(yè)評論,自己也撰寫了《張繼鋼問題手記》一文。打那時起,與張繼鋼精神往來,至今已然二十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應他的特邀,我得以參加了他的創(chuàng)作團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近距離密切地接觸到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 本書之“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是我的角度的觀點,我的感受的闡釋,融合著的是我的近距離觀察和遠距離思考的心得。 一萬個讀者,就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多少個觀察者,就會有多少種對“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的解析。一萬個讀者心目中的一萬個哈姆雷特,當然不會個個都截然不同,而會大幅度重合;每個不盡相同的哈姆雷特各自不同,感悟深淺卻未必都相等值。自以為,這里的“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與別人眼里的“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應當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而因為多有第一手資料,進行過反復的咀嚼,歷經持續(xù)多年的近距離觀察和遠距離思考,這里的“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應當比一般性地采訪描述有更深的發(fā)掘吧! 如果能成功描繪和揭示出一個鮮活的“創(chuàng)造者”精神標本,是本書的幸事。 即使只是對藝術的思考者們有那么一星半點的啟迪,或一鱗半爪的刺激,也都足夠作者額手稱慶! 在此特別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極其善良和無私的王建軍先生,他與張繼鋼有著更密切的關系。他為我提供過很多背景資料,不厭其煩地解答我提出的許多瑣碎問題。他永遠是你登堂入室的堅實后援;另一個是唐凌女士,在創(chuàng)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三百多個日子里,作為文化部派出的干部,她每天陪著核心創(chuàng)意組工作,因此也陪著我對張繼鋼進行觀察與思考。她像一束為智慧廓清視野的微光,坐在那里就是照耀,偶爾一兩句看似不經意的應和,卻會激發(fā)我膠著在臨界點上的思緒豁然敞開。
內容概要
作為觀察者,要想描述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我就必須嘗試深入到他的精神中去,去體察他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狀態(tài)。否則,我們如何能夠了解,何以這一個創(chuàng)造者總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東西而不是另外的一些東西。但是,一個人試圖成為另一個人精神的代言人,勢必陷入困境。我所做的,只是盡量將自己的心智退到虛靜之中,面對強有力的吸引對象,在持續(xù)的觀察狀態(tài)下感受它,欣然接受涌來的驚喜,然后將這些發(fā)現(xiàn)、感受置于歷史既有的、普遍化的相關經驗中去對比,努力給出一些分析和闡釋。
作者簡介
張華,祖籍江蘇揚州,1956年出生于貴州興義,做過舞蹈演員和創(chuàng)作員。畢業(yè)于貴州大學中文系,1985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成為中國新舞蹈的一代宗師吳曉邦先生的關門弟子。
曾擔任過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舞蹈》雜志的編輯、記者。作為著名舞蹈評論家,曾活躍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其評論文章《在尋不到本體的惶惑之后》《中國現(xiàn)代舞先驅之路》《建立中國的舞蹈學》《沒有終結的對話》《張繼鋼問題手記》《大河,交響的祭禮》《地平線——斷章》等,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專題學術著述有《中國農耕信仰與民間舞蹈》、《舞蹈美》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文化藝術項目策劃者和經營管理者的角色介入人型旅游企業(yè),歷經了十多年的企業(yè)生涯。近年來,與張繼鋼一起參加了許多國家級的大型藝術活動,曾任“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策劃工作室的主任,也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核心創(chuàng)意組的成員。
目前,潛心于藝術策劃與編劇。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張繼鋼如是者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二、自言自語的張繼鋼
三、投入最高任務
四、我“盯著”張繼鋼
第二章 ?精神故鄉(xiāng)
一、三晉大地上走來的男孩
二、父親的凝視,一輛自行車在土路上顛簸
三、母親的歌唱,大地好大、好靜、好美!
四、獨自在空曠大地上傾聽
第三章 ?向有夢的方向行走
一、荒涼時代的黑色眼睛
二、高貴,將深情升華成夢一樣浪漫的美麗
三、深情的美麗,面臨巨大壓迫而驚心
第四章 ?黃河兒女,怎一個情字了得?
一、五張皮影人偶
二、那一種“酸”!
三、勁風千里“丑秧歌”
第五章 ?俺從黃河來
一、1987年,北京
二、插班生佚事
三、《獻給俺爹娘》“揭秘”
第六章 ?這個扭秧歌的人
一、最本真的爆發(fā)
二、黃土越嗆人,柔情越清潤
三、深情的唯美如此悲愴
四、一個超越秧歌的“扭秧歌的人”!
