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大師

出版時間:2006年11月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奧] 托馬斯·伯恩哈德  頁數(shù):353  譯者:馬文韜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托馬斯?伯恩哈德(1931一1989)是奧地利最有爭議的作家,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災(zāi)難作家、死亡作家、社會批評家、敵視人類的作家、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yè)的作家、夸張藝術(shù)家、語言音樂家等等。  托馬斯·伯恩哈德是奧地利最有爭議的作家,對他有很多稱謂:阿爾卑斯山的貝克特、災(zāi)難作家、死亡作家、社會批評家、敵視人類的作家、以批判奧地利為職業(yè)的作家、夸張藝術(shù)家、語言音樂家等等。伯恩哈德是一位真正富有個性的作家?! ∧抗馍铄?,直面人的生存危機;筆鋒銳利,穿透任何的掩飾和禁忌。確切地說,他是位夸張藝術(shù)家,擅長在無法講述故事的邊緣講述故事,懂得用夸張使生存變?yōu)榭赡?,以幽默使世界變得可以忍受?! ”疚募樟瞬鞴聝蓚€短篇作品集、兩篇小說。

作者簡介

  托馬斯·伯恩哈德(1931-1989),奧地利小說家、劇作家,二十世紀后半葉德語文壇風格最獨特、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被稱為“阿爾卑斯上的貝克特”、“海德格爾思想的實踐者”、“專事批判奧地利的作家”、“災(zāi)難和死亡作家”等。

書籍目錄

譯序聲音模仿者事件歷代大師 水泥地附錄:托馬斯?伯恩哈德生平及創(chuàng)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代大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一星全給伯恩哈德。
      
      下面讓我們來談?wù)劮g。
      
      搜了一番,伯恩哈德的作品似乎只有這個譯者的翻譯版本,此公在前言里言辭懇切,隱隱有將這樣一位西方文壇重量人物介紹給中國的含辛茹苦之感,譯者筆風流暢,文白比例得體,沒有老輩文人和一些臺灣翻譯家常帶的濃濃遺老味兒,于是我感覺很良好,嗯,不裝。
      
      然后我懷著朝圣之心翻開了《聲音模仿者》的第一篇。開篇文風就將我唬住了,我反反復(fù)復(fù)地來回讀了幾遍,感覺在做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的語用題。然而,作為一個資深裝逼犯,我認為這樣僵直不分句的的長句子很有可能是作者有意為之,目的是在密不透風的詞語堆疊中,營造一種讓讀者無法喘息的張力,摒棄流暢,措辭,重心等方面字斟句酌的考量,只留下文字單純表意的功用,讓一口氣看完長句的讀者體驗到一種從夢魘中歸來的窒息感,以及其背后的荒誕與虛無。我繼續(xù)看了好幾頁,然后跳去了《歷代大師》那一篇,看看伯恩哈德老爺子在正兒八經(jīng)的小說里說不說人話。
      
      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完全就是翻譯的問題啊,娘的。
      
      譯者已經(jīng)忠實原文到了這樣一種境界:雖然我沒學過德語,可看著中文我都能看得出原文的全尸。這一段奇怪的應(yīng)該是插入語,那一段是定語從句無疑了,還有文中頻頻出現(xiàn)的“自然”這個詞,一句話有三個“自然”。大量句子出現(xiàn)成分殘缺,直白點說,大量句子讀都讀不通順。書現(xiàn)在在圖書館,我沒法逐一摘抄。各位,看著這本書的中譯本打分的各位,摸著你們的良心,如果沒有良心就摸著索爾仁尼琴俄羅斯的良心,或者手邊的康德和維特根斯坦,說點良心話好么,這個譯本你們真的看得下去么?看得下去么?伯恩哈德或許佶屈聱牙了點,但這個簡直是筆瘸。
      
      話雖這么說,該閃光的地方,依舊有閃光點,伯恩哈德發(fā)射出的憤世嫉俗電波,我還是接收到了。只是當我在強迫自己讀下去的時候,我仿佛能看到老爺子在紙背后朝我戳指頭:看不下去了吧,叫你裝逼!我憎恨你們所有人!尤其是喜歡裝逼的小賤人!
      
