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作者:王順娣 頁數(shù):310
Tag標簽:無
前言
陳寅恪先生有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然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與唐代的絢麗不盡相同,而多尚平淡之美,然而,此之“平淡”又與陶淵明的東籬采菊,悠然南田之自然平淡有別,其義蘊更加豐厚,成因也頗為復雜。梅堯臣有云:“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詩卷》)宋人之平淡往往乃精思苦吟而“造”得,且寄寓著宋人復雜的社會心理、豐富學植的內(nèi)涵,如黃庭堅所謂“多讀書貫穿,自當造平淡”,劉克莊所謂平淡乃“養(yǎng)氣”而后得等等。可以說,宋代詩人所尚的平淡的審美理想,包蘊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宋代詩學平淡理論又是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宋代詩學的平淡理論在不同的文化俊杰那里體現(xiàn)出的風貌又有些許差異,他們共同組成了宋代詩歌美學旨趣相近、風格不同的發(fā)展史?! ‰m然宋代詩學的這一特征已為學界所注意,然尚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王順娣博士沉潛于此,撰成《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研究》一書。全書材料翔實豐富,論證嚴密,對宋代詩學平淡論的內(nèi)涵、成因、歷史軌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
內(nèi)容概要
雖然宋代詩學的這一特征已為學界所注意,然尚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王順娣博士沉潛于此,撰成《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研究》一書。全書材料翔實豐富,論證嚴密,對宋代詩學平淡論的內(nèi)涵、成因、歷史軌跡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平淡”范疇歷史溯源第一節(jié) 先秦時期:哲學、倫理及政治層面的“平淡”第二節(jié) 漢魏時期:對老、莊“平淡”思想的繼承和修正第三節(jié) 六朝隋唐時期:詩學意義上的“平淡”第二章 宋代詩學“平淡”范疇的基本問題第一節(jié) 平淡美:來人心目中普遍的和最高的審美理想第二節(jié) “平淡”的本質(zhì)內(nèi)涵及其美學生成第三節(jié) “平淡”的基本特征第四節(jié) “平淡”的生成原因及其理論淵源考察第五節(jié) “平淡”的詩學意義和歷史地位第六節(jié) “平淡”與相關(guān)性范疇第三章 宋代的代表性詩人的平淡觀第一節(jié) 柔弱中含剛強、淺俗中見深刻——宋初詩學的平淡觀第二節(jié) “文字出肝膽”、“因吟適情性”——梅堯臣的平淡觀第三節(jié) “技進于道”、“文理自然”——蘇軾的平淡觀第四節(jié) “多讀書貫穿,自當造平淡”——黃庭堅的平淡觀第五節(jié) “樂而平淡”——朱熹的平淡觀第六節(jié) “尚氣”與“崇味”——陸游、楊萬里的平淡觀第七節(jié) “窮而后工”、“淡狹瘦弱”——四靈、部分江湖詩人的平淡觀第八節(jié) “養(yǎng)氣”與“巧拙相參”——劉克莊的平淡觀第四章 “平淡”在后代詩學的余緒第一節(jié) 金元詩學的平淡理論第二節(jié) 明代詩學的平淡理論第三節(jié) 清代詩學的平淡理論結(jié)語:宋代詩學平淡理論的體系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為詩學典范,二人地位大致相當。但是細細思索和考察,便會發(fā)現(xiàn)其間還存在不小的差異。大致說來,宋人跟中的杜甫是初學階段之楷模,而陶淵明則代表了終極境界之理想,態(tài)度上還是有所軒輊的。而對陶淵明“平淡”詩境的推揚,正表明宋人對“平淡”美的崇尚,也體現(xiàn)出“平淡”于宋代詩學的重要性?! W的“平淡”范疇綜合了傳統(tǒng)意義上哲學、政治、倫理諸層面,其外延已擴及到人(倫理)、文(詩學)、道(哲學)三方面。在宋人看來,“平淡”正是這三方面最高境界的體現(xiàn)。這就是說,宋代詩學的“平淡”既表征了宋人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人),又成為他們詩學的最高審美理想(文),同時也是“道”的本體性特征(道),實現(xiàn)了人、文、道的三位合一,形成一套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地位。當然,由于宋人對“道”存在不同的理解,使得人、文、道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錯綜復雜,呈現(xiàn)出多種層面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 】偠灾?,宋代詩學的“平淡”是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審美范疇,具有全新的內(nèi)涵、特征,在宋代詩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對后世詩學也存在一定的影響?! 〔嚏娤琛㈥惲歼\在《美在自然。總序》中說道:“到目前為止,研究美學、文藝學范疇的論文已大量涌現(xiàn),專著也有多部伺世,但嚴格地說,系統(tǒng)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發(fā)展的前景和開拓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本文第一次對宋代詩學的平淡理論展開全面、系統(tǒng)和綜合的研究,探討其本質(zhì)內(nèi)涵及其美學生成、基本特征、產(chǎn)生原因、意義、發(fā)展脈絡及其歷史地位,相信會對我國古代文論的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