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李漁 頁數(shù):264
Tag標簽:無
前言
《閑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漁的一部所謂寓“莊論”于“閑情”的“閑 書”。作者在該書卷首《凡例七則·四期三戒》中自述道:“風俗之靡,猶 于人心之壞,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讀閑書,畏聽莊論,有心勸世者正 告則不足,旁引曲譬則有余。是集也,純以勸懲為心,而又不標勸懲之目, 名日《閑情偶寄》者,慮人目為莊論而避之也。”又說:“勸懲之意,絕不 明言,或假草木昆蟲之微、或借活命養(yǎng)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謂正告不足, 旁引曲譬則有余也?!蔽铱?,李漁的這段表白,半是矯情、半是真言。 所謂矯情者,是指李漁出于自我保護的目的,故意說給當政者和正人君 子者流聽。因為李漁的著作文章在當時已經(jīng)受到某些人的指責。李漁的友人 余澹心(懷)在為《閑情偶寄》作序時就說:“而世之腐儒,猶謂李子不為經(jīng) 國之大業(yè),而為破道之小言者。”所以,李漁預(yù)先就表白:我這本書雖名為 “閑情”,可并不是胡扯淡,也無半點“犯規(guī)”行為;表面看我說的雖是些 戲曲、園林、飲食、男女,可里面所包含的是微言大義,有益“世道人心” 。李漁這么說,對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和滿口“仁義道德”,“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的“腐儒”們,不無討好之意。當然,《閑情偶寄》中所言,也 并非沒有出于真心維護封建思想道德者;但是,書中大量關(guān)于觀劇聽曲、賞 花弄月、園林山石、品茗飲酒、服飾修容、選姬買妾、飲食男女、活命養(yǎng)生 等等的論述描繪,難道其中真有那么多微言大義嗎?明眼人一看便知,李漁 所說的,大半是些“聰明人”的“聰明話”而已。正如李漁的另一友人尤展 成(侗)在為《閑情偶寄》所作的序中說的:“所著《閑情偶寄》若干卷,用 狡獪伎倆,作游戲神通。”不管作序者這幾句話的原意如何,但用“狡獪伎 倆”來形容我們在《閑情偶寄》中所看到的李漁,還是貼切的。在統(tǒng)治者對 輿論鉗制得比較緊、時有文字獄發(fā)生的清代,李漁以及像李漁那樣的文人耍 點小聰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拔母铩睍r許多知識分子的做法不也是如此 嗎? 所謂真言者,除了上面所說李漁確有自覺維護封建思想道德的一面之外 ,從藝術(shù)形式和文章的審美作用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李漁也真想避免“莊論 ”、“正告”而采用輕松愉快的“閑情”筆調(diào)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也就是 說,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大談“草木昆蟲”、“活命養(yǎng)生”的“閑情”是 他的真心話。他深知那些正襟危坐、板著面孔講大道理的文章,令人望而生 畏,令人厭倦,不會有多少打動人的力量?,F(xiàn)代的情況也是如此?!拔母铩?時報紙上那些冷似鐵、硬似鋼、字字絕對真理的大塊文章,有幾個人真心要 讀?所以,李漁有意識地寓“莊論”于“閑情”,使這本書變得有趣、有味 ,可讀性強。單就這個方面而言,李漁的確獲得了成功。從總體上說,他的 文章,他的書,絕不枯燥、乏味,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只是有的地方世俗 氣太重,有的地方略顯油滑,有的地方有點媚俗,這是不足。然而,優(yōu)點是 ,絕不板著面孔教訓人、講大道理。即使本來十分枯燥的理論問題,如《閑 情偶寄》的《詞曲部》和《演習部》等專講戲曲理論的部分,他也能講得有 滋有味,風趣盎然,沒有一般理論文字的那種書卷氣,更沒有道學氣。這是 《閑情偶寄》的一個突出特點。 讀《閑情偶寄》還有一個突出感受,即它的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和濃重的 “市井”氣、“江湖”氣。而且,在李漁那里,這兩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他 文章中的“人情”不是隱逸在山林中的冰清玉潔的“逸情”,也不是窗明幾 凈的書齋里的“雅情”,而往往是世俗的“市井”情、“江湖”情。如果說 不是全部文章都這樣,那么至少相當多的文章是如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 ,李漁是一個“江湖”文人、“市井”文人,或者說,是舊社會里常說的那 種“跑碼頭”的文人。 李漁繼承了明代“性靈”小品的傳統(tǒng)。大家知道,明代晚期以袁氏三兄 弟(袁宏道和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為代表的文學家,無視道學文統(tǒng) ,不是像以往那樣大講“文以載道”,而是倡導(dǎo)“獨抒性靈”,把“情”放 在一個突出位置上來。袁氏稍前的李贄、湯顯祖,袁氏稍后的“竟陵”諸人 (鐘惺、譚元春等),都是如此。受他們的影響,李漁的包括《閑情偶寄》在 內(nèi)的許多散文,多與“性靈”小品的格調(diào)相近,不著意于“載道”,而努力 于言事、抒情。不過,比起他的前輩,李漁多了一些“市井”氣、“江湖” 氣,少了一些“雅”氣、“文”氣;多了一些圓滑、媚俗,少了一些狂狷、 尖銳。