      于是我忽然想到也許我對譯者的憤慨只是誤解,伯恩哈德寫作的原本目的就是寫一部他自己都看得想吐的玩意兒。然后他看著好評如潮,人人對著一堆垃圾若有所悟,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于是他愈發(fā)憎恨所有人??紤]到他甚至憎恨自己的作品,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活生生的后現(xiàn)代行為藝術(shù)。
      
      然而我還是更愿意相信這種閱讀的惡感是由糟糕的翻譯帶來的,因為恐怕沒有幾個作家會喜歡和世人開這樣的玩笑,即使玩笑成功了,也不會有任何快感,只有惡作劇輕易得手的悲哀。
      
      
  •      在奧地利作家托馬斯·伯恩哈德的諸多身份中,最有名的大概要數(shù)“敵視人類的作家”。他的中文傳記封面上白紙黑字觸目驚心地印著:“我痛恨你們所有人!”
      
      關(guān)于獲獎,最刻毒的說法是……
       無論你對伯恩哈德的作品有何評價,他都會嗤之以鼻——不光是嗤之以鼻,說不定還會惡毒攻擊你的貧乏詞藻、智性低下,以及你可悲的小資產(chǎn)階級存在。伯恩哈德 的作品譯成中文的還不多,常見的只有《維特根斯坦的侄子》(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歷代大師》(三聯(lián)書店)。與當代德語作家三杰君特·格拉斯、艾爾弗里德· 耶利內(nèi)克和赫塔·穆勒相比,伯恩哈德的國際影響力尚不成氣候,盡管他一定會惡毒地咒罵這些所謂的德語名家只會耍些雕蟲小技。
      伯恩哈德專門寫了一本《我得的獎》,痛罵奧地利藝術(shù)、文化與教育部長“對文化藝術(shù)一竅不通”,可能對教育也一竅不通,但“可能”他知道一些“牛啊羊啊…… 豬啊”的事情。當然,伯恩哈德對自己也有清醒的意識:“所有的一切都很討厭,但我覺得我自己是最討厭的一個?!?br />   他得過很多文學獎,不過要么因為在頒獎詞中污辱文化官員,要么因為污辱奧地利國民性,惡例太多,后來文學獎只把獎金和證書直接寄給他,再也不敢請他參加頒獎典禮。
      他幾乎每次都把獎金火速花光,一次買了跑車,一次買了豪宅,他覺得“胡亂揮霍是處理阿堵物的唯一可以接受的辦法”。“我覺著吧,要是我想把家里已經(jīng)完全爛 掉的防風窗全換新的,我就得接受那個獎,然后又得決定挪屁股去那個破沙龍接受頒獎。我老想,拿點錢能別那么大驚小怪么,一定得談?wù)劄樯赌昧恕哪膬耗玫模?這些狗屁反思虛偽得要死,所以我就從本地木匠那兒訂了新窗……正常人都喜歡天上掉下來25000先令,不管誰愿意白出這么多錢你還不拿啊??墒切袠I(yè)協(xié)會應(yīng) 該覺得丟死人了,資助個文學獎才出可憐巴巴的25000先令,他們當場拿個500萬先令出來也沒感覺的吧?!?br />   伯恩哈德的粉絲看到類似的吐槽一定樂壞了,就像被他罵的人心里定會回罵他“雜種”一樣。他發(fā)表聲明拒絕接受將來任何可能的獎項(包括諾貝爾獎)之后,愛說 風涼話的人就說因為他已經(jīng)賺夠了,不需要錢了。關(guān)于伯恩哈德的獲獎,最刻毒的說法是引用了弗朗索瓦·歐容的《池畔謀殺案》中的一句臺詞:文學獎就像痔瘡, 遲早每個屁眼混蛋(Asshole)都會得一個。
      
