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科學  作者:易順民//梁池生  頁數:272  

前言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環(huán)境惡化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的地質現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地面沉降等。廣東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fā)的省份之一,各類地質災害分布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每年因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的傷亡人數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比例較大,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數億元。目前,廣東省各類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呈現出逐年加大的趨勢;地質災害的活動對廣東省內的鐵路、公路、江河航道等交通要道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東省出現了多起重大地質災害傷亡事件,如英德市石牯塘鎮(zhèn)清水坑錫礦,1991年4月29日發(fā)生巖石崩塌,導致2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3萬元;2006年7月16日,潮州市饒平縣新塘鎮(zhèn)外宮山角村發(fā)生滑坡,滑坡造成9人死亡,8人受傷;2006年7月31日,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zhèn)水祝村礤下自然村發(fā)生滑坡,規(guī)模為12×104m3,滑坡摧毀房屋60余間,造成8人死亡;2006年8月3~4日,受強熱帶風暴“派比安”的影響,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山一帶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暴雨引發(fā)西樵山北側山體溝谷產生18處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直接造成8人死亡,沖毀房屋51間,受災人口約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85億元;2008年6月29日凌晨5時左右,深圳市遭受百年未遇的強降雨過程,深圳市龍崗區(qū)布吉街道辦木棉灣沿河九巷6號樓西南側邊坡發(fā)生滑坡地質災害,滑坡直接導致18人受傷,5人死亡。由此可見,廣東省地質災害活動所造成的安全損失觸目驚心,不容忽視。

內容概要

  《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以廣東省的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現場綜合地質調查、室內試驗和野外現場測試、有限元數值模擬及工程治理實踐相結合的手段和方法,對廣東省常見多發(f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和水庫、河口及港灣淤積的時空分布特征、成因機理、災情特征及治理措施與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活動的分形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對典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實例進行詳細地分析總結。全書分為10章。第1章主要介紹廣東省的區(qū)域地質環(huán)境背景特征、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和地質災害的災情特征;第2章~第8章主要闡述了廣東省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和淤積的發(fā)育特征、分布規(guī)律、形成機理、變形破壞活動特征和各類地質災害的災情特征;第9章依據分形幾何理論,系統(tǒng)地研究了廣東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活動時空分布結構的分維特征和自組織臨界特征;第10章主要介紹廣東省典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防治工程實例。全書系統(tǒng)性強,地質災害實例豐富,圖文并茂,具有較高的參考使用價值。  《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可供地質、土建、水利、電力、礦山、公路、鐵路等領域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巖土工程或防災減災工程等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易順民,47歲,湖北英山人,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1987年6月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F任廣東省礦業(yè)協會理事、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深圳市地質礦業(yè)協會副理事長。1987年8月~1991年8月在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局第二地質大隊從事礦區(qū)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源地勘查、地質災害調查與礦區(qū)工程巖土體穩(wěn)定性評價方面的技術工作。1991年9月~1998年11月在中國地質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與巖土工程方面的教學及科研工作。1998年12月~2000年5月在四川大學水力學及山區(qū)河流開發(fā)與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四川大學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環(huán)境,水力學、水污染控制和環(huán)境地質方面的科研工作。2000年5月~2008年10月在廣東省深圳市地質局和深圳地質建設工程公司從事地質環(huán)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生產、科研和管理工作。2008年10月至今在廣州地理研究所從事地貌與第四紀地質、自然災害和防災減災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及省部級基礎研究課題1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負責完成地質環(huán)境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斷裂構造活動性監(jiān)測研究、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各類地質災害的勘查、設計及施工項目等200余項。曾獲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在國內外相關學術期刊和會議上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裂隙巖體損傷力學導論》和《國土資源系統(tǒng)地質災害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等專著兩部。
梁池生,48歲,廣東高州人,廣東省地質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1982年6月畢業(yè)于成都地質學院?,F任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技術質量監(jiān)督專家、水利部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專家、廣東省國土資源系統(tǒng)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項目評審專家及廣東省環(huán)境影響評價專家,具有建設部建設監(jiān)理工程師、注冊巖土工程師和國土資源邵礦產儲量評估師等執(zhí)業(yè)資格。1982年7月~2003年5月在廣東省地質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工作,其間于1989~1990年在意大利比薩國際地熱學校學習。2003年6月至今在廣東省地質局機關工作,現任環(huán)境地質處處長。參加工作以來,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huán)境地質方面的勘查研究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參與完成了湛江市地熱資源詳查、廣東省雷州半島地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產業(yè)化推進研究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qū)應急水源地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等多項省部級重點項目,特別是在地下水流場特征、地面沉降形成機理及趨勢預測方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3-作。先后共有5項成果獲部級獎勵。作為廣東省較早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專家,參與了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評價有關技術規(guī)定的制訂,組織和指導完成了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和陽春市大河水厙移民安置區(qū)等多項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評估、勘查及研究任務,在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協助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書籍目錄