之所以如此者,不是或主要不是個人性情所致,乃時代、吐會使然。 李漁生活的時代是明末清初。他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后改號笠 翁。其著作上常署名隨庵主人、覺世俾官、湖上笠翁、新亭客樵、伊園主人 、覺道人、笠道人等等。他生于明萬歷三十八年或三十九年(1610或1611), 卒于清康熙十八年或十九年(1679或1680),一生跨明清兩代,飽受時代動蕩 和戰(zhàn)亂之苦。中年家道敗落,窮愁坎坷半世,靠賣詩文和帶領(lǐng)家庭劇團到處 演戲維持生計。他一生著述甚豐,作為文學家、戲劇理論家和美學家,主要 著作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文集四卷,詩集三卷,詞集一卷,史論兩 卷,《閑情偶寄》六卷;作為戲劇作家,李漁著有傳奇十幾種,常見的有《 笠翁十種曲》傳世;作為小說家,他寫過評話小說《十二樓》、《無聲戲》 ,有人認為,長篇小說《回文傳》、《肉蒲團》也可能是他的手筆。而他自 己則把《閑情偶寄》視為得意之作。這部書包括《詞曲部》、《演習部》、 《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yǎng) 部》等八個部分,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很廣。其中相當大的篇幅論述了戲曲、 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筑、花卉、器玩、頤養(yǎng)、飲食等藝術(shù)和生活中 的美學現(xiàn)象和美學規(guī)律。他寫此書確實下了很大功夫,運用了大半生的生活 積累和學識庫存。他在《與龔芝麓大宗伯》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廟堂智 慮,百無一能。泉石經(jīng)綸,則綽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 他年赍志以沒,俾造物虛生此人,亦古今一大恨事。故不得已而著為《閑情 偶寄》一書,托之空言,稍舒蓄積。”《閑情偶寄》不但是一部內(nèi)容厚實的 書,而且是一部力戒陳言、追求獨創(chuàng)的書。在《閑情偶寄》的卷首《凡例》 中,李漁說:“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二字??帐枳岳⒄哂兄Q妄貽譏 者有之。至于剿窠襲臼,嚼前人唾余,而謬謂舌花新發(fā)者,則不特自信其無 ,而海內(nèi)名賢,亦盡知其不屑有也?!睂τ诶顫O這部頃半生心血的力作,他 的朋友們評價甚高,并且預(yù)計此書的出版,必將受到人們的歡迎。余澹心( 懷)在為《閑情偶寄》所作的序中說:“今李子《偶寄》一書,事在耳目之 內(nèi),思出風云之表,前人所欲發(fā)而未竟發(fā)者,李子盡發(fā)之;今人所欲言而不 能言者,李子盡言之;其言近,其旨遠,其取情多而用物閎。寥寥乎,儷儷 乎,汶者讀之曠,塞者讀之通,悲者讀之愉,拙者讀之巧,愁者讀之忭且舞 ,病者讀之霍然興。此非李子偶寄之書,而天下雅人韻士家弦戶誦之書也。 吾知此書出將不脛而走,百濟之使維舟而求,雞林之賈輦金而購矣。”此書 出版后的情況,恰如余澹心所料,世人爭相閱讀,廣為流傳。不但求購者大 有人在,而且盜版翻刻也時有發(fā)生??梢哉f,這部書的出版,在當時逗起了 一個小小的熱潮,各個階層的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發(fā)生閱讀興趣,有的人甚至 到李漁府上來借閱。此書自康熙十年(1671)印行,三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人 們的注目。在有清一代,凡是談到李漁的,一般都會提到他的《閑情偶寄》 ,并加以稱道。直到現(xiàn)代,《閑情偶寄》也不斷被人提起。例如,大家很熟 悉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和《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和 幫閑文學》中談到李漁及幫閑文學的一些話,在那里,魯迅稱李漁等人為“ 幫閑”文人。但魯迅對李漁批評中有肯定。魯迅說,歷史上的“幫閑文學” 和“幫閑文人”并不都是“一個惡毒的貶詞”;文學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 宋玉、司馬相如等,就屬幫閑文人之列,而文學史上“不幫忙也不幫閑的文 學真也太不多”,如果“不看這些,就沒有東西看”;而且,“清客,還要 有清客的本領(lǐng)的,雖然是有骨氣者所不屑為,卻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例 如李漁的《一家言》,袁枚的《隨園詩話》,就不是每個幫閑都做得出來的 ”,因為李漁等人確有真才實學。此外,作家林語堂、周作人、孫楷第、胡 夢華、顧敦柔、朱東潤等,園林學家和建筑學家童惜、陳植、陳從周等也對 《閑情偶寄》十分推崇?!堕e情偶寄》之歷來受歡迎、受關(guān)注,還可以從它 一版再版、不斷印行的情況加以印證。不但有清一代有許多版本行世——最 著名的是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十六卷本(又收入翼圣堂《笠翁一家言》二 集),以及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刊《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將十六卷并為六 卷,易名為《閑情偶集》,并有單刻本流行),翻刻、偽刻者無法統(tǒng)計;而 且直到本世紀,還不斷有新版本以及各種各樣的選本和注釋本發(fā)行。