      無盡吐槽大師
       伯恩哈德的小說《歷代大師》真正讓人見識了什么叫無盡吐槽。對祖國奧地利,伯恩哈德可以說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奧地利國家、奧地利人、奧地利博物館乃至奧地利的公廁都是他的攻擊對象。
      “天才和奧地利不相容。在奧地利,你得做一個平庸的人,才能有發(fā)言的機會,才能受到重視,得做一個一知半解、狹隘虛偽的人,一個絕對只有小國思維的人。真正的天才,尤其是杰出人物遲早有一天會被人以極不光彩的方式滅掉……”
      《歷代大師》的場景基本上發(fā)生在博物館里,主人公雷格爾說:“那些整天賣弄所謂通曉藝術(shù)的人天天到這里來,用他們那些藝術(shù)史的胡說八道充塞參觀者的耳朵, 他們每天趕著十幾個班的學生經(jīng)過博物館的展廳,用他們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話去毀掉幼稚孩子們的一生。研究藝術(shù)史的人實際上是消滅藝術(shù)的人,他們鼓唇弄舌談?wù)?藝術(shù),直至把藝術(shù)談?wù)摰脡劢K正寢……”
      還有更狠的,是罵老師:“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參觀博物館,對學生的影響是毀滅性的,這些老師用他們那狹隘的教訓,扼殺著學生在參觀藝術(shù)史博物館時心中對繪畫及 其作者所產(chǎn)生的任何柔情和敏感。這些老師一般來說麻木、遲鈍,會很快把學生心中對繪畫藝術(shù)的感覺毀掉,不僅如此,他們帶領(lǐng)的學生最終都將成為無辜的犧牲 品……老師毀學生,這是事實,是幾百年來的事實,而奧地利老師尤其如此……”如果你神經(jīng)堅強,能夠堅持讀下去,還會發(fā)現(xiàn)各種關(guān)于莫扎特、歌德、海德格爾等 歷代大師的窮兇極惡的吐槽。
      那么伯恩哈德自己對藝術(shù)到底什么態(tài)度呢?據(jù)蘇珊·桑塔格兒子的前女友西格麗德·努涅斯說,伯恩哈德是個滑稽的“不與人分享的思想家”,他沾沾自喜于自己異 想天開的想法,認為他喜愛的每一本書、每一幅畫或每一首樂曲,都是單獨為他一個人創(chuàng)作的,且單獨屬于他一個人,而且他的這種“藝術(shù)上的自私”使他無法忍受 旁人欣賞或賞識他所崇尚的天才之作。
      