廣東省典型地質災害照片前言第1章 廣東省地質災害概況1.1 廣東省地質環(huán)境背景特征1.1.1 氣象及水文1.1.2 地形地貌1.1.3 地層與巖漿巖1.1.4 地質構造1.1.5 水文地質1.1.6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1.2 廣東省地質災害概況1.2.1 廣東省地質災害類型1.2.2 廣東省地質災害災情第2章 崩塌2.1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2.1.1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受斜坡地層巖性的控制2.1.2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受斜坡地形地貌的控制2.1.3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受斜坡地質構造的控制2.1.4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受降雨分布的控制2.1.5 崩塌空間分布特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控制2.2 崩塌時間分布特征2.2.1 崩塌時間分布特征具有年際活動的不均勻性和集中性2.2.2 崩塌時間分布特征具有年內活動的季節(jié)性和重復性2.2.3 崩塌時間分布特征具有區(qū)域性活動的群發(fā)性和單體活動的突發(fā)性2.2.4 崩塌時間分布特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控制2.3 崩塌成因機理2.3.1 傾倒式崩塌的成因機理2.3.2 滑移式崩塌的成因機理2.3.3 拉裂式崩塌的成因機理第3章 滑坡3.1 滑坡空間分布特征3.1.1 滑坡空間分布特征受斜坡地層巖性的控制3.1.2 滑坡空間分布特征受斜坡地形地貌的控制3.1.3 滑坡空間分布特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3.1.4 滑坡空間分布特征受降雨分布的控制3.1.5 滑坡沿鐵路、公路沿線呈帶狀集中分布3.2 滑坡時間分布特征3.2.1 滑坡時間分布特征受降雨活動的控制3.2.2 滑坡時間分布特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控制3.2.3 滑坡時間分布特征具有同發(fā)性、滯后性和重復性3.2.4 滑坡時間分布特征具有突發(fā)性、隱蔽性和夜發(fā)性3.3 滑坡作用過程數值模擬研究3.3.1 深圳市洋寶地山滑坡發(fā)育特征3.3.2 滑坡作用過程數值模擬的地質模型3.3.3 滑坡作用過程有限元數值模擬研究3.3.4 深圳市洋寶地山滑坡形成機理3.4 滑坡成因機理3.4.1 滑坡變形破壞的基本類型3.4.2 滑坡變形破壞的成因機理第4章 泥石流4.1 泥石流基本特征4.1.1 泥石流的形成環(huán)境4.1.2 泥石流的沉積特征4.2 泥石流空間分布規(guī)律4.3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4.3.1 泥石流災害的類型4.3.2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第5章 地面塌陷5.1 地面塌陷的類型5.1.1 自然地面塌陷5.1.2 抽排地下水地面塌陷5.1.3 礦山采空地面塌陷5.2 地面塌陷形態(tài)特征5.2.1 地面塌陷的平面形態(tài)特征5.2.2 地面塌陷的剖面形態(tài)特征5.3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5.3.1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受隱伏巖溶發(fā)育程度的控制5.3.2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5.3.3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受覆蓋層巖土結構特征的控制5.3.4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受水文地質環(huán)境的控制5.3.5 地面塌陷分布特征受人類工程活動的控制5.4 地面塌陷成因機理5.4.1 自然和抽排地下水塌陷的成因機理5.4.2 礦山地下采空塌陷的成因機理第6章 地裂縫6.1 地裂縫形態(tài)特征6.1.1 地裂縫的平面形態(tài)特征6.1.2 地面縫的剖面形態(tài)特征6.2 地裂縫空間分布特征6.2.1 地震地裂縫空間分布特征6.2.2 滑塌地裂縫空間分布特征6.2.3 脹縮土地裂縫空間分布特征6.2.4 塌陷地裂縫空間分布特征6.3 地裂縫活動特征6.3.1 地裂縫活動具有不穩(wěn)定的周期性和持續(xù)性特征6.3.2 地裂縫活動具有三維形變特征6.3.3 地裂縫活動具有明顯的伴生性特征6.4 地裂縫成因機理6.4.1 地震地裂縫的成因機理6.4.2 滑塌地裂縫的成因機理6.4.3 塌陷地裂縫的成因機理6.4.4 脹縮土地裂縫的成因機理第7章 地面沉降7.1 地下水開采型地面沉降7.1.1 地下水開采型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7.1.2 地下水開采型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7.2 固體礦產開采型地面沉降7.2.1 