我所知 道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普益書局、會文堂書局、寶文堂書局石印本, 1936年有貝葉山房發(fā)行、張靜廬校點、施蟄存主編、郁達夫題簽的《中國文 學珍本叢書》本,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單錦珩校點本(后來浙江古籍出版 社的《李漁全集》第三卷《閑情偶寄》也是這個本子),1996年作家出版社 立人校訂《明清性靈文學珍品》本(此本把李漁誤為明人,我想應(yīng)該是偶爾 筆誤或印刷錯誤),1998年學苑出版社杜書瀛評點《歷代筆記小說小品叢書 》本①,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江巨榮、盧壽榮校注《明清小品叢刊》本, 2002年時代文藝出版社吳兆基、武春華主編《中國古典文化精華》本——以 上是全本;選本有:《李笠翁曲話》(錄《閑情偶寄》之《詞曲部》、《演 習部》)1925年曹聚仁校訂、上海梁溪圖書館《文藝叢書》本,《李笠翁曲 話》上海啟智書局排印本,《笠翁劇論》1940年中華書局《新曲苑》本,《 閑情偶寄》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論著集成》本,1959年中國戲 劇出版社《中國古典論著集成》本(僅取《詞曲部》、《演習部》),《李笠 翁曲話》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戲劇研究》編輯部編選本,《李笠翁曲話 》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陳多注釋本,《李笠翁曲話注釋》1981年安徽人民 出版社徐壽凱注釋本,《笠翁秘書》(選《聲容部》、《居室部》、《器玩 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yǎng)部》)1990年重慶出版社趙文卿等 箋注本;此外,還有199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李瑞山等編《白話閑情偶寄》等 。 李漁早就走出國門,發(fā)生世界性的影響。有關(guān)材料表明,最早譯介李漁 的還是日本。在李漁去世后91年,即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日本有一本書《新刻役者綱目》問世(“役者”,日語“優(yōu)伶”之意),里 邊譯載了李漁的《蜃中樓》的《結(jié)蜃》、《雙訂》。據(jù)日本青木正兒《中國 近世戲曲史》介紹,李漁《蛋中樓》中的這兩出戲,在八文舍自笑所編的這 本《新刻役者綱目》中“施以訓點,而以工巧之翻譯出之”;青木正幾還說 ,德川時代(1603—1876)“茍言及中國戲曲,無有不立舉湖上笠翁者”。日 本明治三十年、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出版的《支那文學大綱》,分十六卷 介紹中國文學家,李漁獨成一卷,該書將李漁同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 等并稱為二十一大“文星”。此后,李漁的《風箏誤》和《奪錦樓》、《夏 宜樓》、《萃雅樓》、《十丞樓》、《生我樓》等作品陸續(xù)翻譯出版。李漁 的《三與樓》英譯本和法譯本也分別于1815和1819年出版。此后,英、法兩 種文字翻譯的李漁其他作品也相繼問世。上世紀末,A.佐托利翻譯的拉丁 文本《慎鸞交》、《風箏誤》、《奈何天》收入他編著的《中國文化教程》 出版。本世紀初,李漁的《合影樓》、《奪錦樓》等德文譯本也載入1914年 出版的《中國小說》。此外,由莫斯科大學副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漢名華 克生)翻譯的俄文本《十二樓》也介紹給俄國讀者。近年來,李漁越來越成 為世界性的文化、文藝研究對象。著名漢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文化系主 任、新西蘭人韓南教授認為,李漁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難得的可以進行總體研 究的作家,李漁的理論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獨特的見解。他來中國 數(shù)月之久以完成一部有關(guān)李漁的專著。德國的H.馬丁博士也發(fā)表過數(shù)篇研 究李漁的論文,并出版了專著《李笠翁論戲劇,中國17世紀戲劇》;1967年 馬丁到臺灣繼續(xù)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并編輯了《李漁全集》(包括“一家言 ”十卷、“閑情偶寄”六卷、“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等 共十五冊),由臺北成文出版社于1970年出版。美國波士頓特懷恩出版社于 1977年出版了華人學者茅國權(quán)和柳存仁著的《李漁》。當然,李漁最被今人 看重的是他的戲劇作品和戲劇美學理論。 