      
      時代哀歌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這是伯恩哈德最著名的名言。一個經(jīng)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人,很難再繼續(xù)保持對人性的盲目樂觀。一次愚蠢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夠了,何況沒 過多久又重蹈覆轍?各國都聲稱是為文明而戰(zhàn),狂轟濫炸、橫尸遍野的時候還有什么文明可言?為了在戰(zhàn)爭中鼓勵士氣,政客們不斷增加籌碼,承諾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會有 一個更好的世界。無法兌現(xiàn)的承諾,只會讓人更幻滅。
      伯恩哈德曾這樣寫道:“我們站在所有歷史中最可怖的領(lǐng)地上,一切都在向我們解釋,我們卻什么也不懂。我們倚仗詞語,因為我們的無能令我們錯亂,錯亂又會令 我們絕望。這些詞語只會感染、忽略、模糊、惡化、歪曲、玷污,使一切變得幽暗?!眰€體的存在似乎毫無意義,因為整個世界很快會被撕成兩半。
      所以伯恩哈德的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自傳,都充滿了無窮無盡對所有人、一切事物的憎惡。據(jù)說強迫癥攝影大師蓋瑞·溫諾格蘭德晚年的拍攝只是為了看是否還有任何東西值得拍攝,同樣,伯恩哈德長篇累牘地痛恨一切可能也是希望探索痛恨本身。
      的確,伯恩哈德的痛恨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悲哀。無窮無盡的不滿、謾罵、厭惡、無聊、絕望,似乎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唯一遺產(chǎn)。貧窮讓你的生活備受煎熬,富裕一樣 讓你空虛絕望。過去的時代可以帶給人們滿足的東西,今天的人們不屑一顧。優(yōu)美的藝術(shù)被世俗的商業(yè)拖下了水,崇高被解構(gòu)成了理想化的幻影。人的自由意志被架 空,因為那“不可逃脫的框架”。你以為你選擇了合適自己的服裝品牌,直到約翰·伯格告訴你那都是品牌包裝塞進你腦子里的幻象,你自以為穿出了風格,其實不 過是服裝公司市場分析報告中的某一類“目標人群”而已。這是一個個體自我認知無限膨脹而實際功能無限渺小化的時代。
      時代的永恒不幸正如伯恩哈德所描述的:“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我想,現(xiàn)在有50億人,就有50億條正確的路。人的不幸在于他們不想走自己的那條路,總是想走別的路。”比這永恒不幸更不幸的是,人們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卻沒有解藥。
  •     在伯恩哈德這樣的作家的作品里,在所有像伯恩哈德這樣的作家的作品里,我讀到一種得意。他們那種虛無反抗的姿態(tài)使他們成為他們時代即時的一部分,時代有這能力——他們的姿態(tài)就像油那樣浮在他們的藝術(shù)上,成就了他們的藝術(shù)個性,時代吸納這個性,它確實需要這樣的藝術(shù)家。作為消費現(xiàn)象,時代回報屈身俯就于他者,也回報這些藝術(shù)上的姿態(tài)者。
  •     《歷代大師》與《水泥地》
      展示了BORNHARD深刻的筆下功力。大段大段的獨白或者引述,依然引人入勝。
      夸張的表述,過度的批判性,甚至全盤否定。然而事實和原委卻要在大段大段地敘述和不斷地重復(fù)用語中找到。
      不知道是我拒絕了他人,還是他們都拒絕了我。主人公無不孤獨又疾病纏身,敏感又優(yōu)柔寡斷,敏感又極端。然而堅硬的外表下是對精神和本鎮(zhèn)的堅持,是對理想的堅持,是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是對世俗,物質(zhì)和委曲求全的謊言的拒絕。篇幅長短也恰倒好處。
      德文原文更是讀起來讓人不忍停下,甚至不時為其語言的幽默大笑回味不已。不愧被譽為德語文學里最好的作家。
  •     抱去虛偽的衣裳,剩下的除了雞巴就是陰道。
      生命黑暗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虛無與死亡。我理解黑暗,所以我就懂得光明。
      
      所有的人與事都值得批判。
      
      留下來的東西都具有惡心的氣質(zhì)。
      ——吳昊昊
      
      
      生下十三億臭蟲。
      ——《批判中國》中的王老三。
      
      
  •     
      
      
      能夠遇見一本好書是一種緣分。與書的邂逅這種故事都是開始于一個庸懶的午后,好像那時書的靈魂會蘇醒,過程是坐下休息時發(fā)現(xiàn)書架最底層的這本書,并被書后關(guān)于”路“的睿智摘抄所吸引(每個人都有他的路,每條路都是正確的。我想,現(xiàn)在有五十億人,就有五十億條正確的路。人的不幸在于他們不想走自己的那條路,總是想走別的路。),隨手翻了一翻,結(jié)局呢,這個邂逅需要結(jié)局么?
      
