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與中國近代化

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合肥工業(yè)大學  作者:徐偉明,方曉珍  頁數(shù):276  字數(shù):212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文風昌盛,人文底蘊深厚。以安慶文化為背景的《孔雀東南飛》堪稱漢樂府敘事詩的杰作,安慶司空山成為禪宗祖師的道場,桐城派在中國文壇獨領風騷200年。近代的安慶作為安徽省府長達170多年,在安徽乃至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安慶與中國近代化》以中國近代化為主線,力圖確立歷史文化名城安慶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內(nèi)容包括中西沖突與皖江志士對中國近代化的初探,安慶與中國近代化的嚆矢,鄧華熙的皖江變法與中國近代化,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陳獨秀與中國近代化,安慶與中國教育近代化等。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中西沖突與皖江志士對中國近代化的初探  一、中西沖突對安慶社會的影響  二、姚瑩對中國近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方熊飛關于中國近代化的初步設想第二章 中國近代化的“催化劑"——太平天國運動在安慶  一、安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翼化如春潤”——石達開“安慶易制”  三、驚天地、泣鬼神的安慶保衛(wèi)戰(zhàn)  四、太平天國運動在安慶催生了中國的近代化第三章 安慶與中國近代化的嚆矢  一、曾國藩的近代化理念的萌動  二、安慶機器局——中國近代化的嚆矢  三、“中國近代化之父”與“中國留學生之父”在安慶  四、安慶:淮軍踏出安徽、邁向近代化的始發(fā)站第四章 安慶教案與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一、全國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與安慶教案的發(fā)生  二、安慶教案在外交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三、關于安慶教案中外交涉的幾點思考第五章 鄧華熙的皖江變法與中國近代化  一、清末皖撫鄧華熙生平  二、鄧華熙的皖江變法  三、皖江變法與中國近代化第六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安慶與中國近代化  一、安慶藏書樓演說會與安慶的拒俄運動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與《安徽俗話報》的創(chuàng)辦  三、革命——政治近代化的前提和助產(chǎn)婆  四、為民主共和而奮斗的皖江志士第七章 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陳獨秀與中國近代化  一、陳獨秀早期思想的發(fā)展  二、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  三、陳獨秀與中國近代化第八章 安慶與中國教育近代化  一、清末安慶的社會變革與女子教育發(fā)展  二、安慶是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源頭  三、吳汝綸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中西沖突與皖江志士對中國近代化的初探  關于近代化的概念,學術界早有概定。近代化是發(fā)生于封建社會后期,貫穿于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的歷程,從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轉變的必經(jīng)階段,就是全方位資本主義化。其具體內(nèi)容即經(jīng)濟上生產(chǎn)機械化、政治上民主化,思想文化觀念更新、意識形態(tài)自由化。具體說來,就是用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chǎn)來代替封建主義的手工生產(chǎn)和自然經(jīng)濟,用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制度代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用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思想來取代封建主義的等級倫理觀念。雖然,只有哪一個方面的近代化還遠遠不夠,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近代化,必須是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全面的資本主義才足以證明一個國家近代化的實現(xiàn)完成?! 「鲊牡缆凡槐M相同。東、西方國家的近代化道路也截然不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中國的近代化歷經(jīng)了一個由文化物質外層的探索發(fā)展到對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中層探索,再發(fā)展到思想文化的理性深層次探索的過程。晚清中國的近代化道路走過了一個屈辱、艱辛而又命運多*的過程。通過考察中國近代化的內(nèi)涵可知,晚清時中國近代化一開始就不是全面鋪開,而是步履蹣跚地層層推進、由淺入深,近人化的進程緩慢,近代化的歷程艱辛。晚清近代化的助推力,既有來自于外部的沖擊、碰撞,又有來自于內(nèi)部的暴力與競爭。晚清近代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在中國已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門檻以后,外有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掠奪,內(nèi)有連綿不已的人民起義,在國家主權逐步淪喪的情況下,近代化不或或缺的資本金又準備不足,使得晚清近代化歷程相較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言頗不順暢,是不正常的、畸形的,近代化的深度、廣度及近代化的規(guī)模與西方不可同日而語?!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安慶與中國近代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