《閑情偶寄》作為一部用生動活潑的小品形式、以輕松愉快的筆調(diào)寫的 藝術(shù)美學和生活美學著作,其精華和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談戲曲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 演、導(dǎo)演,談園林美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談儀容美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服飾和修容等) 的文字。把李漁看作中國古代最杰出的戲劇美學家、園林美學家和儀容美學 家之一,是符合實際的,他當之無愧。《閑情偶寄》的絕大部分文字,既可 以作為理論文章來讀,也可以作為情趣盎然的小品文來讀。當然,李漁和他 的《閑情偶寄》也不可避免地有著歷史局限。其中個別地方發(fā)著封建腐朽的 氣味,有些東西不科學,有些東西已經(jīng)過時。 本書編選校注點評者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主要依據(jù)雍 正八年芥子園《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參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選取了《閑 情偶寄》的《詞曲部》、《演習部》的幾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約十萬言,占全書篇幅的二分之一。為了便于 讀者閱讀和理解,對書中個別難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術(shù)語、人名和地名 等等,盡量詳細地作了注釋,對所選各本的個別刊刻舛錯之處,經(jīng)予改正, 在注釋中予以說明,不出校記;并且根據(jù)編選者的閱讀經(jīng)驗和審美趣味作了 數(shù)萬言的點評。注釋和點評只是一己之見,而且限于水平,粗陋自不待言, 錯訛也在所難免,歡迎批評。 杜書瀛 2007年3月
內(nèi)容概要
《閑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漁撰寫的一部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yǎng)等內(nèi)容的“寓莊論于閑情”的隨筆。自問世以來,即以其生動活潑的小品形式、輕松愉快的筆調(diào)而廣受讀者喜愛。
作者簡介
李漁( 1611 — 1680 ) 初名仙侶,后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18歲,補博士弟子員。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并開設(shè)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連城壁》等小說,與《閑情偶寄》等書。 《閑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jié)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臺的實際出發(fā),注重戲曲的結(jié)構(gòu)、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臥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扼椅虃髌媸N》劇目為《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 ≈形臅浚骸 独顫O全集》(德)馬漢茂(Helmut Martin)輯,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覺世名言十二樓》(清)李漁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ISBN 7-80519-3335-5/I.75 《十二樓》(清)李漁著 中華書局,2004 ISBN 7101035329 《無聲戲》(清)李漁著,中華書局 2004 ISBN 7101035485 《閑情偶寄圖說》上下二冊。(清)李漁著,山東畫報出版社。
書籍目錄
編選說明卷一 詞曲部上 結(jié)構(gòu)第一 戒諷刺 立主腦 脫窠臼 密針線 減頭緒 戒荒唐 審虛實 詞采第二 貴顯淺 重機趣 戒浮泛 忌填塞 音律第三 恪守詞韻 凜遵曲譜 魚模當分 廉監(jiān)宜避 拗句難好 合韻易重 慎用上聲 少填入韻 別解務(wù)頭卷二 詞曲部下 賓白第四 聲務(wù)鏗鏘 語求肖似 詞別繁減 字分南北 文貴潔凈 意取尖新 少用方言 時防漏孔 科諢第五 戒淫褻 忌俗惡 重關(guān)系 貴自然 格局第六 家門 沖場 出腳色 小收煞 大收煞 填詞余論 演習部 選劇第一 別古今……卷三卷四卷五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編輯推薦
李漁的友人余澹心(懷)在為《閑情偶寄》作序時就說:“而世之腐儒,猶謂李子不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而為破道之小言者?!彼?,李漁預(yù)先就表白:我這本書雖名為“閑情”,可并不是胡扯淡,也無半點“犯規(guī)”行為;表面看我說的雖是些戲曲、園林、飲食、男女,可里面所包含的是微言大義,有益“世道人心”。李漁這么說,對于當時的統(tǒng)治者和滿口“仁義道德”,“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腐儒”們,不無討好之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