固體礦產開采型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7.2.2 固體礦產開采型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7.3 軟土地面沉降特征7.3.1 軟土的空間分布特征7.3.2 軟土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7.3.3 軟土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第8章 水庫、河口及港灣淤積8.1 水庫、河口及港灣淤積的空間分布特征8.1.1 水庫淤積的空間分布特征8.1.2 河口及港灣淤積的空間分布特征8.2 水庫、河口及港灣淤積的成因8.2.1 水庫淤積的形成原因8.2.2 河口淤積的形成原因8.2.3 港灣淤積的形成原因第9章 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形特征9.1 崩塌活動時空分布的分形特征9.1.1 崩塌活動分維的計算方法9.1.2 崩塌活動時空分布的分形特征9.2 崩塌活動的自組織臨界特征9.2.1 自組織臨界性理論9.2.2 崩塌活動的自組織過程9.2.3 崩塌活動的自組織臨界特征9.3 滑坡活動時空分布的分形特征9.3.1 滑坡活動分維的計算方法9.3.2 滑坡活動時空分布的分形特征9.3.3 滑坡動態(tài)演變的分形特征9.4 泥石流活動的分形特征9.4.1 泥石流分維的計算方法9.4.2 泥石流流體的分形結構特征9.4.3 泥石流堆積物的分形結構特征9.4.4 泥石流溝水系的分形特征9.4.5 泥石流分維的研究意義第10章 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實例10.1 概述10.2 云浮市云浮硫鐵礦龍盤圍巖溶地面塌陷治理10.2.1 云浮硫鐵礦龍盤圍自然地質環(huán)境特征10.2.2 云浮硫鐵礦龍盤圍巖溶地面塌陷發(fā)育特征10.2.3 云浮硫鐵礦龍盤圍巖溶地面塌陷形成原因10.2.4 云浮硫鐵礦龍盤圍巖溶地面塌陷治理工程10.3 深圳市梧桐山盤山公路山體邊坡崩塌治理10.3.1 梧桐山盤山公路山體邊坡崩塌概況10.3.2 梧桐山盤山公路山體邊坡崩塌類型10.3.3 梧桐山盤山公路山體邊坡崩塌活動特征10.3.4 梧桐山盤山公路山體邊坡崩塌治理工程10.4 河源市和平縣東山嶺滑坡治理10.4.1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地質環(huán)境特征10.4.2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空間分布特征10.4.3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變形破壞特征10.4.4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形成原因10.4.5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10.4.6 和平縣東山嶺滑坡治理工程10.5 樂昌市兩江鎮(zhèn)滑坡群治理10.5.1 兩江鎮(zhèn)滑坡群地質環(huán)境特征10.5.2 兩江鎮(zhèn)滑坡群發(fā)育特征10.5.3 兩江鎮(zhèn)滑坡群形成原因10.5.4 兩江鎮(zhèn)滑坡群災情特征10.5.5 兩江鎮(zhèn)滑坡群穩(wěn)定性分析10.5.6 兩江鎮(zhèn)滑坡群治理工程10.6 佛山市南海區(qū)西樵山泥石流治理10.6.1 西樵山泥石流形成環(huán)境特征10.6.2 西樵山泥石流基本特征10.6.3 西樵山泥石流形成機理10.6.4 西樵山泥石流防治工程10.6.5 西樵山泥石流防治工程實施效果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據廣東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對廣東省各縣(市)地氟病區(qū)的環(huán)境水文地質調查結果,全省地氟病主要分布于汕頭、梅州、惠州、廣州、佛山、韶關、肇慶、江門、茂名、湛江等10市共37個縣(市),病區(qū)人口已超過40余萬,其主要病區(qū)分布在粵東地區(qū)。地氟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地方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氟斑牙和氟骨癥。氟斑牙患者,不僅影響面容美觀,而且影響咀嚼功能,不利于消化吸收;氟骨癥患者,輕者腰腿及關節(jié)疼痛,重者四肢變形,行走不便,嚴重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癱瘓床上不能走動。地氟病給病區(qū)人民帶來莫大的苦難,同時也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地質環(huán)境中含有較多的氟,人們長期通過飲水或食物攝入超過生理需要量的氟化物,并不斷蓄積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慢性中毒疾病。地氟病區(qū)飲用水高氟環(huán)境主要是構造裂隙水深循環(huán)氟元素溶解富集、高氟溫泉排放污染、隱伏高氟熱水滲入污染、螢石礦開采污染及化工廠廢水污染等原因導致。

編輯推薦

《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