      
      讀伯恩哈德的書是一種享受。
      
      
       初見的就是《聲音模仿者》這個集子,零碎卻又散發(fā)著光。這里面敘述的每一個事件,尤其是有關(guān)死亡的短篇,都像是黑洞一般,初時引人發(fā)笑,但笑著笑著卻感到萬般壓抑,一如網(wǎng)上瘋狂流傳的各種不可思議的案件一般荒誕,但是它確實發(fā)生了。作者報道了多年法院案件,對于人心的不可思議有著不同尋常的見識,而最讓人心寒的卻是有關(guān)人性的事后認知!例如《失望的英國人》當中,謀殺之后的報道是遺憾殺人犯的畏罪自殺?!冻梢姟芬餐瑯拥拿枋隽诉@種心理,“我們”認為致死的是罪犯,而毫不猶豫的不施救,不認罪,當?shù)弥勒叩恼鎸嵣矸莺?,守口如瓶和些許的遺憾讓粉碎面具的力度更加強烈!這些是帶有時代地域特征的么?很顯然不是,就拿今天的一則新聞作為例證:同伴落水,4個小伙伴不僅沒有呼喊求助,當有成年人詢問時,還撒謊稱沒人落水錯失救援時機。害怕死者家人追究責任,4人訂立攻守同盟隱瞞實情,使用死者小利生前的QQ號上網(wǎng)聊天,制造死者離家出走的假象。
      
      
      
      時空的轉(zhuǎn)換并不對人性有所改變,而伯恩哈德自認的任務(wù)是,引起人們注意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挑釁種種習慣的力量,揭示他們的本來面目。很顯然他成功了!片段式的描寫,內(nèi)心簡略的描白與不添感情口語敘述的筆法,讓極端,絕對,普遍這三個印象灰暗的籠罩讀者心靈,而一篇篇片段慢慢組成了人性陰暗的一幅圖景,就像是編織了一個網(wǎng)將全部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荒誕,冷冽,深邃,足以形容他和他的文章!
      
      
      
      
      
      
      
  •     讀實驗派的文學,如佩雷克《冬日之旅》之類的書,轉(zhuǎn)身再去讀伯恩哈德,——他的《水泥地》(Beton)或《伐木》(Holzf?llen),你就分辨得出,到底哪個書是真好的,哪個不是;哪個書能以人呼吸的余地,哪個不能,或還將要你窒息,將你拉入洼地。尤其是如今,這類文學變得稀少了,純度也降低,人在地底的貯藏室停留了很久,始終沒有足夠的氧氣吸入,是不能只憑想象來存活的。
  •      最初閱讀每一行文字,回應(yīng)目光的是一根一根尖銳細密的小刺,它們戳破夢幻城堡,點啄每根神經(jīng),柔軟床、溫暖燈光不再舒適,你如坐針氈,你心情不爽。
       這是一本搗毀所有閱讀心情的書。你讀的是故事,你讀的不是故事,你讀的是愛情,你讀的不是愛情,你讀的是政治,不,你讀的不過是文學作品。
       痛苦——今日閱讀者最為缺乏的體驗。太多的作者想討好、慰勞,為了把讀者老爺伺候舒服,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可惜,犯賤的閱讀者根本不買賬。他們膩味了。
      他們需要一點苦,很多苦,一點刺激,很多刺激,讓他們重拾久違的敏感與觸覺。
      
      
  •     奧地利國異人伯恩哈德氏記云: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請仿諸物之聲。術(shù)人于幕后作風雷咆哮,客皆震悚。轉(zhuǎn)而鶯呼犬吠,人嘶馬鳴,惟妙惟肖。眾人如沐春風夏雨,贊者不絕。又請仿諸名士聲音。有在場者莫不神色肅然。其余者則倍感奇絕。俄而群響畢絕,撤幕視之,一術(shù)人一撫尺而已。四座皆服,掌聲雷動。稍之,主人出,請曰:"先生可以真聲示人否?"術(shù)人[齒斤][齒斤]然,曰:"此難甚!某不能仿也。"而其音絕肖主人。
      
      這是我根據(jù)伯恩哈德《聲音模仿者》和古文《口技》而戲作的一篇短文。我在德語文學課上干的第一件與課堂有關(guān)的事,就是把伯氏這本中文的小說集看完了。比起面前不知所云的卡夫卡德語原文,我更能接受伯恩哈德。在奧地利文學史上他和漢德克真是非常有個性的一對,后者以《罵觀眾》一舉成名。伯恩哈德則是自始至終以夸張為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段,毫不避諱地痛斥人類的渺小、國家的卑微、大眾的愚蠢,他對人民的斥責更超過《罵觀眾》,可見他對世界的愛也更深。
      
