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華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博物館 編  頁數(shù):199  字數(shù):360000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的大型圖冊,分為十八部分,系統(tǒng)展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來的科研成果,從中折射出了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歷程,體現(xiàn)了中國考古學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學術成果。

書籍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單元 滄桑巨變
第二單元 谷家是饗
第三單元 家園變遷
第四單元 文明曙光
第五單元 王朝崛起
第六單元 輝煌殷商
第七單元 禮樂大成
第八單元 巍巍帝都
第九單元 幽冥陵寢
第十單元 窯冶之術
第十一單元 佛教繁盛
第十二單元 西域風情
第十三單元 化腐朽為神奇
第十四單元 繼往開來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一 華北模式:細石器與磨制石器 在華北地區(qū),處于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以出土細小石器和率先出現(xiàn)大型磨制石器為特點,如小南海遺址、下川遺址、龍王迪遺址等。流行各種問接打擊法生產石葉和用壓制法修理石器的細石器傳統(tǒng),常見的器形有石鏃、石刃、端刮器、雕刻器、船底形石核、大型磨刃石器和裝飾品等。 小南海洞穴遺址 小南海洞穴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南30公里的一個洞穴內,年代為距今24100±500~11000±500年。以小型石器為主,種類有雕刻一刮削兩用器、尖狀器、砸擊石核、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拇指蓋狀刮削器、石核及似船底形石核和裝飾品等,繼承了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傳統(tǒng),是華北地區(qū)舊石器時代的尾聲。 二 華南模式:礫石傳統(tǒng)與陶器發(fā)明 華南地區(qū)多為洞穴遺址,繼承華南地區(qū)的礫石文化傳統(tǒng),運用砸擊法打制石器,繼續(xù)普遍使用粗大的打制石器,石器以各類砍砸器為主,基本不見石葉和典型的細石器。然而,在廣西桂林甑皮巖、臨桂大巖、湖南道縣玉蟾巖和江西萬年仙人洞等遺址,普遍于距今10000年前發(fā)現(xiàn)了原始陶器,使華南地區(qū)成為探索中國陶器起源的重要區(qū)域之一。 大巖遺址的新發(fā)現(xiàn)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臨桂縣大巖遺址大約距今15000~5000年,發(fā)掘獲得了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史前人類生活用具、生產工具,以及人類食用后遺棄的水、陸生動物遺骸,此外,還發(fā)現(xiàn)墓葬10座,用火遺跡10余處,勾勒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末期的發(fā)展演化軌跡。

編輯推薦

《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為更多的人們打開了認識中華考古文化、了解中華悠久歷史的窗口,能讓大眾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歷程,通過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和出土文物的全方位展示,運用先進的陳列展示手段,引導人們以多元的視角和層面感知中華文明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考古中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