五、尋根思潮的經典造像
……
第七章 大地上的英雄主義
第八章 把夢想還給生命
第九章 中華民族整體精神的亮相
第十章 共和國史詩
第十一章 詩,跨越界限
第十二章 沖擊戲劇
第十三章 舞臺造型藝術的魔術家
第十四章 人類只開一次的精神之花
第十五章 張繼鋼談藝輯錄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果然,犧牲的戰(zhàn)友們慢慢都從地上爬了起來,漸漸列成隊列,一齊向白襯衫投去慷慨激昂的注目。戰(zhàn)士英靈眾志成城,跟隨白襯衫投入最后的決戰(zhàn)。他們前仆后繼,向高地沖擊,用撲倒的脊梁鋪成血路,用高舉的雙手結成支撐,讓渾身戰(zhàn)傷的“白襯衫”沖上去,將勝利的五星紅旗插上峰頂。戰(zhàn)爭,軍人的生死搏殺,是揭示人性的極致境遇。張繼鋼讓他心目中的軍人英雄在這個極致境遇中呈現(xiàn)出他們的人性光輝——個體與群體、生者與英靈、深情的撫慰與生命的支持,在此是交織在一起的整體。這,就是英雄的“軍魂”。他使同一個戰(zhàn)壕里的所有英靈、所有生者與死者的情感與靈魂都彼此映照,相互推進,共同浴血奮戰(zhàn),直至勝利。而這個整體的核心,是那些與大地有著生命關聯(lián)的人:他的英雄氣概充滿大地氣息,他總是滿懷深情,他似乎擁有著對戰(zhàn)友的強大護佑力。他對他所在的群體體現(xiàn)出承載的寬厚,這種承載可能來自張繼鋼賦予他的某類藝術性浪漫氣質,這種氣質使他充滿感染力,不僅是對觀眾的感染,更是對其戰(zhàn)友們的感染,因為這樣的感染他成為他們的核心。最后,我們看到,這樣的人,他的基本舞蹈動作形象往往來自秧歌或某類民間舞素材,他用整齊的秧歌步伐凝聚著與他共同英勇奮戰(zhàn)的戰(zhàn)斗群體。張繼銅對他心目中的英雄的敬意格外深情有加。勝利的紅旗在頂峰高高飄揚,仍然意猶未盡。大幕落在一個神來之筆上:一隊當代軍人持槍列隊上場(真實的軍人而非演員扮演),他們儀仗隆重,向硝煙遠去的昔日戰(zhàn)場英雄,立正!莊嚴致敬!最后這一筆,穿越時空,拉近到當下,人生況味,立刻與當下的我們相連,又立刻顯出它的深遠….英雄站到了大地上,英雄的性格和命運當然就充滿了人生滋味。大地上的人,是一個一個的;大地上的英雄,也是一個一個的。十年后張繼鋼被要求創(chuàng)作一臺反映軍營生活的主題晚會時,名字上經歷的周張,很說明一些問題。他當然清楚,表現(xiàn)軍營,應當落實為表現(xiàn)軍營中的人。軍營中的人,最主要的就是士兵。于是,命名出來了:《士兵的日記》。士兵,日記,顯然是個極佳的切入點。但是,還是覺得差些什么。對,“這一個”,必須具體到“這一個”,《一個士兵的日記》,名字站住了。對照當初《一個扭秧歌的人》立意的打磨,張繼鋼藝術精神的一貫作風,可見一斑。也許,張繼鋼并沒有系統(tǒng)地閱讀過各種人本主義哲學經典;也許,他也沒有將人本主義當回事正兒八經地進行過系統(tǒng)思考。但是,他自覺地抗拒一切宏大的、夸飾的空洞口號。從創(chuàng)作的起點到終點,任什么樣的表現(xiàn)內容,必須被孕育成有血有肉的人來被滿懷深情地體察;再宏大的敘事,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化、個性化的人的活動來被關照。張繼鋼的這種人性關懷,來自他已經近乎與生俱來的本能的深沉的大地情懷。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是我的角度的觀點,我的感受的闡釋,融合著是我的近距離觀察和遠距離思考的心得。作為觀察者,要想描述創(chuàng)造者張繼鋼,我就必須嘗試深入到他的精神中去,去體察他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狀態(tài)。 ——張華真誠是藝術的生命,真正的藝術,是從生命中自然流淌出來的。創(chuàng)新是一扇旋轉門,被你打開的同時,立即是對別人的關閉,被別人打開的同時,立即是對你的關閉。 ——張繼鋼
編輯推薦
《創(chuàng)造者張繼剛》是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