      不過老先生好像非常的失望,乃至于像愛情故事里的常見橋段一樣“因愛生恨”了。說到他的短篇集《聲音模仿者》和《事件》真有點慘不忍睹,一百多篇故事竟有五千多人死亡。這是一個關(guān)于他者死亡的大匯總,從中衍生的話題成千上萬。然而他著力鞭笞的卻是看待這些事件時人們的冷漠。一個不關(guān)心他人死活的群體,在這死亡的五千多人背后像幽靈一般浮現(xiàn)出來,其數(shù)目超過五百萬、五億、五十億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比起《聲音模仿者》來說《事件》好像更灰暗、更絕望一些。這些故事看起來很像新聞報導(dǎo),那是因為作者自己曾做過很多年的記者。可能正是這些年的閱歷讓他充分感到世界的荒謬,并最終發(fā)出沉默的吶喊。而有些看似不現(xiàn)實的故事又好像似曾相識,如果它不是出現(xiàn)在一本文學讀物上,而是出現(xiàn)在一份報紙上就不由人不信了。就如他在《榜樣》一章中所說的一樣“記者與人間的不幸及其荒誕的表現(xiàn)離得最近”。
      
      深入的探討就省去了,不少短章很值得人們拿出來作為文學討論,比如《聲音模仿者》中的《搬運工郝默爾》《大獲成功的音樂會》(這兩篇的主題都是“聾啞”)《斷言》(一個很有趣的篇目,一個人因為斷言歌德死前說的不是mehr Licht而是mehr nicht,被送進了瘋?cè)嗽海恫还懿活櫋罚€有《事件》里的《幾個黑影》(現(xiàn)代人工作心理的隱喻)《優(yōu)秀生》《校長》(這兩篇的主題都是“教育”)《獨裁者》《總統(tǒng)》(這兩篇講的是“權(quán)力”)。以上的每一篇都有所側(cè)重,拼成了一幅痛苦世界的眾生相。但這種文字好像不太適合一口氣讀完,連番的精神崩潰和自殺讓人喘不過氣來,我想作者也不可能是一次寫成的。
      
      黑冷冷的世界。人,無意義地死去,就如他無意義地生存著。這樣的調(diào)調(diào),如果是日本人來寫,又會是何種風味呢?人間已成修羅道,大概他們會這樣總結(jié)。
  •     一開始閱讀《聲音模仿者》的時候,我根本不理解Bernhard的寫作意圖。貫穿他兩個超短篇作品集的主要題材有兩個:一是傷害與死亡,一是政治生活的荒誕。一開始我是坐在床上看這些小故事的,所以覺得很難理解為什么Bernhard要以全然客觀的態(tài)度像書記員一樣簡略地寫下一個個關(guān)于毀滅的故事。但是有一天,當我在擁擠的地鐵里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這些小故事讓我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共鳴:面對生活,充滿了如此多痛苦的生活,我們確實就是這樣冷漠。他人的死亡和傷痛在我們面前發(fā)生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活動確實就像Bernhard表現(xiàn)的這樣無情和漠然。地鐵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雖然在物理空間上我們跟周圍的人如此接近,但是我們的內(nèi)心卻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每個人都自足地在封閉的自我中生活,絲毫不將孤獨視為一種痛苦。Bernhard寫的就是這個。
  •   伯恩哈德說得太好了
  •     黑冷冷的世界。人,無意義地死去,就如他無意義地生存著。
  •   在帕默克的一篇“在不幸時讀托馬斯.伯恩哈德”的指引下發(fā)現(xiàn)了他,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你的幽默和才學。謝謝。
  •   因為每個人也都只關(guān)注自己的事情。所以當被發(fā)現(xiàn)在關(guān)注別人的事情時,其他人如此驚嘆。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